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涛
(广西艺术学院 人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主流文化与青年群体亚文化辨析
施 涛
(广西艺术学院 人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我国的主流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它具有先进性、开放性、创新性、历史性特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统摄和支配其他价值观,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青年群体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非主流的、局部的、特殊的亚文化形态;现代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文化传承链条的断裂是青年群体亚文化存在的客观原因;主流文化与青年群体亚文化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对立,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宽容、善待并正确引领青年群体亚文化回归主流,是正确处理两种文化关系的原则和策略。
主流文化;青年群体亚文化;核心价值观
在我国,主流文化、青年群体亚文化是一个现实的存在,现实的东西是否合乎理性,我们如何去理解和正确处理这两种文化的关系,是本文的要旨所在。
主流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传统、政治权力、社会权力通力维护和阐扬的一整套价值体系和为这一价值体系服务的一切文化设施。我国的主流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它是在文化竞争中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具有高度的融合力、较强大的传播力和广泛认同的文化形式,是凝聚人心和稳定社会的精神力量。
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从内容上看,社会主义文化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五四运动以来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三大部分构成。
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带有中华民族特性、风格和形式的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是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科学的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是代表人民大众利益的、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最民主的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1.先进性。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时俱进,反映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其指向是人的精神需求不断满足,人的精神世界不断丰富,人的精神力量不断增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先进性质,是先进文化建设的现实要求和具体体现。2.开放性。社会主义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僵化的文化系统,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的文化系统。社会主义文化不是“霸权文化”,没有颠覆性和排外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沟通,彼此交流、学习和借鉴,共存共荣。3.创新性。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强大的自我更新的机制与创新能力,它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汲取多维文化的精华,经过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创新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文化形态。4.历史性。人类历史上相继出现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必定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最后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文化形态。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所谓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指社会主体对社会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整合而成的观念形态,集中反映社会主体的愿望和要求,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接受的,存在于人们思维意识之中的,用于对事物是非进行判断的观念标准体系。在一个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代表着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体现着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倾向,统摄和支配其他价值观,我们把它称之为社会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五项内容中,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念文化的范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统摄和支配其他价值观,因而,它是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观具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约束功能。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成员认同的价值标准和规范,社会以此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社会成员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规范和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二是激励功能。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中华民族内在凝聚力和进取精神的源泉,社会以此激励社会成员为实现认同的目标而奋斗。
亚文化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青年群体亚文化是亚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是由各种社会和自然因素而自发形成的、特殊的青年群体文化形态。一般来说,生活在同一类型的青年群体亚文化环境中的成员有着大体相同的语言、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价值标准。但同一类型的青年群体亚文化,由于群体成员众多,其成员在总体上趋向一致的情况下,又表现出个人文化行为的多样性。
我国存在着几种典型的青年群体亚文化:1.“粉丝亚文化”。粉丝(意为狂热者、爱好者),由娱乐业的追星族演变过来,但粉丝不仅是简单的崇拜和追星,现在已发展到以自己的意志和情感“造星”。中国的粉丝人数超过两亿人,是一种特殊的亚文化生活方式。2.“试婚亚文化”,是指某些青年男女租房同居的文化行为方式,试婚青年多是在校的大学生和部分社会上的未婚同居者,试婚者不以婚姻为目的,主要是体验类似夫妻的性生活。3.“网瘾亚文化”,是指一些青年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了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的文化行为。4.“丁克亚文化”,是指夫妻双方感到工作、生活压力太大,养育孩子成本太高而不愿生孩子,选择一些自己独特生活方式的文化行为。5.“啃老族亚文化”,是指年龄在18岁—28岁左右的独生子女,不想工作,终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依靠父母供养的文化现象。6.“同性恋亚文化”,是指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及社交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人的文化行为。等等。
青年群体亚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一是自我意识,自由主义。一些青年个性张扬,自我中心意识强烈,突出自我、宣扬自我。行动上表现为自由主义,任性、自私、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二是偶像崇拜,迷恋事物。各种青年群体亚文化对人或事或物,都有自己的崇拜偶像,而且近于痴迷、狂热、冲动、不理智。三是逆反思维,离经叛道。由于一些青年不成熟、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他们往往以怀疑、批判、逆反的态度抵制主流文化。行为上表现为不入传统、反对规范、与社会几乎格格不入,往往会产生一些怪异、过激的行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代表各种不同价值观的文化形态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当今社会,流行着一种弱势群体的说法,弱势群体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较低,他们掌握的资源很少,尽管可能人数众多,但他们的声音很微弱,他们对利益的表达很难在社会中发表出来,在涉及他们的利益的时候,往往要靠政府和大众媒体来为他们说话。典型的弱势群体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同性恋者、精神病患者、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过去,大学毕业生国家包分配,就业无忧。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增多,就业竞争加剧,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有些大学毕业生成了“就业弱势群体”。这些“就业弱势群体”面对就业的压力,不免对自己的前途产生忧虑和迷惘,为了满足自我表达和感情宣泄的需要,便追求一些独特的、脱离主流社会群体的文化生活方式,以求得心灵上暂时的慰藉和归宿,这也是青年群体亚文化产生的原因。归根到底,它是现代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产物,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究竟什么是思维和意识,它们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这里不言而喻,归根到底也是自然界产物的人脑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而是相适应的。 ”[1](p374-375)
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每一代人都从上一代人那里承接一种文化遗产,并把它传续给后代的过程。在现实的社会文化生活中,青年把父母一代的传统作为行为楷模,父母一代的传统得以传承。但迅速的社会变革,使父母传授给子女的传统,变得不合时宜、落后和陈旧,子女不再模仿和传承,致使文化传承链条断裂,形成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在这种情况下,青年把行为楷模转向了社会同龄组,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接受其他同龄人的教育,有选择地接受某些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这也是青年群体亚文化存在的一个客观原因。
关于青年群体亚文化的存在对社会的影响问题,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一方面,不可否认,青年群体亚文化的思想行为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干扰了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和麻烦。另一方面,从矛盾的性质看,主流文化与青年群体亚文化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两者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对立,青年群体亚文化不反对马克思主义,不反对党的领导,不反对社会主义,青年群体亚文化的一些思想和行为,涉及的是思想道德问题,不是政治法律问题。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会对主流文化形成冲击,不会构成社会安定的威胁。一些青年群体亚文化对社会影响作用不大,往往经过一阵张扬,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很快会自动消失。
主流文化与青年群体亚文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统一性表现在:主流文化与青年群体亚文化都统一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一个复杂的社会即是主流文化和各种亚文化的集合体。
主流文化与青年群体亚文化存在着矛盾和差异:(一)从文化主体看,主流文化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其成果为人民共享的文化,是社会大多数人的文化;青年群体亚文化的主体是特殊小团体的文化,是社会少数人的文化。(二)从核心价值观看,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青年群体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个人主义的。(三)从行为模式来看,主流文化群体行为表现为遵循传统和规范,青年群体亚文化行为表现为无政府主义。
主流文化与青年群体亚文化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些有积极意义的、进步的青年群体亚文化的生活方式,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主流文化的正确引导下,青年群体亚文化克服自卑和自我膨胀情绪,承认自己的思想、主张或活动不一定能被世人所认同,向主流文化吸取养分充实自己,回归主流文化。
“元”有主体、主流、主导含义,一个国家中只有一个主体、一个主流文化、一个指导思想。“多元”其含义是多个主体、多个主流文化、多个指导思想的同时存在,并行不悖。主张文化多元化实质上就是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指导思想多元化会导致人们思想混乱,危及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只有一个,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坚持文化一元化的原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牢牢掌握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只有坚持文化一元化原则,引领社会多样化的价值观,才能统一人们的思想,凝聚人们的力量,形成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促进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西周末期思想家史伯认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2](p285-286)意思是说,和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统一,单一的事物不能称其为和,和之道是事物产生的基本准则,同一是违背事物规律的。他与他者之间相生相克、相反相成、互尊互重、互补互济,自然万物才能和乐生长,这就是古代“多样共生”思想。
文化如同生物一样,要多样文化共存才能持续发展。一个只允许主流文化存在的世界或国家,在失去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丧失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能力。这种单一的文化世界,不适合于人类文化的生存发展,就像生态系统濒临物种减少的威胁一样。一个国家不可能只存在单一的文化,必然是多种文化形态同时并存。主流文化单向度的统一性和排它性,对青年群体亚文化的批判与否定,以及青年群体亚文化的离经叛道,这两种倾向都违背了多样共生的思想,都是不可取的。
在现实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文化多样化,不同学派、不同风格的文化自由发展。主流文化要摒弃对青年群体亚文化的门户之见,尊重和包容青年群体亚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的差异,尊重青年亚文化群体的文化习俗。在我国,主流文化宽容和善待青年群体亚文化,意味着我国对人的权利、自由和尊严的尊重,标志着一个国家民主繁荣昌盛和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
如何发挥主流文化统摄力的作用,正确引导青年群体亚文化回归主流,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面临的紧迫课题,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引导青年群体亚文化回归主流,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参与、支持。需要文化管理部门、党政工青妇部门的多管齐下,共同努力,持之以恒,为青年群体亚文化回归主流创造一个民主、平等、法制、科学、诚信的社会环境;需要文化创作和文化生产、媒体传播部门重视文化产品思想内涵真善美的追求和塑造,向青年群体亚文化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需要发挥公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对那些热衷于制造、传播“文化垃圾”的人敢于抵制和批评,坚持文化的扫黄打非,使精神污染的东西没有市场;需要社会的每一个公民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做起,加强自律,养成文明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追求健康向上的文化品位,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第二,充分利用影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多种载体;利用学校学习、学术交流、讨论和辩论等多种形式;利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渠道,广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活动,要将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和行业管理的制度中,在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和“渗透”上用心思、下工夫。让青年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受到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青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社会成员的核心价值观念趋于一致。
第三,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引导青年群体亚文化回归主流。就目前的情况看,不少的青年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原因大多是青年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调适和解决。对青年心理健康问题,要根据青年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青年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对有心理问题的青年,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理顺他们的情绪、平衡他们的心理、解除他们的精神负担,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争取青年群体亚文化早日回归主流。
我们相信,主流文化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能够从容应对各种异质亚文化的挑战,并有能力化异为己。只要我们不懈努力,一定能够使青年群体亚文化回归主流。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刘倩,鲁竹.国语正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G0
A
1003-8477(2011)09-0047-03
施涛(1954—),男,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晓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