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炜
(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调研部 北京 宣武区 100053)
社会学
空巢老人的心理困境分析与社工介入路径设计
●崔炜
(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调研部 北京 宣武区 100053)
目前我国老龄人口中40%是空巢老人,个别老城区“空巢老人”家庭已达到70%。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问题已不仅仅是个人问题,社会工作通过专业的方法和路径介入养老助老服务领域,有利于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有利于推进“适度普惠型”养老社会福利事业,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空巢老人 心理困境 路径设计
(一)人口老龄化与家庭空巢化
截至200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714万人,比上年增长了4.53%,占全国总人口的12.5%。到21世纪40年代,将达到峰值3.2亿;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1个65岁以上的老人。我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更加值得关注的是,老人的家庭空巢化趋势日益凸显。“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亲人照顾的老人,或者是无儿无伴的孤寡老人,或者是与儿女分开居住的独居老人。据统计,目前我国老龄人口中40%是空巢老人,个别老城区“空巢老人”家庭已达到70%。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现象将更加普遍,空巢期将明显延长,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空巢老人“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生活,容易产生空虚失落、抑郁忧伤、孤独寂寞等不良情绪,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问题已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更是全社会亟待解决的社会命题。
(二)养老社会化与服务社工化
民政部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工作思路,我国的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已经基本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投资、完全由国家包办包管的状态,出现了多元化投资、多主体参与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的可喜局面。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背景下,社会工作正在成为助老养老的一支新型力量。社会工作是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以为民解困和助人自助为宗旨的、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手段,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的社会服务工作。在养老助老领域,社会工作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参与、老有所为等方法,使老人们摆脱精神上的障碍和困境,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实现自我发展。
(一)缺少亲情和精神慰藉是心理困境的外因
缺少子女的亲情和精神慰藉是引发“空巢老人”心理困境的外因。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独生子女大量增加,家庭结构小型化,不但使家庭结构发生变迁,也使家庭代际关系悄然变化,使得空巢家庭问题更为凸现出来。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享受天伦之乐、膝下儿孙满堂是老人的最大愿望;而在“空巢老人”这里,子女不在身边,老人缺少亲情的照顾,以杭州退休老人王先生为例,有时给在深圳外企工作的女儿打电话,没想到女儿却抱怨他们“太清闲,根本不理解她的压力”。缺少亲情和精神慰藉是心理困境的外因,老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自然就大打折扣。
(二)观念失衡和角色转变是心理困境的内因
老年人从工作单位上退休下来,身体各种功能和社会适应能力都逐渐衰退的同时,原有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如果在观念转变和角色转变的过程中,老人可能因失去原有的地位与工作,不能继续发挥作用而悲观失落;因脱离了原有的交际范围和工作职能,而新的交往尚末建立或不善于建立而出现孤单寂寞。此时也伴随着子女也大多远离老人忙于自己的工作生活,无暇顾及老人的感受和提供情感抚慰,这样的多重压力下,使很多老人产生“人老不中用”的悲观情绪,老人的自我价值被否认,自尊心受到伤害,长期下去,老人会变得孤独、抑郁、消极,这对老年人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三)空虚失落和情感落差是心理困境的体现
人生进入老年期以后,机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便随着年龄增大逐渐减退。老年人自我感觉体力和精力迅速衰退,做事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越来越觉得自己没有记性,老是忘记自己要做什么。老人自然会感到不适应,产生一种空虚失落和抑郁的情绪。这种不良情绪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孤独症、恐惧症或抑郁症等心理障碍。它会加速老年人的情感落差,如果维持的时间过长,则会引起老年人失眠、心神不宁、对周围事物丧失兴趣,对生活感到悲观失望,有时甚至会想得到自杀,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四)恐惧不安和抑郁忧伤是心理困境的延伸
恐惧不安和抑郁忧伤是心理困境的延伸,老人常因一些不顺心的小事而抑郁忧伤,或急躁不安、大发脾气。不是毫无原因就闹情绪、发脾气,就是自怜自艾,觉得家人都不关心自己而伤心忧郁。心理上对疾病与死亡感到恐惧和害怕,对情绪的控制与调整能力下降,易伤感、易激怒,尤其是残疾或高龄、多病、重病的“空巢”老人。常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某些不适上,担心患了不治之症,即使检查正常,也不放心,神经过敏,焦虑多疑。由疑病而恐病,由恐病而惧死。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安度晚年。
“劳我以少壮,息我以衰老”,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帮助重塑空巢老年人面对心理危机的信念,使老年人心理危机得到有效干预,而且要积极运用专业方法介入老年人的心理困境,寻求心理支持、救助以及维护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可行方法。
(一)以“个案辅导”为路径,倡导怀旧整体化
社工以“个案辅导”为路径介入空巢老人的心理关怀和精神慰藉,就是需要社会工作者在专业的理论和知识的指导下,运用专业技巧为老年人情感方面提供帮助和支持。重新整合过去生活的意义,从而使老年人产生人生完美的积极的、正面的感受,来帮助老人找回自尊和荣耀。南京市在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中,广泛招募社区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做志愿者。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之间由于拥有较多的共同语言、生活环境,比较容易建立信任关系,比较适合通过“个案辅导”的方式进行介入,辅助老年人建立科学、健康的晚年生活方式和心理准备,让老人来重新体味快乐、成就、尊严等多种有利身心健康的情绪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二)以“小组工作”为路径,倡导服务人性化
社工以“小组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的心理关怀和精神慰藉,就是在专业团队协助和理论指导下,利用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小组凝聚力,帮助老年人学习他人的经验,调整改变自己的行为,正确面对生活中困难,恢复自己的社会功能和促进自己安度晚年的专业服务活动。根据不同的目的、工作重点、沟通方式以及运作模式社工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工作的小组。宁波市采取了典型的小组工作的方式积极养老助老,根据空巢老人具体情况开展生活照料志愿服务,进行生活照料小组工作;定期或不定期为精神寂寞、特别是有心理疾患的空巢老人提供心理关怀志愿服务,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帮助老人解开心结,快乐生活,即心理抚慰小组工作。
(三)以“余热生辉”为路径,倡导积极老龄化
联合国《2002年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中,把“独立、参与、照顾、自我实现、尊严”确立为21世纪老龄问题行动计划的基本原则。“余热生辉”就是老有所为,是自我实现的充分体现,社工协助老年人度过角色转换时期,适应退休后的新的生活方式。协助老人在生理上服老、不要做自己能力不能及的事,树立阳光的心态积极地应对人生晚年期如丧偶、重病、空巢家庭等“重大事件”,在精神上不能服老、怕老,要老当益壮,老有所用,做一些力所能及、自己擅长而又不很紧张的工作,使精神有所寄托,参与国家建设,贡献社会,使人生价值得到充分的彰显和体现。
(四)以“社区参与”为路径,倡导生活和谐化
社区参与为路径就是社会工作者通过改善老人与社区的关系,提高老人的自助、互助能力,促进老人的社区参与,通过老人的集体参与去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的一种服务活动和服务过程。浙江绍兴越城区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力量,按照“就近、方便、自愿、关爱”原则,发动高龄空巢老人邻居加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实行邻里结对帮扶,志愿者通过每天见一面、查一遍、做一事等方式,及时了解结对老人身体生活状况,力所能及帮助老人解决有关困难,配合社区做好高龄空巢老人的监护工作。发动社区在职、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为社区老人提供政策、法律等咨询服务。
总之,社会工作通过专业的方法和路径介入养老助老服务领域,有利于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有利于整合了社区内的各种资源,有利于推进“适度普惠型”养老社会福利事业,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C91
A
1009—5381(2011)01—00113—02
崔 炜,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调研部职员,管理学博士。
责任编辑 陶泽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