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
老子的生态智慧及其当代意义
张磊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
生活于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关于生态的思考完全是自觉的而非应激的。老子的生态智慧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深刻理解老子的生态智慧,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老子;生态智慧;当代意义
老子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其思想之博大精深,观点之异彩纷呈,即使放置于现时代,依然令人遐思频仍,叹为观止。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关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即生态智慧,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在人类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的今天,学习和研究老子的生态智慧,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道法自然”——确认自然界的地位和价值。
老子所开创的学派被称为“道家”。老子论“道”,首先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五章,以下只标注章节。)可以看出,在本体论意义上,道是一个绝对概念,它可以“为天地母”。那么,“道”又是如何“为天地母”,衍生万物的呢?老子作了这样的解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就是说,由道产生混沌的一体,再由此混沌的一体产生天和地,再由天和地生阴、阳、中三气,然后由此三气化成万物,这就是老子的道生万物的序列观。天地万物产生之后,又是如何变化发展的呢?关于这一问题,老子提出“自然”的观点,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无为”是无目的、无意志、无意识的意思。道是无为的,而天地万物又是从道派生出来的,所以又是无不为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意思是天地是没有仁慈的,任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是没有仁慈的,百姓也是自生自灭。天地万物并不是道有意识、有目的地产生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生、自然而变化、自然而灭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第五十一章)这种“道”和“自然”的观点,去除了笼罩在天地之上的神秘光圈和道德属性,在当时是对流行的天创造和主宰一切的神学观点的有力挑战。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道”已经超越天地,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样的认识,在老子所处的时代,殊为不易。“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而“道”又是“法自然”的,这样,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显然,“自然”的地位就是最高的。
2.自然界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则,它同时也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准则。细读《老子》,我们会发现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道”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层次的含义。从本体论的意义上而言,“道”是天地万物之根,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最高范畴。但等而下之,老子又言“天道”和“人道”。就这个层次而言,“道”已非本体意义上的道了,而是指运行规律和行为准则。老子通过直观自己所生存时代的客观现实,得出结论,认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七十七章)这里,老子明显表达的是对“天道”的向往和对“人道”的不满。如果人类不能正确认知自然界的运行逻辑和规律,就会打乱自然界的运行机制和秩序,造成生态危机和生态灾难,从而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老子所说的“不知常,妄作凶”,现在听来仍是振聋发聩。“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第十六章)可以看出,“归根”、“复命”就是老子对自然界运行规律和逻辑的确认,而只有在正确认识自然界的真正规律的基础上,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才会“没身不殆”,从而避免出现“不知常,妄作凶”的局面。总之,老子对规律地位和作用的确认以及他对自然界真正规律的认知,是系统而深刻的。
3.提出了以“无为”为核心的一整套生态行动方案。在老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老子总是着眼于从整个宇宙万物的大视角去思考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生态的问题。对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第廿五章)人在整个宇宙天地之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天地宇宙的一部分。道是其本源,天、地、人乃是其所化生之物,“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合,五行之秀气也。”(许慎《说文解字》)人对自然的任何狂妄举动,以“道”观之都是有违其人的本性的。人与自然是一个依次递进的关系,老子以道观天、俯地、察人,从而揭示了人应遵循地之道、天之道、自然之道的关系。而所谓自然之道,就是道应以自己本来和所固有的状态为法则,即自然而然。人之法地、法天,到最后还是归结到法自然,即遵循道所呈现的规律。所以对于整个自然生态而言,老子主张“无为”,主张遵循“道法自然”的准则。
“无为”是老子思想体系作为行动方案的核心,是老子“道法自然”思路的必然结论。就生态角度而言,老子的“无为”思想和主张是尖锐而深刻的。遵循“道法自然”的准则,即“无为”,在事实上却能达致“无不为”的和谐状态。“无为”说到底就是人的行为的“顺自然”。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曾经指出:“无为”的意思就是“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也就是不固执的违反事物的本性,同时不强使物质材料完成它们所不适合的功能”。这其实比较恰当地把握了老子“无为”的内涵。老子说:“为无为,事无事。”(第六十三章)“无为”,体现了道之自然,道之规律。所以说,人应该按道即人应该按“无为”来认识天地万物,来进行与天地万物之间的交换,就是说按天地万物之本性来实现人对自然的人化。因此,人对自然之无为,又可以概括为顺物之则、缘理而动,不要以人的主观意愿强加自然之序。
老子对“行无为之事”的意义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他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立足于“无为”,老子提出了“无欲”、“知足”、“不争”、“贵柔”等具体要求。他说:“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老子所言说的“无为”,决不是笼统地要求人们不要有任何作为,而是要人们顺应自然界的规律,不要被内心的欲望所迷惑和控制,更不能为了一己之私而胡作非为。老子“无为”的生存智慧,对现代生态危机下人的生存具有极好的启示作用。老子“无为”并不是不能为、不作为之意,而是一种顺应他者自生、自长之为之意。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巴里·康芒纳说:“对自然系统的任何重大的人为变革都将有害于自然。”其实这就是说整个地球生物圈是一个结构完整且运转精良的组织系统,基于功利主义和消费享乐主义的所为或者说任意妄为会导致系统的裂变。因此人作为其系统中的一员,必须以整体的稳定作为行为的准则,其具体之行为就是人之无为,即承认并按照自然之理(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修复之机制)来实施人之存在。这样人与自然之间紧张的关系就能得到缓解了。所以老子主张“去甚、去奢、去泰”,因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四章)。
老子的生态智慧以“道”为核心,建构了自己对世界的解释框架。以“无为”为核心,提出了一整套系统的行动方案。更重要的是,我们之所以认为老子关于生态的思想是生态智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老子生活的两千多年前,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远不像今天这样突出,人与自然整体尚处于统一状态,而老子却能以深邃的目光观照宇宙天地,其所思所想是自觉的而非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应激性思考。冷眼观之现今世界,为生态呼号者也众,但绝大多数为被迫为之,又岂可与老子所思所想同日而语?时至今日,老子关于生态的思想之敏锐,思考之深刻,成果之卓越,依然令人叹为观止。
1.老子对道的至高无上的地位的确认,有利于当代人类摆正自身在整个世界的位置。毋庸讳言,当代人类世界危机重重,表现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就是生态危机。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鼓吹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为尺度,只承认人的利益和价值,而不承认自然界的利益和价值。到了近代,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更是把人类中心主义从理论推向实践。在“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下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是没有自然界的价值的,是对自然的统治和主宰。不可否认,在这样的认知下,人类对自然界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是,正如恩格斯所言,“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1]人类对自然取得的成就越巨大,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就越危险。换言之,人类成就自身的同时,也在创造着毁灭自身的条件,人便成“悲剧英雄”,陷入了自己制造的悲剧之中。所有这一切后果,都是由于人类将自身摆置在一个不合理、不恰当的高位,而将自然界摆置于一个不合理、不恰当的低位造成的。而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过确认道至高无上的地位,要求人类自身要对自然界存敬畏之心。即使人类取得些许“成果”,那也是以自然界为基础取得的,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一切可能性。如果我们一味沉浸在对自然所谓的胜利之中,那么结果就会如老子所言:“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二十四章)所以,人类为了摆脱“悲剧英雄”的困境,就应该努力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单极思维方式,“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第三十章),对自然界多一份敬畏之心,看到自然界的价值。
2.努力探寻、掌握和遵循自然界运行、发展的真正规律,避免“不知常,妄作凶”的局面。从生态角度而言,在尊重自然界价值的前提下,要努力探寻自然界的真正规律。老子早就对此做出过警示,他说“不知常,妄作凶”。人类是有异于自然存在的理性存在物,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人类最初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人类最终也将在更高的程度上重新与自然界统一起来。老子的这个见解是独到而深刻的。这就要求人类在自身与自然界的分化——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人类自身与社会的历史走向。
3.人类要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如何处理?老子给出了两条原则。第一,“无为”。老子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显然,“无为”是手段,而“无不为”则是目的。长久以来,人们一提到老子所言的“无为”,就认为他主张人要一味地、被动地顺从自然界,这其实是对老子思想的一种误读。当代人类所遭遇的生态灾难正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恣意妄为所致,是人类的强制和暴力打乱了自然界的内在运行机制,导致了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紊乱和断裂。正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行为,制造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在此种境遇中,思考老子的“无为”思想和主张,更是发人深省。第二,“知足”。老子认为,“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第四十六章)。正是由于人类无止境地“欲得”和“不知足”,人与人之间才会相互倾轧,人才会对自然界进行无限度的索取。当然,就我们现在的认识水平而言,我们可以认为老子的此种思想,是对解决他所面临的社会现实的一种抽象认知和表达。但在老子那个时代,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已是难能可贵,我们不必苛求古人。
4.树立合理消费的观念和模式。“消费”这个名词最适合于描绘人类活动对生物圈产生的影响,这是因为消费意味着消耗自然资源。它有两重意蕴:其一,人类消费的对象来自于自然界;其二,人类消费之后,废弃物又排放到自然界。这样,人类通过消费对自然界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工业文明以来,随着人类消费的增长,对自然界形成巨大的冲击,破坏了自然界的自静能力,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后果,越来越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1992年世界环境首脑会议(巴西)签署的《21世纪议程》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呼吁要“更加重视消费问题”,“需要对消费进行更多的研究”。而老子主张“为腹不为目”,主张“去甚、去奢、去泰”,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以适度消费的启发,他提倡人们过一种简朴的生活,而不必追求最大、最多、最好。
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深刻的、久远的影响。老子的生态智慧则更是老子思想体系中的一颗明珠。尽管这一生态智慧还具有原始性、猜想性,但是,作为人类从整体把握自然和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抽象性思维毕竟还是非常了不起的,它对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哲学与思辨·
B223.1
A
1008-8520(2011)03-0018-03
2011-02-28
张磊(1979-),男,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孙 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