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波
(琼州学院理工学院,海南三亚572022)
《食品分析》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理论性和系统性的学科,其中实践环节是本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该课程实践教学一直注重单元操作的技能训练,如重视食品水分、灰分、酸度、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有毒有害物质等成分测定方法,重视滴定法、分光光度比色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仪器分析方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1],即实验先由实验指导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完成从试剂配制、仪器准备调试及样品处理的全部准备工作。在上实验课前,教师对实验目的、原理、使用的仪器设备操作步骤以及操作要点、数据的处理一一详细讲解并进行操作示范,学生进实验室做实验时,往往用不着更多思考,主要以“模仿”为主,“依样画葫芦”简单地进行验证及分析实验结果,很难达到培养学生研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以致于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不会配制试剂,不懂如何调试仪器的现象[2]。而我们通过跟踪调查历届食品专业毕业生从事食品分析工作的情况,也发现近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毕业后尚不能立即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需要二次培训,这就说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对技能性人才的培养。
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社会上急需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高职教育正是对此类人才的教育,实践教学则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关键[3]。因此,为了提高高职专业教学质量,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为了体现高职教育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对传统教学模式下实验教学基本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的现状进行了改革,即加大实验课时的比例,使其占到该课程总课时的50%以上。目前本校食品分析课程总学时是72学时,(学时含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过去,理论课与实验课时之比为2:1,现在改为1:1,即实验课时由18学时增加到36学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实践的机会以及强调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在增大实验课比重的同时,我们对教学体系也进行了改革。传统食品分析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安排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按测定方法进行分类,一是按测定成分进行分类。我们曾分别采用两种教学安排实施实验教学,教学效果表明学生综合技能水平离实际岗位的要求都尚有一定差距[4]。因此,我们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实验教学内容采取了分环节教学,即课程实验、专周实训、职业技能考证强化训练。
1.1 课程实验课程实验主要开展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实验,学习和巩固基本实验技能,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既包括食品分析基本仪器的使用、一些基本的实验原理、食品分析基本的实验方法,又涉及食品主要成分,如水分、糖类,脂类、蛋白质等的含量分析。课程实验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1.2 专周实训利用学期期末进行1周的训练,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达到熟练程度。在专周实训期间,主要开展综合设计型实验,即在基本技能培训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导向实践教学模式[5]进行食品分析检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根据具体的案例,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取样方案和实验路线,并且尽可能详细到材料和方法和预期的结果。这一环节实验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
1.3 职业技能考证强化训练这是配合实行“双证书”制度,要求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即食品检验工(中级)证书,在此环节实验中,教师根据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食品检验工(中级)考证的要求,有目的地进行模块强化培训,比如对同一成分的测定,可选择的方法有哪些,它们之间的优缺点是什么以及对不同食品的适用性等。通过模块教学,学生参加技能测试可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2.1 注意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传统的实验教学实行的是“包办制”实验教学,即“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不需要思考,只需简单地进行验证及分析实验结果,很难达到培养学生研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以致于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不会配制试剂,不懂如何调试仪器的现象。为此,我们把传统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取既给学生有效地指导,又适当“放手”的方式。将实验前本应由实验老师准备的部分工作,如常用试剂的配制、仪器的组装和校准,还有样品的处理等都纳入实验内容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准备。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熟悉、了解实验试剂、仪器的使用知识。把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2 合理分组实验,增加操作机会由于目前一般大专院校都存在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因此,实验仪器和药品的数量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亲手做完每一个实验,这必然影响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以及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为了克服这种困难,必须充分挖掘实验室内部潜力,合理安排实验操作,保证每个学生每次都有动手机会。我们的做法是同组的两名同学合理分配实验任务,并在实验报告上注明在实验过程中实际操作的步骤,若下次有相同实验操作,则改由同组另外一名同学完成。通过这种安排,达到了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2.3 合理监管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完整的完成实验及避免改动原始数据,在实验过程中采取考勤的方式,即学生实验中途在考勤表上签字,实验结束后,将原始记录填在实验记录本上,并由指导老师签字后方可离开。通过这种双保险的监管制度,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采取综合评定成绩的考核方式,根据每一次实验情况,从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实验总结等多种形式结合进行实验成绩评定,并将实验成绩评定,计入学生课程总评成绩考核,一般所占比例为30%。专周实训操作技能考核和综合训练课程考核,则严格按照国家食品检验工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标准和要求进行考核。
4.1 参加食品检验工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试,培养综合人才为了适应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培训和参加食品检验工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试,使他们在学校及时学习、掌握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技术,提前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在食品生产中的技能要求,提前积累“工作”经验,以便更快地缩短就业的适应期,为今后顺利上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2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探索工学结合模式当前,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越来越明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实用技术人才已成为职业教育战线的共识,同时也成为社会的共识。而以上这两类人才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仅仅依靠在学校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才能获得,即要通过工学结合来实现。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高职院校体现高等、职业与技术特点的重要举措[6]。校外实践活动能把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也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充分发挥行业的关系,与许多食品生产企业和检测机构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生利用假期的时间到企业或检测机构顶岗实习,企业和检测机构为学生提供参观和实训基地,并加强学生在校外实践的管理和指导,使学生在生产劳动观念、人文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4.3 提倡学生课外参与教师科研活动或课题研究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训练学生查阅中外文科技文献,初步训练学生进行科技论文的写作,为学生今后从事科研、读研究生打下基础。这一层次的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他们对实验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的广阔空间。
教学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面对当今日益激烈的竞争,只有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的毕业生,才是社会和市场所需要的综合人才,而食品分析实验课教学的改革,正是以不断的探索、研究,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的。但实践教学改革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1]鲍彤华,张露.食品工程专业食品分析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07(1):60–61.
[2]谢洁,谢伟燕,陈宁春.高职《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各界(科技与教育),2008(8):51-52.
[3]马骏.高职学生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7):35.
[4]韩明.食品理化分析课程渐进式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2007(24):12-13.
[5]米青,杨延军,王霄峥.项目导向教学法”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09(4):68.
[6]刘沛奇.关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8(3):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