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好
(徐州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高校毕业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研究
杜文好
(徐州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高校大学生毕业期间,毕业生因毕业分离、就业压力、情感危机等出现酒后闹事、破坏公物等行为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环境。高校应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心理辅导,引导毕业生理性处理情感问题,组织有意义的毕业活动,避免行为问题的发生。
高校毕业生;心理问题;行为问题
每年六月,都是高校毕业生即将离开大学校园、走向工作岗位的时节。每到此时,一些毕业生因就业压力、情感危机等,心理暂时失常,引发了一系列行为问题。散伙饭是高校毕业生排解离别愁绪的主要方式,部分毕业生自控能力较差,酒后失态、打架、闹事,严重影响了校园甚至社会的安全;有些毕业生将不穿的衣物、不用的物品、不看的书籍等从宿舍楼上直接往下扔,作为顺利毕业、获得解脱的发泄方式,对其他同学的人身安全造成了潜在的威胁;有些毕业生发泄式的破坏公私财物,以烧、砸等方式处理自己毕业时带不走或不想带走的东西,甚至包括曾经使用过的公共财物[1]。毕业意味着分离,高校毕业生要用自己的方式来告别校园、告别同学、告别大学时代。这种需求本身无可厚非,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引导,一些毕业生的行为偏离了正常的规范,影响了毕业生的形象,破坏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大学四年的相处,毕业生们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面对毕业分离,很多毕业生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想到毕业分开后很难再有机会见到朝夕相处的同学,心里难免伤感。毕业离校的日子一天天逼近,毕业生们在一起的时间日渐减少,为了各自的前程,大家不得不各奔东西。毕业在即,在一起吃顿饭是比较传统的纪念方式,散伙饭成了毕业生的首选。伤感、怀念以及对校园的依恋等等诸多思绪,很自然地通过散伙饭这种比较容易调动情绪的方式体现和释放出来[2],醉酒、打架、闹事等诸多行为问题就很容易发生。
很多高校毕业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临近毕业,无所适从。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自己应该何去何从,哪里才是自己的未来,感到前途迷茫。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面对一次次的面试失败,逐渐变得焦躁不安,贫困大学生尤为明显。毕业生工作无着,前途迷茫,难免心灰意冷、内心焦虑,行为很容易偏离常态,容易采取破坏性的方式来报复学校,发泄心中的郁闷以及对社会、对学校的不满。
高校毕业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心理承受能力也各不相同。有些毕业生缺乏同学之间竞争的心理准备,面对和自己同学竞争同一工作岗位的情况,一些平时不善言谈、拙于交际的毕业生,对竞争会出现恐惧,甚至退缩回避;一些功利心较强的毕业生比较容易采用诋毁等恶劣手段攻击其他同学,甚至不惜背叛友情。毕业意味着分开,这对相恋几年的大学情侣们是一个很严峻的考验,他们既不忍离开心爱的恋人,又要为自己今后的前途去奔波,这种两难的处境使得毕业生们不知道怎样处理。迫于就业的压力,大部分毕业生选择了回生源地发展,很多大学恋情最终在毕业时被迫结束。有些毕业生心理素质欠佳,不能理性地面对友情的背叛和恋情的结束,出现对友情和爱情的怀疑与漠视。
高校大学生处于成年初期,即青年晚期,是由青年期过渡到成年期的最后阶段。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的发展课题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承续青年期并开始步入成年期的大学生,在确立自我同一性之前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在这一时间内,大学生可以一时合法地延缓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3],因此,可以说大学时代的青年正处于“延缓偿付期”。在大学,他们开始真正地考虑自我、探索自我和确立自我。毕业意味着“延缓偿付期”的结束,意味着踏入社会,高校毕业生开始被看做一个能独立地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的个体。社会角色是社会对处于某一地位的社会成员所期望的行为模式。毕业生面临从学生到职业人员的过渡,然而社会对职业人员这一角色有着更多和更高的要求。毕业了,分离在即,从学校走向社会,离开熟悉的校园,毕业生能否很好地适应社会,能否找到一个自己称心的工作,能否胜任工作并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他们非常迷茫。高校毕业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与毕业这一特殊时期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一特殊时期,许多毕业生一时难以适应,出现了不同形式的心理困惑,导致心理和行为暂时失常。
针对毕业生的心理特点和现实需求,高校应加强心理疏导,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离校活动,使毕业生复杂、矛盾的心理困扰能在活动中得到及时的宣泄,避免行为失常。
高校毕业生面临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他们往往会对即将到来的社会生活产生一定的恐惧感,担心自己不能适应社会、对自己未来的道路感到迷茫。部分高校学生毕业前没有找到工作,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感觉在大学没有学到有用的知识,白白浪费了四年的青春,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往往采用扔、烧、砸公共财物等破坏性的方式来报复学校,发泄心中的郁闷以及对社会、对学校的不满。因此,对毕业生进行心理辅导是非常必要的。高校应当做好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帮助他们调整择业心态,做好应对失业和其它困难的心理准备。
高校应该针对毕业生友情、爱情的变化及毕业生心理的波动,及时教育和引导毕业生理性处理情感问题。情感是美好的,不应亵渎,应该考虑具体情况,给予感情足够的尊重,勿草率处理。面对毕业分离,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积极、理性地处理自己的情绪,为同学送上毕业祝福。面对同学之间竞争工作岗位的情况,要把精力放在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上,做到公平竞争。要形成良好的心态,不能因为其他同学竞争到职位而失落、自卑,也不能因为自己竞争到职位而沾沾自喜。引导高校毕业生理性看待分手,善待自己大学时代纯真的爱情,以乐观的心态渡过毕业前的美好时光。
高校毕业生向大学校园和学生时代说再见时,心情是非常复杂的,甚至是矛盾的,采用某种方式表达是很正常的。但是表达感情并不等于发泄情绪。采用破坏式和发泄式的行为向母校告别,对低年级的学生也造成了较坏的影响,他们毕业时会很容易模仿学长们的行为。因此,高校应该倡导一种积极、文明的毕业文化,做好毕业生服务工作,以学生为本,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4],组织形式多样的毕业活动。鼓励毕业生自己设计个性化的毕业T恤衫;鼓励毕业生用摄像机拍下同学们日常生活的状态,将同学们的动作、声音、一笑一颦记录下来[5];鼓励刻录毕业纪念光盘,给同学们每人一张,以此来纪念和珍藏美好的校园生活;倡导毕业生自己组织毕业游,给毕业前的最后时光留下美好回忆。针对乱扔废旧物品的现象,可以划定校园的某一区域作为二手物品跳蚤市场,鼓励毕业生将不便带走的还可以正常使用的日常用品拿到二手市场交易;将考研资料、培训资料赠送给低年级的学弟学妹,帮助他们考研和考证;鼓励毕业生将不便带走的衣物、图书或其它物品捐给贫困地区的群众,献一份爱心。
高校采取以上做法,及时、有效、合理地教育和引导毕业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毕业生的心理压力和困惑,避免不文明的行为问题的发生。
[1]张春华,胡华.高校毕业生安全与文明离校工作的初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272-273.
[2]柳五.被反感的“散伙饭”是一种社会病[N].东莞日报,2010-07-05(B02).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98-399.
[4]孙丽霞.以学生为本,做好毕业生离校前教育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61-62.
[5]王照重.毕业聚餐高校学生不堪之重[N].中国消费者报,2006-06-02(A07).
G444
A
1005-1554(2011)04-0095-02
2011-06-27
杜文好(1985-),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基础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心理学和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