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琴
(大同市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山西 大同 037006)
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的动机、兴趣、能力、气质、性格、自信心等。个性差异使学生在气质类型、性格特征、智力特征等方面的表现也是不同的,所以,教师要从不同渠道与方式来全面了解学生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为实现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
教师要提高自身思想认识水平和职业道德。教师要切切实实地认识到教学生做人的重要性。一位教育专家认为:“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去保护孩子最富贵的东西——自尊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和智慧,是以教师为中介的。教师要尊重和呵护学生,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召、熏染学生。
教师观念的转变与个人的经历经验有关。被学生称为良师益友、家长们誉为孩子再生父母的全国优秀教师林师轩,有过一段十分朴实的话:“我小时候也是一个顽童,要不是初中时的班主任龙书瑞教师关心我,像慈父一样教育启蒙我,就没有今天的我……我现在的作风,很多地方都像我的龙教师,我的教育力量中的要素是从前辈教育经验中吸收、借鉴而来的,是从我的班主任那儿承接过来的。”教师要尽职尽责,要像爱护孩子一样去爱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留一丝遗憾,无愧于教育事业,无愧于人生。
教育观念的转变也来自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我们是在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的过程中获得新的认识和方法,建立起新的教育观念的。不少先进的国外教育理论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就在我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可见,发展已成为教育和教学的核心。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总结了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创立了实验教学体系,着重研究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他认为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的任务是激发学生正待成熟的心理机能更快地发展。学生在校期间,是其智慧、情感、思维、意志走向成熟,并实现社会化的最关键时期。但学生的成长不是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均衡发展,不可能“齐头并进”,而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展现个性,发展特长,成为在某一方面有较大作为的有用人才。教育的任务就是在学生身心发展普遍规律的指导下,分析每个学生个体的特殊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使每位学生各得其所,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学习习惯是学生行为中经常性、稳定性的活动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与提高,有助于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并对今后人生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受益终生。因此,教师教学的一个基础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纠正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不良习惯,这是掌握学习方法、培养思维品质的前提。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形成继续学习的动力。在现行的基础教育中,考试和不适当的评价标准严重束缚着学生。教师往往按苛刻的具有决定性的某种确定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因学业失败而被淘汰的同时,造成了对学生不容忽视的伤害,使不少学生毫无成就感和幸福感可言。那么多的学生以“失败者”或“被淘汰者”的心态进入社会后,其继续学习的兴趣就会大打折扣。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成功与幸福的体验,树立“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增强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品质,以健全的心态步入社会,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
个性发展教育观,是未来教师的核心观念。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个性的发展,不仅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个性是一个民族的财富,有个性的人往往能独立思考,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具有较强的意志和行动的能力。在《学习的革命》中,哈佛大学加纳德教授将人的智力类型主要分为七类:语言智力、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和内省智力。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个性,既要研究学生的共同点,更要了解研究每个学生的不同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坚持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灵活性与个别化,以维护个体的尊严,实现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为社会培养具有独特个性,善于独立思考,具有强烈事业心和创造精神的人才。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学必须以学生为起点,首先以学生以前的知识水平为起点,要弄清学生需具备哪些经验,目前学生是否具备,如未获得这些经验,采取措施补上,才能开始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组织和发展新的知识结构,即开始新的学习。其次,以学生的学习特点为起点,实施分层优化。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不同,有的学生反应快,有的学生反应慢;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有的学生记忆能力强。都存在着个别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切实了解学生的这些特点,并以此为起点,分类别,按学生的水平层次进行教学,才能使教学卓有成效。第三,以学生的原有兴趣为起点。兴趣是相对稳定的,能体现人的能力倾向,发展倾向的心理特点。兴趣既是学习的动力,又是学习的结果。新兴趣不能凭空创造,而是过去兴趣的衍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原有兴趣为起点,利用已经获得的兴趣,建立新学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系,作为建立新兴趣的基础。这是达到教学成功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表现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必定会事半功倍。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的责任,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承担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相信每一名学生,除了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而且每一位学生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要努力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能够独立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位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同时把学生的个性差异看作是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学教育资源。
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陶行知的全部教育理念即“生活教育”,是指向生存的教育,关注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适应的教育。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嘴去说,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去亲自体验,从而尽快地融入社会。
思维的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根本特征。它指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的信息重新组合,从而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常规想象,提出大胆设想,发表独特见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识别创新型学生,热爱创新型学生。要善于创设温和、宽松的创新氛围,有和学生共同学习创新的姿态,建立民主、平等、互动、融洽的师生关系,允许和宽容生命的个性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总之,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教育理念,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要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宗旨,面向全体,尊重差异,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培养知识、能力、道德、情感、个性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元月,郭广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