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念影响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过程的重要维度

2011-04-11 06:03
华中学术 2011年2期
关键词:文学理论文论现实主义

泓 峻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山东威海,264209)

传统观念影响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过程的重要维度

泓 峻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山东威海,264209)

为什么在20世纪初陈独秀等人刚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从中读出的主要是“人本主义”思想;为什么在“文学革命”论争过程中,鲁迅与刚从国外回来的创造社、太阳社年轻人在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理解上产生了巨大的差异,而鲁迅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解读又更容易被当时的学界以及后来的史学家所接受;如何理解毛泽东文艺思想中的“民粹” 倾向;如何理解胡风在他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中植入的“主观战斗精神”;如何理解“实践论”美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艺学在80年代的出现与广泛影响,这些都是在梳理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发展史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要弄清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一些理论命题的准确内涵,发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生与发展的内在逻辑,特别是要阐明在特定时代一种理论观点能够被接受,而另外一些观点遭到拒绝的原因,中国自身文化传统与文学传统的影响,可能是一条十分重要的线索。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作为“外源性”理论,中国学者对它的理解与接受,至少会受到这样一些因素的制约: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的阶段与水平;中国学者接触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途径;学者本人希望借助这一理论解决的现实问题;中国本土原有的文学与文化传统。如果说前两个方面关涉到所输入理论的质量与品格的话,后两个方面则关涉到中国学者以什么样的“期待视野”与“前见”,对所输入的理论进行选择、解释与改造。在中国当代学者的研究视野中,上述四个方面的前三个方面都已经引起了高度关注。而对中国本土的文化与文学传统曾经如何介入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建构过程这一问题,研究工作则做得相对比较薄弱。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传统文化观念与文学观念作为一种背景,在对它的理解、接受、建构、改造过程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功利主义文学观念与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文学观念之间,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实践品格与中国哲学的“实践理性”精神之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政策与中国传统文化格局与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精神之间,马克思主义文论强调的现实主义文学精神与中国的“史传传统” 之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革命浪漫主义” 精神与中国文化的“大同”理想之间,都存在一种或隐或显的呼应关系,这种呼应关系是上述观念传播的重要基础。

以发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的那场著名的“革命文学”论争为例,当时从苏联与日本回国的太阳社、创造社年轻人,带来的是国外“原汁原味” 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但其正当性,却受到了深深的质疑。这种质疑的声音不仅来自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阵营,同时也来自鲁迅、茅盾、瞿秋白等人。究其原因,是因为太阳社与创造社年轻人宣扬的文学观念,从具体结论到思维方式,都与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与文学观念不相协调。首先,在文学本质问题的认识上,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答案是开放的、多元的,从兴、观、群、怨,到明道、教化、经世致用、以文自娱,层次十分丰富,而新潮理论家基于西方本质主义与一元论思维,在推行自己的文学观念之时,却往往武断地取消其他文学观念的合法性。其次,在诸如无产阶级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无产阶级作家与“同路人”作家的关系、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关系、人的个性与阶级性的关系等问题上,太阳社和创造社年轻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看法都过于绝对,有违中国文化传统在面对类似矛盾时所经常采用的折中态度。而鲁迅等人的观点在当时及以后更容易被认为符合文学实际、更正确,与他选择的托洛茨基、普列汉诺夫、卢那察尔斯基等理论家的观点,更容易让中国的大部分学者得到自我印证、产生共鸣有关。

马克思、恩格斯文艺通信表达的关于现实主义的一些观点,能够很快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得到广泛认可,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本人革命导师的身份,还与他们所强调的现实主义文学精神,与中国文学的一条重要精神传统——“史传传统”有相通之处有关。但是,由于产生自不同的文化语境,西方的现实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史传传统之间仍然存在一些差异。与西方现实主义文学观念把追求文学的客观性作为其第一要义不同,中国的史传传统更为关注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主体精神。西方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从认识论哲学出发,强调认识对象的复杂性,强调认识过程的曲折,强调排除主观干扰获得历史真相的艰难;而中国的史传传统,强调的却是作家面对各种压力、危险、诱惑与世俗偏见时勇敢地说出真相的艰难。也就是说,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认为文学的真实性以知识的客观性为基础,中国的史传传统认为文学的真实性以文学表达的真诚为基础。这种差异,决定了“原汁原味” 的现实主义文论,在被中国的理论家们接受与阐释的过程中,会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异”。这种变异的一个最直接的理论成果,就是产生了胡风的以强调主观战斗精神为特征的现实主义文学观。胡风强调认识对象的复杂性与认识过程的艰难,这是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倡导的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而把认识论问题的重点转向认识主体,强调以“主观战斗精神”去达到对于对象的认识,则与中国文学理论从创作主体着眼这一传统遥相呼应。而且,从他文学理论中那以“主观战斗精神” 切入存在深层的认识主体身上,我们既可以看到鲁迅那样孤独的五四启蒙者的影子,也可以看到司马迁那样忧愤的古代士大夫的影子。

百年来,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与文学观念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影响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初期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刚传入中国的时候。这一时期理论家往往以中国传统中固有的一些概念、命题、思想去理解包括文艺思想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既与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关,也与他们试图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国内能被更多的人接受所做的策略选择有关;第二个阶段是从五四之后到20世纪40年代末的几十年,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其他理论共存与竞争的时期,其间仍然有许多理论家在阐释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念时,并不把中国传统文艺观置于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截然对立的位置上,而是追求二者的融通;即使强调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念与包括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在内的其他理论体系严格区分的学者,如鲁迅、瞿秋白、胡风等人,仍然受到中国传统观念的潜在影响;第三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被作为一种权威话语使用,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批判与改造中国传统文学观念成为理论家追求的目标,传统文学观念的话语空间被压缩,影响力减弱,但其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影响依然不能忽视。

马克思主义文论先是作为一种外来的、具有西方现代文化内涵的理论体系,后来作为占主导地位的、不断随时代发展变化的理论体系,一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中的一些因素相通相融,另一方面也与其中的一些因素存在隔膜与冲突。因此,传统文学观念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促进,也有阻遏;有建立在视界融合基础上的理论创化,也有基于自身逻辑与立场而对马克思主义文论基本原则与理论命题的深刻误解与歪曲。因此,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过程中传统观念作用的考察,同时也是以特定的理论视角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过程中存在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真实过程,而且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深刻内涵,准确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走向,而这对建构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相融合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文论现实主义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新法律现实主义
从隐匿到重现:中国新时期西方文论知识资源的流变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回顾与审视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
地域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有益尝试——评《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
从文论医评《内经》
从现象学看现当代西方文论科学神话的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