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艳萍 杨小凤(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公共基础部,湖南 长沙410116)
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及教改新探
莫艳萍 杨小凤
(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公共基础部,湖南 长沙410116)
高职语文是一门融工具性、实用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文化教育课程。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形式来看,这门课程存在学科地位弱化,课程定位模糊,教学形式和手段落后及评价体系单一等众多的问题。论文分析了当前高职语文的现状,并提出高职语文改革应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的实用性,把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及专业联系起来,从而使高职语文的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高职语文;高职院校;语文改革;评价体系
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不仅没有因此而得到重视,相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的开设日趋递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和学校为实现以就业为导向,强化专业训练;教师不重视该课程的教学或者教学方法单一;学生重专业轻基础,忽视大学语文的学习等。
(一)课程的定位模糊
高职语文课程性质的模糊界定的确是导致该课程实施偏离本体的根本原因。正因为高职语文课程定位的偏差与错位,学什么、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一直在语文课程绚丽无比的光环中眼花缭乱;也正是这种不明确性,导致了各个开设此课程的高校,甚至同一高校讲授此课程的不同教师,在教学中皆各行其是。
(二)学科地位不高
不少高职院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为了强化专业训练,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课时不断压缩、削减甚至取消,在高职院校中,开不开大学语文课,开多少课时都有很大的随意性。甚至用其它课程替代,如《应用文写作》、《文秘写作》、《商务写作》、《演讲与口才》等课程。而高职语文学科地位的弱化严重影响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在国际上,汉语学习热火朝天;而国内恰恰相反,汉语的地位每况愈下。现在高校不断扩招,高职入学生源的语文素质普遍降低,对语文的驾驭能力及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都不容乐观。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高等学校对学习本国语文的严格要求和做法(如美国把英国文学课作为所有的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由此可见我国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缺少指导性的政策依据。至今,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计划中,大学语文仍未列入“正册”。因为缺少“尚方宝剑”,大学语文就成了高职院校可有可无的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不重视,学生忽视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
(三)缺乏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和内容
目前,大学语文教材种类很多。众多的同仁也正在为大学语文的出路摸索探讨,出现了各种不同版本的教材。纵观这些教材,都有诸多的共同点,以古文为主,偏重文学作品,突出思想教化,忽视能力训练。高职院校的学生是技能型人才,综合性的能力是他们的核心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在组织自编教材时,应立足学生的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落后
有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还停留在字词意的理解分析层面。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通常看到的情形是:一只粉笔,一块黑板,加上一个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充满激情地讲讲解,而学生却置身课外,有睡觉的,有玩手机的。这种“填鸭式”、“满堂灌”、“照本宣科”等老式而单调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很难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甚至还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与抵触情绪。使大学语文教学陷入恶性循环、难以收拾。
(五)评价体系单一
评价体系即考试模式是检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某种程度上是大学语文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目前高职语文课程考试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内容结构单一,主要以语文基础知识为主;考试方式保守,一张试卷考之大吉;考试评价不公平,学生的语文成绩仅靠一张试卷便一锤定音,这是不科学的。在这种考试体系下,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等是很难体现出来。
从学生的反映来看,这种考试索然寡味,既没有趣味性,更没有开放性,大部分学生对考试内容不感兴趣,对考试形式不满意,认为语文考试忽略了他们语文能力的考核与人文素质的检测,更没有发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面对如此尴尬状况,高职语文课程如何实施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就是摆在高职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只有对现状进行改革,才能还高职语文课程考试一个崭新而又鲜活的面貌。
高职语文要存在就必须进行改革,并且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在此,笔者拟就高职语文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改革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与时代结合。大学语文是一门具有综合教育功能的学科,集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为一身,因此,应在正确运用典范性原则的前提下选择恰当的载体,从而创造出大学语文课程独有的特色。以往的教学内容偏重于中国古代、现代和当代优秀作品。优秀的文学作品反映各个时代的风貌,学生多阅读这些作品,对于了解文学历史、陶冶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高职大学语文教材中虽然也有不少名家经典之作,但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好奇心强,且时刻受多元文化的“侵蚀”,现行的一些文章,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时代发生巨变的今天,结合我院学生是语言类这一特点,在选择教材内容时,既要考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也要考虑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以求开拓学生的视野。也就是说一方面要提高他们对中国古代、现代和当代优秀作品的审美能力,引导他们开拓创新,掌握时代脉搏,用扬弃的态度去认识中国的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运用所学去审视当代文学。另一方面,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加强,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不仅要了解本国文学,还要多接触外国文学的优秀作品,对各方面知识都应有所涉猎,因此,教师还可以多介绍外国文学中的优秀作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尤其我院是一所语言类的学校,大部分学生都面临着和外国人打交道,在这一方面更应该加强。
(2)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有效结合。由于时代的差距,观念的改变,学生在学习传统文献的时候,总是很难理解古人的观念。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尝试了以下办法:即把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进行结合。要做好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挖掘。组织教学时,力求做到把课文当成一个例子,从这个例子出发,把课文中的观点和现实生活中的某个点联系起来,让学生觉得古人的东西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如在学习《席方平》一文时,我主要组织学生讨论席方平身上的“孝”。在介绍苏轼及其作品时,不妨再联系苏轼的人生经历,让学生感受苏轼在挫折面前那种积乐观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自己人生中的挫折。介绍孔子的交友原则时,为什么不能组织学生联系自己实际和当今社会的实际,讨论孔子的交友原则。并于课后写成小论文,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总之,语文中有很多东西都可以和现实联系起来,这样既拉近了古代文学和学生的距离,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教学内容与专业完美结合。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突高。与此同时,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以致用”的实用主义想法变得越来越突出。我们在责怪学生急功近利的同时,也该换位思考学生的需求,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自己的专业都很感兴趣,如果在语文课上能听到与专业课有关的知识,他们很高兴也会很乐意配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力求以课文为影子,在教学中应想办法把大学语文的教学和专业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比如在介绍《毛遂自荐》时,如果考虑与学生的商务外贸专业的结合,我们就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让学生既领略到了中国人的谦虚,也感受到异国人的自信。引导学生在机会面前,要勇于展现自我。又如在介绍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时,考虑他们商务专业的特点,联系当今部分商人丧失诚信的事实,讲讲经商中的诚信、智慧,以及经商的现代礼仪,如何处理和老板的关系,如何处理和下属的关系。在讲《李将军列传》时也可以讨论“李广难封”的问题,对学生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带来一定的好处。实践证明,贴近学生的专业进行教学,能更学生一些有益的启迪,也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高职语文的教学模式普遍以讲授法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以往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基础”的理念,要因文制宜、因人制宜、因需制宜,灵活运用各种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唤起他们的学习注意投入到学习中去。以商务语言类学生为例,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对口头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分工合作的能力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想办法提高相应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组织各种类型的讨论:针对课文的讨论;还可以组织学生看和课文相关的电影再进行课堂讨论。在诗歌单元的教学时则组织学生进行诵诗会;小说戏剧单元的教学则组织学生自编自演,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把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组织演讲赛、辩论赛等。除此之外,笔者尝试采用半学生讲课或全学生讲课。采用这种教学模式首先要选好课文,既要学生感兴趣,又要学生容易把握。其次是教师要做好组织和辅导工作,从大的方向上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第三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如我在讲授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一文时,就采用了全学生教授。首先要求全体学生做课前预习:诵读诗歌并赏析诗歌。其次是把全班同学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负责人,并选出一个组织能力强的同学全面负责。接着根据课文提出几个问题,每组同学主讲一个问题,讲课的模式由学生自由安排,注意的是其他组员在讲解的时候,下面的同学既可以对这位同学的讲解进行补充,也可以对这位同学的讲解提出问题,这样就加大了参与面。最后再由教师来归纳点评。点评的时既要看到学生的优点,更应看到学生进步的地方,这样就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分析能力和分工合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当然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有着诸多困难与阻力,尤其是在如何提高学生素质上,这种教学模式只是一个大胆地尝试,大学语文要走出当前的困境,还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反复的实践和探索。
(三)探索考核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也即考试体系。不仅反应出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考试体系还透露出学校和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态度。教师对课程考核放松,学生就更不会重视这门课程。因此笔者认为:首先是教师要在态度上有改变。其次是调整考试目的。就目前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考试形式是一张试卷定乾坤,考试内容侧重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忽视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考试目的和高职教育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不仅不能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更谈不上培养综合素质,形成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当然这种能形式只会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再次下降。第三,改革考试方法,应变静态考试为动态考查。应围绕教学目标,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以往的考试方法很难测试学生的实际能力,应把平时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与“学”、“练”的过程给予一定的比例分数。把学生的考试和平时的课堂表现联系起来。考试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平时分,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出勤情况;这样做的结果既激励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练”的教学过程,又达到培养各种能力的目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另一部分则为试卷考试分。这部分同样可采用多元形式。除以往考试形式外还可采用论文形式,让学生查资料,给一定时间撰写论文,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死记硬背为灵活运用,着实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新时期的“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时时注重教学课题,以学生为核心,认真发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才能搞好、搞活“大学语文”教学,实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和宗旨,才能使“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系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黄玲青.“六位一体”课程模式下高职语文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20).
[2]姜葵.对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反思[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6,(7).
[4]刘荆洪.试论高职语文教学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系[J].经济师,2007,(1).
[5]吕桂兰.构建开放式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语文能力[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4).
[6]严运桂,龙厚雄.大学语文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3).
G712
A
1673-2219(2011)08-0156-03
2011-05-09
莫艳萍(1975-),女,湖南邵阳人,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公共基础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
(责任编校:张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