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敏
(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800)
1881年,美国欧柏林大学的冕路德牧师夫妇将美国公理宗①美国公理会差会,全称是美国公理宗海外传道部,简称美部会,是第一个美国基督教海外传教机构,信奉基督新教公理宗。美国公理会强调个人信仰自由,尊重个人理解上的差异;主张各个堂会独立,会众实行自治,即公理制。传入山西,在太谷建立了总堂。随后,文阿德夫妇、丁嘉立夫妇、魏禄义夫妇、德富士夫妇和贝如意女士、露美乐西女士等也相继来到太谷传播福音。《谷声》是太谷公理会于1923年创办的刊物,主要刊登讲经文稿、宗教修养体会文章,记载教会的各种重大活动、起草文件,有时也刊登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
1932年~1934年,《谷声》刊载了大量的诗词等文学作品,本文将从比较文化的视野研究这些诗词,分析异质文化的作者共同选择诗词写作的原因,诗词的特点,给古典诗词加入了哪些异质文化,以及异质文化在诗词这一形式中融合的形态。
《谷声》在第38期刊载了美国传教士作的诗词,与中国传教士和基督徒作的诗词相比,内容上都是以基督教为主,但美国传教士诗词中的象征和意象运用更多一些,如 《天仙子》;有很大一部分中国传教士与基督徒作的诗词往往运用更多的直接与基督教有关的词汇,显得艰深,如《咏圣餐》;②《咏圣餐》全文为:面饼腐分即香糈,男也徐茹,女也徐茹;葡萄血汁胜醍醐,你饮一盂,我饮一盂;与主同工罪恶锄,冤也消除,债也消除;欢声载道颂恩殊,抛了尘途,步武神途。有一些中国传教士作的诗词则很好地将诗词性与基督教融合在一起,如 《春晓》。③《春晓》第一部分内容:太阳哥哥仍在东海里洗澡尚未出浴,麦子已经穿上满身镶着珍珠的绿衣了。极勤谨的小鸟弟弟也早已离开暖被熟床,跑到杨柳枝头,上去下来地唱歌舞蹈。一边沟水源源地奏他节拍不紊的乐曲,一边挑妹披着粉红的衣裳逢人就嫣然一笑,充满大地清新爽朗的空气时时扑鼻,饱含醉意芳菲幽妙的花香阵阵袭人,在这种天堂似的境界里,未来一个极粗俗且不善领略自然美的穷酸——我,啊!这是上帝的赏赐的 “殊恩”!上帝啊,小子万分感激你!你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完美瑰丽的世界,教我们展大感官畅开胸怀尽量地享受,我们如何能不向你屈膝呢?他们都分别背离了自己的文化,而试图与异质文化相融合,在背离与融合中呈现出多样性。“护卫小羊诚善牧。道貌有如主面目。济贫怜困爱无垠,抛骨肉,情深笃。节食缩衣多养良”,这首 《天仙子》①《天仙子》下阕为,卅载树人几满谷。绞脑耗心头已秃。老当愈壮善修身,勤沐浴,居鳏独。舍却大楼租小屋。是康保罗 (美国)所作,载于1934年的 《谷声》第38期。词中描述了传教士的生活,他们以一个牧人的心肠,济贫怜困;为了传福音,抛骨肉;节衣缩食,希望能培养更多的传教士。
这首词分为上下阙,严格遵循了 《天仙子》的格律与用韵。康保罗用词的形式来描述传教士的生活,一方面是自己对传教生活的体会,另一方面则是用词来表达对传教士奉献精神的褒扬。词中 “小羊”、“善牧”都是象征意义的词汇,行动则化在 “济贫怜困”、“节衣缩食”等词义中;词中主语始终没有正面出现,而是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这些构成了词的意境。
“走路踉跄花甲媪,由晨到晚多言笑。城市乡间都喜剧,为主道——无穷福寿常欢乐。体健身强头发皓,儿孙数百尘寰少,性肖孩童衷似表,天国实——牺牲为主人无老。”这首 《渔家傲》由贝露女校校长贺芳兰 (美国)所作,载于1934年的 《谷声》第38期。这首词描述了作者在传教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走路不稳、摇摇晃晃,已过六十岁的一位妇女,从早到晚都很开心。看到这样的情景,作者的感受是:乡村和城市是一样的,都沉浸在一种欢乐的气氛中。紧接着,作者找到了原因,是主道赐予了人们福寿与无穷的欢乐。下阕写道,白发苍苍却身强体壮,儿孙满堂,人世间是少有的,性情和孩子一样,内心与外表一样,这里是天国,为主牺牲,人怎么会老呢?
其实,在1934年,老百姓的生活并不安定。作者见到这样一位老人时,感慨油然而生,并由这一形象延伸出一个群体,蕴含着作者对天国的憧憬和希望。词中渗透着一种神秘的宗教感召力。
《咏圣餐》使用了一剪梅的词牌名,刊载于1934年的 《谷声》第38期,作者为秋江。词中,“面饼腐分即香糈”、“葡萄血汁胜醍醐”等是对圣餐的颂扬,这是主耶稣的身体,领圣餐时须恭敬虔诚,领圣餐后当过圣洁生活。作者运用词的形式,表达了对主的敬意。刊载于第38期的秋江的 《南柯子》, “祷语传天界,歌声达帝都;时时信靠主门徒,问道: ‘圣灵迎得人心无?’欲窒精神健,忿征德不孤;等闲识得性真如,笑指:“乐园天境是吾庐”。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传达了信主、靠主可以将吾茅庐变为乐园的愿望。词中的词汇大部分与基督教有关,与美国传教士所作诗词相比,更直白地传达了作者传福音的意图与对上帝的敬仰。
春天万物复苏,被瑰丽的大自然感动的时候,基督徒们很容易将这些美好的事物与上帝联系起来。于是,有了前人在1934年3月20人作于开栅的 《春晓》。这是一首自由诗,前面部分对早晨太阳出来之前的景色做了描写,阳光、小麦、小鸟、流水、空气、花香,再配上粉红衣裳的挑妹,动静结合,颜色调配谐和,好一幅晨景图!后面笔锋一转,将这大自然的瑰丽归于上帝的赏赐。这种崇拜与感激,是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之后,发自内心的表达,不是福音单张上口号式的宣传—— “朋友们哪!快信耶稣吧。信了耶稣,福气真多呀!心中有平安,罪过得赦免,终身有依靠,死后进乐园”,让人生厌。作者不自觉地将上帝融入诗中,将神创造天地的思想融入到了词中,融合了异质文化。
基督教有很多教义,需要大家心领神会,传教士们便将 《圣经》上的教义写成诗歌,发表在杂志上。刊载于1932年的《谷声》第36期的《两个儿子》②《两个儿子》部分章节:知非,你干什么?你若没事作,可进葡萄园去。葡萄园是咱家底葡萄园,你在里边满可以自由,工作得多,固好;少,老父也欢喜。葡萄园工作是很吃苦的,父亲,我不去!不去!啊!父亲岂可违拗?我知罪了!遂即肩负锄头进葡萄园去了。语蜜,你干什么?你若没事作,可进葡萄园去。葡萄园是咱家底葡萄园,你在里边满可以自由,工作得多,固好;少,老父也欢喜。葡萄园是咱家地葡萄园,父亲,我去!我马上就去!葡萄园作工是很吃苦的!我去?我绝地不去!就是取材于 《圣经·马太福音》中 “两个儿子的比喻”的一首诗歌,二者的主题都是表现 “顺服”的,但写作方式不同。《两个儿子》增加了两个儿子的名字,一个叫知非,一个叫语蜜,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圣经》中是第三人称。
诗歌最后一段总结,是在前面叙述的基础上得来的。知非说不去葡萄园,可是想起父命不可违拗,还是去了。语蜜虽然答应,却认为吃苦而不去。诗中总结说,到底是那一个遵行父命呢?答案自在其中。《圣经》中的叙述,最后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是大儿子更遵行父命。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税吏和娼妓倒比你们先进神的国。因为约翰遵着义路到你们这里来,你们却不信他;税吏和娼妓倒信他。你们看见了,后来还是不懊悔去信他。”①《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21章,第31节-第32节,p25不同结尾方式的处理,正是作者诗歌写作的用意所在。因为“神的国”对于老百姓而言是陌生的概念,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而“税吏娼妓”突然出现在诗中,也显得突兀。作者省略了耶稣话的内容,符合诗的特点和当地老百姓的思维习惯与阅读习惯。而且,“顺服”这一主题与儒家文化耦合,起到了传教的作用。
《忆内子》②《忆内子》前两节内容,自从民国十一年六月十日你我结婚,我们便开始互助,努力建设家庭,你的志气雄壮!你的毅力坚强!你立意奋斗到底不肯稍形退缩,整日私事公事堆积一身,常是兴高采烈地去作;你的志气雄壮!你的毅力坚强!是一首现代诗,和 《圣经》中的诗篇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圣经·诗篇》第136篇 《称谢耶和华之慈爱永存》,一共26句话,每一句的后半句都在重复 “因他的慈爱永远长存”,表示强调。《忆内子》则在每段结尾处使用 “你的志气雄壮!你的毅力坚强!”表示强调。
《忆内子》从1923年6月10日的新婚之日开始回忆。他们互相帮助,努力建设家庭,整日里,妻子都在为公为私而努力奋斗。自己吃苦,为别人谋得幸福,这种克己爱人的精神,真是赶得上耶稣了,更成了儿女们的榜样。回忆在妻子一病不起,骤返天堂时停止。这是一种以时间为轴,以事件为线的叙事。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大量的悼亡诗,如苏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以情感为轴线,“小轩窗,正梳妆”以事件为点缀。整首词没有出现妻子二字,却通过孤坟、白发与短松冈几个意象,写出了对妻子无尽的思念,声泪俱下,痛留在了心底。《忆内子》中也有意象,同样让人深感痛心,是说出来的痛。
《谷声》还刊载了这样一部分诗词,从内容看,有父爱、中秋月、小市民,更多的是一种心情的描述与宣泄,是对亲人的怀念,对家国的感怀,和对自己努力工作的鞭笞。尽管其中有些诗词与外国传教士所作诗词刊载时间相同,时代背景相同,但是基调与心情却是完全不同的,更多的是阴沉和忧郁。
秋江是变化最为明显的一位作者。其词 《悲时》这样描写,“清雪纷纷落凡尘,穷黎苦吟呻!重重灾劫,层层债压,不忍听闻!”他以前所写的诗词,大部分是对基督教内生活的描写,而且认为要 “抛了尘途,步武神途”、“乐园天境是吾庐”或是 “天国永生共建,同赴龙华宴”,充满了对天国的憧憬和向往。《悲时》的结尾是 “凄凉尘世,人生如梦,早觅救恩”,没有了昂扬的斗志,虽然还盼望着耶稣的救恩,但是心中已是一片凄凉,感觉人生如梦。
前人的诗词连续出现在 《谷声》第37期(1933年)和第40期(1934年)中,《山行偶感》“荒僻的芳径,映着孤单的人影。日郎风清,愈显得荒山寂静”中透露着一位传教士凄凉的心境。《杂感》则用 “垃圾充盈脑海,荒芜满披心田”、“刮垢刷汙日日,披荆斩棘年年”描述了作者心中充满荒芜,想用努力来战胜却步履维艰的焦灼。《父爱》中,作者用 “快更衣屡,抱首先亲嘴;宰杀肥牛,吃喝饥寒止”写出了心底藏着的一份弥足珍贵的感情——父爱。 《中秋玩月》中 “席设院中央,赋韵称殇”,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往昔的怀念。可是,现在陪伴自己的,却是“沉沉秋夜伴孤灯”、“窗里钟声窗外雨”,猛然间醒来发现一个 “空空寂寂杳杳冥冥的我”,于是“我匆匆披衣起床……工作,好好地工作”!
籽新的 《杂感四绝》包括 《小贩》、《小资产阶级》、《乞丐》、《民众》等,是作者从清源会场布道归来写成的。“为赚蝇头微末利,改罗雇客喊喧阗”写出了小贩 “奴颜婢膝的可怜”;小资产阶级则是 “豪华阔绰任挥霍”,一顿饭吃掉“贫家八口半年粮”;“枣棍砂锅”是乞丐的 “伴侣”,在风雨中 “破颜强笑”;“假使刹那能镇静”则成为民众最大的心愿,最后一句 “福音充耳有盈余”表达了一位传教士的愿望。
概言之,《谷声》在1932年~1934年刊载的诗词,是异质文化融合的一种表现。美国人写词,一方面是用诗词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一方面是传播福音。其写作风格是清新的,对天国充满希望与信心。在用韵与格式上,严格遵循词律,并且多用象征与意象。中国人写作诗词,比较复杂。有对基督教福音的传播,将基督教教义与教规融化在诗词中,往往艰深晦涩;有对自己信仰基督教后的幸福感的传递,常与自然景物融合;有对自己所见所闻的感慨,沧桑、无奈与悲悯充斥其间;还有一部分则是在残酷的现实中,对亲情的想念,对现实的感怀。
二者的诗词相比较,可以看出他们都在各自背离自己的文化,从题材、形式、手法等方面融合异质文化。康保罗、贺芳兰等异质文化中的作者将自己的感受与对福音的传播融入古典诗词中,前人、秋江等本土作者则在残酷的现实中,逐渐放弃基督教教义与教规的诗词写作,而向本土回归,感情也向传统倾斜,基调是阴沉和忧郁的。
参 考 书 目
[1]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Z].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579-581.
[2]顾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7.
[3]骆振芳.圣经论丛 [C].中国基督教协会教育委员会,1990:4.
[4]费尔巴哈 [德].基督教的本质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0.
[5]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
[6]孙克强.清代词学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7.
[7]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7.
[8]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1901~1920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第一版)[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11.
[9]李新文.晋中地区简志,大事记(公元前1089-公元1937)晋中史志资料 [C].中共晋中地委史志办公室,1991,12:318-321.
[10]太谷公理宗谷声文字委员会.谷声[Z].1932-1934.
[11]王正道,赵荣达.太谷基督教公理会的六十六年 [J].山西文史资料,1982:2.
[12]王守恩,刘安荣.17~19世纪西教在山西的传播[J].晋阳学刊,2003(3):50-53.
[13]王守恩,刘安荣.近代山西传统文人对基督教的排拒与皈依——以刘大鹏、席胜魔为例[J].宗教学研究,2006(2):103-107.
[14]温钦虎.从近代教案看基督教和中国社会习俗的冲突 [J].甘肃社会科学,2003(3):47-53.
[15]王本朝.基督教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体验 [J].甘肃社会科学,2008(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