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类课程“发展性三螺旋”教学模式的构建

2011-04-12 09:46:51赵水民常洁李鹏
关键词:螺旋考核理论

赵水民,常洁,李鹏

(1.山西农业大学党委办公室,山西太谷030801;2.山西农业大学招生办公室,山西太谷030801;3.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目的和内容而建立起来的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基于现代教育模式的双重主体性和实战类课程 (如经济类、管理类课程)的尝试体验性,在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引入了国际流行的三螺旋创新理论,提出了发展性三螺旋教学模式理论。

一、“发展性三螺旋”教学模式的内涵

三螺旋模型是近几年国际创新研究中出现的新课题。该理论认为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高校、产业界与政府应当相互协调,以推动知识的生产、转化、应用、产业化以及升级,促使系统在三者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不断提升。

发展性三螺旋教学模式理论的理论基础是交往教学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和学习迁移理论,实践基础是现代教育的双重主体性和实战类课程的尝试体验性,突出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逐步使学生达到又学、又习、又识、又化的最高学习境界。

发展性三螺旋教学模式理论认为,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考试考核是同等重要的三个教学环节,这三个环节既互为因果、互相联系,又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共同形成了独特的三螺旋结构。

发展性三螺旋教学模式理论,之所以强调发展性,就是强调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学科发展需求、人才培养需求和师生实际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因此,这种发展变化的动力,大而言之来自社会、学校和学生成才需求,但归根结底要通过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要靠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和光荣感的全面激发,要靠学校与教师共同发展的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的共同管理。

发展性三螺旋教学模式理论要求,每位教师都要积极主动地将师生间的信息交流贯穿始终并以此作为改进工作的动力和依据。这种交流包括课前、课中、课后教师主动组织的征求意见活动,包括学生主动反馈给教师的意见,包括教师对教与学效果的自我感知。

发展性三螺旋教学模式理论要求,任何一项针对教学质量的改革,都应该是三方联动、遥相互应,促使系统由低一级的平衡向更高层次的平衡发展,在动态过程中不断提升,任何忽视它方变革而独善其身的做法,都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劳而功微。

二、“发展性三螺旋”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课堂讲述的互动式

交往教学理论认为,交往是一切有效学习的必需要素,学生需要通过与教师、学生、周围环境的交往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发展自己的道德品质。实战类课程虽然更重视学生的尝试练习,但还是有相当多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需要系统地进行讲授。为了避免课堂讲授流于填鸭和照本宣科,在实践中我们主要采取了十种方式与学生互动。一是课前提问。主要是对上节课主要内容进行复习。二是问题导课。主要是通过设问的形式导入新学的内容。三是讲中设疑。主要是在讲前对某些社会现象提出疑问,然后再进行讲授,最后请学生利用所讲知识进行解释。四是即兴测验。主要是每节内容结束后进行3~5分钟的即时小测验,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强化。五是案例分析。主要是每章结束后进行一次专题案例分析。六是综合讨论。主要是每门课设计2~3次综合讨论。七是课后作业。就是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后小论述、小调查和小报告。八是课堂讲评。不论哪种互动方式,都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全面点评。九是适时小憩。这里的小憩不是休息,而是针对学生因听课时注意力过度集中而引起的疲劳现象,在讲课过程中适时运用诙谐幽默的言辞案例,生动形象的现身说法,润物无声的思想教育,对学生情绪进行及时调控。十是短信沟通。主要是指在开课前将教师手机号告诉全体同学,要求学习委员每次课后及时通过手机短信反馈上课效果,鼓励全体同学与教师沟通交流。

(二)实践环节的层次性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根据人类掌握知识的表征形式,可以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也就是 “是什么”的知识和 “如何做”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需要在实践中逐步获得。按照发展性三螺旋教学模式 “你中有我、我中有他”的交融性原则,我们将实践教学分为课堂实践和课后实践两个层次。课堂实践主要包括举例说明、案例分析、课堂呈现、课堂模拟以及讲课过程中联系实际进行的提问、讨论、课后作业等,具体表现为对知识的单一运用;课后实践主要包括面向社会的市场调查、方案设计、模拟实训和岗位实习等,具体表现为对知识的综合运用。

不论是课堂实践,还是课后实践,我们要求必须按照五个层次逐步层开:一是明示。就是要给学生讲清技术要领和注意事项,讲清如何做到这些要领和事项。二是展示。就是通过模板介绍、录像放影、现身说法等到形式,形象地告诉学生操作过程和最终成果应该是什么样的。三是创新。就是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创造性地进行实践,例如方案设计、现场推销、模拟谈判等。四是交流。就是请学生上台介绍自己思考过程,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其他同学对其思路和成果进行质疑和点评。五是讲评。就是由教师对同学们的交流、点评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总结和讲评。

(三)考核测验的全程性

学习迁移理论认为,一个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检验的一切原理、方法以及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会迁移到以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内化为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发展性三螺旋理论要求,考核测验不能仅是对教与学效果的检验,更应是一个教书育人的深化过程,是一个纠偏矫错的开放过程。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将师生互动、考核测验、总结讲评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形成了学习、运用、矫正、深化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课堂教学中的考核,主要包括提问、小测验、课后作业、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突出考核对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等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践教学中的考核,主要是指在学生上台交流的过程中,由学生代表按照实践教学的要求对学生交流情况进行打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践报告和交流情况进行打分,二者取加权平均值为学生的实验或实习得分,突出考核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知识的技能和能力;期末考试是对平时教与学效果的综合检验,考核重点应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思维的考察。将多次考核积分作为学生的最后成绩,必然加大教师的工作量,同时平时考核评分的科学性也是一个颇费脑筋的问题。因此,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课堂考核、实践考核和期末考试的权重,可由1∶2∶7逐步向3∶3∶4或3∶4∶3发展。

(四)教学对象的团体性

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和实务操作方面的能力,是经济、管理等偏重于实战类课程教学的共同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学生按5~10人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组为单位固定座位上课,以组为单位进行点名、提问和讨论,以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实训和交流,以组为单位进行平时考核和积分。为了防止合作学习过程中 “能者多劳”搭便车现象的出现,我们建立了 “三道门槛”的防范机制:一是课堂互动,不是采用小组代表发言的方式,而是讨论后由教师直接指定发言人;二是实践教学,除了以小组为单位上交实验报告外,小组成员还必须提交自己分工范围的手写资料;三是在学生上台展示中,对于其他同学提出的疑问,由教师指定本组同学回答。

三、“发展性三螺旋”教学模式的效果

发展性三螺旋教学模式理论,是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并在实践中逐步实施和完善的,并在解决当前大学校园不同程度存在的生而不学、学而不习、知而不识和文而不化等问题上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多重约束,切实解决了 “生而不学”的问题

作为学生不学习,或沉迷于网络、或无故旷课,是目前大学生学习状态的第一表现。如何让学生回到课堂上?发展性三螺旋教学模式就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全程式的考核测验,让每个学生都不敢忽视平时的表现;以小组为单位的平时考核,让小组成员都不愿因自己的不认真而影响了全组同学的平时积分;课堂讲述的互动性和实践环节的层次性,再加上鼓励与纠错相结合的点评,让每位同学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进步的喜悦。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到课率基本都保持在96%以上,许多同学在手机短信或征求意见时都由衷地讲,这是讲得最生动的、也是我们最喜欢上的课之一。

(二)及时温故,切实解决了 “学而不习”的问题

学而不习,只学不练,是目前大学生学习状态的第二表现。发展性三螺旋教学模式,通过互动性的课堂讲述、层次性的实践教学、全程性的考核测验、团体性的教学对象,融 “温故”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使 “要我复习”变为了 “我要复习”,利用课前10分钟迅速复习上节内容已成为许多同学上课的习惯,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已成为同学间不言的默契,从而深化了教学活动,提升了教学活动的效果。

(三)鼓励创新,切实解决了 “知而不识”的问题

“知识”二字可以一分为二。“知”表示对信息的接受、获取和储存,而 “识”则意味着对信息的消化和处理。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以传承性知识为主,重 “知”轻“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发展性三螺旋教学模式的互动性和实践性,通过开放型问题的设置,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所学的基本知识,为学生创造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多层次的平台和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新思维。从每次实践教学学生交流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认真实践,许多小组都能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创造性的思路,碰撞出知识的火花;从每次期末考试的试卷分析来看,许多不愿死记硬背的同学都是在主观题上得分。为此,不少同学评价,我们的期末考试,要想不及格难,要想得高分也难,而要及格和得高分,都要靠学得活。

(四)拓展延伸,切实解决了 “文而不化”的问题

能否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外化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为学生科学的思路与方法,是当前要解决的学生学习状态的最高层次的问题。发展性三螺旋教学模式,主张基本知识的要素化,强调学生的理解性记忆;主张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强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张点评讲评的拓展、延伸和升华,强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主张为人师表、环境育人,强调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最终实现学问与人品的共同提升。

[1]张德江.学习重在习,知识重在识,文化重在化——谈如何克服高等教育教学若干弊病 [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27-29.

[2]王朋娇,刘洪莉,张晓光.网络课程发展性评价 “三螺旋”结构体系的构建 [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72-74.

[3]涂俊,吴贵生.三重螺旋模型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初探 [J].科研管理,2006(5):75-78.

[4]刘刚.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作用机制及其启示 [J].中国高教研究,2008(5):89-91.

[5]范伟.市场营销类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与体会 [J].广西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5(11):70-73.

猜你喜欢
螺旋考核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内部考核
童话世界(2020年10期)2020-06-15 11:53:22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40
旋风“螺旋丸”
螺旋变变变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