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环境的利用与美国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经济扩张(1839—1858)

2011-04-11 03:03张德明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1年3期
关键词:克里米亚条约战争

张德明

(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武汉 430072)

国际环境的利用与美国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经济扩张(1839—1858)

张德明

(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武汉 430072)

1839—1858年美国在西北太平洋地区进行经济扩张的重要特点是充分利用鸦片战争和克里米亚战争所造成的国际环境,以中立者的身份,几乎垄断了该地区的贸易;利用英法火中取栗之策迫使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获得了比英国更多的经济权益;利用英俄忙于克里米亚战争之机和鸦片战争的影响,打开了日本的大门和市场。一斑可窥全豹,善于利用国际环境是美国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际环境;美国;西北太平洋地区;经济扩张

占领海外市场是西方国家崛起的必由之路,但手段不尽相同。英国多采取武力方式,美国则不时利用国际机遇。1839—1858年间美国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经济扩张是它利用国际机会的典型案例。鉴于尚未见到专门从此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本文试图探讨美国是如何在鸦片战争和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以“中立”国的身份垄断该地区贸易的,以及美国是怎样借助鸦片战争所导致的国际因素在华索取空前商业特权的,又是如何利用两次战争造成的国际环境打开日本市场的。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西北太平洋和黑海地区发生了两次战争,即鸦片战争和克里米亚战争。在鸦片战争中,美国推行的是同情和支持英法的政策,但未参战。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美国执行严守“中立”但同情俄国的政策。

正当英国为了将罪恶的鸦片贸易强加给中国人民时,俄英法为了各自的帝国主义利益而互相厮杀时,美国却以“中立”国的身份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大发战争之财。

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的禁烟过程中,林则徐要求外国商人交出所有的鸦片以便焚毁,还要求他们签署保证今后永不从事鸦片贸易的“甘结”,①所谓“甘结”,就是外国商人必须提供的保证以后完全放弃鸦片贸易的一种字据。否则不许进港贸易。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要求英国商人以他的名义集体交出了鸦片,但拒绝签署甘结,率领他们前往澳门,并命令英国商船以及号召其他外国商船一律不要进港贸易。同时他请求英国政府派兵来华,武力对付中国,形成了中英对峙的局面。利用这种局面,唯一留在广州的约 25个美国人[1]145乘机垄断了整个中国沿海贸易。

当英国人正在设法对抗林则徐的禁烟令时,美国人却在思索如何利用对峙局面从中获利。为达此目的,美国人首先使林则徐相信:虽然都从事走私鸦片,但美国人与英国人不同,美国东亚史家泰勒·丹尼特 (旧译“丹涅特”)指出,美国“领事士那的一个很不简单的问题就是要将美国人从英国人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以使中国人满意”。士那一是向林则徐证明美国人参与鸦片贸易的程度与英国人不同,二是解决有关甘结性质的争论问题。他起初拒绝签署甘结,得到了商人们的赞同。后来,美国人签署了一种形式上大为修改了的甘结。在禁烟开始认真执行之后的两个星期,士那向美国国务院报告:“我想,关于我国并不出产鸦片和美国人将来在任何情况下决不从事鸦片贸易这两点,该政府是满意的。”[2]96-97这说明,通过上述行动,士那已使林则徐相信:美国人的确有别于英国人。接着,美国人拒绝义律的建议,不跟随他去澳门,而是继续留在广州经商。义律建议:外国人采取共同行动,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对付中国人,全部从广州撤到澳门,以便按照林则徐站在中国立场封禁贸易之例,由外国人来停止贸易[2]97。义律亲自央求旗昌洋行 (从事鸦片贸易的美国贸易公司)跟英国人一道行动。但该行经理福士答道:“我不是到中国来养生或取乐的,只要我能卖出一码布或是买进一磅茶,我们就必须留在岗位上;我们美国人没有女王来承担我们的损失。”[2]97-98结果,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美国人的生意兴隆。美国人为英国人把货物运进运出,有时在香港把英国货装上船,绕一趟马尼拉,不开舱就运回广州,通过这种方式逃避中国法律。每一条船只,都被投入服务;其中恐怕还有不少空闲下来的英国船这时都以一种很不规范的方式转移到美国人的所有权下,而依照美国海事法,却是绝对没有资格悬挂美国旗的[2]98。为了赚钱,美国人这样“不遗余力地”帮助英国人。义律后来在澳门对旗昌洋行经理说:“我亲爱的福士,你没有采纳我的意见离开广州,女王得好好地感谢你。我们已经把我们所有的货物运进,并且将大量的茶和丝运出。如果不是美国洋行留在岗位上不走,英国人可能就进去了。我们没有力量制止他们不去。现在当令的贸易已经过去,而且我们有强大的力量支持,我们能够使中国人屈服了。”[2]98在禁烟最严厉的时期,美国人除了垄断合法贸易之外,仍然秘密地坚持非法的鸦片走私。他们为英商代售的 1 540箱鸦片交给义律后,留下了自运的土耳其鸦片约 50箱未缴[1]146,藏在商馆内乘机偷卖高价 (广州城内每箱鸦片售价 3 000美元[1]79)。他们还继续外出运鸦片来华销售。一家美国洋行精心策划了一个赚取高额利润的鸦片走私计划。它派遣一艘美国“鸦片飞剪船”从广州运载 20箱鸦片到新加坡,在码头上当着新加坡的鸦片贩子把这 20箱鸦片抬上岸。让人们感到由于禁烟,鸦片在中国已无出路了。于是,新加坡的鸦片价大跌。而这艘船乘机在 24小时内以每箱 250美元的低价收购了 700箱鸦片,连带来的 20箱也一起搬到船上,返回中国东海岸,以每箱 2 500美元的高价走私出售[1]78-79。

上述史实说明,在鸦片战争前夕,走私鸦片的美国人利用中英矛盾达到了以下目的:获得了中国政府的好感;全力帮助了英国人;从中赚取高额的垄断利润。士那的话证实了这一点,他向美国政府报告:“在英国人已经撤出广州之后,美国人正凭着自己对贸易几乎完全的垄断,享受着无限的繁荣。”[2]106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美国利用英俄矛盾,在中立国战时航运权问题上对英国狠狠地敲诈了一把。为了确保俄国对英法战争的胜利,沙皇试图利用美英矛盾和种种诱惑将美国拖入战争。1853年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建议俄美结盟以对付英国[3]112。美英媒体频频报道这方面的消息。一份广泛刊载的报告声称,俄国人甚至向美国提出用锡特卡 (俄属阿拉斯加首府)换取生活必需品和资金。《纽约每周论坛》的社论说,俄国愿意竭尽全力让美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反对英国。为了从美国得到生活必需品以便更有效地支持战争的进行,沙皇正在运用语言、许诺和友好等一切手段和智慧[3]112。在此情况下,为了防范可能出现的俄美合作协定,英国与美国达成一项中立协定,该协定有利于美国的海运业发展:国旗既保护船只又保护货物;航行自由意味着运货自由 (即中立国船上装运的交战国的货物免于被收缴);不准任意搜查;交战国船上所载中立国的财产不得被没收。就英国来看,这的确是对公海上中立地位的最不传统的解释,但是很明显这种解释被认为是英国为了使美国不参与战争所作出的必要牺牲[3]112。而在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对中立国美国的政策是:“航行自由”并不意味着“运货自由”[4]47。可见,在克里米亚战争中,通过英美中立协定,美国迫使英国作出了重大让步,美国获得了在公海上比较自由的海运权。时值英法联军的舰队在北太平洋寻找和追杀俄国舰队,当英国炮舰驶入德卡斯特里斯湾 (De CastriesBay)时发现,美国船只“贝赫林”号 (Behring)正在为俄国人卸货[3]112。夏威夷大学远东史家约翰·J.斯蒂芬指出,克里米亚战争中“远东的战事对于英国和法国来讲有一种复杂的后果。虽然联军舰队在阻止俄国对英法对华贸易的破坏 (假设这种破坏是俄国计划的)方面获得成功,但正是中立的美国货运商从英法与俄的敌对行动中获利最多”[5]274。

美国的“中立”使俄国得到了好处。1850年后,俄国趁清朝衰微,以武力占领了中国黑龙江流域的大片领土,非法同意美国在黑龙江和萨哈林岛建立商馆。1853年,俄驻美公使博迪斯科给圣彼得堡的信中写道:“美国人说这是俄国夺取黑龙江两岸和与美国开展贸易的时候了。”1856年 5月,一位美国驻黑龙江领事被任命和派往圣彼得堡,但未能被俄国政府正式承认,因为那时,黑龙江口的基地不算是一个商业口岸。然而,在美驻俄公使西摩的帮助和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等人的保护下,美国公使科林斯得到了非正式赴黑龙江两岸的护照。1856年 11月,他们动身去往东西伯利亚。尽管由于国际原因(即迫使清廷割让该地区的不平等条约还未签订——笔者注),派驻黑龙江和萨哈林岛的外国领事暂时不被承认,可是美国在该地的商人受到了俄国政府秘密命令的保护。1860年,在黑龙江已建立了 7个美国商馆[6]144-145。俄国政府在战争中还积极从美国订货,一艘在纽约制造的,并为俄国在黑龙江航运之用的轮船“美利坚”号跨越太平洋,于 1856年安全抵达黑龙江口[6]144。

美国利用鸦片战争,通过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取广泛的经济权益。

美国效仿英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强迫清廷签订的《望厦条约》,获得了比英国更多的经济权益。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只派海军准将加利统率的东印度舰队驻扎中国海面,以防海盗,保护美国商船,而不干涉中英冲突[2]103-104。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美国后,泰勒总统命顾盛为首任赴华特使,以索取《南京条约》中给予英国的特权。1844年签订的《望厦条约》使美国既享受中英三个条约(《南京条约》、《虎门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给予英国在通商方面的所有待遇 (除割地和赔款之外),又享有中英条约中所没有的优惠。与英国的同等待遇包括:新增四个开放口岸和在该口岸居住经商的权利;降低吨税至不足以往所缴的十分之一和将为以明文公布的税则所确定的关税从以前的征额减至二分之一至八分之七不等;废除诸如公行之类的一切垄断;关于领事裁判权的彻底让步。中英条约中没有的优惠包括:商船如不卸货,可在五个口岸中的任何一个口岸停留两天,不需缴税;已缴纳吨税的船舶,可前往另一个口岸而不需重纳;货物既经起岸并已完纳关税的商船,在重装该货转运至另一个口岸时,可凭海关证件免税通关;据规定自美国条约签订之日起十二年后,可从重新考虑修约[2]160-161。丹尼特评价《望厦条约》时说:“作为经营贸易的基础来说,美国条约比朴鼎查所缔结的诸协定要高明得多;而且如此的高明,以致它立即变成为几个星期之后议定的法国条约的样板……美国条约中高明的条款也随即赢得英国人的赞许,并且大加利用。”[2]160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未动用一兵一卒的美国为何仅通过谈判就能取得《望厦条约》中的种种经济权益呢?这是因为顾盛在同清政府谈判时,充分利用了战争所产生的几个因素。一是战争对中国官员的心理影响。惨败于英国炮舰之下的清廷,心有余悸,顾盛利用清廷的这种心理,以三艘美国炮舰作为谈判的武力后盾,以狠语相威胁。泰勒总统给顾盛的最后训令中说:“最后,你应以坚决的措辞和明确的态度表示,如果中国许给其他任何政府臣民的优惠或商业利益比给予美国公民的更大,要美国政府对皇帝继续保持友谊和予以尊敬是不可能的。”[2]141二是清廷企图“以夷制夷”,利用其他列强牵制英国,清廷认为获得其他国家的好感是有用处的,甚至于在《南京条约》签字前,它就决定对列强一视同仁,一体开放通商[2]158。三是吸取了英国人谈判条约的“经验”。朴鼎查是强迫清廷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先行者,是为顾盛效法的“榜样”。四是以中英条约为借鉴,在谈判中美条约时扬长避短。在开始谈判《望厦条约》之前,中英条约已付诸实践,其中的“缺点”和“优点”都已显露。因此,顾盛签订了获利更多的《望厦条约》。①《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英国领事负责缴纳关税的责任。在《虎门条约》中,英国又负起协助中国政府取缔走私的新责任。而在《望厦条约》中,没有这两项责任。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坐收渔翁之利。英国已感觉到,“在 1839—1842年的战争中,它确实已经为美国商人如同为英国商人一样的打了一仗”[2]304。英国驻华盛顿公使拿皮尔在递交给美国总统的备忘录中写道:“没有一国像美国那样已经充分地利用了英国在 1842年最先开拓的机会,也没有一国因贸易的完全解放而 (像美国那样)获利如此之多。”[2]301

在接踵而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国故伎重演,进一步扩大了在中国的商业权益。

19世纪 50年代已成为工业强国的英美法以“修约”为名,企图进一步扩展中国市场。乘中国因太平天国运动而陷入内战之机,英法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曾邀请美国参加对华作战,布坎南总统巧妙回应:美国不接受英国的邀请,但同意在敌对行动期间,派遣一位全权公使到中国,奉命一有机会就以美国索赔和修约的要求相逼[2]305。这位全权公使就是列卫廉。1857年 4月,国务卿卡斯给列卫廉的训令②训令包括:一、自由地与英法公使来往,让中国人知道:总统认为英法盟军的目的“既公正而又适宜”。你应以对中国人提出强硬的建议为限,应记住,美国政府并没有和中国作战……二、应和俄国使节维持像和英法使节一样的友好关系。在你向中国政府提出建议时,可获取他的帮助……三、向中国当局表明,美国只求扩大贸易机会,既不想侵占领土又不想干涉中国内政。四、美国并不谋求鸦片贸易的合法化,也不支持它的公民为向中国输入毒品所作的任何努力……五、谋求在赔偿和保护美国公民生命财产的权利方面厉行现存条约,并求取修改条约,以使美国公民有在开放口岸居住的权利而不受干扰。六、训令中也暗示列卫廉可以扮演调停人的角色。“列卫廉的中立地位可以用来作为在交战双方中传言的手段,以此求得战争的结束。”——Tyler Dennett.Americans in Eastern Asia.New York:Macmillan Company,1922:306.充分体现了美国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政策和策略。其政策可归纳为:英法对中国用兵是正确的,予以支持,但美国不参战;美国对中国的要求是修约以扩大贸易机会,和索取赔偿。其策略可归纳为:(1)既要与英法保持友好以借助其武力,又要与俄国建立友谊以共同对中国施压。(2)向中国表示,既不想侵占其领土和干涉其内政,又不从事鸦片贸易,将自己与英国相区别,以消除中国的疑虑。(3)美国是中立的和平使者,是战争双方的调停人。丹尼特对赴华执行这种策略的美国特使作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指出:“一位美国特使兼全权公使受遣赴世界的另一边,站立树下,手携篮筐,等待树上的伙伴将果实摇落,甚至还奉命如果树上的两个人与果园主发生纠纷时,出面调解。在国际事务中美国代表确实从来没有扮演过比这更可耻的角色。”[2]305

在英法联军兵临天津给清廷造成巨大压力之时,美国抢在英法之前于 1858年的 6月 18日迫使清廷签订了《中美天津条约》,11月 8日又签订了《中美通商章程善后条约》。通过这两个条约,美国又索取了丰厚的经济权益,其中的两点尤为引人关注。一是内河航行权和沿海贸易权。内河、尤其是扬子江的自由航行是美国公使从马沙利,到麦莲,再到巴驾,最后至列卫廉都提出的要求,但均被清廷拒绝[2]316。但在《中英天津条约》中,英国的额尔金却迫使清廷准许其船只驶入扬子江,溯流直至汉口[7]97。在《中美天津条约》中只增添了汕头和台湾两个新开放的口岸,而在《中英天津条约》中,额尔金却迫使清廷开放十一个新口岸,其中登州和牛庄两处作为山东和满洲的出路,打开了上海以北一千五百英里的沿海贸易。该条约还包括降低吨税和输出的权利,这项规定,依照列卫廉的判断,将会把中国大部分的沿海贸易从本地船转移到外国船的手中,外国船由于速度快、能安全防范海盗、可以保险和运费低廉等原因,而被选用[2]320-321。根据《中美天津条约》第三十条规定:中国凡有利益施给它国者,准美国商民一体均沾[7]95,美国商民同样能享受在扬子江航行和在中国沿海贸易的权利。列卫廉认为,根据这些规定,沿海的美国小船会比其他一切船只具有更有利的地位。不出所料,他的希望大部分实现了。可见,美国借用英法之力不仅迫使中国签订了两项不平等条约,而且分享了专有内河航行权和沿海贸易权。而这是美国本国历来严防死守、决不让外国染指的两项权利[2]320-321。二是合法的从事鸦片贸易。在 1842—1844年间的各项条约中,鸦片贸易都未合法化。由于列卫廉的努力,鸦片贸易合法化了。修正的税则中规定:“洋药准其进口,议定每百斤纳税银三十两。唯该商止准在口销卖……”[7]138其实,美国政府训令中的“美国并不谋求鸦片贸易的合法化,也不支持它的公民为向中国输入毒品所作的任何努力”的字句只不过是说说而已,因为在中国沿海悬挂美国国旗从事鸦片走私的船只络绎不绝。鉴于这种情况,列卫廉认为与其公开走私,不如使其合化法。当列卫廉将鸦片贸易解禁的文件呈报国务院时,并未引起美国政府和社会的异议[2]326。这充分说明了美国政府关于鸦片贸易政策的实质。有的学者认为,列卫廉使鸦片贸易合化法的行为“违悖美国对华传统政策”的说法[8]263,值得商榷。

总之,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美国通过表面上“中立”而实际上助虐的策略,借助英法的武力,仿效《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以恫吓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中美天津条约》和《中美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在华获取了开埠、低关税、沿海贸易和内河航行等经济权益。鸦片战争是美国利用国际“机会”扩张海外市场的典型例子,是美国在西北太平洋地区进行经济扩张的重要新起点。

美国利用克里米亚战争之机和鸦片战争所产生的影响,以武装恫吓的手段于 1854年和 1858年打开了自 1641年以来关闭了两百多年的日本大门。

对于美国而言,日本在战略和贸易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美国人很早就想打开日本市场,但未成功。从 1846年起这种欲望变得更加强烈,究其原因:一是《望厦条约》签署后,中国成为美国的重要市场,赴华的美国船只越来越多,由于日本是美国至中国航道上的必经之地,美国迫切需要在日本建立加煤站。二是美国在西北太平洋捕鲸业的蓬勃发展,船舶遇难之事经常发生,需要得到日本的救助。三是日本自身就是个商品市场,美国认为,巴麦尊当政的英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显然都在秣马厉兵,以期夺取和主宰包括部分日本在内的东亚的市场[2]176-177。基于以上原因,1852年 3月,佩里被任命为美国东印度海军舰队司令和赴日本特使,带着总统给幕府将军的国书,出征日本。

1853年夏,佩里率舰队抵达贺浦,迫使幕府将军接受了美国总统的国书,但日方要求给予时间考虑缔约问题,佩里同意[9]21。翌年 1月,佩里率舰队回到日本,于 3月 31日迫使幕府将军签订了《神奈川条约》,其主要内容:第二条,向美国船只开放下田和函馆两港口,为其提供木材、水、必需品和煤及其它所需物品;第三条,无论何时在日本海岸遭遇海难的美国船只,日本船只应予救助;第九条,日本政府今后应将给予任何其他国家及其公民的优惠和特权无条件地立即给予美国及其公民;第十一条,美国政府在下田设领事或代理机构[10]。同年 8月和 12月,英俄紧步美国后尘,迫使日本签订了类似条约。《神奈川条约》打开了日本的大门,解决了美国船只的物资供应、海员救助、最惠国待遇和两国建交等问题,而最主要的贸易问题却未涉及。1856年夏,到职的首任美驻日公使哈里斯迫使幕府于 1858年 7月签订了《美日友好通商条约》。其主要内容:第三条,除已开放的下田、函馆两港外 ,增开神奈川、长崎 、新潟、兵库四港口及江户、大阪两市。美国人有在开放港口和城市设租界一类居留地的特权。第四条,日本出口货物按条约附件中规定的按货物价值的 5%交纳关税。(此条的主要用意在于使美国能从日本购买到捕鲸船所需的廉价的船舶供应品,这是当时美国与日本的唯一贸易项目)[2]359。第六条,美国人享有领事裁判权。第十三条,条约于 1872年 7月 4日后可修改[11]。从此条约可见,日本的市场已完全被美国打开了。以《美日友好通商条约》为蓝本,荷俄英法立即强迫日本签订了类似的不平等条约。从 18世纪末至 1854年前夕,俄英美法等国多次企图打开日本门户,均告失败。为什么只有美国能在 1854年和 1858年成功打开日本的大门呢?主要原因是美国利用了两个重要的国际因素:克里米亚战争的因素和鸦片战争的影响。

首先,克里米亚战争牵制了俄英。佩里打开日本国门与克里米亚战争在同一时期进行,这绝非巧合,而是美国政府的精心安排。早在 19世纪 30年代,俄美高官就在讨论俄英冲突的可能性和俄美结盟的潜在性[6]137。该战争的表面原因可追溯到 1851年法国政变。路易·波拿巴为了提高自己在天主教徒心目中的威望于 1850年向土耳其提出将耶路撒冷的“圣地”交给天主教会,从而引发了法俄对“圣地”保护权的争执,并出现了法俄武装对峙的局面,英国也被卷入,最后战争爆发。美国政府正是在1852年派佩里出征日本。佩里 1853年抵达日本,1854年签订了《神奈川条约》。这充分说明了美国是有意利用克里米亚战争之机来实现打开日本门户的目的。想抢先占领日本市场的主要是俄英美三国,克里米亚战争使俄英两国的主要军力聚集在欧洲战场,俄英虽在北太平洋有舰队,但忙于交战,顾不上日本问题,剩下的美国就可以对日本采取自由行动了。

俄国从 18世纪末至 19世纪上半期多次试图打开日本大门,但未成功。自 1847年 9月沙皇任命穆拉维约夫为东西伯利亚总督后,俄国越来越逼向日本。俄美公司的商业扩张、俄国人在千岛群岛和阿留申群岛以及新阿尔汉格尔贸易站的建立,说明俄国在该地区的贸易权益迅速扩大,并面临着与英美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打开日本之门,抢占竞争优势地位,是俄国的当务之急。1853年得知美国正派佩里远征日本时,俄国不愿落其后。佩里刚离开日本,俄国海军上将普提亚廷的舰队就出现在长崎港,强行要求与日本解决边界问题和建立贸易关系。10月当他正在等待从江户来的幕府代表时,得知本国因土耳其问题而处于与英法交战的边缘,立即离开日本。12月他又返回日本,与日本官员谈判。由于幕府官员的拖延战术,谈判没有进展。此时正值克里米亚战争的关键时期,普提亚廷被迫在没有完成使命的情况下于 1854年 1月离开长崎。佩里在得知此消息后,于 1854年 1月 16日急忙赶回日本,恢复与日本的谈判[9]22,3月签订了《神奈川条约》。这说明了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企图打开日本大门的不利影响。假如没有克里米亚战争的牵制,普提亚廷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克里米亚战争也妨碍了英国的对日行动。从 18世纪末至 19世纪上半期,英国舰只多次访问日本,希望与之建立贸易关系,但皆无功而返。1852年伊始,美国派佩里远征日本的消息又刺激了英国。同年,英国驻广州代理商务监督包令向英国政府请缨在舰队的陪伴下赴日[12]92。其态度是打开与日本的贸易关系必须以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确保英国的在华利益为前提。外交大臣克拉伦登警告英国驻中国地区的海军司令斯特林:他的首要任务是监视和如有可能的话进攻俄国的舰队,其他一切目的都要从属于这一目标[12]100-101。1854年 2月英国政府对包令的训令强调:与中国的贸易是商务监督“必须特别注意的目标”;包令不能以任何理由离开中国而前往其它地方进行谈判,除非他能肯定在他离开中国时英国的利益将不会受损[12]97。可见,在 1852年至 1854年初,包令随时都准备叩日本之门,只是由于为克里米亚战争所阻而未能成行。日本学者在论及该战争对日本的影响时认为,克里米亚战争由于阻止了包令于 1854年到日本而使该国幸免于遭受如中国所经受的武力威胁[12]275。

其次,鸦片战争对美国打开日本市场起了重要作用。一是英美对中国市场的积极性比对日本的积极性高。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在华获得巨大利益。英国政府认为,中国市场潜力巨大,日本市场无法与之相比,因此,关键是通过“修约”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商人对日本市场没有兴趣,大多数人确信在中国存在着很大未开发的贸易和财富资源,开发这些资源的阻碍因素是中国政府的政策。他们呼吁政府支持他们,直至战争[12]85-86。对于美国来讲,中国市场也头等重要,正因为如此,更必须打开日本大门。因为美国要与中国贸易,船只必须停靠日本,若不能从日本获得补给,对《望厦条约》所给予的商业特权的享受就会大受影响。二是鸦片战争对日本打开国门态度的影响。鸦片战争之前,日本幕府的知识精英和官员都认为,在东亚的国际舞台上,中国是最强大的国家,西方列强是中等强国,日本则比较弱小。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被打败的悲剧使他们忧心忡忡,他们将中国作为前车之鉴[13]2,1。1852年佩里抵达日本前夕,幕府主要官员老中阿布正弘确信:如要避免灾难性的战争,就必须对美国作出让步。大多数大名支持有限让步政策,如果战争能避免的话[12]110。这说明在鸦片战争的影响下日本的锁国立场已经软化了。佩里正是抓住了日本幕府的这种心理,以炮舰相威胁,从而打开了日本的大门。哈里斯则直接用鸦片战争的结果来恫吓日本,迫使其开放市场。1857年 10月哈里斯警告幕府将军:中国在“1839—1842年英中战争”中所遭受的危险将落在日本头上,如果日本政府不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避免的话[9]24。当《天津条约》签字的消息于 1858年 6月由美国舰上带到下田时,他告诉日本官员:满载对中国外交胜利的英法炮舰不久将抵达日本,要求开放港口。哈里斯向日方保证:如果在与美国的条约上签了字,他将站在日本一边,尽力阻止列强提出的过分要求。大老井伊直弼面对紧迫的形势于 1858年 6月 20日签署了条约[9]25。

美国东亚史家马士在分析日本为何没有沦为半殖民地时说:“日本虽处于一种军事专制的统治之下,其在进行攻守战事的能力上却远远被西方所超过。如果任何一个西方国家来进攻,日本只有听其摆布。只是由于欧洲诸国常常彼此攻伐,加上中国又是多年来一直扮演着阿塔兰塔的金苹果①阿塔兰塔的金苹果,古希腊神话故事,比喻某人为了获取一项重大利益时而放弃另一项次要的利益。的角色,才使得日本长期幸免沦入狼狈之境。”[14]294这一分析也适用于美国打开日本大门。

综上所述,在鸦片战争和克里米亚战争时期,美国推行所谓的“中立”政策,采取“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策略,结果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取得了有利于经济扩张的丰硕“成果”。一是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的中英对峙之际,垄断了中国沿海的合法贸易,并暗中继续从事非法的鸦片走私;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利用英俄对立,获得中立国的广泛贸易权益,并得以在黑龙江和萨哈林岛建立商馆,从而在两次战争中大发贸易之财。二是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施行两面三刀的手法,利用英法火中取栗之策和中国战败的恐惧心理,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若干不平等条约,获得了比英国更多的经济权益。三是利用英俄忙于克里米亚战争之机和中国成为列强最重视的市场之际,以武力恫吓的手段打开了日本的大门,通过强迫其签署不平等条约取得了重要的经济权益。进行海外殖民经济扩张和掠夺是英美崛起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在具体做法上两国有所不同。英国是工业革命首发国,国力强大,因此,往往采取战争手段。美国因为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起初国力比较弱,虽然也采用武力 (只对弱者,例如它发动的 1846—1848年“美墨战争”和 1898年“美西战争”),但它更注重利用国际环境。这样做几乎不需要成本,却同样能够达到殖民经济扩张的目的。美国利用国际环境进行海外经济扩张还包括利用拿破仑战争以及西葡拉美殖民地独立之时以“门罗主义”为武器,对拉美进行经济扩张,等等。一斑可窥全豹,从 1839—1858年美国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所作所为可以推断出:利用国际环境进行殖民经济扩张是美国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它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1] William C.Hunter.The“Fan Kwae”at Canton before Treaty Days,1825-1844[M].London:Kegan Paul,Trench&Co.,1882.

[2] Tyler Dennett.Americans in Eastern Asia:A Critical Study of the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 with Reference to China,Japan,and Korea in the 19th Century[M].New York:Macmillan Company,1922.

[3] Paul E.Eckel.The Crimean War and Japan[J].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1944,3(3).

[4] Thomas G.Paterson,et al..American Foreign Policy:A History to 1914[M].Lexington,Mass.:D.C.Heath,c1983.

[5] John J.Stephan.The Crimean War in the Far East[J].Modern Asian Studies,1969,3(3).

[6] Eufrosina Dvoichenko-Markov.Americans in the Crimean War[J].Russian Review,1954,13(2).

[7]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8] 李定一.中美早期外交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9] Chitoshi Yanaga.Japan since Perry[M].Westport,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Publishers,1975.

[10] “Kanagawa Treaty”,document,http://www.international.ucla.edu/eas/japan/docs/kanagawa.htm.

[11] The Treaty of Amity and Commerc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1858(The Harris Treaty)http://web.jjay.cuny.edu/-jobrien/reference/ob58.html.

[12] W.G.Beasley.Great Britain and the Opening of Japan 1834-1858[M].London:Luzac&Company,Ltd.,1950.

[13] Bob Tadashi Wakabayashi.Opium War,Expulsion,Sovereignty:China’s Lessons for Bakumatsu Japan[J].Monumenta Nipponica,1992,47(1).

[14] Hosea Ballou Morse and Harley Farnsworth MacNair.Far East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M].Shanghai:The Commercial Press,1928.

K1

A

1007-4937(2011)03-0100-06

2011-03-31

张德明 (1949-),男,湖北京山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亚太经济关系史研究。

时 妍〕

猜你喜欢
克里米亚条约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
克里米亚热气球节
条约解释中的拟制因素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大选前4天普京视察克里米亚
农民需要“不平等条约”
全面解读《视听表演北京条约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