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张娟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图书馆,山西太原030031)
网络资源是指 “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其内容无所不包,从小到电子邮件和大到数百个数据库或者电子图书馆、电子期刊,到免费的网上信息。这些资源内容丰富,类型多,无限扩大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但因为其组织结构松散无序,更迭和消亡无法预测,缺乏统一管理机制,使得人们利用起来有很多不便。图书管理员应该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选择、采集、管理和维护,优化网络资源的使用,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网络资源的使用程度也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发布的《2008年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产业的互联网络信息资源虽然继续大幅度提升,但是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区域、地域分布却很不平衡。以2009年为例,全国各地区信息资源分布的水平指数,东部为0.451,中部0.259,北部0.190,西部0.100,东部地区的信息资源地区分布水平指数最高,中部、北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很显然,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在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占有优势,文化水平高,而且传统信息资源也较为丰富,信息较中西部地区灵通,建设网络信息资源有优势。有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加之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就会提升当地的科研水平和经济发展,进而带动更多信息资源的流通和良性循环。网络信息资源鸿沟的加剧,严重阻碍中国不同地区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可见,拥有和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1]
电子阅览室是图书馆馆藏资源从纸质化向数字化发展进程中的产物,它是图书馆向读者提供馆藏数字化文献等电子出版物,提供网络数据库资源等的重要窗口,应当为读者提供便捷的网络资源查找和使用服务。如今却只成为了学生聊天游戏等娱乐的场所,俨然变了“网吧”。由于缺乏宣传和教育,许多读者并不了解电子阅览室的真正功能和用途。由于资金缺乏或者其它原因,有的电子阅览室本身的电子资源建设也不够全面,没有经费购买电子文献,无法满足读者查阅资料的需求,即使购买了,有的读者干脆不懂得利用万方、维普数据库等网络电子文献,缺乏有专业水平的电子阅览室工作人员的指导和导读,长此以往,电子阅览室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和作用。
当前高校的参考咨询服务还采用面对面的服务方式,这种方式局限性很大,读者必须走到参考咨询室内提问,当面提出问题,浪费时间,而且受管理员素质的制约,工作人员很难全面准确深入的回答他们的问题。一般只能对常见的信息查询和资源检索等问题做服务,对于更具特色性的服务却无能为力,比如专业数据库建设,学科导航等开拓性的工作无法做到。参考咨询服务的模式不能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作出变革,不做主动的宣传,读者渐渐失去了对服务人员提供服务的信任度,而放弃使用图书馆的网络资源。
建设网络资源是一项很大的工程,图书馆首先要购买网络电子资源,这需要相关经费的投入,谈判使用许可,协调购买,避免电子资源的重复浪费。如现在被大家熟知的万方数据库、超星数据库、中国知网等学术期刊数据库等资源重复现象就很严重。高校可以采取集团购买的方式,压低价格,有效降低各单位的成本。有的图书馆对本馆的馆藏进行数字化加工,实际上文献出版机构已经拥有大量的数字资源,但由于版权和利益分配,图书馆还要对同样的内容再次数字化,加工却仅限于浅层次的数据上传等,即浪费了学校的人力、财力,这些资源的使用程度也并不大。受到人员素质的影响,缺乏对信息资源收集、加工、分析及产生新信息产品的能力,图书馆无法开展对深层次的网络资源的建设,如网络资源的特色化建设和资源整合等。[2]
做为学校向在校生提供网络资源的重要平台,校方要从根本上舍弃电子阅览室盈利的功能,可以象征性收取上网的成本费,把电子阅览室开放出来,积极服务于广大的师生读者。图书馆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桌面上只显示一些有利于学习和查询资料使用的应用程序。比如现在台湾大学使用的Archive for Widget好用小工具,这是该大学利用Yahoo和奇摩Widget工具开发出来的,这些小工具可以通过一个特定的平台在电脑桌面上单独执行,不需要通过浏览器就能直接连接到网络上。[3]它实现了网络服务与桌面应用的结合,用户可以更方便快捷地得到所需要的网络信息。如以前只能在图书馆主页上查询的图书个人借阅信息、还用书目查询、新书通报等常用信息,如今读者可以按照个人的需要定制和设定在自己的桌面上,便于查询。
如今图书馆的发展进入了数字化的时代,迫切需要一批有计算机技术专业和外语能力的管理员做参考咨询服务。读者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以前的图书管理员根本无法胜任参考咨询的工作。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文献信息检索的能力,还要有过硬的现代操作技能,能用网络应用的技术对读者进行指导,还需要有一定的公共关系能力和沟通素质,对馆的相关数字资源的建设情况,各种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的基本技能也要熟练掌握。还要具有一定的版权知识,具备接受现代化网络知识的素质和学习的能力。图书馆也要在人员培训方面做适当的投入,提高工作人员的层次。[4]
掌握信息检索的技术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是一项必备的技能,有些大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检索课程。有的学校并没有这样的条件开设这一课程,图书馆当之无愧要扮演这一角色,而且实地实物培训的效果更佳。学生在大一刚入学的时候就可以进行一次初步的入馆教育,了解该校图书馆网络资源的概况,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查询资料的意识。平时开设讲座,定期培训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的网络资源,使用哪些方式进行参考咨询,使其具有文献检索和信息检索的基本技能。
1.使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很多学校都是在特定的时间设置咨询台,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读者往往得不到满意的答复。
2.使用现代的通讯交流工具。如使用手机或者电话交流,这种方式很及时,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咨询,但是成本太高,同样会有深度不够的缺点。
3.利用网络交流方式。
在互联网时代,这种方式是最便捷最受读者欢迎的方式,而且形式也更加多样。如使用QQ、MSN,读者相当于和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同时又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有的高校在图书馆主页上设置留言板,类似的还有表单咨询,E-mail等,和留言版一样的原理,读者把问题写好后提交上去,工作人员无需当面回答,有时间选择最合适的答案,公布在网上供读者查询。同时还可以建立完善的FAQ,即常见问题,它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解决一些常见的问题或者是常规性的问题。图书馆可以采用购物网站的模式,通过推荐和排序的方式,让读者从其他读者的信息反馈和评价中获取信息,利用集体的力量,这比图书馆单方面公布的信息更加全面。[5]
现如今,博客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图书馆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搭建一个能与用户及时沟通的开放式的参考咨询平台。图书馆及时发布最新的信息,如新书通报,活动介绍,推荐资源等,而读者也可以在此平台上自由发表见解和想法,各抒己见,读者与读者之间,读者与参考咨询馆员之间都互动起来。另外,贴吧和BBS也是高校读者最喜爱的互动平台,图书馆要定期派专人浏览论坛和贴吧上的问题,同时在图书馆主页上设置链接,读者可以更方便地直接访问查询。[6]
3G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据CNNIC在2009年10月25日发布的《200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与3G用户调查报告》的报告统计显示,中国手机上网用户1.81亿。[7]而80后群体占手机网民总数的70.8%,在校大学生更是这一群体的主要力量。图书馆可以利用这一便捷的信息服务技术来吸引更多的读者。中国移动的飞信聊天软件,中国联通的超信通讯聊天软件,可以在电脑和手机上使用,免费短信和超低资费的超强大功能吸引了许多的大学生。据调查,近70%的大学生在三个月内有使用过手机及时通讯工具。这种方式如此普及,图书馆可以将手机号码注册飞信和超信用户,用电脑登陆就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及时服务,成本相当低,又可以享受很多强大的功能。读者只要申请加入飞信或者超信,就能随时随地使用手机提问,查询答案和阅读信息,拉近了读者与参考咨询人员的距离。
1.建立网络资源导航
如今,各种数字资源和网络资源在急剧增长,其在网络上运行的信息年增长率可达200%。大量的信息层次低,内容雷同,虚假、冗余的垃圾信息充斥其中,40%的网民对网络信息的内容不满意,进行学术研究的读者群满意度更低。因此高校图书馆系统应重点发展网络资源导航系统的建设,这也是图书馆建立网络资源的重要方式。搜索引擎是一种以集中方式发现网络资源的主要技术手段,随着web的迅速发展,这种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检索服务的需要。因为资源数量巨大,任何一个集中方式的系统都无法管理海量的资源,而且集中方式系统各行其道,重复建设,因此采用分步式协作方式发现信息资源,对信息资源进行导航是网络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导航是图书馆利用其已有的信息标引、分类、查询、搜索、评估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精选因特网上海量的学术信息资源,并将经过注释和评注的网站组织到特定的界面,从而为用户提供免费信息服务的过程。[8]导航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它可以使整个网络资源有序化。我国的高校建立了由学科导航库、电子报刊导航库、主题网站导航库和相关重要机构站点的链接等组成的网络导航系统。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是教育部领导下建立的一个文献信息保障与服务体系,它建立的 “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数据库”项目已启动,该项目以学科分类系统作为构建导航库的学科分类基础,建设一个集中服务的全球网络资源导航数据库,提供重要学术网站的导航和免费学术资源的导航。这种策略,使得各个资源发现系统所要管理的信息资源相对缩小,可以降低消耗,便于维护,同时各系统之间通过相互协作能扩大覆盖率,从而有效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和速度。
2.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人类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科技文献的产量也激增,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把所有的信息文献收集全。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学科不断分化、相互之间不断融合,新的专业不断涌现,各学科的专业内容交叉渗透,各学科彼此之间关联、依赖,促使读者对信息文献资源的要求是全面性和针对性,单个图书馆的资源很难满足读者的需求。只有依靠共建共享信息资源的整体力量,各个高校图书馆分工协作,才能应付日益庞大的信息量,才能满足读者的各种需要。
实现共建共享,首先要各馆建立自己的特色资源。各高校图书馆可以对需求量较大的重点学科用书、教学参考书等馆藏进行数字化转换,并根据信息价值的高低依次转换,以减少因为复本少引起的拒借现象,提高馆藏利用率,扩大共享的范围。[9]同时,各高校也可以针对本校读者的信息需求,收集分析评价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有利用价值的各类型信息资源,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将其中特色化的资源进行数字化,最终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储起来,形成特色数据库。它是根据学校的重点学科建设而成的,更便于用户检索和使用,为教学、科研提供了高层次、高效率的信息服务。[10]
数字资源虽然检索存取都很方便快捷,但相互之间缺乏连接,彼此独立,各异构数据库系统的检索途径和方法也不同,这就需要各高校图书馆之间建立互助协作的关系,成立协调机构,建立统一的标准和一个能够访问不同数据库的统一界面,合理配置各馆的资源,建立电子资源馆际互借系统,或者是共享网络平台。让用户尽可能方便地使用各种数字资源,简化检索过程,实现一次性检索,提高信息查询的全面性和准确率,节省获取信息的时间,使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1]李彦丽.山西省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分布统计分析与思考 [J].晋图学刊,2008(3):36-38.
[2]郑章飞.国内数字资源评估研究述评[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8,28(128):8-13.
[3]Archive for Widget好用小工具[EB/OL].(2009-03-05)[2009-06-01].http://beta.lib.ntu.edu.tw/?cat=2.
[4]胡良.基于数字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服务拓展[J].现代情报,2011,31(1):58-59.
[5]黄红梅,朱慧.推送服务理念下图书馆网络服务平台优化研究 [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30(10):55-56.
[6]刘素清.让虚拟参考咨询服务走出困境、走向振兴[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27(6):25-26.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与3G用户调查报告[EB/OL].[2009-12-02]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09/10/27/5706.htm.
[8]代根兴.数字时代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135-136.
[9]孙红卫.数字时代二次文献的困境与发展趋势研究 [J].情报资料工作,2009(5):51-53.
[10]姚飞,胡冉,丁旋.合作共建,资源共享[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10):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