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优质股视角下的盈余质量评述

2011-04-11 18:14:57蔡维灿
湖北社会科学 2011年8期
关键词:盈余盈利质量

蔡维灿

(三明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与管理系,福建 365000)

基于优质股视角下的盈余质量评述

蔡维灿

(三明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与管理系,福建 365000)

盈余质量是指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经济效益和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内在揭示,它是对当期企业盈利的形成真实性、构成相关性、趋势增长性、变现保障性、盈余风险性和管理者行为等方面的一种综合评价结果。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信息作为会计信息的核心组成部分,投资者与债权人应认真研究盈余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科学评述盈余质量水平的高低,准确判断盈余质量的优劣程度,关注和选择优质上市公司作为战略投资对象。

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影响因素分析;质量评述

一、引言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广大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等利益相关者的高度关注,盈余质量信息作为会计信息的核心组成部分,也就显得更加重要。近几年来,国内外相继出现了许多重大财务舞弊案件,这些舞弊案件都无一例外地与粉饰报告的企业盈余质量有关。因此提高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对于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对于保护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鉴于目前严重的财务报告舞弊现状,近年来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研究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前所未有的重视。2002年1月,美国会计学会(AAA)专门设立“盈余质量”项目,联合美国著名会计刊物如会计评论、会计时空、会计教育对盈余质量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在2003年美国会计学会年会上,盈余质量又成为一个重点课题。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也专门对盈利质量展开案例搜集和研究。会计评论杂志还发行了一期关于盈余质量为研究主体的增刊。从国内来看,有关盈余质量的研究也见诸于各个期刊。尽管如此,学术界仍未能对盈余质量有统一定义,对盈余质量研究的内容也不够深入和系统,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低劣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防范,从而严重误导了投资者、债权人等相关利益者的决策,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隐患,并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

盈余质量定义主要有下列观点:第一种,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角度表述盈余质量。美国的通用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概念框架中均将相关性和可靠性作为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盈余作为会计报表的基本要素,当然应满足这些质量的特征。也就是说盈余数据作为最重要的会计信息,应该遵从会计信息规范,遵从会计信息规范的盈余是高质量的盈余。第二种,从时间序列特性角度表述盈余质量。“以盈余的时间序列特征评价盈余质量主要包括持续性、变动性及预测能力三个方面,并认为持续性强、波动性低及预测能力强的盈余是高质量的盈余。”[3](p201)第三种,从现金流量匹配角度表述盈余质量。美国会计学会主办的关于盈余质量的研讨会上给出的定义是:“随着时间流逝,由应计制所确认的盈余数额与公司流入的现金数额的弥合程度。简单地说,盈余质量是指会计盈余转化为现金流入能力的高低水平。”[5](p28)会计盈余与现金流量匹配程度高,则该盈余是高质量的盈余。笔者认为,盈余质量也称盈利质量、利润质量、收益质量,它是指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经济效益和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内在揭示,它是对当期企业盈利的形成真实性、构成相关性、趋势增长性、变现保障性、盈余风险性和管理者行为等方面的一种综合评价结果。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信息作为会计信息的核心组成部分,投资者与债权人应认真研究盈余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科学评述盈余质量水平的高低,准确判断盈余质量的优劣程度,关注和选择优质上市公司作为战略投资对象,以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盈余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公司高层监督因素。董事会是公司内部治理的核心层,董事会监督是影响公司盈余质量的首要因素。通常情况下,董事会下设执行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公共政策委员会等次级机构。另外,各国广泛采用的独立董事制度也是一种高层监督机制。董事会监督机制的发挥主要依赖于次级委员会职责的行使。其中,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监督该公司的会计及财务报告过程,及该公司财务报表的审计。相关法规还强调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规定审计委员会主要由具有财务经验背景的独立董事组成,并且独立董事不能收取任何咨询或其他的报酬,审计委员会对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酬金及监督等负直接责任。这些规定大大地提高了董事会及其下属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从而可以有效约束盈利管理行为,大大提高了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提名委员会制定企业经理人的任职要求,决定经理人的任命或解聘。报酬委员会则根据财务信息及非财务信息对经理人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并决定经理人的报酬。这些委员会也对经理人的盈利管理行为具有重要的监督作用。监事会是在德日治理模式下普遍采用的内部监督机构,我国公司法也规定公司应依法成立监事会。监事会监督也可对盈利管理产生约束。如果董事会结构缺乏内部制衡机制,就使得以高层管理人员为核心的利益集团可以长时期地占有公司董事会的控制权,从而使董事会丧失了对经营者盈利管理行为进行监督的职权。

(二)高级经理代理经营契约实施因素。内部治理机制是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一种组织机制,用以解决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条件下产生的“代理经营问题”,其中包括经理人激励、经理人的考评与选聘等方面。内部治理机制中的契约类型直接影响盈利管理的动机,治理机制的有效性又决定其是否能对盈利管理进行有效激励和约束。从经理人激励方面看,在委托代理关系下,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目标函数的不一致,导致了代理人的行为偏离股东价值最大化。报酬契约是企业普遍运用激励经理人的契约形式,用来解决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利益不一致问题,包括分红计划、股票期权计划和养老金计划等。报酬契约往往采取一种风险共担机制,促使经理人更加关心投资者的利益、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企业的长远发展,使经营者的利益与投资者的利益结合得更加紧密。报酬契约把经理人报酬与会计盈利、股价联系起来,会计盈利在报酬契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会计盈利考评代理人的受托责任,是报酬决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另外,会计信息影响股价,会计盈利又间接地对以股价为依据的报酬契约产生影响。在委托代理契约关系中,经理人拥有包括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在内的经营权,往往通过盈利管理来提高自身报酬。瓦茨和齐默尔曼提出了分红计划假设:若其它条件保持不变,实施分红计划的企业,其管理人员更有可能把报告盈利从未来期间提前至本期确认。另外,相关学者也实证发现了经理人基于奖金计划而进行利润调整的证据。不同的报酬契约对盈利管理也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计算经理报酬时把会计数据作为其唯一的考核依据,这种报酬激励方式,可能导致盈利管理的报酬契约动机。如果过分倚重股票期权对经理人的激励,这又可能导致操纵股票价格的盈利管理的资本市场动机。当然,有效的经理人激励机制可以有效地调和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冲突,约束经理人不当的盈利管理行为。从对经理人考评和选聘机制方面看,当委托代理关系确立以后,委托人需要对经理人的经营成果、行为和决策进行一系列客观而又及时的审核、考评和监督,决定是否继续聘用原经理人。经理人的考评往往由董事会下属的薪酬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进行,委员会通过对经理人的主观和客观业绩进行综合评价。其中,会计盈利信息在考评和选聘机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决定了经理人的报酬,还直接决定经理人是否能够继续被聘用。经理人为了保住职位,获取职位利益,往往通过盈利管理,粉饰报告业绩。在职的管理者明显地利用他们的会计判断来描绘出有利于投票股东的经营业绩,一旦竞聘者聘用后,他们倾向于即刻对他们所认为先前决策错误导致的会计利润来个大调整。公司执行总裁在其任期的最后几年削减研发费用开支,大概是为了增加报告期会计盈利。但是,在一个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中,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能有效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薪酬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可以有效地对在位经理人进行考评,以决定其是否能继续被聘用,经理人保住职务的盈利管理也就能够得到有效抑制。

(三)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因素。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而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对同一经济业务允许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存在多种选择时,企业管理人员对会计政策存在一个选择问题。而会计估计则更需要企业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在会计核算中,有些经济业务本身具有不确定性,需要根据经验作出估计,同时,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编制会计报表这一事项本身,也使得有必要估计未来交易或事项的影响。企业的不同选择都会对当期盈利产生影响。一般说来,会计政策的选用,有激进型和稳健型之分。采用稳健型的会计政策所确定的盈利质量要比采用激进型的会计政策所确定的盈利质量高,但长期采用过于谨慎的会计政策,会影响会计报告盈利的客观性,盈利质量也会受到不利的影响,从而也不能认为具有理想的盈利质量。也就是说,采用过于激进和过于谨慎的会计政策,都将对企业的盈利质量产生不良的影响,一般来讲,采用过于激进的会计政策,会使盈利虚增,采用过于谨慎的会计政策,会使盈利虚减,二者从不同的方向对盈利质量产生影响。此外,变更会计政策及估计时,企业会计管理人员往往会选择对企业更有利但可能并非更公允的会计处理方法,以达到盈利管理的目的,从而对企业盈利质量产生了影响,降低了企业盈利的质量。有充分证据表明,不少上市公司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目的不是为了更真实表述会计信息质量,而是为了操纵利润,粉饰会计报表。

(四)关联方不当交易因素。上市公司为实现对盈利的操纵和控制,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来进行,使报表上的会计盈利数字达到自己的目的。其中,利用关联方交易来操纵盈利是比较隐蔽又是常用的一种方式。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盈利操纵,已成为上市公司乐此不疲的游戏。关联交易是指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和义务的事项,而不论其是否收取价款。关联方主要指在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中,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者对另一方能施加重大影响的有关各方。从理论上看,关联方交易是一种中性交易,而事实上有些上市公司在关联方交易中利用协议定价或其他方式来实现利润在关联方之间的转移,调节上市公司业绩,以达到保全配股资格、扭亏或摘帽等目的。主要方式有委托经营、合作投资、关联购销、资产租赁、计提资金占用费、资产转让置换等。

三、基于优质股视角下的盈余质量的状况评述

(一)盈余形成真实性的评述。盈余形成真实性要求企业的盈余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并遵循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如实反映企业会计盈余,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资料可靠。这是盈余信息最基本的质量要求,只有真实的盈利,才能说明盈利质量是可靠的,如果企业报告的是虚假盈余,不但不能为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相反会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但是现实中,企业管理当局为了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虚构交易事项,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其他会计资料,并对外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以误导、欺骗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盈余造假其实质就是盈余操纵。”[2](p331)财务信息使用者可通过分析盈余形成真实性来发现公司盈余造假的迹象,判断盈余信息的可靠程度。例如通过分析上市公司现金流量,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公司盈利的质量。一般而言,没有相应现金流量的利润,其质量是不可靠的。如果公司现金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将意味着已经确认为利润的成本费用可能已转化为不能带来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还可以将公司连续几年的会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对比,看是否有盈余方面的异常情况,特别要关注公司是否存在收入加快确认或对成本延迟确认的情况。盈余形成真实性越强,盈利质量越高,上市公司质量越优。

(二)盈余变现保障性的评述。盈余变现保障性是指会计盈余转化为现金流入的保障程度。会计盈利的变现能力是预测未来现金净流量的基础。会计盈利的确认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和会计分期假设基础之上,是某一会计期间账面收入和账面费用配比的结果,体现为应计现金净流入的概念和可能财富的增加,并不直接等同于实际现金净流入与真实财富增加,即体现为应计盈余。只有当应计现金净流入成为实际现金净流入时才表明盈利的真正实现。在市场经济潮流中,如果会计盈利不能转化为足够的实际现金净流入,企业实现的会计盈利也仅仅是“账面富贵”而蕴含较大的风险,同时由于会计的财富分配效应,这种“账面富贵”不仅不能提升企业价值,相反可能会导致企业价值降低。因此,企业应计制所确认的盈余数额与公司流入的现金数额匹配越好,说明企业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越强,其未来不确定性就越低,则盈利质量越高,上市公司质量越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企业盈余变现保障性分析指标主要有:

1.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又称:盈利现金比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经营现金净流量同净利润的比值。计算公式: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利润×100%。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当期净利润中现金收益的保障程度,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盈余质量。它从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动态角度,对企业实际收益的质量进行评价。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充分反映出企业当期净收益中有多少是有现金保障的,挤掉了收益中的水分,体现出企业当期收益的质量状况,同时,减少了权责发生制会计对收益的操纵。一般而言,当企业当期净利润大于0时,该指标应当大于1。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净利润对现金的贡献越大。但是,由于指标分母变动较大,致使该指标的数值变动也比较大,所以,对该指标应根据企业实际效益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

图文并茂的速写日记可以拓展他们情感的深度和广度。懂得感恩、团结友爱、有爱心等美好的情感在学生的绘画日记《当红眼病来袭》《老班不在的早晨》《让我们拉起你的手》《拼搏》中尽显。

2.现金流量偏离标准比率。现金流量偏离标准比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折旧和摊销之和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现金流量偏离标准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利润+折旧+摊销)×100%。该指标衡量实际现金流量偏离标准水平的程度。由于折旧和摊销是属于非付现费用,一般来讲,该指标应在1左右。如果该值为负数或远低于1,则属于严重的不正常状态,降低了盈余的质量。

3.销售现金流入比率。销售现金流入比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营业现金流入量与销售收入净额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销售现金流入比率=营业现金流入量÷销售收入净额×100%。该指标可反映企业销售的收现水平,该比率越高说明应计销售收入转化为实际现金流入的能力越强,收入质量越好,从而盈余质量越高;反之,则意味着企业收入存在质量问题,可能是企业处于过度经营状态,也可能存在虚构收入和操纵利润行为。

(三)盈余构成相关性的评述。盈余构成相关性是指企业的盈利主要是来源于企业自身的主营业务,还是来自于政策优惠或企业偶然产生的收益或是来自于大股东或关联方的利润转移等。前者属于经常业务项目,后者属于非经常业务项目。如果企业盈利主要是来源于自身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则能如实反映企业业绩,且具有持续性,其盈利质量高,而偶发交易和事项带来的盈利则不具有持续性,其盈利质量不高。因此,不同的盈余构成反映了不同的盈余质量,对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和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将会计盈利按相关性可分为三类:(1)相关性会计盈利。这类会计盈利预期将持续到公司未来会计年度,是经常性业务所带来的。(2)暂时性会计盈利。此类会计盈利仅涉及当前会计年度,在以后会计年度不再发生,是偶发业务所带来的盈利。(3)价格无关会计盈利。是由会计政策变更引起的,它不影响企业当年经营业绩,也不影响以后年度经营业绩,所产生的会计盈利变动仅仅是纸上变化。相关性会计盈利是企业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的体现,对企业未来盈利有较强的预测价值,而暂时性会计盈利和价格无关会计盈利则没有持续性,对企业未来盈利无预测价值。盈利相关性越强,盈利质量越高,上市公司质量越优。企业盈余构成相关性分析指标主要有:

1.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其计算公式为: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营业利润÷利润总额×100%。利润总额由营业利润、投资净盈余、营业外收支和补贴收入等构成,其中营业利润属于日常经营活动产生的盈余,营业外收支则属于一次性偶发盈余,与企业经营活动不相关。根据以上分析,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越大,企业盈余与企业经营活动相关性越强,盈余持久保持的可能性越大,盈余质量越高,上市公司质量越优。

2.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其计算公式为: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主营业务利润÷利润总额×100%。该指标是衡量盈余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主营业务利润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主要活动所创造的利润,是企业净盈余的源泉。因此企业要能持续发展,只有立足主业,锻造核心盈利能力,不断提高主营业务利润的比重,才能不断增强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盈余管理者行为的评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盈余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即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盈余的控制或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可划分为适当的盈余管理和不当的盈余管理。不当的盈余管理表现为过度利用会计准则与制度规定,钻法律法规空子的一种侥幸行为。“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不当的盈余管理的内涵与外延也随之改变,甚至可能与盈余造假相互转化,因此不当的盈余管理无疑会对盈余质量产生影响。”[1](p297)适当的盈余管理也会对盈余质量产生影响,因为会计政策的选用有激进型和稳健型之分,采用稳健型的会计政策所确定的盈余要比采用激进型会计政策所确定的盈余质量高,但长期采用过于谨慎的会计政策,会影响会计报告盈余信息的客观性,盈余质量也会受到不利的影响。一般来讲,采用过于激进的会计政策会使盈余虚增,采用过于谨慎的会计政策,会使盈余虚减,二者从不同的方向对盈余质量产生影响。会计政策对盈利质量的影响,应主要关注以下两点:首先,应关注影响盈利的一系列会计政策选择的合理性。由于上市公司有一定的自由选择会计政策的权利,那么当我们分析其所选择的会计政策是否合理时,应该关注其所选择的会计政策是否起到了真实、合理反映其盈利状况的作用,是否与行业其他公司有较大的、无合理解释的差异。其次,应关注评价期间是否存在政策变更事项。上市公司变更会计政策,会在报表附注中作出说明,需要关注其变更的理由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公司的实际状况,如果改变是基于国家政策、市场环境较大变化等理由,我们可以认为其是合理的。否则,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粉饰报表的嫌疑。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方法具体有:收入的确认、费用的确认与成本的结转、潜亏挂账、收益性支出资本化、巨额冲销、资产减值准备冲回、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追溯调整、或有事项、关联方之间的物料采购和产品销售、关联方之间的资产转让、关联方非货币性交易、关联方债务重组、关联方计收资金占用费、关联方委托经营与受托经营、关联方合作投资、关联方资产租赁、关联方承担费用、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地方政府支持税收优惠、地方财政补贴等。从目前看,甄别盈余管理行为主要是从公司对外披露的报告中寻找蛛丝马迹,据以判断公司是否进行了不当的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活动无疑是影响企业盈余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判断和甄别一家公司是否有盈余管理行为至关重要。盈余管理的合理、合法和科学,可以提高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盈余趋势增长性的评述。盈余趋势增长性是构成会计盈余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它一方面表明企业盈利前景好或资产创造价值的潜在能力大,另一方面表明企业盈余水平变动的增长态势。盈余趋势增长性的表现形式是在连续几个会计年度中,随时间延续,企业盈余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一般而言,企业的初创期和成长期属于资源的投入期,盈利水平较低甚至是亏损,而成熟期则是企业前期投入的收获季节,盈利水平相对较高。显然,当不同企业盈余数量水平相同的情况下,盈余趋势增长性好的企业由于其有良好的盈利前景而表现出较高的盈余质量。从另一个角度讲,现行会计盈利的一个重大缺陷是未能反映“持产利得”,而企业整体资产的“持产利得”实质上取决于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成长性好的企业预示着其资产创造价值的潜在能力大,因而“持产利得”高,也就是基于真实盈利观下的“全面盈利”(会计盈利+持产利得)高。因此,企业盈余趋势增长性越好,盈余质量水平越高,上市公司质量越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企业盈余趋势增长性指标主要有:

1.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是指企业前后期主营业务收入比增值。其计算公式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报告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企业生产的产品,只有经过销售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不仅能反映企业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的变化,还能反映产品价值实现程度的变化。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是体现企业盈余趋势增长性的一个最重要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越高,表明企业未来盈利增长的空间越大,盈余质量越好,上市公司可发展能力越强。

2.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是指企业前后期主营业务利润比增值。其计算公式为: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报告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100%。该指标体现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的历史增长态势。从动态的眼光看,企业的未来很可能是过去的延续,除非影响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出现重大变化,如果缺乏这方面的佐证信息,可以合理推断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该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仍将延续历史的增长态势。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越高,表明企业未来盈利增长的空间越大,盈余质量越好,上市公司可发展能力越强。

3.相对发展速度。在进行盈余趋势增长性分析时,除了运用上述指标进行分析外,还可用本企业发展速度与行业平均发展速度相比较,计算相对发展速度,其公式为:相对发展速度=本企业发展速度÷行业平均发展速度。当这一比率小于1时,说明本企业的盈余趋势增长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应进一步查明原因予以解决。当这一比率大于1时,说明本企业的盈余趋势增长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企业未来盈利增长速度快,盈余质量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六)盈余质量鉴证报告的评述。注册会计师签发的审计报告是以独立的身份、超然的立场、谨慎的态度和高超的职业能力,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意见。这种意见具有鉴证作用。审计意见不会影响盈利本身的质量,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也是影响盈利质量分析的因素之一。上市公司的年报都需要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之后才能向公众披露。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不能直接了解到上市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真实情况,主要依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来判断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是否合法、公允地反映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以进行投资决策等。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后得出的结论,是投资人决策的基础。如果审计报告为非标意见,或者其中含有异常的措辞,就表明注册会计师与公司管理当局在报表某些方面存在分歧,报表盈利质量令人怀疑。如果审计报告公布日期比预定的晚或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等情况,则暗示注册会计师和公司管理当局在某些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也有可能影响到盈利质量。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将直接关系到其能否对公司报表进行公允的评价,丧失独立性的注册会计师通常会作出有利于企业的审计报告,分析时有必要对此保持关注。因此,评价盈余质量时应认真细致地对审计报告中有关盈余质量鉴证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应特别关注注册会计师根据审计结果和被审计单位对有关问题的处理情况所形成的不同审计意见,出具不同类型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

(七)盈余形成的企业综合实力的评述。企业的外部环境,特别是产业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与外部环境发生各种各样的错综复杂的联系。外部环境对企业管理的目标和内容,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与发展会产生直接的影响。[4](p217)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的资源与能力则是企业参与竞争的基础,是形成企业竞争力的基石。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综合形成企业竞争优势,它是企业盈余质量不断提高的动力和源泉。

英国SustainAbility公司总裁John Elkington于1998年首次提出“三重盈利”概念,其基本含义是: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同时满足经济繁荣、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三方面的平衡发展。它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说明了一个健康的企业需要同时在经济绩效、生态绩效、社会绩效三方面都有显著表现,即“三重盈利”绩效。盈余质量高的企业,一定是既能实现经营目标、确保市场地位,又能使企业在已经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的扩展经营环境中保持优势、持续盈利,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稳健成长。这种企业属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它是以不断变革与创新为依托,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持续不断提高。盈余质量高的企业应具有核心知识技术能力、协调整合能力、生产运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战略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对社会贡献与影响力、社会对公司的认可度等。因此,有条件的情况下,评价企业盈余质量时应结合盈余形成的企业综合实力分析,以提高盈余质量评价的客观性。

(八)盈余质量的综合评述。盈余质量的综合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主要有盈余形成真实性分析、盈余管理者行为分析、盈余质量鉴证报告分析和盈余形成的企业综合实力分析。定量分析主要是将上述衡量盈余质量的若干个指标结合起来,建立起企业盈余质量评价模型,并运用这一评价模型计算综合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模型时必须采取赋权方式,因为每个评价指标对盈余质量的重要程度不同,不能简单地把各个指标直接加总,必须按个别指标在综合指标模型中的相对重要性程度分别赋予权数。目前权数的确定方法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就是指评价者凭经验对各指标确定权数。客观赋权法就是运用统计方法和会计方法,计算确定各指标权数。主观赋权法解释性较强,但结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评价人员的知识背景、价值观念和情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赋权法其精确度较高,但解释性较差,这是由于完全客观的计算结果,并不能代表个别指标与综合指标体系的内在联系。盈余质量的评价,本身就是主观判断的结果,采用客观赋权法解释性较差,有时会与实际情况相悖。因此,在进行企业盈余质量评价时,不能过多地关注数量指标,必须坚持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原则,使企业盈余质量评价结果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级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3]张新民,钱爱民.企业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杰拉尔德·阿什温保罗;桑迪海·弗里德.财务报表分析与运用[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5]盖地,吴中华.中国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10).

F208

A

1003-8477(2011)08-0085-05

蔡维灿(1959—),男,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系主任,副教授,高级会计师,香港思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上市)独立董事,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责任编辑 姜凤玲

猜你喜欢
盈余盈利质量
“质量”知识巩固
农村电商怎么做才能盈利
今日农业(2021年12期)2021-10-14 07:31:02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中国外汇(2019年10期)2019-08-27 01:58:00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车市仅三成经销商盈利
汽车观察(2018年10期)2018-11-06 07:05:10
不盈利的扩张都是徒劳
13年首次盈利,京东做对了什么?
商周刊(2017年6期)2017-08-22 03:42:50
质量投诉超六成
汽车观察(2016年3期)2016-02-28 13: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