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强
(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19世纪末20世纪初,汉语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欧化过程。由胡适等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其实质就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为了达到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目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西方的文法和句法借以改造汉语。在当时,翻译文学盛极一时,这也很大地推动了汉语的欧化。汉语欧化的一个结果就是现代作家写作方式的转变,从而使中国文学走上了现代文学发展的道路。尹德祥说,“欧化的最大贡献,是它帮助 ‘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建立了一个巍峨的现实主义大厦”。[1]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上,欧化汉语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中国现代文学施加影响,即中国作家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以及写作方法。以下内容就从这三个方面对这个话题进行探讨。
尹德祥认为,“‘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有传统文学所没有的两样东西:西方的思维方式和欧化的语言。”[1]在20世纪初,汉语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欧化过程。汉语的这一欧化过程表现在两方面,表层变化和深层变化。表层变化指一些外来词和一些概念的滥用。真正使汉语改变的是其深层的变化。一些外来的异质的语言成份被引进了汉语。渐渐地,这些外来的语言成份为汉语言所接受,并融入到了汉语之中。R.A.赫德森曾经论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他说,作为语言系统存入的东西是一系列分别记住的概念,即作为语项的概念,连同作为其意义的概念或命题,以及限定它们的社会分布的更多的概念。我们说话或听话时,总是利用我们已知的概念以便推论出句子的意义,以及推论出概念所限定的社会范畴。具体地说,R.A.赫德森总结了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语言可以看作头脑中形成的表达概念 (思维)的媒介。[2]
张卫忠认为,鉴于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同构性,从语言本体论出发讨论20世纪初汉语欧化问题,我们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语言是人和世界之间惟一的媒介,人只能按语言指定的方式认识世界,因此语言转型就意味着中国人对世界看法的改变;中国人跳出了由古汉语 (包括文言和旧白话)设置的知识和思维的怪圈,采纳了西方较先进的知识系统和文化系统,通过语言接受了西方一系列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于是,由于汉语欧化的影响,中国的现代作家们走上了向现代转型的道路。他们的这一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思维方式,审美观,和价值观念。
在思维方式的转型方面,根据R.A.赫德森和张卫忠的论述,人们可以看出,由于欧化汉语的使用,“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开始向现代白话文转型,中国的现代作家们就逐渐以一种西化的方式来观察世界。中国古汉语的传统是重视诗性、重意会、暗示和重视象征的手法。而汉语欧化以后,“五四”以后的作家在思维和审美上也大都采取了一种新的态度。就是用一种分析的、描述的、散文式的态度来进行写作。张卫忠认为,经过欧化的汉语,它的特点是意合成分大大减少,文句要表达的意义,包括语法意义都更多地在字面上标示出来。同时还有各种连词、助词的大量增加,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得到很好的表述;在古汉语中,语言单位之间颇为随意的关系,在现代汉语中以一种逻辑形式固定下来。汉语欧化后的这些特点在现代作家们的作品中都很好地体现了出来。[3]
在审美观的转型方面,我们可以用老舍对《红楼梦》中的一段曹雪芹对林黛玉的描述的评论就可以看出来。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老舍说,首先,曹雪芹诗一般的语言有损汉语的描写能力。其次,这一段全是修辞,未能由现成的言语中找出恰能形容黛玉的字来。老舍对《红楼梦》的批评包含了新旧语言观和审美观的巨大差异,在这儿老舍是站在现代小说的立场上向整个古典美学的叙事原则提出了挑战!
在价值观的转型方面,“人”的个体意识的发现最能体现现代作家们的价值观念的变化。早在辛亥革命前,鲁迅就接受了资本主义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重视个人的思想,主张 “有己”。而到了 “五四”时期,胡适提倡易卜生的“健全的个人主义”,而 “人的文学”则被周作人概括为以个人为本位的人道主义文学。以个人为本位的 “人的道德”与以家族宗法为本位的传统道德的尖锐对立,使人们第一次认识到了封建文明 “吃人”的真相。[4]现代作家们对 “人”的认识的深入当然与思想观念的解放大有关系,正是有了思想观念的变化才有对于 “人”的认识的价值观念的变化。
为了方便起见,本文作者只是从老舍的一些作品中选出一些例子以便进行论证。老舍在中国文学界颇负盛名,在中国文坛举足轻重。在他的作品中,汉语的欧化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早期的作品。当然,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有直接的关系。老舍先生于1921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汉语讲师。为了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他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在英国的生活和书本都向他打开了一个比他原先见到的更为宽广多彩的世界,并进一步激发了他的文学兴趣。因此,他的创作语言从一开始就被打上英文的烙印。老舍多次公开声明,他的创作本领主要是从西欧小说里学来的。他还说:“若我始终在国内,我不会成了个小说家-虽然是第一百二十等的小说家。到了英国,我就拼命的念小说,拿它作学习英文的课本。念了一些,我的手痒痒了。”(老舍 《我的创作经验》)他认为他的文艺修养到底是来自阅读西洋古典文学。可见,英文对老舍的创作语言的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产生的,并非有意模仿,而是势所难免。那么,在老舍的作品中,欧化语对中国现代文学书面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哪些方面呢?系统地总结以一下,我们就会发现:
1.在句子的开始部分使用一些副词的短语,比如 “在我看来……”,“从事实看来……”,“除了……之外”,“在……之后”等。
(1)从事实上看,天台公寓的生意并不被这两面招牌限制住……[5]
(2)赵子曰身上的伤痕慢慢的好了。除了有时候精神不振作还由理想上觉得有些疼痛以外,在实际上伤疤被新的嫩肉顶得一阵阵痒的钻心,……[5]
(3)在他睡熟之后,我才能落几个泪珠。[5]
老舍的这三个句子在英语中都有相类似的结构。如在英语句式中用于句首的 “From…”“Except…”和“After…”。在正常的汉语句式中,(1)的句式应该是,天台公寓的生意从事实上看并不被这两面招牌限制住——
2.在老舍的作品中,他经常使用倒装句式,也就是现代的英语句式。例如,
(4)天台公寓住着有三十上下位客人,虽然只有二十间客房。[5]
(5)只有北屋里方老头儿安稳的睡熟了,只有他能在这种环境下睡的着,因为他是个聋子。[5]
可是根据传统汉语的语言习惯,在复合句中,从句部分应该放在主句的前面。例如 (4)的传统汉语句式应该是这样的,虽然只有二十间客房,天台公寓住着有三十上下位客人。
3.注释性语言的运用是老舍语言的一大特色。毫无疑问,这一点老舍也深受英语语言的影响。可是老舍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把欧式的语言融入到了他自己的创作之中,从而这一点也成为了他语言的特色。请看下面的例句。
(6)对哭——对着知己的朋友哭——和对笑,是人类仅有的两件痛快的事。[6]
(7)她说着,正式的用眼睛——不用眉毛了——看了马老先生一眼。[7]
试比较一个英文句子, “Her quick eye seemed to read my thoughts,for as it met mine she added that there was no harm in what she had been doing,but it was a great secret-a secret which she did not even know herself.”[8]
4.老舍通常会把两个或以上的放在一个名词或者代词的前面做修饰语。实际上,这种语言运用的方法是与中国传统的汉语的用法相悖的。可是,这种欧化的句式在五四时期是非常普遍的。例如:
(8)于是,中国人就变成世界上最阴险,最污浊,最讨厌,最卑鄙的一种两条腿的动物![7]
(9)洋人化的中国人说,李静之下地狱,是新教育被赵姑母战败的证据。[6]
而传统汉语是通常会把比较长的定语放在所修饰的名词或代词的后面。例如,大致一看,屋子里还是空虚;但偶然看到地面,却盘旋着一匹小小的动物,瘦弱的,半死的,满身灰土的……。[9]
5.副词在英语中的位置非常灵活,如果需要的话可以放在句子的任何地方。而现代汉语深受西方语言的影响。于是副词的位置在汉语的句式中也就变得灵活多样起来。这样的句式在老舍作品中也有反映。例如,在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很懒的”,和 “假如不快跑的话”。
(10)很懒的他立起来,看了她一眼,走过去帮忙。[10]
(11)自己的车,当然格外小心,可是他看看自己,再看看自己的车,就觉得有些不是味儿,假如不快跑的话。[10]
与英语不同,传统汉语中副词的位置一般是固定的,他通常被放在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例如 (10)的传统汉语句式应该是这样的,他很懒的立起来,看了她一眼,走过去帮忙。
6.在插入语的运用方面,老舍也借鉴了英语的用法。对英语来说,组织句子的灵活性可以在插入语的运用上充分的体现出来。插入语的形式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在英语中多种多样。与英语相比,汉语中的插入语运用就不像英语那样灵活了。但是在老舍的作品中,插入语的运用是相当灵活的。请看下面的句子,
(12)虎姑娘一向,他晓得,不这样打扮。[10]
(13)这是什么战略——假使这群只会跑路与抢劫的兵们也会有战略——他不晓得。[10]
实际上,插入语的灵活运用给老舍作品的魅力增色不少。
7.在老舍的作品中,还有一种句式他很显然的接受了英语句式的影响,例如,
(14)看看女儿,他不敢这么办。[10]
(15)顾不得在想什么,他想睡觉。[10]
试比较,Having lost both my parents in my infancy,I was brought up by my sister,Mrs.Joe Garfery,who married the blacksmith.[11]
显然老舍的句式与狄更斯的句式完全相同。不可否认,老舍在写作中采用了英语的句式。
鉴于老舍本人的生活及写作背景,以及他在中国文学界举足轻重的地位,文中以老舍的欧化语的语用为例具有代表性。通过对老舍写作中对欧化语语用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欧化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关系密切。它推动了五四时期的中国作家们向现代的转型,也使中国文学踏上了向现代文学发展的道路。
[1]尹德翔.关于汉语欧化与文学困惑的断想[J].文艺评论,1999(2):25.
[2]R.A.赫德森.卢德平译.社会语言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0:107.
[3]张卫中.20初世纪汉语的欧化与文学的变革[J].文艺争鸣,2004(3):38,41.
[4]包忠文.现代文学观念发展史 [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4-8.
[5]老舍.赵子曰(第一卷)[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215,264,308,215,223.
[6]老舍.老张的哲学(第一卷)[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39,169.
[7]老舍.二马(第二卷)[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34,13.
[8]Charles Dickens.The Old Curiosity Shop[M].UK:The Electric Book Company Ltd,1998:10.
[9]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32.
[10]老舍.骆驼祥子[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10:122,11,44,16,38,41.
[11]Charles Dickens.Great Expectations[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