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贞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24)
以人为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成果
徐淑贞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24)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这个理论最重要的创新点之一,“以人为本”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以“民”为本到以“人”为本——内容含义的拓展;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论地位的提升;以人为本的关键是践行——作用重心的下移。
以人为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这个最新成果的最重要的创新。“以人为本”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以“民”为本到以“人”为本——内容含义的拓展;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论地位的提升;以人为本的关键是践行——作用重心的下移。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民本思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及“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能覆舟。”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一些先进的思想家、政治家,对实际的社会生活变迁进行长期观察和总结,意识到人民的力量在国家兴亡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了肯定人民作用的“民本”思想。但是,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它所处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都是以维护封建社会制度和统治阶级的利益为基础,“民”只是被当作工具和手段,不可能成为目的。毛泽东指出:“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古代还是现在,剥削阶级的生活都离不了老百姓。他们讲‘爱民’是为了剥削,为了从老百姓身上榨取东西,这同喂牛差不多。喂牛做什么?牛除耕田之外,还有一种用场,就是能挤奶。剥削阶级的‘爱民’同爱牛差不多。我们不同,我们自己就是人民的一部分,我们的党是人民的代表,我们要使人民觉悟,使人民团结起来。”[1]57-58
毛泽东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指导下,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民本思想,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升华。提出了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动力的根本观点,阐明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并进一步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使中国社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民的真正翻身解放,新中国的人民第一次成为社会的主人,人民的幸福成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毛泽东的民本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不断改革和创新的理论勇气,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这里“人”的含义有三个方面,是个人、群体和人类的统一。“人”比“民”的含义有了重大拓展,又包含“民”于其中。以人为本的第一层含义是以人民为本,胡锦涛指出:“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2]以人为本的第二层含义是以个人为本,以人为本包含着对个人生命和权利的尊重和重视,而以集体或人民的名义侵害个人利益甚至牺牲个人生命是我们所坚决反对和禁止的。以人为本的第三层含义是以人类为本,是从人与自然关系意义上理解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意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这一切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类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是以人类为本的。所以,用“以人为本”取代“以民为本”,并不是对人民本位思想的否定,而是继承、发展和创新。
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从而把以人为本置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又一个重要方面的创新。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当然应该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来理解。在世界观上,以人为本就是主张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人既是客体又是主体,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人的发展,一方面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人作为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主体,又可以改造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在历史观上,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体现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在价值观上,以人为本就是主张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的价值理想,也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观。在认识论上,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看作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体能动性、追求真理和实现理想统一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之中。以人为本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概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认识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关于人的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颇为敏感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曾进行过关于人道主义的讨论,批判了把人作为马克思主义出发点的观点,认为在历史观层面上讲人道主义就是历史唯心主义,社会主义也讲人道主义,但只能在伦理道德层面上讲,“所谓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它只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不是历史观”。这里显然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尊重和承认人的地位和价值的观点,限制在伦理道德层面,这种理解实际上有很大局限性,如果遵照这种逻辑,以人为本就不可能成为世界观层面的理念。实际上,在世界观、历史观层面上承认人的地位和价值,并不会否定唯物史观,和唯物史观肯定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根本动力的观点也不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遵循两大基本原则,即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我们也必须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坚持真理尺度就是坚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坚持价值尺度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总结革命成败的历史经验,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提出“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今天,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继承中华民主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和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典范。有人把“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核心成果,是非常有道理的。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结合在一起,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以人为本,具有世界观方法论高度的理论地位,但它又不仅仅是高度抽象的理论观点。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理念后,并不是把它当作一个漂亮美好的词句束之高阁,而是特别注重践行,花大力气抓落实。胡锦涛在2004年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号召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并指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准则。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践行,主要体现在更加关注民生、更加重视民主、更加重视人权。
实现以人为本要特别关注民生。关注民生,就是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以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体现出了对民生的高度关注,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等民生方面存在着较多问题,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改善民生的理念与完整的政策取向,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突出地强调了社会公平、正义、共享的发展理念,将全面改善民生、实现国民共享发展成果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指向,标志着全面改善民生时代的到来。
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民生问题都进行了重点阐述。更多地关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就业、物价、住房、教育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内容。温家宝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二五”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要实施“两个同步”:一是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二是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并提出了改善民生的一系列细化措施。这表明中央政府越来越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顺应了民众对幸福生活的期待,体现了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宗旨。
实现以人为本要更加重视民主。党的十七大特别重视民主政治建设,把民主政治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一次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新命题;科学地阐释了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明确提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准确概括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略;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在于“发展基层民主”,并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新提法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列,纳入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范畴;明确提出了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中,要重视公民的政治意识教育;明确提出了“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把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次提出合理地划分权力,分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明确提出了“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近年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步,基层自治组织不断健全,社区自治组织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民主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已成为我国城乡基层社会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
实现以人为本必须高度重视人权。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保护人权开辟了国内和国际的良好环境。“文革”中,人权曾被当作资本主义的专利,是新中国人权状况最差的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保障公民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重要理念,强调民主法制,标志着我国人权保障的新开端。1982年宪法,明确了公民的概念“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列举了28条关于人权的具体内容,增加了“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等新规定,大大推动了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国家的基本义务。“生存权是中国人民的首要人权”,中国政府以扶贫为突破口,开展了生动而有效的人权实践。仅2004一年,中央财政安排扶贫资金122亿元,农村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290万。2006年中国人权实践迈出新步伐,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废止。当年取消农业税为农民减税负1200多亿元。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首次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十六大再次重申“尊重和保障人权”。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着力构建更加广泛的中国人权保障体系,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努力做到:学有所教(教育权)、劳有所得(劳动报酬权)、病有所医(健康权和医疗权)、老有所养(社会权)、住有所居(居住权)。
2009年4月13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这是中国首次制定的以人权为主题的国家规划。规划指出,实现充分的人权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理想,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中提出保障公民享有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是对人民民主权利的一次重要充实,标志着中国民主建设的实质性进步。
[1]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7-58.
[2]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 [G]//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31.
People-Oriented Concept: Innovation Achievement of Marxism in China
XU Shu-zhe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China)
People-oriented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s the latest achievement of Marxism in China.As the core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people-oriented concep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novations.It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it expands the content from being citizen-oriented to being people-oriented;it promotes the theoretical position by putting people-oriented concept as the core;it stresses that practice is the key point of people-oriented concept.
people-oriented;Marxism in China;innovation
D61
A
1674-7356(2011)02-0046-04
2011-03-20
徐淑贞(1963-),女,河北衡水人。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