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创新功能研究

2011-04-11 12:57侯向群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高新区高新技术集群

侯向群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高新区创新功能研究

侯向群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目前,我国高新区已从产业主导阶段向创新突破阶段转型,并形成了一些有较强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随着自主创新在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中支撑地位的凸显,作为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政策工具、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载体以及支持企业创新创业的平台,高新区不仅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功能,其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可以为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基础。高新区创新功能的优化在于走集约高效的发展之路、发展“区产学研”战略联盟以及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等等。

高新区;产业集群;创新型国家

《“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可以说,在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里,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必将有助于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息息相关,因为在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中,作为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政策工具、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载体以及支持企业创新创业的平台,高新区不仅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功能,同时其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可以为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基础。

高新区主要是指在一些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建立起来的、以发展高新技术为主的产业开发区。一般的,高新区大都是通过行政手段和优惠政策创造出的特殊经济发展区域。与美国硅谷之类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不同,在我国高新区的成立和发展过程中,政府行政力量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发展路径。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不同的阶段:要素群集阶段、产业主导阶段、创新突破阶段和财富凝聚阶段[1]。目前,我国国家高新区大都处于产业主导阶段,正通过“二次创业”向创新突破阶段转型。

1985年 7月,我国第一个高新区——深圳科技工业园的成立拉开了我国高新区发展的序幕。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武汉东湖等 26个国家级高新区。1992年又一次批准建立了苏州高新区等 25家高新区,加上 1997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陕西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开发示范区,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高新区已达 53个。在这一阶段,我国高新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初步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同时,高新区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如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等。这一阶段高新区的发展主要依靠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以及依靠廉价劳动力形成成本优势。虽然这一发展模式让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和贸易加工型中小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但上述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却受制于人,核心竞争力亦不强。

2001年,科技部武汉会议提出了高新区的“二次创业”,指出要向依靠技术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十五计划”则提出了要“强化高新区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建立创业孵化体系和公共创新服务体系”。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纲要》明确指出,要发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2007年,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和建设部四部委联合制定了《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一步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促进国家高新区进一步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高新区开始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截至 2008年,国家高新区内企业已达 5.2万,年营业总收入 65 146亿元,实现净利润 3 301亿元,实缴税金 3 077亿元,出口创汇 1 957亿美元。同时,高新区还培育了大批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2010年 4月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 50强”中,我国的比亚迪、海尔、联想、中国移动四家企业名列其中。2009年国务院分别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将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毋庸置疑。

研究发现,高新区在工业生产、出口创汇、解决就业等方面可以发挥巨大作用。随着自主创新在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形成中重要地位的凸显,高新区也将成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关键节点。

(一)高新区是落实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政策工具

技术创新最重要的形式是技术创业和集群创新。目前,我国的技术创业和集群创新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产业创新不足,亦没有形成集群创新。虽然近几年我国通过政策倾斜、吸引投资等方式实现了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但大多数高新技术产业关联度较低,产业前后向联系缺乏;产学研合作机制运转不畅,科研成果转化率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低端化,主要以加工装配为主;产业集聚众多,但真正形成并扎根于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集群较少。为此,借鉴创新型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而高新区在实施国家创新战略上则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落实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政策工具。其一,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创新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基础。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高新区不仅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而且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企业制度建设成果显著,并产生了大量民营高科技企业和一批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这些在市场竞争机制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和企业家已成为我国实施国家创新战略的主力军。其二,高新区高效集约的发展模式可以更加有效地执行国家创新政策。高新区不仅聚集了大量的创新资源,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也集聚了大部分的科研力量和创新人才,通过高新区,国家的创新政策可以快速高效地落实实施。其三,高新区是创新政策的示范区。高新区作为国家推动自主创新的“特区”,是试点国家创新政策的先行者,许多推动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以及一些鼓励创新的机制制度改革都是在高新区试点先行的。譬如中关村 2009年批复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就率先在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等十二个方面开始了先行先试工作。

(二)高新区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载体

产业集群和创新是当今产业发展的显著特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企业都是通过组成产业集群来参加国际竞争的,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是产业保持长期稳定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但产业集群并不必然导致集群创新,不同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也存在差异,如高新技术产业最发达的美国,硅谷的辉煌成就与 128公路地区的衰落之间的鲜明对比就是最好的例证。而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产业集群取代单个企业成为国际竞争的主体,创新已不再是某个企业独立进行的线性活动,而必须在创新网络中进行。创新网络是集群创新的组织形式,各个行为主体 (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以及中介机构)在协同创新和交互作用过程中,彼此将建立各种相对稳定的、能够促进资源流动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提高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关键就在于建设与优化产业集群创新网络。

高新区作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不仅可以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载体,也可以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建设与优化营造良好的区域环境。其一,高新区可以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提供智力资源与技术基础。作为智力资源与科研资源密集区的高新区,其园区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可以为集群技术创新提供知识源头和智力支持。我国高新区的领头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区,其园区内就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 39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科研院所 140多家。其二,高新区可以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吴敬琏指出,要发展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必须以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体制存在为前提[2]。高新区通过产业、财税、土地、人才、投融资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可以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3]。可以说,高新区不仅在促进产业集群创新的制度建设方面成效显著,而且在创新保障 (如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激励 (如股权激励、政府采购)和创新支持 (小政府、大市场)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上也具有重要作用。其三,高新区可以培育追求共赢的区域文化。经济文化能够通过导向作用,形成产业集群,促进创新的实现[4]。高新区在协同整合、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鼓励合作、追求共赢”的区域文化,对于引导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至关重要。

(三)高新区是支持企业创新创业的平台

在创新型国家发展历程中,企业是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美国小企业统计表明:美国每年约 70%的新技术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的人均创新发明是大企业的两倍。在我国,全国工商联的一项调研报告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大约 70%的技术创新、65%的国内发明专利和 80%以上的新产品来自中小企业。而研究发现,由于高新区构建了企业孵化服务、投融资服务及中介服务三位一体的服务平台以支持企业创新创业,因而高新区对企业创新创业的意义重大。其一,孵化服务可以显著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企业成活率。通过孵化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率可以从平均 25%~30%提高到 70%以上,科技企业成活率也可以从社会自然成长的低于 50%提高到 80%以上[5]。其二,高新区可以提供多层次融资平台。高新区发挥金融创新的试点示范作用,可以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多方位的金融服务,加之高新区的政策优势和制度优势聚集了丰富的金融机构,以及高新区的巨大市场可以使银行、投资公司、风险基金、担保公司等众多金融机构聚集到高新区内,从而可以为高新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便利的金融支持。同时,高新区也是支持创新的政策性资金的最佳载体,国家创新基金、各种产业投资基金都立足于高新区;高新区还是多层次资本市场 (包括即将扩大试点的新三板市场)上市公司的摇篮,也可以为各级最基本市场培育大量的上市企业。其三,高新区的创业服务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可以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中介服务。高新区的创业服务平台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吸引、组织和协调区内外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积极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创业提供管理、技术、市场营销、信息、人才、财务、金融、法律等多方面的服务。

高新区创新功能的分析表明,高新区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具有重要功能。为发挥高新区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既应加快高新区的发展建设,也应不断优化和提高高新区的创新功能。

(一)走集约高效发展之路

为发挥高新区在推动创新上的政策示范作用及增长极作用,高新区应该选择“布局集中、功能集合、用地节约、特色产业”的集约发展道路。因为转变粗放式的园区经济发展模式,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率,也有利于集聚创新资源,形成集聚资源的洼地。同时,依据自身禀赋特色和产业基础选择发展特色产业,还可以避免各高新区之间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二)发展“区产学研”战略联盟

产学研相结合进行创新,是世界科技园区成功的组织模式,大多成功的产学研合作案例都是以联盟或战略合作的形式进行的,例如美国的“硅谷模式”、日本的“官产学研”合作模式,等。我国约 80%的高新区企业是中小企业,如果这些企业与大学独自建立同盟,不仅效率低,也很难产生平等合作的效果。而以高新区为平台整合园区内的中小企业,让高新区代表园区内的企业统一与大学建立“区产学研”战略联盟,则可推动产学研合作由原来松散的、单项的合作转变为紧密的、长期的合作。

(三)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也是自主创新的主体。高新区的发展战略、管理机制都应该以企业为中心,并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根本。一方面,应以企业创新创业的需求为导向,重点支持和发展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高效服务的创业服务平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企业孵化服务体系和投融资服务体系,等等;另一方面,应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简化行政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整合政府资源,以此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1] 周元.高新区阶段发展论与“二次创业”的核心能力[J].科技成果纵横,2003,(2).

[2] 吴敬琏.制度重于技术——论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5).

[3] 滕堂伟,曾刚.集群创新与高新区转型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 辜胜阻,郑凌云,张昭华.区域经济文化对创新模式影响的比较分析——以硅谷和温州为例 [J].中国软科学,2006,(4).

[5] 孙大海,乐文.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进展报告 (上)[J].中国科技成果,2003,(20).

F276

A

1007-4937(2011)02-0062-03

2010-12-21

侯向群 (1981-),男,湖南郴州人,博士研究生,从事企业创新研究。

〔责任编辑:陈淑华〕

猜你喜欢
高新区高新技术集群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遂宁高新区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