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的淡然美

2011-04-11 15:02刘秀慧王一冰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1年1期
关键词:刘安淮南子万物

刘秀慧,王一冰

(1.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 710062;2.河北省秦皇岛市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0)

《淮南子》的淡然美

刘秀慧1,王一冰2

(1.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 710062;2.河北省秦皇岛市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0)

淮南王对黄老思想的接受,受到其独特身世及与武帝的特殊关系的影响。在藩国与中央政权矛盾日益激化的汉初社会政治大背景下,刘安受尊重而不被重视,郁郁不得志,诸多因素使得他只能保身,对人生和社会不得不持超然、淡然态度。因此《淮南子》继承发展了老庄之美学观,崇尚淡然美,肯定了淡然美的独立价值和主体地位,但是淡然中没有忘怀社会,依旧关注经世治国和针砭时弊。

《淮南子》;淡然美;执一无我;情意清平

一、精神境界和艺术表现之淡然美

淡然美之“淡”,《说文解字》释“薄味也”。淡、薄是感官的体验,感官享乐的声、色是美,触觉、味觉的宜人也是美,淡之美的魅力在于若有若无之间,是精神之坦,是意欲之淡,是本性之真。《老子》第十二章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主张要行欲守中,即淡然处之,形成美感,与《淮南子》书中表现出的淡然美有异曲同工之妙,《淮南子》的淡然美就是对道家审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淡然中批判社会腐朽风气,要人们具有五帝三王精神境界。淡然美体现老庄“道”的特点,“周行而不殆”[1]25,“绵延若存,用之不勤”[1]4,正是这运作不息的道使人参透人生真谛。淡然则安然,淡然则心治,淡然则无欲,淡然会带动整体趋向有益于人生、社会发展的转化。“心治则百节皆安,心扰则百节皆乱。”[2]153淡然最是“芒芒昧昧,从天之道”[2]153,主体摆脱主观意志,无为无欲,按照自然规律的发展变化去有为,这样的人生态度将是“致虚极,守静笃”[3],内心进入空灵状态,显示人主体在社会中的淡化、无我,“我”是个体主观,其融入大我中与万物为一,形成执一无我、情意清平之淡然美。鉴于汉初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了,奢侈浪费的风气在蔓延,《淮南子》批判奢侈风气,要求世人在纷繁世界中不被毁誉和喧嚣生活所迷惑,不求奢靡,控制住内心欲望,淡然面对人世声色侈靡,保住本真,人人淡泊自守,淡然怡然,成为三王、伯夷那样的圣人,“故唐虞之举错也,非以偕情也,快己而天下治,桀纣非正贼之也,快己而百事废”[2]159。淡然释去一己之私欲,则利己利天下。《淮南子·精神训》中说“尊势厚利,人之所贪也”,因此智慧之人的内心要去除功利,守住“自我”,自己要成为心灵的主宰,不要去求取更多物质和金钱名利,淡然对待人生,去追求人性本真。

淡然中泯灭物欲功利,心胸视野开阔,进入艺术境界,创造和谐,维护大一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4]172,民众处于一种淡然心态中,则能各守其职,安于所处,乐于所作,无争、无欲、无求。“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神清意平物乃可正”[4]173。神清意平是万物皆备于我之阔大,并与我相宜的淡然情怀,这是对事物“知化”的哲学认知,是物我生命精神上贯通交流,作为人这个主体,内心神清意平,淡泊无欲,对人生和他人没有更多奢求,其内心境界必然是包容万物、襟怀天地的,同庄子齐万物一样,泯灭差别,《齐俗训》中“齐俗”为“齐一也,四宇之风,世之众理皆混其俗,令为一道也”[4]169,淡然中进入虚无,执一中物我同一,仿佛庄生之梦蝶,何者为我?何者为蝶?唯有遗物而反己,以道反己,拥有一份淡然,使心之水不能激起波澜,返归清静平和的天性,体道、悟道,淡然、随顺,有齐俗之兼容并蓄,齐俗、齐道,此乃近“道”保真之淡然。茫茫然却乐天下之乐。无物无我,心与万物齐一,内心淡然,《淮南子·诠言训》说:“民澹利而不知利之所由出。故无为而自治。”平如止水无波无澜,超越世俗红尘,进入纯粹的精神、艺术境界。一群生之短修,同九夷之风气之淡然。《缪称训》、《齐俗训》继承道家崇尚自然、淡泊自守的精神,无欲无为,体现出对万物的包容吸纳、齐物齐俗的随顺、虚静淡然平和,形成淡然美。“以翔虚无之轸”[4]369。像庄子逍遥游,进入精神自由逍遥无待境界,像屈原《离骚》、《远游》摆脱尘世及其变幻沉浮,所有一切都无需执著,纷繁世界中如果能像“五帝三王,轻天下,细万物,齐死生,同变化,抱大圣之心,以镜万物之情,上与神明为友,下与造化为人”[4]178,把拥有天下的帝王之位的权威都看淡了,把生与死看成万物之间的转化,把天下众生的优点、缺点都看淡。人的心胸豁然阔大,境界豁然辽远,人生的挫折、贫苦、失意和令人烦恼的人性的欲望就会淡化至极小,不会执著和沉溺,便会如王乔等仙人,遗形去智,与天地为合,与物为一。如果人们对世俗的功名利禄淡然释怀,那么万事万物在内心的分量轻了许多,烦扰也将消失,还有什么能令人不恬然、安然的呢?“是故体道者,不哀不乐,不喜不怒,其坐无虑,其寝无梦,物来而名,事来而应”[2]153。如老子所云:“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1]7困惑世俗的喜怒名利,抱素返真得道之人则视之鸿毛,《淮南子·精神训》:“尧不以有天下为贵,故授舜。公子札不以有国为尊,故让位。子罕不以玉为富,故不受宝。务光不以生害义,故自投于渊。由此观之,至贵不待爵,至富不待财……此之谓无累之人,无累之人,不以天下为贵矣!”他们超然万物之上,不以世人所重视的权势富贵为贵,从天之道,与玄同气,以道为体,顺天之性,心与物游,超然无我,淡然似水,庖丁解牛进入体道冥冥之眇境界,体悟到不可名状的超脱豁达之淡然美,与万物为一,实现精神绝对自由。《淮南子·主术训》从反面说明纵欲则“末世之政则不然。上好取而无量,下贪狼而无让,民贫苦而仇争,事力劳而无功,智诈萌兴,盗贼滋彰,上下相怨,号令不行。执政有司,不务反道矫拂其本,而事修其末,削薄其德,曾累其刑,而欲以为治,无以异于执弹而来鸟,捭而狎犬也,乱乃逾甚”。有使纷乱亡国之危害。故《淮南子·缪称训》称淡然则能“圣人不求誉,不辟诽,正身直行,众邪自息”。

那么,《淮南子》淡然之精神境界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否也具有淡然美呢?贾谊、晁错等汉初政论文,行文紧凑、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政论要解决的是治国中的具体问题、具体矛盾;而近十七万字二十一篇的《淮南子》是杂家代表作,其要以深刻哲理庞大体系来覆天载地,原道之心,一统天下,理万物,应变化。汉代文备众体,在《淮南子》中就有明确体现,其中有散文和赋的形式,文体形式中大量采用赋的形式,洋洋洒洒铺叙开来,事相之多、之大,天地、宇宙、天下,昆仑、仙人,人间、日月、星辰、云霓、苍龙、八极、四方、四海、麟凤等,小至纤微、毫毛。节奏自然舒缓下来,恬然无虑,仿佛一掌握了天地之道的长者,参透人间万事万物,居高临下、循循善诱,告诫天下熙熙攘攘为利而来、为利而往的人们要淡然,总结历史经验和挖掘生活常识的哲理,思路悠远,淡淡道来,并列结构故事和生活事相的铺叙,庄子是在浓烈情感之下,凭空虚构的奇人奇事奇怪之物,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跳跃的节奏,富有诗性品质。而《淮南子》在神话寓言形式浪漫轻松和不羁中又蕴含着鲜明的淡然,所有的又是有机和谐地统一在淡然美的艺术形式中。

《淮南子》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其语句平和,语气和缓,长句与四字句相间,表现淡然而富有音韵美,同一主题,意象繁复铺排开,不温不火,淡然中意尽其妙。《淮南子》叙述思路开阔,比类设喻,铺陈叠加,叠字词语、排比句的应用,《诠言训》:“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于返性。”淡然美以道制欲,超越功利 。辅以“者”、“也”停顿的判断句,《原道训》:“嗜欲者,性之累也。”“矣”字结尾的陈述句,《诠言训》:“凡人之性,乐恬而憎悯,乐佚而憎劳,心常无欲,可谓恬矣。形常无事,可谓佚矣。”语气舒缓,心气平和,淡然之情顿生。《齐俗训》:“人性欲平,嗜欲害之。”以道制欲,返归本性。表述中的对比判断和逻辑理性,都在心平气和、无欲淡定中娓娓道来,形成逻辑美、平和美、理性美、淡然美。“君子非仁义无以生,失仁义,则失其所以生,小人非嗜欲无以活,失嗜欲则失其所以活。故君子惧失仁义,小人惧失利;观其所惧,知各殊矣”[2]153。两两对比长句出之,孰是孰非淡然中已判焉。《修务训》中说:“故仁义者,治之本也。今不知事修其本,而务沼其末,是释其根而灌其枝也。且法之生也,以辅仁义,今重法而弃义,是贵其冠履而忘其头足也。故仁义者,为厚基者也。不益其厚而张其广者毁,不广其基而增其高者覆……故亡其国。语曰:不大其栋,不能任重。”转折、判断、并列、对比、引用,多种手法皆用来阐述观点,读来自然有疾徐舒缓之感,句句都是言治国之道之实质,主题都没有离开仁义,但是给我们的感受是一点点渗透到你的心灵中去,你自己慢慢领悟,自觉主动去接受,绝对没有屈从你的思维和强迫你的思想,既符合集道家大成所持的道家的淡然美的观念,又以赋的手法把治国以仁德和抓住根本治国的主题表达出来。《说山训》、《说林训》、《人间训》、《修务训》等都是基本一致的结构形式,一段神话寓言或历史故事然后一句点睛之语,入木三分地点出所叙实质内涵。《人间训》中塞上之人失马和骑马摔断腿的寓言故事,说明“夫祸富之转而相生,其变难见也”。“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单一循环的结构,给人以淡然之感,同时也在淡然、循环中不断加深印象,使人由简单形象生动的故事明确抽象深刻的哲理。

《淮南子》是非判断和悠然、绵长的情思渗透在淡然美的艺术形式中,展示出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玄远的道体境界。汉初经过七十余年的发展,社会富庶,经济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隐藏的危机。枚乘《七发》的描绘既展示社会繁盛情景,也可看出奢侈淫靡之态,《淮南子》以近知远,见微知著,在淡然无欲、无为思想指导下,要求执政者淡然无为,从而达到无为无不为:“治国之道,上无苛令,官无烦治,士无伪行,工无淫巧,其事经而不扰,其器完而不饰”。[4]185表明如果繁琐苛刻的政令和精巧技艺还有过分注重粉饰,会使人的思想发生变化,应用淡然无欲疏导人性的各种奢侈欲望,防微杜渐,否则会出现乱国之危。汉初用黄老无为思想指导治理国家,发展经济同时也引发社会问题,《淮南子》对此是批判的:夸耀互捧之风,“为行者相揭以高,为礼者相矜以伪”[4]185;追求装饰华丽“车舆极于雕琢,器用逐于刻镂”[4]185;觅奇异宝货“求货者争难得以为宝”[4]185。若雕饰等奢侈现象在社会泛滥,社会风俗的改变则价值观、世界观也将随之变化,“且富人则车舆衣纂锦,马饰傅旄象,帷幕茵席,绮绣條组,青黄相错,不可为象”[4]185。任其发展将威胁政权,《淮南子》中对此的对比和铺叙的淡定描绘中寓有是非判断和情感倾向。刘安和贾谊一样透视出危机,并深深忧患,贾谊看到社会的道德伦理沦丧,则笔触概括、慷慨激昂、雄浑悲壮、哀叹痛哭。有着同样的忧患意识和真情的刘安,《淮南子》中尤其《齐俗训》、《缪称训》两篇呈现之情却是淡淡的,不仅于淡然中内涵丰厚,而且淡然中是非判断依旧鲜明。高祖和刘氏贵胄共同心愿是汉室宗庙,凭借泰山、黄河世世无绝,“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5],刘安自然对汉室天下拥有真情,见此社会现实刘安必定痛心疾首,但刘安所执道家思想和其所处的诸侯王地位使其内蕴深情于文中则转化为与道相和谐的淡然情怀,以淡定出之:平淡之中含有火热的心肠。胡文英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刘安和庄子内心是一样的。

二、《淮南子》超越了老庄的淡然美和儒家道德伦理美的内涵,确立了淡然美在美学史上的地位

敏泽在《中国美学思想史》第一卷中说:“作为汉初美学思想代表作的是《淮南子》。”确立“淡然”的美学范畴,使作品内容也增添了一种审美内涵,是生命本真性情和体验,淡然美是对老庄淡然美的超越。《淮南子》继承了老庄崇尚淡然:“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1]120,“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6]49。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7]81。,老子说淡兮其若海,言淡然若海一样深不可穷极,内涵丰富,“恬淡为上,胜而不美”[1]18,“虚静恬淡……万物之本也”[6]8“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6]196。可见老庄之淡然美,是美的最高境界。但《淮南子》的淡然,不同于老子要回到小国寡民状态和庄子要疏离社会的淡然,《淮南子》显现的淡然美既是对道家审美思想的继承又是超越。首先,《淮南子》是融入社会,积极入世的,其视野宏阔,因循“道”之淡然来创设经国之制;其次,无为中积极有为,其淡然不是淡漠无情,是对道体认后形成的对人生宇宙充满情趣情感的理性的热爱,是创作者进入自然,体味自然,认识自然规律后,回归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状态;再次,浓烈的情感交融于外物的描绘中,如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淡然,不再通过语言,于描绘的情神物中窥得“道”的真意,淡然无语中,自然与心灵契合交融。《淮南子》是彻悟人生的实质,但却超越老庄消极悲观,满怀生命的热情,以博大胸怀,走向积极有为,此淡然美深刻内涵是本真性情和体验,是超越人性和虚荣后留得的一份孤高潇洒和自由,是在宇宙无限时空中对人生和世界的掌控,也只有汉初,才有如此气魄,是汉初生命精神和开国的积极热情的显现。

确立淡然美在美学的主体地位,淡然美超越儒家功利伦理,对后世影响极大。《老子》:“善抱者不脱。”河上公注:“善以道抱精神者,终不可拔引解脱。”“蓄养”“精神”,须清静、淡泊、守德。淡然是要保持人的自然天性的纯朴本真。《原道训》:“以恬养性,以漠处神,则入于天门。”淡然中回归人的天性本性,得到人间最大的快乐,卷四:“鼓腹而乐,俯仰而娱,食草而美,饮水而甘。乔木之下,精神得全;岩穴之中,心意常欢。”《论语·八脩》:“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在这里仁德是美的内涵,其具有社会伦理道德意义;《淮南子》的淡然美是对精神境界至美的追求,淡然美实质是追求自然人性,推重自然美,超越社会功利和政治伦理制约,而是把社会的人再转回到与自然为一,淡然是对万物没有狭隘的占有欲,超然于物外,放弃功名利禄的欲望,以道制欲,进入精神、情感的自由状态。淡然美突破儒家美与善的关系,超越了崇高的道德精神和审美的社会作用及社会政治伦理道德要求,肯定了淡然作为美的独立地位和价值,确立淡然美的主体地位和美学范畴;从文学发展角度看是文学摆脱政治伦理的实用功利利害,走向独立的关键一步。刘安人生不如意,满怀苦闷,凭借艺术的感悟和创造来表达、宣泄、超越,是刘安的生命状态的书写,使《淮南子》中的淡然美变得无比自由、丰富、开阔、深挚,对后世文学风格和美学范畴都有奠基意义:陶渊明诗歌淡然美之风格的确立,王维诗歌淡然之魅力,宋诗对淡然的明确追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第二则便以“冲淡”名篇,说明淡然美成为了一种美学范式,构成新的审美趣味、美学理想,使后世美学之林多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三、淡然美形成的哲学与现实依据及其淡然美在治国中的意义

《淮南子》体现出的形神观和奉行的黄老无为思想是淡然美形成的哲学依据之一。形舍神生的重神观,“神贵于形”不仅为神而谨慎行事,达到道德修养最高境界,而且认为形、神、气如果保持其应有的状态,则生命就能正常发展,否则“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7]17。《精神训》:“耳目淫于声色之乐,则五藏摇动而不定矣。是故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声哗耳,使耳不聪;五味乱口,是口爽伤;趣舍滑心,使行飞扬。此四者,天下之所养性也,然皆人累也。”以重神观,提倡清静节俭质朴。另外,圣人“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重神才能“贵身”保形,实现“保真”,所以要无欲以养神、贵生,这才能淡然。《淮南子》发展老子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思想,万物对道也无情感,《泰族训》:“天致其高,地致其厚……非其道而物自然……神明接,阴阳和,而万物生矣。故高山深林,非为虎豹也……各得其所宁焉。”自然界是自然生长变化的,事物是自然适应的,只需无为,“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7]8。尽管《淮南子》对先秦道家的无为作出了新的积极解释,无为实质是遵循客观规律无不为,是无为中有为,把客观规律尊于第一位,除去人的主观成分,按自然趋势推动事物发展,而人则对此淡然处之为最佳。《淮南子》中齐俗、齐万物、等生死和万物转化的辩证观是其哲学依据之一。“福生于无为,患生于多欲……圣人为善若恐不及,备祸若恐不免……福由己发,祸由己生。圣人不求誉,不辟诽,正身直行,众邪自息”[2]166。《淮南子》继承发展老子的福祸相依理论,认为万物发展转化,福祸皆由己出,无为无欲自然产生福,基于“人间者,所以观祸福之变,察利害之反,钻脉得失之迹,标举终始之坛也。分别百事之微,敷陈存亡之机,使人知祸之为福,亡之为得,成之为败,利之为害也”。辩证认识祸福、利害、得失、成败等,淡然面对一切,因循自然,“欲一言而寤,则尊天而保真,欲再言而通,则贱物而贵身,欲参言而究,则外物而反情”。外物则淡然,“清净恬愉,人之性也,仪表规矩,事之制也。知人之性,其自养不勃,知事之制,其举措不惑”。祸福相生,其变难见也,福祸及转化是自然一部分,人的主观世界是清净恬愉的,坦然处之,淡然应之。《淮南子》把辩证观应用于人性和治道,在不争之争、迂回前行、压抑中实现体道的无为淡然,“凡以物治物者不以物以睦,治睦者不以睦以人,治人者不以人以君,治君者不以君以欲,治欲者不以欲以性,治性者不于性以德,治德者不以德以道”[4]172。强调治君以欲、治欲以性、治性以德、治德以道,只有具备最根本道体本性才能无为,才能返归淡然平静,国泰民安,《淮南子》这个重要性的提出对提升淡然美起了巨大作用。

总之,老子的淡然是对社会消极回避和对社会消极抗衡,庄子的淡然是对世俗社会的藐视和戏谑,是冷眼看社会,看透世俗,不与之合作,对社会的一种反抗。刘安的淡然美不仅与对黄老思想的接受有关,还与刘安和武帝的特殊关系有关,与汉初藩国与汉中央政权日益激化的矛盾有关,如刘胜作《闻乐对》一样,淮南王受尊重而不受重视,富有才华的他备感压抑,郁郁不得志,只能超然、淡然。同时,刘安献书武帝,欲以其哲学思想影响改变武帝,《淮南子·齐俗训》说:“是故立功之人,简于行而谨于时。今世俗之人,以功成为贤,以胜患为智,以遭难为愚,以死为戆。”“故物丰则欲省,求澹则争止。”希望武帝停止征伐等行动,遵循淡然无欲,以此治国。那么,黄老思想究竟能否继续适应汉代的社会发展,刘安从诸侯王的地位和视野看到淡然,作为中央政权的朝臣贾谊看到黄老弊端,作为武帝更是要积极有为,遵从儒术,强国富民,拓边征伐,呈大汉雄威。故只能看在刘安与武帝关系的上“爱而秘之”,这是必然的结局,是历史的抉择。

[1] 老子注[C]//诸子集成 .北京:中华书局.1954.

[2] 刘安 .淮南子·缪称训[C]//诸子集成 .北京:中华书局,1954.

[3] 刘安 .淮南子·道应训[C]//诸子集成 .北京:中华书局,1954:207

[4] 刘安 .淮南子·齐俗训[C]//诸子集成 .北京:中华书局,1954.

[5] 班固 .汉书:卷四十 [M]//北京:中华书局,1962:2047.

[6] 庄子集释·列御寇[C]//诸子集成 .北京:中华书局,1954.

[7] 刘安 .淮南子·原道训[C]//诸子集成 .北京:中华书局,1954.

J2

A

1007-4937(2011)01-0133-04

2010-12-28

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基金项目 (20081026)

刘秀慧 (1964-),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副教授,古代文学博士,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王一冰 (1983-),女,河北秦皇岛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王晓春〕

猜你喜欢
刘安淮南子万物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鸡犬升天
柔软的惩罚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蜡像女友
蜡像女友
传承与转化:《淮南子》核心价值理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