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诚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论语境在语用学中的重要地位
张 诚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语境简单说就是语言环境,对语境概念的研究促进了语用学的发展,同时对语境的研究也一直是语用学研究中的重点。文章从预设、文本、话语交际三个方面列举了几个常见的例子,对其进行逐一剖析,通过对这些例子的分析来证明语境在语用学中的重要地位。
语境;语用学;预设;文本;话语交际
语境在语用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不管是在丰富语用学理论方面,还是在书面语或口语交际方面,语境始终是人们考虑的重点。关于语境的定义,王建华等认为语境“包括作品的上下文、说话的前言后语,以及说话和写作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语体环境等”。[1]17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许多不符合语境的实例,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通过分析一些例子来证明语境在语用学中的重要地位。
预设是语境中常常用到的一个概念。“预设,是借自于逻辑学的一个术语,是指保证话语在交际中有效性的条件,也就是说,话语得以成立的话,必须具备某些前提条件,否则,话语无效,而这些条件并不直接参与语面意义的表述,始终以隐含的形式存在,因而其本身就构成了语境深层意义的一个内容或者为深层意义的析出提供一个条件。因此,从语面意义的表述出发,总能逐层推断出它——预设的存在,由此理解语境意义”。[2]下面的这个例子,就能用到预设。
网上有这样一张照片,在某高三毕业班的黑板上方,挂着一幅标语,上书:“生前何必久睡,死后必将长眠。”一眼看去的确很醒目,但也很刺眼。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出现这样一条标语,是否合适呢?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条标语的含义,其字面意义就是,人活着不要把时间都浪费在睡觉上,死了之后有的是时间来睡觉。初听起来很像笑话,是很不礼貌的一句话,再仔细分析就能听出其中的讽刺意味。其实这条标语的讽刺意味是很强烈的,是警惕高三学生,不要把高考前宝贵的复习时间用在睡觉上,这不仅是浪费时间,更是在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作为警示语,它是否起到了应有的警示作用呢?我们都有过高考的经验,都体会过考前紧张的气氛,在那种紧张的环境下,看到这样一条标语,一定会感到心惊胆战,警示的作用是有了,但也同时在学生的心里投下了一道阴影,把高考说的像生死一样重要,学生一定更加紧张了,这必然不利于他们在高考时的发挥。因为它有一个隐藏的含义在里面,就是生命不久就要结束,要好好珍惜生前的时间,不要把时间用在睡觉上。但高考前的学生显然不符合“生命不久就要结束”这个条件,因此这条标语出现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是不合适的。
在上述语境中,虽然不存在话语交际,但预设是有的。话语成立必须具备某些前提条件,在这条标语中,前提条件就是“生命即将结束”,而这个条件并不直接表露出来,只是以隐含的形式存在,但是不具备这个条件,话语就无效,因此在这里,这条标语不仅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反作用的,很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小小的一条标语,用错了地方,有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由此可见合理利用语境是十分重要的。
语境并不只是存在于日常口语交际中,在文本中也大量存在。除了文章上下文内容的联系、整篇文章所营造的语境之外,文本产生的时代背景,所涉及的地点、人物、事件等,都是文本语境的范围。下面这个例子,就是文本语境的体现。
2010年 6月 23日,在南非世界杯法国队出局的第二天,《广州日报》在第一版打出这样一则醒目的标题:世界杯最大笑话 法国……哈哈哈。在报纸打出这一则标题不久,网络上出现了疯狂的转载,对这则标题的内容褒贬不一。在本届世界杯上,上届世界杯亚军法国队表现得十分差劲,不仅没有踢出一支传统强队应有的风范,三场小组赛仅进一球,还将家丑外扬,内讧之事闹得人尽皆知,让广大支持他们的球迷伤透了心,自己也丢尽了脸面。而《广州日报》之所以认为法国队出局是世界杯最大笑话,是因为法国队作为一支曾经得过世界杯冠军的强队,赛前也一直是本届世界杯的夺冠热门,在世界各地都有着众多球迷,但他们竟然连小组赛都没有出线,并且不管从哪个方面看都很难说他们是尽自己的全力在拼搏,因此把法国队称为“世界杯最大笑话”是没有什么不妥的。问题出在后半句上,“法国 ……哈哈哈”,乍一看这个标题确实很好笑,因为这样的拟声词出现在新闻标题中的情况很少见,一出现就给人新鲜可笑的感觉。类似于“哈哈”、“嘿嘿”这种模仿笑声的拟声词由于其口语化程度较深,很少出现在新闻标题中,那么它究竟可以出现在标题中吗?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则标题所达到的效果,可以说,这则标题很有幽默感,让人忍俊不禁。再来看一下标题中两句话之间的关系,两句话是问答的关系,或者说是解释的关系,对“世界杯最大笑话”这一问题的回答,到“法国”就可以了,但还是要加上“哈哈哈”,除了搞笑之外,也是与前面“笑话”的呼应,由“笑话”到“哈哈哈”,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联想。对于不是法国队的球迷来说,看到这则标题自然是哈哈大笑;而对于法国队的球迷来说,虽然法国队让他们很失望,但想必他们看到这则标题也不会生气,纵然不会哈哈大笑,也会无奈地笑。新闻标题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毫无疑问,这则标题做到了这一点。而对于新闻标题应该具备的特点,有的学者认为:“一个好标题的起码条件有三:首先,准确无误;其次,一目了然;再者,生动形象。”[3]从语境方面来说,这里的这则标题是很符合上述语境的,我们之所以说它用的恰到好处,是因为它抓住了这里的语用焦点,“抓住语用的焦点,就是要抓住语用场景组成中的主要因素,以突出语用的主旨。要紧紧抓住语用的焦点,就要紧紧抓住那些能够引起听读者注意的刺激物。因为语用的场合与情景是一个综合的语用环境,这个综合的环境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在诸多因素中其中必有一种因素与语用目的的关系最密切、最重要,语用者如果能够抓住语用场景中的主要因素,也就抓住了语用焦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也就能够符合语境了”。[4]这则标题准确而又巧妙地抓住了此时的语用焦点,即法国队耻辱的输球,因此我们认为这则标题用在这里,是很合适的。
在我们的日常口语交际中,常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有人并没有在合适的场合说合适的话,“看场合说话”在交际中尤为重要。语境对于口语交际至关重要,我们常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就是说的作为语境的场合的重要性。“口语交际与语境之间的辩证关系,是通过场合来落实体现的,言语交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交际进行的时间和地点,交际的场合和气氛,参与交际的人物等情境因素,都会制约着人们的交际行为。就表达来说,谈论什么话题,创设什么样的情境,采用何种说法,语气是轻是重,对场合特点应准确把握,这是极为重要的”。[5]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象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史湘云接着笑道:“倒象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一时散了。
……
黛玉又道:“这一节还恕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他和我顽,他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贫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是你的好心,只是那一个偏又不领你这好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
被人比作戏子,之后黛玉自然不高兴了,“林黛玉冷笑道:‘问的我倒好,我也不知为什么原故。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戏子在那时是地位很低的人,他们大都是因为家里穷被父母卖了学戏,从小便失去了父母的疼爱,而林黛玉又比别人多想一些,“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贫民的丫头”,因为她也是无父无母,寄人篱下。凤姐和湘云等人都是无心,只说芳官的扮相像黛玉,黛玉便认为这对她是一种讽刺,讽刺她的地位低下。在这个语境中,参与口语交际的人物是重点,凤姐看出来了但是没说,宝钗心里知道但是“不肯说”,而宝玉是“不敢说”,他们都知道芳官像谁,但是都没说,因为他们都知道黛玉是个小心眼儿的人,说了她很可能会生气;只有大大咧咧的湘云没有想到这一点,心直口快地说了出来,果然黛玉生气了,因为湘云的这些话,让她很没有“面子”。
在日常口语交际中,涉及到他人身份地位的话,说话之前应该三思。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面子”是十分重要的,大多数人都很在乎面子问题,而“面子”更多地就体现为一个人对自己身份地位的重视。语言学家布朗和列文森认为:“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讲究礼貌就是要减轻某些交际行为给面子带来的威胁。社会交往中既要尊重对方的积极面子,又要照顾到对方的消极面子,这样才能给对方留点面子,同时也给自己挣点面子,以免带来难堪的局面或使关系恶化。”[6]226在不清楚对方身份地位的情况下,不要随便拿别人开玩笑,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有很多人的长相或穿衣打扮往往与其身份地位不符,若搞不清楚状况就开口评论,贬低了对方的地位,有时也许“说者无意”,但“听者有心”,也会造成很难堪的局面。
语境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概念之一,同时也是语用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于我们的写作与口语交际至关重要。语境是衡量语用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合理地利用语境,在合适的语境选择合适的语句,写作或说话前仔细分析一下当前的语境,不仅对我们有利,对读者或听者也是十分有利的。
[1]王建华,等.现代汉语语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黄敖兴.预设:分析语境意义的一个切入口——就关联词语间的关系看语境中深层意义的析出[J].修辞学习,2001,(4).
[3]魏敏.准确·明白·形象——新闻标题的基本特点 [J].新闻爱好者,1995,(9).
[4]罗国莹.语境的顺应与悖逆——预警策略探微[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6).
[5]张桂英.口语交际中的语境把握[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2).
[6]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H030
A
1672-0040(2011)02-0073-03
2010-01-19
张 诚 (1987—),女,山东淄博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语言学研究。
(责任编辑 李逢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