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朝阳
(山东经济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试析生态视角下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许朝阳
(山东经济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课程设置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需要遵循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才能保持英语专业的平衡、稳定、持续、和谐的发展。本文拟从生态学的视角探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问题,利用生态学原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复合型高素质英语专业人才。
生态学;生态系统平衡与发展;课程设置
目前在我国各类高等院校基本都有英语专业,从学校生态环境来看,无论是学科布局、专业结构还是校园文化,英语专业都是不可或缺的,“它承载了西方文明的精髓和诸多西方文化元素,对大学教育、校园文化的构成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起着隐形的、不可忽视的作用。”①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人才要具有“基础厚、专业精、横向知识广博、各类知识呈现系统性和动态性”的完善的知识体系。根据这种教育思想,英语专业改变了过去纯语言、纯文学的培养模式,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放在首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然而英语专业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适应,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不适应等,这些都反映了英语专业生态系统的失衡。作为学校这个大的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专业课程设置也要遵循生态系统的原则。本文拟从生态学角度探讨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
我国大学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可以直接反映教育机构的教学目标和特色,间接反映教育机构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因此需要科学运筹,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考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生态学”是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Haeckel)于1866年提出的,该词来自希腊语Oikos(即房子),任何一种生命的存在形式都取决于其他物种的存在。生态系统是一种相互和谐、相互依存的关系。20世纪初,生态学的思想、原理和方法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学领域,并衍生出教育生态学这一概念,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其核心内容是教育的生态平衡②。
蔡龙权提出,课程设置的宏观布局和微观行动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③。宏观调控微观的个体,微观迎合宏观的整体。课程设置的宏观布局主要关注课程类别。课程类别面上是紧密相关的课程内容,底下是紧密相关知识结构。从面上看,英语专业本科课程可以分为语言、知识、技能三类课程。所有语言、知识、技能这三类课程又可以依据其自身知识结构为基础性课程、发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内容平面与知识结构平面相互交叉,即内容平面的语言、知识、技能三类课程都有自身基础性、发展性和研究性。
课程设置的微观行动关注课程的课目、数量、学分/学时分配和运行顺序,体现了不同学校的专业特色,不仅需要考虑课程的学习目标、内容、要求和课程直接衔接关系等微观因素,还需要权衡学习性质与定位、专业发展目标和基础、同类学校相关专业实力对比等宏观变量。它是对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进行的生态性合理调控。
生物自从在地球上出现以来就与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长期以来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构成了有着密切关系的群体。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各因素之间都遵循一定的规律,保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同样在课程设置中也要遵循生态学原则,维持生态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有专业建设的持续、稳定、和谐发展。
生态学认为,任何生物都是由各部分组成的有序、稳定、完整的生命共同体,生态思维更多考虑的是复杂的整体及其系统性。任何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门课程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英语是一种工具,但是不能把英语仅视为工具,英语作为一种专业具有其自身的人文学科属性,要把目光放在“人”上,注重人的人文素质,进行“全人”教育。它关注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旨在提高人的人文修养与素质,提高人的生存境界。作为人文学科的外语专业学生,不仅要操练好使用外语的必要技能,还必须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具有融汇中西、跨越中外人文视野的思辨能力。英语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时,不能只关注专业技能课和知识课的设置,而应当将专业课和全校通识课程作为一个整体全盘考虑,培养既掌握熟练的外语技能,同时又具有宽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人文素养、善于创新思辨的通识型人才。
生态学认为,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而长期共生;同时又直接或间接地发生着联系。既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那么他们之间也一定相互影响。任何看似孤立的个体行为实际上并不孤立,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原因,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甚至可能对整体产生无数连环效应。
因为是本科教学,增加课程种类需要整体注意知识广度,布局注意创造能度,个别注意研究深度。这些考虑以学生为中心,建设课程模群,涉及课程分布,连同课程纵横衔接,甚至“所有课程都要有关联”④。以最基本的听说课为例,基础关联语言、词汇、语法,发展关联口译,其中阅读亦有不少贡献。显然整合这些课程布局可以保障英语专业机制和特色更加有效地发展⑤。基于课程之间的共生性,在课程设置上可以以点带面,以核心课程开动其它课程,形成良性教学链。核心课程主要指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如以综合英语课程建设带动英语阅读、写作、听力、口语等基础课程的建设,促进英语基础交际技能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课程建设带动语言学、英美文学、翻译等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⑥。
生态系统中的个体在实施利己行为时不应对整体和其他个体施加有意的干扰,即不“损人利己”。互不干扰原理明确要求降低人为的消极影响,这在群体竞争环境里有重大意义。当大家都希望发展时,底线是不故意干扰他方。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学校进行课程设置时的重点考虑方面,一切以学生就业为重使专业课深深刻上“市场”的烙印,从而强调“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这些模式对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一个很好的探索,但如果把课程设置的中心放在“专业”或“专业方向”上,则是把英语看作一个纯粹的交际工具,不能体现出语言沟通能力、跨文化意识和人文素养等英语专业学生的特色,也很难培养出高精尖的英语专业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不应本末倒置,过分强调英语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结合,或因相关知识的加入而干扰了英语技能的培养和知识的掌握,从而使英语沦为相关专业的服务工具,失去了它的本色。
这一原则与“互不干扰”相对,即帮助他人可能有利自身的发展。
例如,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培养似乎抓得紧些,学生在这方面也乐于练习,而写作的训练注意不够,但受课时总量的限制又很难单独增加写作课的课时。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利用课程之间互助互利的原理,使英语所有课程都能够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并贯穿到大学四年,使语言技能训练从以精读为核心的输入型教学向以写作为核心的输出型教学转变。读和写两者可以互为补充:阅读材料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阅读材料的理解。采用读写相结合的训练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对文本的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
再如,英美文学课既能激发学生的人文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境界,同时能为学好语言和其他专业奠定各方面的基础,但同样教学的课时不足。根据互助互利的原理,“把文学的部分内容分解到阅读课程中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又可以帮助阅读课程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⑦当我们意识到语言各方面彼此相关时,我们可以自觉地在某一单向技能课中融汇其他相关技能,促进多元感知。
生态学认为,在一定的时间内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结构和功能处于相互适应和协调的动态之中,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同样,学校生存要有和谐生态,课程生成也要有和谐生态。课程设置是课时总量框架中的学时分配、课程选择、课程分布和衔接的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
增加课时量是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最简单的做法,增加语言课时有利于夯实语言功底,增加人文课时有利于培养人文素养,增加技能课时有利于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但是课时总量已经给定,一课增加另一课必须同步削减。适度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意义上是积极的。另外,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来弥补课时不足的问题,使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在课程设置上,有些课程,如阅读、英美概况等,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教师给学生说明课程要求、学习内容、方法等后,学生自学,师生之间可以在线交流。这种多媒体网络课程以其独特的优势创造了较为理想的个性化学习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发现式或探索式学习和人机互动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新信息不断同化和顺应,以主动地建构知识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指定课外阅读书目布置研究式作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大量的课外学习和活动中得到增强。通过必修课与选修课、课堂教学与网络资源的结合实现课程设置动态的有机平衡。
生物进化就是生物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不断地由环境输入并向其输出物质,而被生物改变的物质环境反过来又影响或选择生物,二者总是朝着相互适应的协同方向发展。
学校的环境对一个专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英语专业可以利用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寻求自己的特色,形成“英语+专业方向”模式,这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涉及其他专业的方向性课程最好由熟悉专业知识的英语教师用英语讲授,而不是由专业课的教师用中文授课,因为专业院系往往按照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在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上可能与英语专业的要求不相吻合,同时用中文授课不能达到既学习专门用途英语又学习专业知识的教学目的。外语系可以选派教师去专业院系进修相关课程,或在学校教务部门的支持下请专业院系为英语专业专门开设方向课程,聘请英语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担任主讲,或由专业教师和外语教师合作讲授课程。
另外,很多学校开设了辅修第二专业。学生可以修读另外一个专业,达到第二专业所规定的学分后可获得双学历、双学位。这一模式可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扩大学生的就业领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很好探索。但是这一模式需要处理好第一专业和第二专业之间的关系,第一专业是根本要求,第二专业是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与扩展,不能因为第二专业的学习而耽误了第一专业。各专业之间相互协调,学院、学校教务部门加强监管才能保证培养的学生的质量。
另一方面,社会是一个专业的大环境,要重视实践和课堂教学的相互作用。实践活动课程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重实践,实践教学重理性思维和策略能力的发挥,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动态互补。然而大部分英语专业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基地,学生的毕业实践活动几乎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有的甚至流于形式,这样的实习起不到什么作用。外语学院有必要也有责任建立更多的社会实践基地,并加强其建设,以统一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进行有目标、有序的实习,做到有所收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中明确提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观念,英语专业这个子生态系统在更大的生态系统中健康、持续地发展,必须要根据生物生态学的原理主动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摒弃过去的工具性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通过加强教师配置,优化教材教法,完善教学管理等途径,培养顺应时代要求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使英语专业不断发展、壮大。
注释
①⑥文卫平:《英语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模式》,庄智象主编:《中国外语教育发展战略论坛》,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
②刘森林:《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模式设计研究》,《外语电化教学》2008年第5期。
③⑤⑦蔡龙权:《从生态学看中国高校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基质和特色》,庄智象主编:《中国外语教育发展战略论坛》,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
④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中国翻译》2001年第2期。
⑧郑玉琪:《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第8期。
责任编辑 荣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