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汉语方言的保护与传承——以发展旅游业为例★

2011-04-12 01:01河北大学博物馆河北省保定市071002
河北科技图苑 2011年3期
关键词:普通话民俗方言

河北大学博物馆〔河北省保定市 071002〕 辛 儒

河北大学档案馆〔河北省保定市 071002〕 齐 芳*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五个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和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它具有传承性、社会性、无形性、活态性、民族性、大众性、多元性与脆弱性等特点。而汉语方言具有上述所有特性,它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类别。

一、汉语方言保护问题提出的背景

在世界面临丧失文化多样性威胁的今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近年来,中国较为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其成果多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概念和内涵的确定,其特征、价值、功能以及保护现状和措施、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向等方面。当前,学术界尽管对开展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较为重视,但却忽视了对相对较为零散的传统文化的关注,而且保护对象又多集中在民间习俗与民间文学艺术等方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媒介的语言方面,尽管有的少数民族语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但对汉语方言而言,却因其太为人们所熟悉、太普通而游离于保护视线之外。

中国的语言文化极其丰富,就汉语体系中的方言而言,其所具有的“十里不同音,五里不同俗”的特征,所反映的正是各地域因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不同而导致的文化多样性。当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汉语方言面临着强势方言不断衍生与加强、弱势方言濒临消亡的趋势。而且,对各地汉语方言的态度也逐渐出现分化。例如,有人认为,汉语方言不利于人们之间的交流,应该让它自生自灭;有人则认为,汉语方言是一个语言权益性问题,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理应得到重视和抢救。从对汉语方言研究的整体情况来看,语音研究占汉语方言研究成果总量的比重较大,词汇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相应成就,语法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在方言文化研究方面,就其广度和深度来说,其成就远不如语音、词汇、语法方面。汉语方言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基因或文化遗产,对它的保护与利用问题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提倡积极的、活态的保护方式。本文拟就汉语方言作为文化遗产在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作出阐释,并就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形式提出保护与传承的一些思路。

二、我国汉语方言的现状

(一)“大一统”文化心理下普通话普及的冲击导致汉语方言土语被逐渐冷漠

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如果没有统一的交际语言,必然影响社会发展。因此,早在1955年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就决定开始实施推广普通话的政策。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它有着任何一种汉语方言都无可比拟的优点。目前,经过多年的推广,在全国已经形成了以说普通话为荣、以普通话作为公共交际语言的情况。尤其是教育部门关于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的规定,使中国公民从小就接受普通话教育,甚至在很多家庭内部也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导致汉语方言土语被逐渐冷落。

(二)强势语言的入侵使汉语方言的话语空间越来越小,生存格局越来越局促

汉语方言的产生和保存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交通不便、地域隔绝的历史原因。在现代社会,交通发达、人口流动频繁、信息技术不断进步、传媒日益渗透,汉语方言因此受到了巨大冲击。由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受到推崇,该地域的汉语方言也因此受到强势推广,如粤语、上海话的流传就说明了这一点。对现代生活的模仿与向往,加速了网络语言和大众流行语言的推广,在很多年轻人中间不再熟悉本地的方言土语,使汉语方言的话语空间越来越小,生存格局越来越局促。

三、汉语方言的作用

(一)汉语方言是各地人民进行交流的工具

汉语方言汇聚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生产经验和交际经验,是对人们全部社会经验的总结,是各地域民众整体内心世界的展示和真实思维的体现,是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并为文化的传承注入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显而易见的口传心授特质,许多民间文化的精妙之处往往只有通过汉语方言这种形式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因此,汉语方言是特定地域人民交流的重要工具。

(二)汉语方言可以传递某种文化信息,反映特定地域的文化蕴涵

汉语方言中有些含义丰富的词语,它们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含义,可以传神、熨贴地表达人们的思想,形成特定的文化氛围。通过对汉语方言词语的研究,人们可以了解中国的地域文化和民间风俗等。以民俗为例,方言和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促进。方言和民俗都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们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先有民俗现象而后才有方言,民俗是方言产生的基础和源泉,研究方言依靠民俗。在一定程度上,方言概括、指称了一些民俗现象,它们负载着一定的民俗现象。民俗的记载与传承依靠方言。方言作为民俗的载体,可以游刃有余、淋漓尽致地表现风俗民情,表现该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某些民俗现象已经消失,但作为活化石的方言,并未随着民俗现象的消失而消失,一些重要的遗迹保存在方言中。人们从这些方言中可以“窥到某些消失的民俗现象”。汉语方言具有生动、鲜明、灵活的表现力,承载传播着地方文化。

(三)有些汉语方言能用简短的形式表达丰富的含义

汉语方言是一座语言的宝库。它的词语具有独特的魅力,可以弥补普通话的某些不足与表达的苍白无力。有时汉语方言词语的含义韵味只有这一特定地区的人能意会,用普通话很难表达出来。有的汉语方言词语虽然能在普通话中找到对应词,但汉语方言词语更具形象色彩、感情色彩、口语色彩和独特韵味。也有的汉语方言词语表达了独特的含义,不能在普通话中找到对应词。汉语方言这种词语言简意赅、生动有趣、趣味盎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由于一些汉语方言词语反映的现实现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们较多地关注此类现象,所以反映这一现象的汉语方言词语数量较多、分类较细。汉语方言和普通话彼此共生,互相渗透,互相汲取营养。汉语方言能传神地、自如地表达思想感情、地方特色、塑造人物,而不失其神韵;普通话可以从方言中吸取一些生动、自然的词语,来丰富普通话的词汇。

(四)汉语方言是历史文化认同的直接载体

一个地区最突出、最直接的历史文化载体就是语言,语言是一个人从属于某一地域的重要标志,是表现地域感情、体现地域认同、增强地域凝聚力的基本手段,是一个地域的历史记忆工具,包含了现存社会群体对历代先辈相连的延续之感,是区分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唐代诗人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著名诗句,就表达了一个五十多年离家在外的人对家乡强烈的情感。同样,身处异国他乡的中国人听到了熟悉的乡音,总会感到无比的亲切。共同的语言可以使一个地域的民心更有凝聚力,热爱本土文化,以生于斯、长于斯而自豪,这是一个地域的最大魅力和吸引力所在,对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力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四、保护与传承汉语方言的对策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保存了众多的汉语方言。汉语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如同基因一样承载着一个地域的历史变迁。汉语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基础,数百种地方戏曲、说唱艺术都以当地方言为依托。汉语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一种情结,具有较大的使用价值与文化价值。为了发挥它的作用,使之更好地实现其价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保护与传承:

(一)从思想上认识汉语方言的重要作用以及保护汉语方言的重要意义

我国地域辽阔,汉语方言的种类和数量较多。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汉语方言正在面临消失的危险,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汉语方言的作用,公正客观地评价汉语方言的作用,切实有效地加强对汉语方言的保护。各地政府应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从物质上、精神上给予鼓励,从舆论上加以引导,号召民间、社会团体的广泛参与,唤醒社会公众的保护和参与意识。只有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才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才能有效地保护汉语方言,更好地发挥汉语方言的作用。

(二)加大汉语方言的理论研究力度,吸引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进行有关汉语方言保护的理论研究,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

只有站在理论的高度,才能客观、公正地对面临濒危的汉语方言进行全面、科学、典型地搜集整理。要给汉语方言一定适度的发展空间,通过发展民间文艺团体、组织开展文化进社区和文化下乡、举办汉语方言演唱会、成立汉语方言网站、录制汉语方言歌曲制成音像资料、编成书籍等,对汉语方言进行适度保护。建立新的汉语方言研发中心,人们可以在这里欣赏汉语方言表演、学习汉语方言。可以把研究成果编纂成册,形成一门独立的课程,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把发展旅游和保护汉语方言结合起来。让汉语方言在其产生、生长的原始氛围中保持其活力。在一些旅游景区,导游可以为游客唱几首当地的方言歌曲,让其充分感受当地的文化魅力,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国深厚的文化语言蕴涵。

(三)给汉语方言一个宽松的文化生存空间,对汉语方言的保护要从端正对汉语方言的态度开始

如上文所述,汉语方言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与工具,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应得到精心保护和充分利用。对汉语方言的保护要从端正对汉语方言的态度开始,其中最重要的是正确处理好汉语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对于普通话的优势和作用我们无可厚非,可是对于当前出现的唯普通话是尊、杜绝公共传媒出现汉语方言话语的做法则未免有失偏颇。因为,普通话毕竟也有其不足之处,尤其是在某些情景下的表现力比起方言土语来要贫乏苍白得多。普通话代表着一个城市或地方与外界的交往程度、外来人口的规模、城市的宽容度等;汉语方言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及历史的悠久程度。在语言的使用上,每个人都有权利用自己选择的语言来表达思想、行为和传播自己创作的作品。因此,对待二者不应厚此薄彼,而应采取公平对待、取长补短的态度。对汉语方言要多一些尊重,既意味着尊重说话人的话语权,又意味着对当地文化的尊重。

(四)把发展旅游和保护汉语方言结合起来,为文化旅游资源寻找到新的亮点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开发旅游业,从事物形成的整体原则分析,有其相互结合、补充和协调的必然联系。汉语方言作为一个地域文化发展的载体,更是某个区域深厚历史文化的浓缩和地域内部交流的主要语言方式,需要强化自身的文化支撑,需要寻找到一定的传播方式或传播途径。汉语方言与旅游相结合,恰恰因为二者同是地域特色文化的构成部分,彼此又有着相互支撑、唇齿相连的密切关系。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不能单一地依赖地域自然风光,更需要地域特色文化作为其长远发展的强劲支撑,而汉语方言无疑是特色文化中更为鲜活和独特的部分;另一方面,汉语方言也需要旅游业作为实现自身传播的依附体和驱动力。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汉语方言的传播空间无限扩大,在这个过程中又会有更多的反馈信息、语言间的交流碰撞,为汉语方言资源进一步开发与内涵的挖掘创造了条件。反过来,汉语方言遗产的进一步开发和内涵的挖掘,又可以提升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价值,为文化旅游资源寻找到新的亮点。

(五)有体系、有重点地加以保护,使中国璀璨的文化瑰宝永续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传统的传承者、政府法规和商业活动的共同制约。放任汉语方言自生自灭的态度是不负责任的,而强迫使用汉语方言、推广汉语方言的做法也是不切实际的。目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采取的方式是进行宣传推广,或给予经济补贴以保证其得到延续、传承。虽然不必对所有的汉语方言都申请世界遗产或国家遗产的保护,但对于汉语方言的保护仍要有体系、有重点地进行,不仅应当采取搜集、整理、录音、研究的抢救性保护措施,以记录、抢救那些濒危的弱势汉语方言;还要宣传、利用、激发使用者的使命感与自豪感,以保存那些活的仍在使用的汉语方言,实现汉语方言的自救;同时,还要对现有汉语方言不断演化的过程进行记录,以真实地保存汉语方言演化的过程,方便后人研究。

总之,汉语方言的保护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民间以及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国的历史文化,保护中国璀璨的文化瑰宝;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向心力,为共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保证。

[1]校曾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6.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Z/OL].2003.http://baike.baidu.com/view/1006148.htm?fr=ala0-1.

[3]陈章太.一部分方言濒危甚至消失是正常现象[EB/OL].[2007-01-26].http://www.china.com.cn.

[4]董正宇.方言生态危机与方言写作[J].写作 ,2007,(2):21~22.

[5]王洪杰.东北方言与关东文化关系摭谈[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26(1):126~128.

[6]杨树吉吉,朱常红.略论民俗与方言的关系[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23(4):109~112.

[7]温端政.方言与俗语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335~339.

[8](瑞士)索绪尔,著.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96~298.

猜你喜欢
普通话民俗方言
冬季民俗节
方严的方言
方言
民俗中的“牛”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民俗节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