大同出土的唐代苏承悦墓志考析

2011-04-12 10:21胡学忠
关键词:平城云中墓志

胡学忠

(山西大同市府文庙帝君庙文物管理所,山西大同 037000)

唐代苏承悦墓志铭记载了墓主人的生平简历,涉及唐代军职、安史之乱、仆固逆变、唐代云中城与北魏平城等内容。尤其重要的是佐证了唐代云中城就是北魏平城,位置清晰,信息正确。这是历史文献的一个重要补充,对研究唐代有关历史事件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对此作初步研究。

1 唐代苏承悦墓志铭及其读释

2006年春天,友人将其搜集的一通在大同市振华南街出土的墓志拓片复印件相赠。墓志拓片为两张,一张中央篆刻“苏公墓志”四个篆字,周边四向以线刻阴十二生肖,每面3个,兽首人身,都作人身汉式装束,宽衣博袖,捧笏拱立,上面以鼠居中,按顺时针排列;另一张是墓志正文。墓志正文的文字从左至右排列共18行,299个字。第一行是“特进苏公墓志并序”8个字,第二行至第十八行为志文,有291个字。兹录全文:

特进苏公墓志并序

公讳承悦,河内人也,其祖周司寇之后,时千祉焉。公幼而博艺,长而成道,心不忘愿,言不遗行。其昔曾跪先人之诲曰:“尔其性也刚,其力也强,终有擎旗之美,而无稽古之业。”公亦弃文而就武,徙居云中将,拒林胡之牧。自开元初,累迁府官,至天宝,授末折卫。遭羯胡之乱,处豺狼之境,公拱戈解甲,辞疾不仕。及一人垂拱,九鼎止沸;挥衾而起,髯剑而士。后仆固继逆凴陵,太原节度追公为锋突之将。公守忠无家,受命无敌,施七纵七擒之谋,归三载三北之地,加特进、鸿胪卿、开国公,封五百户。公春秋卅有九,永泰元年乙己之岁,薨於太原,归柩於云中。二年正月,岁行丙午,葬於故魏之野。呜呼!悊人魂兮逝矣,泉埋玉树,天灭将星,何以记功,勒石为颂。祖司寇兮邑已封,身特进兮累称功,驭战士兮虎生风,助吾君兮云从龙。孤独先固於河内,应当后继於云中。

志主苏承悦行伍出身,卫戍地方。在纷乱的“安史之乱”中,称病抵制割据政权。后以忠君无敌为己责,以“守忠无家,受命,施七纵七擒之谋,归三载三北之地”之功,“加特进、鸿胪卿、开国公,封五百户”,身居高位,因疾终于太原。以“特进、鸿胪卿、开国公,封五百户”身份出现。然而《新唐书》、《旧唐书》等文献,并无墓主人苏承悦的记载。依墓志笼统的说法,苏承悦是河内人,其祖先是周朝司寇之后裔,其交代的籍贯也是范围极广的含糊说法。籍贯、三代祖先与子女及家庭情况,语焉不详,疑窦丛生。在大同已发现的较多的唐代墓志铭,一般在墓志中都至少叙述三代人的情况。以此分析,苏承悦应是微末家族,本人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投军,是行伍出身。

苏承悦,“幼而博艺,长而成道,心不忘愿,言不遗行”。在他人“尔其性也刚,其力也强,终有擎旗之美,而无稽古之业”指点下弃文而就武,成为一名职业军人。后作为下级军官随军徙至云中,任务是“拒林胡之牧”,即防备北方的游牧民族侵袭。从自开元年间初次提拔,累次在府内升迁官职,至天宝(742-756年),授“末折卫”,成长为一名中级军官。天宝14年(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他便称病不予,未予叛乱者合作。在唐肃宗李亨称帝后,重新加入军队。仆固怀恩在广德元年(763年)八月发生逆变后,太原节度使以其为锋突大将。苏承悦公而忘私,谋略有智,威武勇敢,以“守忠无家,受命无敌,施七纵七擒之谋,归三载三北之地”之功,“加特进、鸿胪卿、开国公,封五百户”,完成了职业军人的辉煌之路。死于太原,次年灵柩归葬在云中。

古代河内,是指古代中国黄河、太行山之间的大片土地,即今河南沁阳为核心的县区。司马迁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土地小狭,民人众,都国诸侯所聚会,故其俗纤俭习事”[1]。东汉时,河内为郡城,治在怀州,即今沁阳。“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2]。唐初天下设置十道,其中的河南道下辖河南府。“武德四年,置洛州总管府,领洛、郑等九州。武德九年,置洛州都督府,领洛、怀、郑、汝等四州,权于府置尚书省”[3]。依王琚、穆宁、王友贞三人传记[4],皆曰“怀州河内人也”分析,河内属怀州。我们判定墓主人苏承悦祖籍应是今天的河南沁阳。

“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使用的三个年号的其中一个,依次是“先天”、“开元”、“天宝”。永泰是唐代宗李豫使用的三个年号的其中之一,时间从765~766年十一月,永泰元年即公元765年。按墓志记载,墓主人苏承悦在“永泰元年乙己之岁”去世,时年49岁(古人习惯常说虚岁,周岁约为48岁),那么他出生时间正是唐开元五年即公元717年。据此,墓主人苏承悦生卒时间是717~765年。

墓志中所说的“公春秋卅有九,永泰元年乙己之岁,薨於太原,归柩於云中。二年正月,岁行丙午,葬於故魏之野”。揭示了两个重要的问题。墓志中的“云中”是唐代的云中,即今山西省大同市。从此墓志的出土地来看,说明墓主人苏承悦“葬於故魏之野”是为实情。大同古城周边地域的有许多唐代墓葬,是完整的历史链条。墓志中直接记载说云中就是北魏平城,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北魏平城与唐代云中的继承关系。

2 墓志中提及的军职和爵位

墓志提及的墓主人军职和爵位,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有:“府官”、“末折卫”、“特进”、“鸿胪卿”、“开国公”,其中与文献记载完全吻合的是后三个名称。同时也出现了“太原节度”这一官职名称。

首先,依《旧唐书·志第二十二·职官》记载,结合墓志记载来判断墓主人苏承悦“特进、鸿胪卿、开国公,封五百户”的品级。

特进,“特进”是荣誉级别,品级有几种情况:一是“从第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及特进不带职事官者,朝参禄俸并同职事,仍隶吏部也”。二是“特进”,正二品(旧例,开府及特进,虽不职事,皆给俸禄,预朝会,行立于本品之次)。三是“特进、文散官。正第二品”。

“鸿胪卿”,是鸿胪寺主要负责人,官衔为从三品。“周曰大行人,秦曰典客,汉景帝曰大行,武帝曰大鸿胪。梁置十二卿,鸿胪为冬卿,去“大”字,署为寺。后周曰宾部,隋曰鸿胪寺。龙朔改为同文寺,光宅曰司宾寺,神龙复也”[5]。其主要职责是,“掌宾客及凶仪之事,领典客、司仪二署,以率其官属,供其职务。凡四方夷狄君长朝见者,辨其等位,以宾待之。凡二王后及夷狄君长之子袭官爵者,皆辨其嫡庶,详其可否。若诸蕃人酋渠有封礼命,则受册而往其国。凡天下寺观三纲,及京都大德,皆取其道德高妙、为众所推者补充,申尚书祠部。皇帝太子为五服之亲及大臣发哀临沛,则赞相焉。凡诏葬大臣,一品则卿护其丧事,二品则少卿,三品丞一人往。皆命司仪,以示礼制”[5]。

“开国公”,是极高的功勋爵位,品级有以下几种。第一种:从第一品的“嗣王、郡王、国公。爵”。第二种:正第二品的“开国郡公”。《武德令》唯有公、侯、伯、子、男,贞观十一年加开国之称也。第三种:“从第二品,开国县公”。

从苏承悦的履历分析,当时唐王朝中央政府与叛军处于紧张的军事斗争和政治瓦解中,不可能将一名征战多年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军官调往朝庭,作为是鸿胪寺主要负责人,去“掌宾客及凶仪之事”。此职应是虚职,以待其功。

“太原节度”,实为“河东节度使”,驻扎地在太原府即今山西省太原市,按墓志记载的时间,此时的节度使应是辛云京。如《旧唐书》记载:“辛云京者,河西之大族也。代掌戎旅,兄弟数人,并以将帅知名。累建勋劳,官至北京都知兵马使、代州刺史。邓景山统驭失所,为军士所杀,请云京为节度使,因授兼太原尹,以北门委之。云京质性沉毅,部下有犯令者,不贷丝毫,其赏功效亦如之,故三军整肃……数年间,太原大理,无烽警之虞。累加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3 唐代云中府城与北魏平城

墓志中的”云中“是唐代的云中,即今山西省大同市中心地域中的大同古城。按《新唐书·志第二十九·地理三》河东条记载:“云州云中郡,下都督府。贞观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徙治定襄县。永淳元年为默啜所破,徙其民于朔州。开元十八年复置。户三千一百六十九,口七千九百三十。县一。有云中、楼烦二守捉。城东有牛皮关。云中(县)。本马邑郡内之恒安镇。武德六年置北恒州,七年废。贞观十四年复置,曰定襄县。永淳元年废。开元十八年复置,更名。有阴山道、青坡道,皆出兵路”。

“襄城,移云州及定襄城于此。”

《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下》中有唐章怀太子李贤注:“平城,属雁门郡,今云州定襄县也。”

张嵩《云中古城赋》:“开元十有四年冬月,张子出玉塞,秉金钺,抚循边心,窥按穷发。走汗漫之广漠,渉峥嵘之高阙。徒观其风马哀鸣,霜鸿苦声;尘昏白日,云绕丹旌。虏障万里,戍沙四平。乘蒙恬之古筑,得拓跋之遗城。”说明作者是在开元十四年冬月,即726年的冬天到过唐代的云中古城。同行的吕令问也随张嵩这位太原府尹一起巡边,并且和了《云中古城赋》,其中有“诉古城之谓何,传魏家之所筑”语句。

这两篇赋在清顺治胡文烨《云中郡志》、乾隆吴辅宏《大同府志》和道光黎中辅《大同县志》均有记录。两篇赋中皆描绘了北魏平城之雄伟,非常可信。文献记载的唐代贞观年间和开元年间的云中县或称云中古城是在北魏平城的原址上兴建的。

作为实物,墓志中对云中与北魏平城的继承关系有直接的线索和叙述,是对文献记载的一个重要补充,尤其“公春秋卅有九,永泰元年乙己之岁,薨於太原,归柩於云中。二年正月,岁行丙午,葬於故魏之野”,印证了唐代云中城就是北魏平城,位置清晰,信息正确,具有较高价值。同时还揭示了两个重要的问题。其一,故魏之野的“魏”乃是北魏之“魏”。北魏曾经在大同定都近百年,唐代的人们对北魏的历史既熟悉又欣赏。明确云中就是北魏平城的语句,肯定了云中就是故魏之野的地域概念,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北魏平城与唐代云中的继承关系。其二,故魏之野的“野”是云中之“野”,说明墓地非大型家族墓地。如果是家族墓地,应该象《梁秀墓志铭》那样记载清晰。

4 林胡、羯胡之名称与“羯胡之乱”、“仆固怀恩逆变”

林胡是我国北方古代民族,又称林人、儋林。以畜牧业经济为主,兼狩猎,善于马上生活,尤精于骑射。春秋晋文公时,林胡活动于晋国的北边(今山西省北部),西与楼烦为邻。作为游牧民族,居无常处,逐水草,一再迁徙。到战国时,林胡已从晋国北迁至燕国的北边(今河北省北部)。后又迁到赵国北部。赵肃侯时(公元前349~325年),向北开疆辟土,灭代,并“败林人于荏”,夺取“林胡之地”。赵武灵王继位,“北破林胡、楼烦,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7]。即击败林胡、楼烦,赶至赵国西边。赵武灵王二十年即公元前306年,继续对林胡用兵,“西略胡地至榆中”[7],即今伊盟准格尔旗一带,林胡王献马,紧接着武灵王命“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7]。林胡由东向西迁至今伊克昭盟境内,主要在大青山以南黄河以东地区(今清水河县及呼和浩特市一带)。赵武灵王在公元前307年推行“胡服骑射”,便是向林胡、楼烦等北方骑马民族学习骑射之术和改着其服装的。建立骑兵,并招募林胡、楼烦及北方其他民族参加赵国骑兵。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45年,赵国大将“李牧大破杀匈奴10余万骑。灭谵槛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8]。此后林胡不再作为一个民族见诸史籍。

唐代,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主要是“突厥”而非已经消失的“林胡”,但在此墓志中记载的游牧民族不称“突厥”而称“林胡”,故“拒林胡之牧”实为“拒突厥之牧”。其它的墓志也有此喻。《唐代墓志汇编(下)》第1516页记载,啜禄夫人郑氏墓志铭中有“夫人去开元十八年,属林胡不宁,酋首背伴”。大同市博物馆馆藏《梁秀墓志铭》亦有“此邦之人,实维御侮。境□□□,势吞林胡”。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林胡”一词是当时用以泛指来自北方外族的一种称谓。

羯胡,也是中国北方古代一民族名,我国古代的羯鼓,据说就起源于羯族。羯人入塞前,曾附属于匈奴,即“匈奴别落”。羯人具有深目、高鼻、多须的特点。其族源说有数种。盖言之来自外族,约于汉代为匈奴所俘而带入塞。入塞后的羯人保留着部落组织,部有大、小酋帅。羯人主要从事农业,生活贫困。魏晋时散居上党郡(今山西潞城附近各县)的武乡、羯室一带,与汉人杂居。他们原信仰“胡天”(祆教),后来多信佛教。人死后,实行火葬。晋时,人们泛指杂胡为羯胡;羯人石勒建立后赵政权,为五胡十六国之一。“羯胡石勒,字世龙,小字匐勒。其先匈奴别部,分散居于上党武乡羯室,因号羯胡”[9]。

根据民族称谓和时间推算分析,墓志中称之为“羯胡之乱”的重要事件应该就是史称“安史之乱”,一方面告诉我们当时人们对事件的政治态度和立场,另一方面也说明唐时也继续沿用“羯胡”这种称谓来泛称北方游牧民族。“安禄山,营州柳城胡也,本姓康。母阿史德,为觋,居突厥中,祷子于轧荦山……”[10]。“史思明,宁夷州突厥种,初名窣于,玄宗赐其名。天宝十一载,禄山奏授平卢节度都知兵马使。十四载,安禄山反,命思明讨饶阳等诸郡,陷之。十五载正月六日,思明与蔡希德围颜杲卿于常山,九日拔之……”[11]。而对同样是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仆固怀恩的叛乱问题,墓志铭中称“后仆固继逆凭陵”,显然与“羯胡之乱”的程度在表述上有很大的不同。“仆固怀恩,铁勒部落仆骨歌滥拔延之曾孙,语讹谓之仆固。贞观二十年,铁勒九姓大首领率其部落来降,分置瀚。海、燕然、金微、幽陵等九都督府于夏州,别为蕃州以御边,授歌滥拔延为右武卫大将军、金微都督。拔延生乙李啜拔,乙李啜拔生怀恩,世袭都督。天宝中,加左领军大将军同正员、特进。历事节度王忠嗣、安思顺,皆以善格

斗,达诸蕃情,有统御材,委之心腹。及安禄山反,从郭子仪讨高秀岩于云中,破之,又败薛忠义于背度山下,抗贼七千骑,生擒忠义男,袭下马邑郡。十五载,进军与李光弼合势,及史思明战于常山、赵郡、沙河、嘉山,皆大破之,怀恩功居多”。

而有关仆固怀恩的叛乱问题,也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是秋为乡导,诱吐蕃十万入寇泾、邠州,祭来瑱之墓,自序云‘俱遭放逐’。寇奉天、醴泉,郭子仪拒之而退。永泰元年,上征天下兵以防之。怀恩又纠合诸蕃,众号二十万,南犯京师:遣吐蕃之众自北道先寇醴泉、奉天,任敷、郑庭、郝德自东道寇奉先、同州,羌、浑、奴剌之众自西道寇盩厔、凤翔。朝廷大骇,诏遣郭子仪屯泾阳……上亲率六军,令鱼朝恩屯苑中,下诏亲征。怀恩领回纥及朔方之众继进,行至鸣沙县,遇疾舁归。九月九日,死于灵武,部曲以乡法焚而葬之。”

这一事件给当时的社会造成了浩劫。“怀恩逆命三年,再犯顺,连诸蕃之众,为国大患,士不解甲,粮尽馈军……”。正与“公守忠无家,受命无敌,施七纵七擒之谋,归三载三北之地”相吻合,故有“加特进、鸿胪卿、开国公,封五百户”之封。

[1](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M].

[2](南朝)范晔.后汉书·地理志[M].

[3](宋)欧阳修.新唐书·地理志[M].

[4](后晋)刘昫.旧唐书·列传(第 56、第 105、第 142)[M].

[5](后晋)刘昫.旧唐书·职官 [M].

[6]殷宪.大同地区出土唐代墓志中的大同城[A].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缪钺先生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201-208.

[7](汉)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M].

[8](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M].

[9](北魏)魏收.魏书·石勒传[M].

[10](后晋)刘昫.旧唐书·列传(第 60)[M].

猜你喜欢
平城云中墓志
阿来《云中记》的死亡言说及其反思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一个人”的村庄:阿来《云中记》解读
云中歌
云中笛音
北魏孝文帝迁都环境因素考论
开拓奋进谱华章
——记大同市劳动模范、大同市平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开龙
赋与唐代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