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语文“学”的方法研究

2011-04-12 09:41龚永标
关键词:课外语文课堂教学

龚永标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语言系,湖南衡阳421005)

一、自养学习兴趣,“知而好、好而乐”

(一)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也正如400多年前的钟表匠塔布克认为的,金字塔的建造者不会是奴隶,应该是一批欢乐的自由人。[1]188-189职教语文的学习也宜如此。教育心理学与语文课程教学论研究多次显示:动机对人们的活动具有发动的功能。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积极学习,激励学生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二)激发学习兴趣

依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思想,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心理基础是需要→价值→满足,即只有先引起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的需要,学生才会认识到此学习内容本身的价值,才会主动追求学习。

现代教育观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与天赋。

应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合作、和谐、互动。合作就是要求教师不要以教育者自居,不以强制的手段;和谐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互动的师生关系是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历程。

(三)制定明确而又适度的目标

鼓励学生基于个人素质本身,宜分层次提出不同的目标。对于学生的目标,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制定,这样有助于他们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如果学生自己不能制定目标,教师与学生可以共同制定,例如教师给出若干个目标让学生选择或选择先达到哪一个目标,让学生明白每一个目标都是能达到的。根据叶克斯—多德森定律给予不同的学生适度的目标,让他们达到最佳的动机水平,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班都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能胜任某种任务的判断和知觉。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体根据以往成败的经验,相信自己对于处理某一方面的任务,具有较高的能力或水平。自我效能感相当于自信,但又不完全相同。自信的概念范围更广泛,而自我效能感是针对某一项任务来讲的。所谓“艺高人胆大”,“艺高”是自我效能,“胆大”即为动机。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其动机也强。按班都拉的解释,正确的自我效能是建立在正确的自我评估之下的。

二、强调自主,以求积累与完善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职教语文学习非自主无以达“自会读书,自能作文”之境界。所谓自主,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成为学习的主人。支配自己学习生活,积极主动参与每一个过程,积极主动探求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自主、自觉、自律、自强的习惯。[2]154-155其内涵可理解为学生必须主动地、有主见地学习;教师主导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良好结合,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与学生自己因材施学的良好结合;教师既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又是指导者、咨询者和鼓励者,学生既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学习的管理者,学习活动的最终受益者。

(一)自主学习的主体性

即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成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教师在课堂讲授知识后,学生不仅要消化理解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而且还要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和文献资料。可以说,自学能力的高低成为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这种自学能力包括:要走出“应试教育”误区;能独立确定学习目标,认真进行自我发展设计,规划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生涯发展路线,并制定出适合自己的长期、中期、近期学习目标及详细计划,并坚持执行;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发挥最大学习效率,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探索出个人学习风格;合理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特别是有效利用课余时间;能对教师所讲内容提出质疑,主动进行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而不只是被动接受学习;学习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更要联系实际,进行实践;学会查阅资料,了解自己专业研究的最新进展;不只是学习自己的专业,还要了解其他学科知识;抓住自己学习中的灵感,发挥创造性,想办法将它实现;多向老师、同学请教学习经验、学习感受;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听专题报告、讲座;正视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及时调整自己的消极心理;培养和发现自己的学习兴趣,坚持学习自己喜欢的学科;善于肯定自己的每一次进步和成功,寻找学习的成就感;坦然面对考试,消除自己过于紧张和焦虑状态等。

(二)职校语文教师职能转变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绝不能满足于教给学生一些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知识和解题作文的技能,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通过对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模式及课程设置上的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设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3]134-135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不能再以传播知识为主,教师的主要职能应从“教”转为“导”,做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的导引者。一是“引导”。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并协调学生找出实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组织学习分工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二是诱导。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积极评价,让学生在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与关爱的气氛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三是指导。指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归纳出学习语文的方法,掌握好基本知识和学习策略,形成良好语文学习的习惯。四是辅导。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使他们从不同途径很快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及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并利用这信息来完成任务。五是“行”范。通过教师自己各方面的表率榜样去感染熏陶学生,教导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等符合时代精神的各种优秀品质。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可能产生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行为。我们知道,传统教学的“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这一掌握知识的阶段结构是一个无情感的活动结构,这种“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是“目中无人”的纯认知活动过程,显然是与职业教育的要求相悖的,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因而,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贯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为主线,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知识传授转向为情感和创新的培养延伸。[4]18-23它更强调过程管理,强调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亦即作业、考核、实习(实验)等实践环节。

(三)健全和完善语文教育评价制度

健全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对于消除师德失范现象,促进良好师德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评价一个语文教师工作的好坏,不能仅仅只看其静态的工作实际,更重要的是要看其工作对象、动态的工作过程以及长远的工作效果,要看其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是否坚持了用自己的高尚品德熏陶、感染学生,是否坚持了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是否坚持了用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的人格。[5]22-34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强化和巩固语文教师的修养、规范语文教师行为的效果。总之,当代高等职业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健全和完善语文教育评价制度,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特点、专业特色、发展目标,加强师德教育,培养造就一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能率先垂范、教书育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样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校专业发展铺路搭桥,实现自身的办学目标。

三、常练习,促情感升华、技能凸显

(一)拓宽阅读视界,力争有效阅读

有效阅读指学生面对一定的问题情境或文本时,善于建构“活的”、结构化的知识,即善于通过联想把已有知识与问题情境联系起来,解决背景知识中新的问题;善于反思,善于从阅读的内容中触发创造性的欲望,作出自己独特的新的理解,最终超越阅读材料本身,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

1.呈现动态的有价值的学习材料。

呈现生动有效的学习材料是激发学生阅读愿望的关口,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当学生对学习材料有了兴趣时,才会从机械阅读转向意义阅读,才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正如布鲁纳所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6]34材料的新颖性、开放性、有效性等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但不管怎样,材料要为教学服务,所以教学中教师呈现的材料不但要生动,而且要有效。材料的价值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有价值的学习材料必须是适合学生的认知起点,应该能使学生获得提升。

2.领会“形散而神不散”。

教师要帮助学生领会“形散而神不散”的问题精髓,找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来解决问题。(1)去“伪”存真。真正有效的阅读,应该是能让学生领悟知识的本质,而不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纷繁的事物中寻求问题的本质,凸现问题的本质属性,要让学生去“伪”存真。(2)读写并用。让学生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语义转换和语句分析。

(二)交流思维成果,展现个性特征

教师及时反馈学生阅读后的思维成果,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展示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4]因为在反馈中,有讨论的真诚,有争辩的激烈,有默默不语的冷静……,这时的舞台就是学生个性展示的地方。又因为反馈中会融入师生的相互评价,在相互评价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越来越优化。

1.重感悟以求通透。

首先,要广见博闻(多读)、反复尝试、积累范式;其次,要养成联想和想象的良好习惯,力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再次,要努力营造平和清明而又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沉浸其中,体验品味,不急于求成;最后,要敢于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自己通过积累、模仿而形成的灵感思维的有效性。经过多次成功的灵感闪现,就要总结自己感悟的角度、方式、条件,把它变成自己进一步学好职教语文的利器。

2.发展个性。

语文是发展学生心灵的学科,职教语文学习的最终旨归是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修养、鲜明的个性。因为个性是人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表现。

(三)讲求课内与课外衔接

课内与课外衔接的方式有内引、外延、对比三种。通过这三种方式,不仅可提高学生的说、读、写等语文综合素质,而且能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实践能力的提高。要实现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社会实践的衔接和相互作用,关键在于找准衔接点。找到衔接点才能有效地将课内与课外统一起来,顺理成章地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课堂或将课内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去。一是内引。所谓内引,即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课文教学中,利用课外知识导入课内,从而服务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内引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基础知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课堂教学之前,有目的地布置一些课外的观察内容,收集相关资料或是查找时代背景等,预先让学生在课外有一些生活知识和实践,然后将课外丰富的实践内容引入课堂内,提高学生课堂内外课文内容的领悟能力,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这些预先让学生具备的生活实践经验就可作为衔接点,使课内外衔接。二是外延。外延,即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课外生活中去,拓展课内知识,做到举一反三,从而启发学生的学习和知识技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内容有限,教师的知识水平也有限,然而学生的学习却是无止境的。这时教师将课内学得的知识、成果和尚未解决的疑难,延伸到课堂外学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技能技巧,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在实践中举一反三,使学习的知识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个运用知识服务于实践的过程即为衔接点。三是对比。对比,即把课内所学的知识与课外生活中积累的相关知识经验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学目的在于要让职校学生在学会、学懂的基础上,得到知识的深化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将课堂里的理论与实践中的经验对比,不仅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使课堂内容变得更具体,还能使学生学得的理论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实践中的知识经验转化为理论,反过来又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从事实践,自己从课外实践中学到更多更广的知识。职教语文学习重迁移,因为最终的成功,还在于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职教语文知识求生存、谋发展。

[1]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庄文中.中学语言教学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4]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陈玉琨,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美]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课外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小满课外班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