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增芝,回顺利,薛艳萍
(1.保定学院 基础教学部,河北 保定 071000;2.保定学院组织部,河北保定 071000)
河北省地方高校和谐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刘增芝1,回顺利2,薛艳萍1
(1.保定学院 基础教学部,河北 保定 071000;2.保定学院组织部,河北保定 071000)
高校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以和谐为核心思想、具有本校特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网络文化的总和[1]。地方高校作为文化积淀、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阵地,必须深刻认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切实增强参与和谐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充分发挥其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秉承“以地方为本”的服务精神,立足地方、面向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在历史提供的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河北省是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古老的燕赵大地孕育了灿烂的燕赵文化。作为先进文化象征之一的高校,在建设河北文化大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河北省地方高校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从1988年到2007年间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急剧扩张,现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06所,在校生达95万多人。当前,河北省地方高校的发展正面临着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的重大转变,在这种新形势下,正确认识高校校园文化冲突及其表现,建设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已成为河北省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还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1.校园文化建设的非全员性,影响了高校文化的育人功能。自办学主体多元化后,社会力量办学所追求得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对校园文化建设这样的“软件”认识不足,投入不够,对校园文化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也没有系统明确的制度规范,未能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整体轨道,导致校园文化设施较少,校园环境无法美化。目前,河北省106所高校中位列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只有河北工业大学一所高校,这不仅和河北省的悠久文化历史不符,而且还影响了河北省发展科技文化的进程。
2.高校文化形态的低层次性,致使导向功能发挥不足。多年来,河北省部分地方院校尽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作了不少努力,但往往忽视了深层的文化建设,偏重有形的物质文化建设,轻视无形的精神文化的培育,忽略了人文知识的创新,使得校园文化与课堂教学缺乏相通性,既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和自觉性,也进一步影响了校园文化活动应有的教育性和支撑性。校园文化建设的简单化和低层次化,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空洞性和盲目性,降低了高校校园文化应有的地位,致使高校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3.高校文化建设方向不明了,体现不出高校对独具特色的和谐文化的追求。高校个性化发展始终是围绕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展开的,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许多院校多采取单一模式,从众、跟风现象比较严重,没有结合学校自身的历史传统、专业设置、学科重点等建设体现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同小异,特色不够突出,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不足以吸引学生[2]。另外,部分高校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将流行文化和社会文化统统引入,使良莠不齐的流行文化和社会文化在校园内广泛渗透,甚至校园文化被庸俗文化和社会非理性文化牵着鼻子走,降低了高校文化的品位,肢解了高校文化的内在精神,从而失去了它应有的特色和魅力。
4.校园文化与校外交流不够,难以发挥高校文化的先导作用。很多高校在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往往把目光主要集中在校园以内,忽略对本土文化的总结和创新。校园文化与社会交流的脱节,导致学生参加活动虽精力投入很多但见识增长寥寥,校园文化缺乏厚重的感情和生活气息,削弱了校园文化应有的现实性和锤炼性,导致校园文化成为“空中楼阁”。而且,高校较少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中,对于民间的文化研究甚少,很难谈的上继承、发展和创新。这就造成了先进文化无法走到人们生活之中,而民间的灿烂文化也被挡在高校的大门之外,无法得到进一步升华[3]。
1.树立全员意识,统筹兼顾,总揽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全局。河北省地方高校和谐文化建设不仅要求我们在谋略上必须把主文化与亚文化统筹兼顾起来,而且还必须把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从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和全局高度,统筹规划高校和谐文化建设,建立健全高校和谐文化建设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推进高校和谐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一是各高校领导必须确实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建立高效有序的校园文化管理机制,设置校园文化建设专门机构,并配备相应的人员,统一布置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共同参与的一个管理网络,使校园文化建设有计划、有目的、有要求、有组织、有保证地开展。二是注重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在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中,教师发挥着创造文化、引领文化、体现文化的作用。他们与学生接近,容易和学生沟通,且思维灵活、观念新,这些更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帮助和指导。三是重视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对他们加以教育和引导,使其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主动自觉地、正确地对各种文化信息进行辨析、扬弃、消化、吸收,确保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健康向上,将自身的能力发展、人格完善、道德品质培养等方面融入到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当中。
2.努力培育校园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性。我省地方高校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时,要自觉发掘地方高校校园育人的功能,走出“唯物质文化建设论”,正确定位,使其相互影响,共同发挥整体育人的功能。一是在包容中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科学地判断校园内多元文化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在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包围中要选择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注重价值观培育与历史文化资源发掘和弘扬相结合、与指导具体实践相结合,塑造大学精神,引导师生沿着正确价值取向,努力追求科学的求真、人文的关怀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二是在创新中凸显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针对不同学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加强校史研究,创新学校文化,传承本学校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在此基础上要努力创新,不断提出学校发展的新愿景和新目标。同时结合所在地区的文化资源,通过各种方式和载体,使学校精神进一步深入人心,塑造富有学校个性特征的校园文化。[4]三是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作用。当前,许多地方高校和谐文化建设之所以收效缓慢,关键问题就是没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的作用。这就要求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的研究水平,充分发挥其在高校和谐文化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和引领作用,以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河北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1]。
3.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工程,创新载体,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和生命力。基于“和而不同”的精神,河北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发掘校史资源,充分挖掘学校的现有潜力,以得天独厚的燕赵文化为依托,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结合各地市的历史、风土人情等人文特点和地方文化优势,举办一些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并把它作为学校的传统固定下来,以引导校园文化的走向,不断打造精品,创出自己的品牌。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和档次。另外,要加强校园文化传播媒体和社团建设。校园广播应该不断改进,继续扮演校园文化重要宣传阵地的角色。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的指导和引导,结合本校传统特色和学科特点,创建大规模的、综合的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学校门户网站,充分利用校园网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开通“红色网站”,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管理团队,并为学校社团与其他院校、企事业单位搭建桥梁,打造能够真正让学生感兴趣、增强校园文化品位的精品社团,加强有效引导,确保校园和谐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
4.加大与社会的联系和交流,服务地方,充分发挥高校文化的辐射作用。
学校和社会的文化交流平台的构建应该充分考虑学校特点和所在地方的区域社会发展状况,兼收并蓄,重视本校校园文化与其他院校的校园文化的交流以及与社会整体文化尤其是当地文化各方面的交流,促进本校校园文化在内容上不断充实[5]。一是在校内开设地域文化特色课程,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并将河北省内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搭建起高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平台,这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在充分体验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魅力的基础上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还可以促进地方高校的优质课建设,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紧密联系实际,培养文化旅游、广告传播等具体行业共需的地方文化管理人才,并积极与相关部门、企事业加强联络,为新专业的就业打开门路。三是加强地域文化理论和社会服务研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成立必要的研究机构,如燕赵文化研究中心、保定衙署文化研究中心等,以促进河北地方性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和服务转化,为党和政府制定配套政策和保障制度提供决策参考。同时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研究,通过对外的学术和文化交流,把我省地方文化推向外界而发扬光大。
高校和谐文化建设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它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当然,河北省地方高校和谐文化建设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它需要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沉淀、积累、总结、提炼,进一步彰显其价值,为河北省文化事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1]张秀清,梁周清.大学和谐文化建设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何杜明.大学校园文化概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3]闫波,郭锴.河北省高校在建设文化大省中的作用[J].社会科学论坛,2005(11):106-108.
[4]居学明.论和谐高校视域下的大型和谐校园文化构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55-58.
[5]宋书通,姚志军.高校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86-89.
G641
A
1005-6378(2011)00-0151-03
2010-12-20
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加强我省地方高校和谐文化建设研究》(201003291)
[责任编辑 卢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