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商品国际价值变化的背景、特点及启示

2011-04-11 15:02陈永志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1年1期
关键词:价值产品经济

陈永志

(厦门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

新时期商品国际价值变化的背景、特点及启示

陈永志

(厦门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

战后,新技术革命引发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必然对商品的国际价值产生重要影响,使其呈现出与马克思时代不同的新特点,如科技因素在国际价值形成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国际价值规律对国与国之间生产与交换的调节作用不断强化、国际价值实现的市场平台扩大化及实现方式多元化、国别价值向国际价值的转变间接化、国际价值实现的障碍多重化等。在融入世界经济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新时期商品国际价值的变化与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并确保实现国家科技、经济、社会等利益的最大化。

商品;国际价值;科技因素;价值规律

一、新时期国际价值变化的背景

在马克思时代,经济全球化尚处于初始阶段,相当部分国家还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易还不那么普遍,经贸往来还不那么频繁。而战后,世界经济空前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易快速发展,经贸往来日趋频繁,经济全球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究其原因在于:一是新技术革命的作用。战后出现的新技术革命引发了原子能、半导体、石化、宇航和生物等新兴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拓展和深入。表现在:国际分工从产业间的分工发展到产业内、产品内的分工,从以产业和产品为界限的分工发展为以价值链为界限的分工,使分工由原来的最终产品交换领域发展到产品的生产过程、生产环节,由产品分工发展到要素分工等等。国际分工的泛化和深化,促进了市场机制的跨国延伸,也推动了国际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尤其是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革命的兴起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往来提供了全新的交易方式,大大便利了国际间的经贸交往,也有力推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二是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构建。战后,各相关国家为了弥补战争的创伤,纷纷致力于经济重建。国际社会也致力于经济新秩序的构建,先后建立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关贸总协定》等国际性组织,这些组织尤其是《关贸总协定》及后来的世界贸易组织,其职能和作用的发挥客观上推动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三是相关国家的市场化改革。战后,西方国家的殖民地纷纷独立,独立后的国家大多数都致力于本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其中不乏有些国家在建立之初就着眼于经济上的自主自立,所采取的政策相对封闭,但后来在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也都先后进行了制度和体制方面的改革,并放弃了原来封闭的国策,积极对外开放。随着东西方冷战的结束,包括中国在内的经济转型国家,先后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和市场经济建设,加大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积极发展对外积极关系,也纷纷融入世界市场经济领域,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把经济全球化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正是在新技术革命与经济全球化的共同作用下,各个国家之间逐步形成了以新型的国际分工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开放型经济为国策、以发达的市场体系为纽带的大融合[1],世界经济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经济现象与经济过程,所有这些不仅对世界市场上国际价值及其作用规律的发挥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导致国际价值呈现出与马克思时代不同的变化与特点。

二、新时期国际价值的变化与特点

新时期,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趋于强化,国际价值也呈现出与马克思时代不同的变化与特点。

(一)科技因素在国际价值形成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20世纪 50年代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了国际生产与交换出现一系列新的变化,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广泛应用引起生产工具的革命,创造了机器控制机器的生产自动化装置,使生产逐渐步入自动化大生产阶段。交通运输的飞速发展,计算机、通讯技术在市场交换等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各国、各地区市场的时间与空间距离,极大地降低了经济成本;以信息和基因技术等高新技术为先导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信息产品国际贸易为原来的一般性国际贸易注入了新的内容。随着科技革命的加速,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成为最主要的生产因素,科技因素在国际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世界市场科学技术含量的产品比重越来越高,高科技人员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比重也越来越大。

商品国际价值的变动与世界平均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国别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成正比,这一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佐证。在科技革命条件下,科技进步拓展了生产要素的内涵,活劳动在物质财富创造中的含量日益减少,创造价值的服务劳动的范围日益扩展。要素种类的扩大与新的组合,改变着作为商品国际价值基础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鉴于高科技劳动在价值形成中具有首要、高能、高质、高效、创新等特点,科技工作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生产经营中通过提高已有产品的生产效率或发明新的产品,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使全社会的商品价值总量大大增加。所有这些验证了马克思在 19世纪所预见的:“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的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运用。”[2]

(二)国际价值规律对国与国之间生产与交换的调节作用不断强化

国际价值规律是国际范围内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国际市场上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国际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在当前不断发育与完善的国际市场上,价值规律对国与国之间生产与交换的调节作用不断强化。首先,新技术革命一方面大幅度提高了相关国家生产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使劳动产品和社会财富迅速增长;另一方面新技术革命通过互联网使各国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各经济主体能够及时、快速地获得国际市场的商品供求、价格起伏、资源流动状况以及汇率波动等信息,从而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强化了国际价值规律对经济主体生产的调节作用。其次,新技术革命引发的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使国际经贸关系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世界市场体系不断完善、运行机制不断健全。市场主体越来越趋向多层次化,既有国家间地区组织,也有企业和个人。市场客体也越来越多样化,从货物进出口、资本输出入、项目招投标,到服务贸易、人员流动、技术和信息的交流与合作,等等,涉及国际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市场主体与客体的发展变化,也有效地促进了市场交易额的迅速增长。

随着国际价值规律对国与国之间生产与交换的调节作用的不断强化,由世界市场内在规律所产生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规则,正成为世界各国进行各种国际经济交往活动的共同基础和统一准则。

(三)国际价值实现的市场平台扩大化,实现方式多元化

如前所述,国际价值的实现是以世界市场为平台的,世界市场的扩大是国际价值实现的重要前提。当前的世界市场不仅有北美市场、欧盟市场、日本市场等发达的成熟市场,还有非洲市场、东欧市场、中亚市场等正在成长的市场。市场种类不断增多,市场区域不断拓展。新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分工的细化,促进了生产的国际化以及交换和消费的国际化,扩大了世界市场的广度和各国贸易往来的深度,使世界市场的运行机制更趋完善,国际价值实现的市场平台也相应地进一步扩大。

与此同时,国际价值的实现方式也进一步多元化。在当今的世界市场上,既存在着传统的营销方式,也存在现代的营销方式。相应的,在价值实现方式上,不仅有货物商品的价值实现方式,而且有服务商品的价值实现方式和信息产品的价值实现方式。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化带来的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大大方便了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开展;信息化带动的网络贸易突破了传统贸易活动中物质、时间、空间对交易双方的限制,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贸易市场;网络贸易使整个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磋商、签约、货物交付、货款收付等重要环节都可在全球电信网络上进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上网人数的剧增,电子商务在全球贸易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从发展趋势看,网络贸易作为新的贸易方式,越发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形式;随着信息技术在商业领域的运用,电子商务将大幅度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同时也将给服务业带来巨变;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通过鼠标操作在电子商务市场上推销产品和获取利润。

网络贸易在实现商品价值尤其是在实现无需长途运输的服务商品的国际价值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构成了信息经济、市场经济有别于自然经济的显著特征。

(四)国别价值向国际价值的转变间接化

战后,在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国际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剧。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近、地理位置相邻的国家,相继组成了结合程度不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以期以整体组织来增强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虽然这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点是对内实行各种经济优惠政策,对外设置共同的经济壁垒,特别是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一些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组织,利用其科技和经济的优势,积极强化各种经济壁垒措施,保护和获取集团利益,客观上造成了统一世界市场的分割,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然而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尽管区域经济集团实行内外有别的原则,但是在区域集团内部则实现了生产要素,即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四大要素的自由流通,客观上也有效促进了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其实,这种局部统一的地区性世界市场也像国内市场一样,既是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又有别于世界统一市场。在这些区域性市场上,往往会形成本区域经济组织范围内商品独有的、有别于国际价值的区域性价值,这种区域性价值的形成实际上是国别价值转化为国际价值的过渡阶段,显示出商品价值从国别价值向国际价值转化过程中具有间接性的特点。这种在局部统一市场范围内实现的区域性价值,是该共同市场或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商品交换的基础。而区域性价值的形成和发展,客观上也为国别价值向国际价值过渡提供了中介条件。

(五)国际价值实现的障碍多重化

当今的世界市场,在国际价值实现的平台扩大化、方式多元化的同时,国际价值的实现过程也遇到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目前,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障碍主要有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和绿色壁垒,此外,还有反倾销、反补贴、特保措施、美国 337条款,等等。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各国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越来越大,贸易壁垒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关税壁垒逐步为非关税壁垒所替代;非关税壁垒中,配额、许可证等贸易壁垒形式正逐步为贸易技术壁垒 (TBT)所替代,贸易技术壁垒正成为贸易自由化条件下国际贸易壁垒的主体。此外,世贸组织发达国家成员经常任意动用针对发展中国家成员出口商品的歧视性贸易措施,包括滥用反倾销规则、制定不切实际的环境标准,等等。20世纪 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的环保标准不断提高,例如,欧洲相继建立了“生态标签”制度,推出欧洲环境标志,并在 1995年实施了《国际环境监察标准制度》,以所谓“绿色壁垒”来实施对国外农产品的限制等;又如,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家纺的“后配额”时代针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家纺产品出口,采取了诸如“绿色标准”等各种贸易壁垒新形式,等等。

与此同时,知识产权纠纷也逐渐成为发达国家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企业设置贸易壁垒的一个新形式。发达国家企业利用技术专利、商标使用权、冠名权等知识产权,对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的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产品加收高额专利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一些跨国公司通过商标抢注制造知识产权纠纷,为发展中国家企业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设置贸易壁垒,等等。

20世纪 80年代末,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发现,60年代到 80年代,发达国家的非关税壁垒明显加强,受非关税壁垒影响的制成品的百分比从 1966年的 5%上升到 1986年的 51%。据统计,70年代初,发达国家所采用的非关税壁垒大约有 850种,而到 80年代已增加到 1 000多种[3]。这些贸易壁垒的存在,使得国际价值的实现存在着多重障碍。

三、国际价值的变化、特点对我国的启示

信息化、全球化对国际价值产生的影响及国际价值呈现的一系列新特点,对我国发展国际贸易和对外经济关系具有重要启示。在融入世界经济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新时期国际价值的变化与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趋利避害,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并确保实现国家科技、经济、社会等利益的最大化。

(一)注重科技创新,使国别价值小于国际价值

在国际市场上,“不同国家在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同种商品的不同量,有不同的国际价值”。科技水平高的国家的劳动作为“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而这又表现为更多的货币”[4]。不仅如此,科技进步对对外贸易的影响,还在于它可以为一个国家在一个时期内创造某种竞争优势,从而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利益。

当代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要素更加普遍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科技竞争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对我国来说,只有掌握自主创新的科技,企业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才能在世界分工中居于优势地位,也才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我国以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成熟的科技手段固然重要,但更为根本的途径则在于科技自主创新。通过科技创新,一方面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用于国际交换的产品的技术层次;另一方面可以规避反倾销的申诉。为此,我国政府和企业均要建立与健全相应的制度与机制,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促进科技自主创新,改变出口商品的国别价值构成,使之符合或优于国际价值的平均构成,由此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国际交换条件。

(二)利用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目前,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依然是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二者占总出口额的 73.6%,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只占出口总额的 26.4%[5]。这种出口产品结构存在着以下弊端:一是由于我国劳动力价格便宜,出口厂商在国际市场上一味竞相压价,客观上形成了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低价倾销的形象。二是由于中国出口产品过度集中于低端领域,不仅产品结构档次较低,而且对外依存度高,很容易被其他发展中国家所替代。三是资源型为主导的出口产品结构,不仅耗费了我国有限的资源,长此以往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尽管这种资源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的出口产品结构的根本改变还需要较长的过程,但面对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和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很有必要利用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对现有的出口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即由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逐渐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产品结构转化,相应的,外贸增长方式也应由粗放型、数量扩张型向集约型、质量效益型转变。而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就要积极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从近期看,出口企业要改变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以量取胜的经营策略,向以质取胜的经营策略转变;要对原来初加工或粗加工的产品,通过深加工和精加工过程,增加其出口附加值;出口产品的技术、质量标准要向国际通用的技术、质量标准转变;出口企业应依据各自优势建立出口产品生产基地,降低出口成本,增强出口竞争力。从长期来看,可以考虑通过人民币汇率的适度调整,促使出口企业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并减少完全依靠低价格出口的产品比例;要改变出口增长主要依靠价格竞争和数量扩张的状况,促使企业把更多精力放在研发高附加值和高科技产品上,以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加快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运用价格杠杆,把握好出口产品的定价

为化解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压力,国际市场上的产品定价宜随行就市,必要时可采用保本出口、保市场出口的成交原则,同时根据不同国外市场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定价策略。在迅速发展的国外市场上,应主要关注市场占有率的增长而暂时降低对利润的要求,宜采取低价渗透策略。而在低速发展的国外市场上,则可以更多地考虑投资的回收,而采用取脂定价策略 (又称撇油定价策略),即在产品寿命周期的投入期或成长期,利用消费者的求新、求奇心理,抓住激烈竞争尚未出现的有利时机,有目的地将价格定高,以便在短期内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尽快地收回投资。马克思曾指出,只要生产效率较高国家没有因竞争而被迫把它们的商品的国际价格降低到和商品的国际价值相等的程度,生产效率较高的国民劳动在世界市场上也被算作强度较大的劳动,因而它形成的国际价值也较多。因此,我国的出口企业一方面在生产领域要尽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形成较多的国际价值;另一方面可以运用价格杠杆,适时适当地提高流通过程中的产品定价,使国内价格高于价值,使外贸出口价格高于国际价值,以借此在国际市场上获取超额利润。

(四)积极发展流通领域中的服务贸易

在新科技革命的带动下,服务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劳动的重要形式得以快速拓展,服务行业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迅速提高,与此相联系,国际服务贸易作为新兴的行业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提高。战后初期,世界范围内的服务贸易还微不足道,但 20世纪 70年代末期以来却发展迅速。1970年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仅为 710亿美元,1990年发展到 7 827亿美元,2005年则增长到 24 147亿美元,35年间增长了 30多倍。在 20世纪 80年代的大部分时段里,世界服务贸易的出口平均增长速度超过货物贸易。目前,世界服务贸易占国际贸易的比重已达到 25%左右,而且世界服务贸易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即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所占的比重在下降,而信息、金融、电信等现代服务得到快速增长。在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有资料显示,20世纪 90年代后期,在国际分工比较发达的组装制造业中,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停留的时间只占其全部循环时间的不足 15%,而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则要占其全部循环过程的 85%以上[6]。这充分显示了流通在整个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果一个出口企业在流通领域中缺乏效率,缺乏信息提供、运输保险、付款条件、售后服务等环节的服务能力,即使它在生产领域中的技术工艺再先进,其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会受到制约。实践证明,服务贸易尤其是生产性服务贸易,由于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能比货物贸易更有效地推动贸易国的经济增长。

在当前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我国相当部分企业的主要薄弱之处不在于生产领域之中,而在于流通领域的一系列服务环节上,为此,我们应以国际价值为指导,加速服务贸易的发展,以此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是要优化服务行业结构。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之相关的许多服务业,如金融、保险、通信、国际商务咨询、法律咨询、电脑软件等业务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贸易自由化潮流中,还出现了通过自然人流动增加服务贸易的新动向。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应重点发展信息、通讯、咨询、法律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应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如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着重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等传统行业。其次,放宽服务业的市场准入。一方面,要改变部分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的状况,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放宽部分行业市场准入的资质条件,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应从职业培训入手,培养大批适应国际服务需求的人才,鼓励自然人流动,并增加这方面的服务产品和出口。通过在海外拓展市场,形成服务出口,实现服务出口的国际价值。

(五)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商品国际价值的实现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依靠地区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成为当前世界经济领域的重要趋势。在欧洲,欧元现钞顺利进入流通,欧盟一体化进入更高层次;在亚洲,随着区域和次区域的经济合作与自由贸易安排逐步取得进展,区域贸易投资合作也呈现可喜的发展态势。目前,区域经济组织遍及全世界。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截至 2007年 7月,报告给WTO的区域贸易协定达 380个,其中正在实施的 205余个。目前,全球已有 45%以上的贸易属于区域内贸易[7]。

区域经济合作的宗旨是通过取消成员之间的贸易壁垒,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促进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和人员的自由流动,实现区域内经济的共同发展。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既可以更好地利用外资和发挥比较优势,充分享受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带来的机遇;也可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拓展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合作主要是围绕周边地区展开的,已经广泛参与了包括APEC与亚欧会议在内的各种区域经济合作,也在区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上取得了积极进展。今后,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区域内各国间相互开拓市场、共同利用资源方面的合作,以促进多方出口贸易的增长。同时,也应注重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与众多的国际或区域性组织建立高层次协调机制或联系,并将官方、民间和研究机构的积极性与智慧调动起来,建立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以拓宽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的渠道和途径,为我国商品国际价值的实现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六)利用国际间存在价值转移的机会,在竞争中争取有利环节

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的作用就是国际竞争中的“淘汰效应”,这种效应会引起国际间剩余价值的转移。众所周知,决定国际价值量的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各国的国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各国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了,则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将随之缩短;反之,则扩大。而国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改变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的。在不同的部门和企业中,每一因素对其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程度是各不相同的,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即生产商品的效率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从而引起商品价值量的变化。一般说来,商品国际价值的变动与世界平均科技水平和生产效率成反比,与国别科技水平和生产效率成正比。在这一规律作用下,那些生产效率高、生产条件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提供的产品,其国别价值会低于由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国际价值,而基于国际价值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会高于其国别价值,这样一来,生产效率高的国家,在国际市场交换中,不但可以获得超额价值和竞争优势,甚至还可以将其他国家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转移过来。据此,为了有效地利用国际间存在的价值转移的机会,我国应该在国际竞争中争取有利环节,着力提高出口商品的生产效率,使出口商品较小的国内价值实现为较大的国际价值。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在生产领域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培育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与出口;同时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采取不同的贸易方式。当国际贸易遇到的障碍难以逾越时,可以采用外向投资、在东道国设厂、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方式,等等。这也是发达国家目前实现其商品国际价值的比较普遍的方式,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综上所述,国际价值是国别价值在国际市场的延伸。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在新技术革命及其引发的信息化、全球化的作用下,国际价值出现了与马克思时代不同的新变化与新特点。这一系列的变化、特点对我国涉外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我们应该根据新时期国际价值的变化与特点,联系我国的具体实际,探讨我国发展国际贸易和对外经济关系的相应对策和措施。

[1] 付彩霞.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凸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8).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卷 (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7.

[3] 萨姆·莱尔德,亚历山大·耶茨.1966—1986年间发达国家的非关税壁垒[J].金融与发展,1989,(3).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14.

[5] 侯锐.浅析我国出口产品结构问题[J].物流科技,2006,(8).

[6] 江小涓.国内结构调整与全球产业重组对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影响[J].宏观经济研究,2001,(6).

[7] 刘方,张力韬.区域贸易协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1).

F11

A

1007-4937(2011)01-0047-06

2010-10-2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期马克思国际价值论创新与发展研究”(10BJL003)的阶段成果

陈永志 (1949-),男,福建泉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当代经济问题研究。

〔责任编辑:陈淑华〕

猜你喜欢
价值产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小黑羊的价值
新产品
产品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