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霞 刘莎莎
(张家口教育学院 音乐与学前教育系,河北 张家口075000)
基于教师视角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探索研究
王晓霞 刘莎莎
(张家口教育学院 音乐与学前教育系,河北 张家口07500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点课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但在当前中小学教育中,严重存在心理教育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学校管理、家庭教育脱节现象,根源在于现行教育体制的不科学、中小学教育管理的不到位、教师专业技能的不完备和家长求知意识的不强烈。因此应重点通过“三大改革”和“五化建设”来解决问题,促使教师实现“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转型发展,为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奠定坚实的教育基础、探讨可行的教育方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教育技能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点课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教师观念转型、教育方式创新的大背景下,深入研究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实践者—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存在的问题和根源、教育的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康、规范、有序开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
1.有利于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研究学生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的适应、情绪、行为,是心理健康教育最为关注的主要问题,是最具个体化、个别化、个性化的特色教育活动。通过教师课堂教学、课间互动、课下谈心,了解捕捉学生的能力、倾向、兴趣与需要,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帮助其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一定的行为定势;帮助其正确认识人生,促进自我调节、控制行为和活动方向、进行方式,在人生信念、需要、兴趣的不断完善中实现自身的成长和进步。
2.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教育和管理是学校最为重要的两项职责,而教师则是两者的重要组织者和具体实施者。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教师特别是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可以运用教育学的理论和心理学的技术,在学校制订课程计划、教学任务和行为管理目标时,帮助学校的管理者,确立督促和检查的具体指标,并对这些环节进行评估与诊断,从而使学校教学与行政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能够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服务,达到规范管理、科学管理、和谐管理的目的。
3.有利于促进家长成为合格的“父母官”、“知心人”。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成长环境与家长、家庭密切相关,对家长的服务是学校教育服务的重要方面。如果说学生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主要对象,家长是社会生活教育和管理的主体,那么教师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则是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桥梁纽带,能够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方面,通过诊断家长在管理和教育上的失误,使之认识并改进自身的教管缺陷,就会改变家长与学生的交互作用模式,使之成为孩子的“父母官”和“知心人”,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教育与课堂教学“两张皮”。实际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往往隶属于教育处或者德育处,更多地体现在活动中,而对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重视不足,导致课堂主阵地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持续性。
2.德育与心理教育“两张皮”。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在内涵上虽有不同,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二者在外延上有许多重合,需要两者实现较好统一结合。在具体实践中,心理教师往往专注于本专业的东西较多,而对德育的一些规范性要求重视不足,导致两者产生冲突,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做成了对立面。
3.心理教育成为少数教师“专利品”。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所有教师必会必用的基本技能,但在绝大多数中小学内,心理教育属于专职教师的“专利”产品,只有专门配备的心理教师在做心理健康教育,其他教师不主动、不热心,甚至对心理健康教育一无所知。
4.学生家长缺少基础的心理教育常识。社会发展的快速度、生活工作的快节奏,促使当代人的心理产生强烈的社会病、职业病。在这样的现实状态中,迫于家庭生活压力,大多数学生父母不但无暇顾及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不会专门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其自身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1.现行教育体制的不科学。当前经济社会是一个生活节奏快速、生存竞争激烈、心理压力较大的经济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求的对象主要体现为各个阶层、各类群体,最基础的则是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但落后的教育体制却制约了当前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缺乏针对性甚至缺位。具体表现就是对高等教育,特别是对师范类高等院校课程设置的指导不到位,致使大多数院校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选修课,作为一种生活常识来了解,没有把其作为专业课来设置,导致这些未来的教师对此门课程不重视、不深研。
2.中小学教育管理的不到位。受社会、家长、学生巨大压力影响,产生了升学率是教育成功与否的首要甚至是唯一评判标准,而小学、初中、高中是参考比照最为重要的三个阶段。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大的趋势下,中小学则把工作重心放在了教学质量、升学效率上,把教育和管理的压力转移到了广大教师身上;而广大教师呢,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实现职称提升,只能把这种压力转移到升学率的承受者和体现者每名学生身上。这种压力不是一种体内往复循环,而是由上到下倒金字塔式的层层重压,最底层的就是中小学生,结果就是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
3.教师专业技能的不完备。只有更大程度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和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辅导。受国家和高等院校教育的大环境影响,大多数师范类教师在大学期间并没有深钻细研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专业知识,也就不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技能,缺乏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能力,不能从专业的角度深入把握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在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后,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解决方式也是仅凭“个人经验式的、非科学性的认识”,并不能有效地对产生心理困惑的中小学生进行针对性诊断和治疗。
4.家长求知意识的不强烈。大多数学生家长注重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排位名次,很少重视学生的个性意识和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大多数家长抱有“学生学习是学校的事情、教师的工作”这样的教育观念,在主观意识上不会到学校找老师了解学生的行为和心理,不主动向专业教师请教解决孩子心理问题的途径和技巧,也会直接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1.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重点实施“三大改革”。①改革高考制度。摒弃唯分是上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更加注重学生心理健康、个性发展需要,更加注重教师综合素质、专项能力提升。②改革课程设置。在高等院校普遍设置心理教育课,特别是要把师范类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提升到专业课的高度,并重点指导师范类学生进行任教前实践。③改革中小学教育管理。教育行政部门把中小学、中小学把任课教师和专业教师统一纳入两级年度评价考核体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和场所,明确岗位职责,定期考核评价。在录用、聘任教师时,把心理健康教育测试作为必须内容。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分期分批对非专业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专项培训,使每名教师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家里手。考虑培养有执业资格的专业心理辅导教师或家庭教育指导师,建立家校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2.教师应提高专业技能。重点解决“五化建设”。一是个体咨询技术实际应用化。主要应突出此项技能倾听、共情、理解、换位的特点,要求教师加强个体学习,提高心理教育的能力。实践和经验告诉我们,如若取得对方信任,就必须进行平等对话、交流思想,让学生首先认同教师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①以心理教育为基本原则。遵循心理教育的学生主体、平等尊重和非指示性原则,注重对学生的个人关爱,着重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使其更好、更幸福成长,给予教育以人性色彩。②以尊重理解为首要条件。教育贵在“育人”。要以平等、尊重、理解和支持为基础,按照对话的形式、协助者的身份,丰富教育实质内涵,解决教育实际问题。③以环境变迁为主要参照。沿循时代和环境发展变化,变一味说教、公开批评为释惑诱导、平等谈心,充分尊重学生思想情感活跃、追求平等自由等个性需求,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气氛,科学有效地进行指导。④以技术技巧为重要支撑。学会运用心理教育咨询的具体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教育辅导中放松的技术、提高注意力的技术等,提高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心理团体辅导形式常规化。主要应突出此项技能小组辅导、团体辅导的形式特点,要求教师进行同质性分组、分类型教育。①分门别类。最有效的方法是心理团体辅导中的分组技术,把具有相同脾气和性格特质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团体辅导。②对症下药。通过掌握共性、区分个性,有针对性地对同类同质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在互相认同、互相帮助、互相成长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化、高效化。③克服缺陷。心理团体辅导技术的运用,使教育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现在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并没有形成普遍现象,尚没有此类研究成果,影响和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应在今后中小学教育和管理中加以研究、应用和推广。
三是心理教学教育学科渗透化。主要应突出此项技能在心理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科渗透,激发学生情感,实现教学互动。①倡导一种取向。情感参与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要注重学科渗透的深度、广度,充分调动诱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促使两者在课堂上产生真正的互动。②提高一种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自己在课堂上什么样的行为、语言会激发学生高涨的情绪。对学生表扬要具体到行为点上,让学生明白教师表扬或者鼓励的原因,起到对学生肯定和引导的作用。
四是教师教学技能素质专业化。主要应突出此项技能专业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大量掌握有关教学的条件性知识。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①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要求变接受式学习为发现式学习中,教师要适应他们学习方式的多样性选择,尊重他们的个性化认知特点,突出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广大学生学习的激情得以尽情发挥。②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要求,深入探讨实践建构性学习理论,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促使学生把课堂所授知识与日常直觉经验有机统一联系起来。③大量掌握有关教学的条件性知识。通过掌握教育教学中所运用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包括学生发展、课堂互动、个体差异、教学评价、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计划与目标等,提高教师认识教育活动规律、灵活调控教育策略的能力,从而顺利实现教育目标。
五是学校教师家庭教育沟通技术化。主要应突出此项技能谈话交流技巧性、知识普及性的特点,要求学校和教师锻炼提高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协调、教普能力。①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对家长进行指导,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心理特点、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②任课教师可主动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角度,不定期反馈后进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阶段性发展成效,在学校、家庭两个空间内关怀学生、关注成长。③专业教师可在学校授权下,考虑每学期面向家长讲授两次心理教育辅导课,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传授心理教育方式技巧,使其以民主平等的观念、和风细雨的情绪、科学合理的方法来亲近孩子、教育孩子、引导孩子,辅助学校和班级的管理和教学。通过与家长、学校的沟通协作,促进理论和实践统一运用的能力,实现增促进学校管理教育、普及心理教育常识、强自身综合素质三种功效的完美融合。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学校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承担者和实践者。教育的全面性、基础性、整体性、发展性特征,要求学校必须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摆放到与课堂教学、学校管理同等的重要地位,督促教师实现“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转型发展,并充分发挥任课教师、专业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提升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技巧能力,为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特色发展和科学发展,营造一个有序格局、和谐环境和良好氛围。
注释:
①洪永胜:《角色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年第12期。
②杨晓霞、尹丽娜:《关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③陈显莉、郭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初探》,《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第10期。
责任编辑 荣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