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欢 陈 峰(湖南科技学院 体育系,湖南 永州 425100)
电子媒介时代体育社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谢 欢 陈 峰
(湖南科技学院 体育系,湖南 永州 425100)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在工作实践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发展误区。从媒介变迁引起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为出发点,探析了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以及新媒介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根据体育社团活动的特点,建议加强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建设,积极引导,使其在电子媒介时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电子媒介时代;体育社团;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期,由于面临的挑战与竞争异常激烈,人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空前巨大,因为心理障碍而发生的极端事件为个人和社会带来了巨大损失。大学生的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还不强,心理承受力弱,却又面对着超负荷的压力,因此,此群体的心理障碍往往是最严重的,同时也是危害最大的。近些年来,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一系列暴力伤害、自杀等事件,让人不寒而栗,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如果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在学校教育中得不到解决,不仅会造成学生的社会化偏离,难以很好地参与社会生活,还会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成为对他人和社会造成危害的重大隐患。但由于观念和体制原因,许多出现心理障碍的大学生错误地选择解决方法,以致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更大压力,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
目前针对心理障碍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以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这些治疗方法主要是由心理治疗师针对患者的症状采取对症下药的方法,强调心理治疗师的主导作用,患者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在治疗心理障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些治疗方法没有充分发掘患者自我治疗、自我康复的巨大能动性,因此尽管大部分心理障碍患者都能从首次症状病发中康复,但却常常很容易就会复发,给患者带来反复的折磨。根据美国学者Keller和Boland 的研究,“抑郁症患者复发的几率是 85%”,这些研究说明,减少甚至杜绝各种心理障碍的复发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体育活动是未成年人保持健康心理,体验学习社会知识的一种简单、经济、有效的方法。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有助于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降低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但目前体育手段的干预行为主要应用于病理学的临床治疗,在心理学领域,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研究还远不够深入。
近些年以来,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越来越重视,特别是教育部于2001年3月和2002年4月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两个重要文件,我国高等教育的舞台上开始掀起了一股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潮”。但是,繁华背后我们更需要冷静地看到一些困境与危机。
通过调查走访和相关资料查询发现,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进行实践操作的时候陷入诸多误区:有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简单的理解为心理咨询和治疗。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如同医生看病:使用一些心理量表对学生作出诊断,像写病历一样来记录学生的心路变化,开处方似的拟订几条处理意见,甚至开出一些精神类药物来缓解学生情绪;有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为是简单的知识讲解与传授。开设多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来讲解心理学概念、定义,结果适得其反;有的学校乱用、滥用、错用心理量表,强制性地给学生做各种心理测试,然后武断地给学生扣帽子,贴标签,活脱脱一个现实版的《飞越疯人院》;有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许多政工人员、学生辅导员摇身一变就成为了心理专家,自然一些思政教育的方法就成为了其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主要手段;有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是一个时髦的标志和潮流,甚至将其作为向相关部门要钱要物要官的资本,扭捏造作地开展一些所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仅仅为了应付检查,参加评比,或者完成上级部门交给的任务,形式主义极其严重。
环境影响人,要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征及成因,就必须置身于他们所成长的环境。我们从媒介传播的角度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几个方面的探析。
3.1媒介变迁导致生活方式的改变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介的变迁已经引起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电子媒介的影响绝不仅仅在于它比印刷媒介更快速地传递、储存信息或者提供更丰富的教育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它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教育的定义和运行方式。如果说几百年来以机器印刷技术为支撑的印刷文化是现代社会的典型表征,那么,近几十年来以电子媒介为代表的电子文化的出现,就标志着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已经来临。新媒介的兴起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天在学校里接受教育的学生都是在电子媒介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自小就受到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信息的包围,他们的成长历程、思维方式、言语习惯已经与老一辈有了巨大的差别,新的问题必然随之产生。
3.2电子媒介时代教育与交流方式发生改变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人性的内在需求,交往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学习。但在电子媒介时代,这种需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一方面,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缩短了,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接触、认识和联系大量的同伴,但另一方面,我们面对的更多只是一种电子信息符号,一台冰冷的机器,很难与对方进行深度交往和思想交流。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了,志同道合的知己却越来越少了;联系越来越方便了,见面说的话却越来越少了。交际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下降,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缺乏了解与信任。同时,在电子媒介的冲击下,家庭的结构与家庭教育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即使是在同一个屋檐下,一家人的交流频率也大大降低了,电话、电视、电脑将一家人拆成几个独立封闭的空间。以前家庭成员围坐在一起聊天交流的场景已经不复存在,家庭教育环境严重缺失。
3.3电子媒介环境下信息不对等性的消失与社会角色的错乱
在当今电子媒介时代,信息传播方式以图文并茂、具体形象和通俗易懂为主要特点。未成年人和成人的区别之一就在于成人拥有某些未成年人不宜知道的信息,而电子媒介打开了通向成人世界后台的通道。未成年人已经不再需要专门的教育就可以获得属于成人的信息了,也就是说,在如今开放的信息环境下,任何知识都已经很难再有秘密可言了,成人和儿童的区别正在消失。童年快乐回忆的消失,想象力与创新精神的萎缩,成败价值观的扭曲等等,为其将来浮躁虚妄、急功近利的为人做事风格埋下了隐患。同时由于儿童时代缺少与小伙伴一起游戏时的情感体验,现代成年人普遍缺乏对集体和团队的信赖感和归属感,对成功与失败、竞争与退让、荣誉与耻辱、坚持与放弃等方面不能较好把握,这也是造成诸多性格缺陷及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著名媒介学家:尼尔波兹曼从传媒的角度分析认为,由“童年消逝”引起的儿童与成人之间的角色错位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由于整个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城市化的进程与居住环境的变化、独生子女政策与家庭的小型化、生活节奏的加快、功利化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的蔓延、电视、互联网、电子媒介的普及等等,这些都对当代人的成长产生了较大影响。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5号)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高校体育社团是指在高校范围内,由大学生自发组织的,自主参与的,以特定体育活动为载体的群众性体育组织。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这些特点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推动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而且由于高校体育社团的自身特点和优势,使得其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等方面将发挥积极而重要作用。
4.1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组成特征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对相同体育项目的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学生组织。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高校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具有社团最基本的属性,又具备体育所独有的特色和魅力。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一种非赢利组织,它以互益为宗旨。社团进行的任何收费和开展赚取利润的活动, 都应该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服务,投入到组织的宗旨所规定的活动中去, 而不是在组织管理者之间进行利益分配;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成员要在所组织的活动中取长补短,互利互惠;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一种围绕体育的某种性质的人们的集合。或者是操练某一种共同的功法、体操、舞蹈,或者是相聚在一起开展同种游戏、比赛、娱乐,或者是共同从事某一类体育文化活动的人的联谊交流。
4.2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活动形式特征
大学生体育社团是由大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管理、自由参加的群众性体育团体,学生根据协会章程,自愿报名参加,缴纳一定的会费,是我国近年出现的一种新型的课余体育组织形式。大学生体育社团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学生体育社团在各高校社团联合会里占有重要位置,为协助高校社联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育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中提出: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况、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学生情绪。体育运动在精神健康、提高自我理念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运动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的人格结构,促进人际交往、自我和谐。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有自发形式、课堂形式与社团形式。与自发形式、课堂形式的体育活动相比,体育社团既满足了大学生在身体健康和发展兴趣方面的需要,也对不同心理症状的人具有干预和改善作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体育社团活动是体育课之余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它有助于参与者体验到个人与集体的紧密关系。大学生体育社团在丰富校园文化、释放学生过剩精力、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维持校园稳定、创造和谐校园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体育教育是一门基于身体活动的学科,其自身具有开放性与参与性特点,面对面的共同学习能在培养学生的交往和沟通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集体性体育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体育社团具备体育性和社团性的特点,能减弱电子媒介给学校教育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成为电子媒介时代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形式,同时将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独特的作用。
[1]谢欢.论体育社团活动在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中的作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2).
[2]朱淦芳,章巨焕.大学生心理障碍现状分析对策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4,(4).
[3]俞宏建.高校体育社团产生的背景及其特征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3-24.
[4]兰自力.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5]樊新生.体育教学如何增进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体育学刊,2007,(7).
[6]余强基.当代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谢欢.论学校体育在“童年消逝”背景下的教育责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G44
A
1673-2219(2011)08-0182-03
2011-03-26
1、2009年湖南省教育厅研究课题,(09C 461);2、2010年湖南科技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实验计划项目《集体性体育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阶段成果。
谢欢(1980-),男,湘潭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与体育社会学。
(责任编校:何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