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契约视角下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011-04-08 16:44贾清
关键词:契约新生心理健康

贾清

(河北工业大学 文法学院,天津 300401)

心理契约视角下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贾清

(河北工业大学 文法学院,天津 300401)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基于心理契约视角论述了建立心理契约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别探讨了心理契约视角中的大学新生特点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念。从认知加工、情感培养、意志管理及个性发展四个维度上构建了心理契约视角下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最后给出了心理契约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实现途径。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身心健康发展。

心理契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当今社会正处于变革时期,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困惑日益增多,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出现也日益频繁。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对学生在校学业和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及健康文化的发展也产生着直接作用。[1]因此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必须能够使教育内容内化到大学新生的观念中,必须能够使教育的效果实现长效性,才能使大学新生的心理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大学新生学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心理契约因为具有相互心理期望这一特点,能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化过程,决定个体态度和行为,从而达到长时间的教育效果。

一、心理契约及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心理契约概述

1960年,组织心理学家Argyris最先在其著作《理解组织行为》中,用“心理的工作契约”来表述雇员与雇主之间的关系。Rousseau和Parks等学者认为:心理契约大致可分为两类:交易型心理契约和关系型心理契约。Rousseau,Tijorimala、Lee& Tinsley通过实证研究总结出了心理契约的三个维度:交易维度、关系维度和团队成员维度。我国学者曹威麟等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当事双方不通过某种显然的形式直接明了地进行意思表达而通过各种心理暗示的方式,在双方相互感知并认可各自期望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隐性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心理契约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通常在研究中将心理契约划分为交易和关系两个维度。交易型心理契约是双方基本的约定,指组织承诺根据员工所完成的任务提供相应的奖酬,具体包括薪水、福利和工作晋升等;关系型心理契约强调组织和员工间双方情感的互动,包括了长期的工作保障、职业发展、个人问题的支持等。心理契约在组织建设中及它在雇用双方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中所起到的是核心作用,而心理契约一旦被破坏,将导致员工不再信任组织并为之服务,从而最终危及组织的正常运转。可见,心理契约本质上是一种期望假设与主观约定,它所体现的正是人的纯粹的、真正的主观愿望、心理需求,以及对相对方应该取向的自我设定。

(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概述

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不只是为了减少和避免心理障碍的发生,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调适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开发潜能,完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可见要实现这一目标,构建适应新时期大学新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义。[2]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通过课堂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建设相应的师资队伍、实现学生的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截至到2006年底,全国已有近92%的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其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为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有的学者提出了一些较为科学的教育模式,如王平的“三三六六一体化”模式、王建中的“3×3+3”模式、陈旭和张大均提出的心理素质教育整合模式等。从这些主张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必须坚持以系统观、教育观和发展观为指导,一则可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二则促使学校充分整合各方力量、各种形式形成合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3]根据普通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以系统观、教育观和发展观为指导,普通高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抓住两条线索开展工作,深挖教育项目。

二、大学新生心理契约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立的必要性

构建良好的心理契约,能够使大学新生和学校全面清楚地了解彼此的义务,并能较好地履行,使双方的心理期望能较好地实现。良好心理契约能减少心理契约违背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契约是对学生期望的积极引导,以满足大学新生的心理需求为基础。因此,激励学生充满信心地设计愿景并为之而不断进取、努力拼搏的主要因素就是学校能够有效地满足学生恰当的期望和需求。例如学校承诺对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较高的奖学金、提供较好的实践机会、开展多样化的培训学习等举措,会使学生将之视为学校对自己的肯定,进而增强其学习的动力与进取心,并在综合素质的提升中显现出来,而这又促进了良好学习气氛的形成。

心理契约能够丰富大学新生的精神体验,它强调双向与平等,通过对学校责任的兑现可以衡量新生自身的行为。学生感受到平等与尊重,就会增强学生对学校的满意程度与信任程度,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心理契约是提高新生学校主人翁地位、发挥主观能动性、理顺校生以及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以此,规划学校、教师与大学新生之间的关系,在进行有效管理的同时,与其建立比管理、教育更深的情感关系。另外心理契约能够激发大学新生的潜在能力。心理契约的构建过程中,可以使大学新生不断用心理期望审视自己的言行是否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发展方向相一致,并努力将个人发展融合到学校发展中去,从而提高其对学校的忠诚度、信任度。而且,对于学校来讲,构建心理契约有助于增强大学新生的主观感受,激励他们有意识地自觉审视并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降低学生管理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三、大学新生心理契约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心理契约视角中的大学新生

心理契约是组织行为学中概念,它反映员工和组织之间在雇佣关系中彼此应付出什么,同时又应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的、内隐的心理约定,蕴含着双方彼此之间对于相互责任和义务的期望和认知。把这个理念引申到大学新生心理教育层面,“心理契约”管理就是融摄了相互真诚、平等、公正、宽容、勤勉等一系列互惠互利的心理期望的管理;它是建立在相互沟通、相互信任以及友好关系基础上的管理。它与规章制度形成互补,可以使大学新生保持期望张力,激发进取动机。这种无形的“心理契约”管理较之于有形的“经济契约”管理更能影响和决定大学新生的心理、行为和结果。[4]

通过建立高校与大学新生之间的行政契约,可以使大学新生真正参与到学校事务管理中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改善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减少潜在的、不必要的冲突的发生。通过建立相互依赖、彼此合作、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良性互动关系,可以实现民主管理。在以往的教育环境中,契约往往是由学校主动提出,但随着教育权利生态环境的建设,目前学校已不再是单方面的对学生发号施令了,更多的是学生在权衡利弊后自愿作出决定,这样就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参与管理的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反过来,这也向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及时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各种不同的需求。

(二)心理契约视角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心理契约存在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是学校与学生之间存在的一系列的双方相互期待的集合,而这种主观的、不确定的彼此期望符合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表现为:学生对学校的期待包括良好的育人环境、优秀的师资、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学校对学生的期待包括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心理契约从满足学校与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为出发点,是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模式。[5][6]

第一,把握心理期望,培育健康教育心理契约基础。心理契约是以双方相互的心理期望为基础,把握契约双方的心理期望是建立心理契约的关键。构建心理契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需要和期望。大学新生作为一个整体,对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心理期望有着相同的期望。其次,教师也应当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期望,有的放矢地构建作为育人者的心理契约。当教师、学校与学生的心理期望形成交集并最大化时,心理契约就有了构建的基础。

第二,立足心理要素,明确健康教育心理契约内容。构建基于健康教育的心理契约是以双方心理期待的存在为前提的。在健康教育心理契约中,双方的心理期待不同:学生对老师的心理期待教师包括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等诸多方面,例如博学、宽厚、诚信、敬业等;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包括学生的道德人格和行为模式,例如勤奋、认真、刻苦、诚实、利他等。在构建心理契约型健康教育模式时,应充分符合人的心理要素的发展。

第三,丰富校园文化,创建健康教育心理契约载体。在大学校园中,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优秀的组织文化,是实施健康教育心理契约的优质土壤。通过校园文化的培养,可以将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期望转化成为学校内部的行为准则,从而形成心理契约,促使学生与学校共同信守契约承诺,使学生产生自尊感、归属感和成就感。

(三)心理契约视角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

任何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是基于教育对象和其所在群体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规律而构建的,心理契约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在对大学新生的行为和心理现象进行观察、描述,然后找出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进而对大学新生今后的心理和行为进行预测,最终达到对大学新生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超前管理和积极调控的目的。[7]对于心理契约视角下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可从如下四个维度展开:

认知教育:通过认知教育可以帮助大学新生发现自己外显和内隐态度中不合理的认知观念以及对工作和生活的消极影响,通过认知矫正的方式帮助大学新生管理消极观念,鼓励其采用积极观念的来替代消极观念。

情绪培养:情绪培养能够帮助大学新生发现自己快乐、恐惧、愤怒、悲哀这四种基本情绪的性质与来源,尤其是帮助其觉察到导致无意识的情绪冲突和情绪失控的缘由。通过情绪培养提升大学新生日常情绪管理能力,从而帮助其管理内心冲突,减少消极的冲动行为。

意志管理:意志管理可以帮助大学新生自觉确立积极合理的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只要认真学习和生活的意志强度大,就能够拥有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耐心与毅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其自控能力和耐挫能力,提高大学新生积极应对各种变化的能力。

个性发展:个性发展可以帮助大学新生对自己的动力、人格进行觉察和认识,促使其真正接纳自己,学会扬长补短、全面发展,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成为有责任感和进取心的大学生。

(四)心理契约视角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或实现途径

确认合理期望。在做招生宣传时期以及学生进校初期,应该将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做到最大限度的明确化,这包括学校的情况、大学阶段应该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学校的管理要求等,使得学生知道自己必须达到何种要求。此外,还应该通过翻阅档案、调查研究等方式尽可能的了解大学新生的个人情况,例如专业期望、兴趣爱好等,从而实现个人与专业、个体与组织之间的有机匹配,为形成心公平、合理的心理契约做好准备工作。

培育科学、健康的校园文化。由于组织文化影响着心理契约的存在方式和具体内容,所以心理契约与组织文化直接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大学校园里,校园文化的差异也会给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约方式与内容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或制约。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对学生产生很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有助于形成积极进取、信任合作的契约氛围。

建立及时有效的沟通机制。沟通是加强学生直接、以及学生个人与学校之间理解,形成良好的心理契约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论坛、心理健康中心、定期访谈等沟通渠道学校能够随时了解、关注学生的期望、及时发现学校存在的问题;学生也可以全面了解学校的期望和自身存在的问题。

[1]叶琳琳.高校学风建设与学生工作心理契约构建 [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2):72-76.

[2]肖云.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约 [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3):32-34.

[3]蔡茂华,张天儒,牟进洲.论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约[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17-120.

[4]张剑苗.有关心理契约的文献综述 [J].管理观察,2009(16):213-215.

[5]王平.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与教育模式的研究 [J].中国高教研究,2001(10):55-56.

[6]王建中.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研究 [J].当代青年研究,2005(8):29-31.

[7]张大均.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概论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On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Freshmen——from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JIA Qing
(School of Art and Law,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401,China)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of college freshmen have attracted a lot of attention in socie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a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odel.This paper also argu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freshmen from perspective of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as well as the concep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odel,construct this new education mode form four aspects:cognitive processing,emotion training,will management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Finall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thods to fulfill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thus realize the ultimate goal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to obtai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psychological contract;mental health;education mode

G441;B844.2

A

1674-7356(2011)02-0093-04

2011-04-06

河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08343)

贾清(1966-),女,天津市人。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心理学,心理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契约新生心理健康
一纸契约保权益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重获新生 庇佑
新疆发现契约文书与中古西域的契约实践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解放医生与契约精神
新生娃萌萌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