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视阈下的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2011-04-08 13:44李超民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师生校园学校

李超民

(中南大学 政治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和谐校园视阈下的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李超民

(中南大学 政治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建设校园安全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正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隐患及其根源,探索构建校园安全文化的途径和策略,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必由之路。

和谐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一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安全,不仅包括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更重要的还包括他们的心理安全、心理和谐等内隐性内容。试想如果一个人的心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不健全、不正确,就必然衍生出很多高危行为,如:有暴力心理倾向就可能会产生争斗,过度自卑就可能有轻生的想法,心胸狭窄、“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往往就会导致同学关系紧张甚至出现冲突……这些都属于不安全的心理范畴。因此,校园要真正实现“安全”,就必须提升校园安全文化,解决师生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及时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

(一)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师生的安全认知

校园文化是在社会文化影响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环境为背景,由学校全体成员为发挥学校职能,而开展的各种具体活动中所取得具有校园特殊的物质形式和精神成果。人们一般把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或组织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类。安全文化分别渗透于这三类文化之中,起着基础和支撑的作用。

以往校园比较重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中的高层次内容建设,却忽视了安全文化的灌输,导致了许多不该发生的惨剧的发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痛苦的记忆和反思。据教育部、公安部等单位对北京、天津、上海等10个省市的调查显示,2004年全国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有 40名学生非正常死亡。[1]同时,与一些校园意外事故相比,由学生心理疾患引发的事件更加不容忽视。可见,问题之复杂,情况之严重,已到了非猛醒不可的地步。而实现师生的猛醒的第一步,就是要提高其安全认知,对师生灌输尊重生命和保护生命安全的教育。

(二)园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激活师生的安全情感

通过安全文化建设所带来的安全稳定的校园秩序,是学校师生员工的梦寐以求。师生理想的和谐校园应当是在校园里充满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师生员工诚信友爱、充满活力、自然和谐的美好家园。试想,一个连安全稳定秩序都达不到的学校,和谐校园岂不成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师生们的身心健康和工作学习必然受到严重影响。

安全的校园是保障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前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首要条件,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既强调人的生存或物质层面的安全,更强调人的价值或精神层面的安全。[2]没有良好的校园秩序和人的心理和谐,和谐校园就无从谈起。

校园安全文化不仅能激活师生的安全情感,而且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师生安全精神、安全素质又可反过来巩固校园安全文化成果。总之,校园安全文化能够凝聚师生的人文精神,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当前,校园总体上是安全和谐的,但学校外部不安定因素对其的冲击较大,校内不和谐的现象仍然存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的普及,各种思想观点和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校园,这对校园和谐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学生心理疾病的增多,这已经成为影响校园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见, 进一步建设校园安全文化,最大限度地消除学校安全隐患,建立和谐的校园就显得迫在眉睫。

(三)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增强师生的安全意志

校园安全文化是校园安全的基础性工程和必由之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以提高人的安全素质为主要任务,是提高师生员工安全文化素质的一项系统工程,这需要师生以坚强的安全意志来实现。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成果又有助于师生安全意志的提升。安全文化素质包括:安全知识与技能、安全意识与观念、安全态度与行为准则等。校园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无外乎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而物的不安全状态归根到底也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因素除外)。纵观已发生的校园安全事故,绝大部分还是缘于人的因素,源于师生的安全文化素质不高、意志力不强所造成的。

加强校园师生安全文化意志力教育,也就抓住了校园安全工作中的主要矛盾,也就抓住了安全工作的基础和根本。通过倡导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师生安全文化意志力,就可营造校园安全文化的氛围,防患于未然,从而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所造成的安全隐患和责任事故,堵塞安全管理漏洞,进而保证校园事故发生机率明显下降。实践已证明:只有当安全成为一种文化意志的时候,才能摆脱“发生事故一整改一检查一再发生事故一再整改一再检查”的不良循环的可怕怪圈。[3]

二 正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隐患及其根源

(一)校园安全文化教育相对缺失

许多学校缺乏安全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些学校把安全文化教育放在首位,却忽视了学生的安全教育。有的学校只在节假日或重要活动时才考虑安全教育问题,而在日常教学中缺少或者全无安全教育课程。同时,不能把日常管理工作和学生安全教育相结合,流于形式,当发生事故后才处理、反思。学生对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而且缺乏必要的防御、自救知识,当大的灾害和事件发生时不能采取有效、及时的措施来进行自救或他救。学校师生在发生突发危机状况时表现出来心理素质,实在让人堪忧。汶川地震中的“范跑跑”事件,除了范美忠的道德问题外,也反映了部分老师的面对突发危机事件的心理素质。大部分学生在遇到危机事件(地震、火灾)时就慌了神,完全不知道如何自我保护;老师在混乱的情况下,也不能立即采取行之有效的安全措施。2010年全国校园安全事件频发,“50天发生6起校园惨案”。2009年12月,湖南湘乡校园踩踏事件,造成8名学生罹难、26名学生受伤。2009年上海市共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21起,死亡13人,占全年大学生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的54%。[4]这正如同媒体批评的那样,现在的学生“弱不禁风”,再次说明了校园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二)校园安全设备不完善和部分设施老化

大部分的学校虽有一定的安全设施,但也并不完善;而贫困的学校连起码的安全设施都不具备,有的学校没有安全监控设备,不能第一时间发现安全事故的苗头;有的学校没有专门的安全通道,没有安全通道的指示路线图,遇到地震火灾时,师生就不能在第一时间逃离事故现场;有的学校不是每层楼都设有灭火装置,这样就会贻误最佳的灭火时间,导致火势的扩大;有的学校电路已经严重老化,灭火装置、报警系统过于陈旧,遇到安全隐患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有的学校保卫人员配备不到位,疏于职守,不能有效的协助学校及时疏散人流。这些客观硬件的缺失都会给校园的安全埋下隐患,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

完善安全工作保障机制,打造高效顺畅的法规制度,是校园安全文化发展的根本保证,对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校对师生的安全文化教育日益重视,但是在制度保障上还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一是校园的安全教育制度不健全、不规范,仅仅在特定的时间开展,没有长效性和日常性制度作为保障;二是校园安全文化教育监督机制缺失或流于形式。

三 构建校园安全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一)以校园和谐发展为主题,转变校园安全文化理念

要构建平安的校园,就必须有一种“灵魂”作统领和主题,这个灵魂和主题就是“和谐”。一个学校的安全文化理念,它是学校和谐发展的“启明灯”,它源于学校睿智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思想,它将渗透于和谐校园的每一个细胞,贯穿于校园和谐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在以校园和谐发展为主题的背景下,要想从根本上规范地开展校园安全建设工作,最大程度地避免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就必须牢固树立和体现 “以师生为本”的校园安全文化理念。

和谐校园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和谐校园建设又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强大活力,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工程。[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要求学校提供强大的文化和精神支持,这是学校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要坚持校园发展为校园和谐第一要务。校园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水平,对于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快校园平安发展,是解决学校前进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和基础。应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创新校园安全文化教育为载体,围绕师生安全开展教学工作、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群策群力,共谋发展,把和谐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的每个环节。坚持以师生为本,是校园安全文化的基本理念。学校落实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师生为本,具体体现在管理和服务方式、方法上,避免简单粗暴;政策的制订上要多沟通、多听取意见、多体现人文关怀,最终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活动,使全体师生员工逐步树立新的、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形成人人“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实现从被动型、经验性的安全观向主动型、系统型的安全观的转变。[6]同时,要把促进和提升师生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作为创建平安校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学校安全文化教育同维护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要把校园安全文化教育渗透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增强校园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以校园“安全硬件”建设为基础,构筑牢靠的校园安全物态文化

校园安全物态文化主要足指学校教育教学中为保护师生安全的设备、设施和防护用品以及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而进行的环境建设。在校园安全文化构成要素中,最直观、最外显的因素就是校园的硬件设施。校园安全文化的推行,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安全基础设施和良好的安全管理的基础上。校园文化的孕育、产生和成长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要建设好校园安全文化首先要构牢校园安全物态文化。

要按照校园安全事故防范的基本原则,加大校园安全基本设施的建设力度,确保校园安全设施的建设符合高校校园安全防范规定;要加大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的资金投入,创建必备的“安全硬件”。有投入才会有产出,因此加大安全投入势在必行。各级领导应该看到安全投入的重要性,逐年增加校园安全投入。应及时维修和更换校园的视频监控系统、智能楼宇、防盗报警系统;安全保卫部门装备;用于消防安全的自动灭火系统、消防器材的配备;漏电保护装置;各类危险源的安全防护;食堂保鲜设备、网络安全的信息防护;学校建筑物的避雷装置等等;同时建筑工程技术方面需要注意:房屋墙体的质量施工要求(如教学楼的护栏达到1.1米高);地面的护滑技术(如教学楼的地碰不能使用抛光地砖);实验室的装备技术、医务室的医疗技术。[7]

(三)以完善安全工作机制为保障,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合力

一要应建立高效的安全管理机制和约束机制,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实行校长负总责,分管副校长和安全管理员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大问责的范围和力度。政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保一方平安的责任主体,必须承担起领导和监管的责任,把校园安全管理和整治作为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常抓不懈,制订政策,依法规范办学活动,积极做好法制宣传工作,落实措施,强化考核,落实责任,对因失职失责造成恶劣后果的,视情节追究相关部门、相关责任人责任,直至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应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安全工作制度。如《学校财产安全管理制度》、《学生一日常规安全制度》、《校园治安秩序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细则》、《食堂安全、卫生管理制度》、《门卫安全制度》以及电教仪器室、电脑室、实验室等室的相应财产安全使用制度。

二要应使校园安全“升级”成为全社会共识和行动,整合社会安全工作合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教育部门和学校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全社会联动的日常管理系统,共同维护校园安全。应努力转变家庭安全教育的方式,强化合力育人机制,认真落实学校与社区、家长定期联系制度,定期听取社区及家长对学校建设的意见和建设,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如学校与学生家长可以签订《学生安全责任书》,把学校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做到家喻户晓。同时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学校应与公安、司法、文化、工商和食品卫生部门、社区紧密联系,应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对学校周边200米以内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全部关闭,使周边的环境得到净化,确保了校园这块圣地的纯洁。

(四)以安全文化教育为抓手,营造和谐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中心工作是如何实践安全文化教育,大力营造和谐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校园安全教育是适应当前校园安全形势和校园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师生提高安全文化素质的需要。通过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法制观念和防范意识。

一要广泛宣传“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大力营造“关心安全、关爱生命、关注心理”的氛围,以创建平安和谐校园为契机,进一步改善校园环境,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体、心理、行为等方面和谐健康地发展。要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服务、健康校园、健康锻炼、健康品行、健康心理、健康饮食等一系列活动。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应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

二要通过开展生动话泼、灵话多样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活动。创设开放的校园文化环境,大力发展学生个性,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增强学校安全文化的凝聚力。如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师生参加法律讲座、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技能实战演练、模拟法庭、安全主题演讲等,针对典型案例在师生中开展案件剖析、分析案件成因,将安全知识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营造积极主动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摒弃灌输的被动接受的安全教育方式,使其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和自觉遵纪守法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技能,提高预防(踩踏事故发生、饮食卫生预防传染病等重大事件)安全水平。

三要建立安全教育基地为了让师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在校外、城市社区建立师生安全教育基地,师生通过安全教育基地的“平台”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向居民宣传安全知识、传播安全文化、倡导安全思想,让师生在宣传安全知识的同时,自己也更加熟悉、掌握各种安全知识,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实现师生与居民“双赢"局面,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1]李莉.每年约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80%可以避免[N].北京晚报,2004-03-29,(1).

[2]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181.

[3]孟瑾.校园安全与校园文化建设[A].2006年全国公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武汉:湖北警官学院,2006.

[4]李雪林.大学生自杀和猝死非正常死亡现象需警惕[N].文汇报,2010-03-19,(3).

[5]施洪甲,钱润光.西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新探[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132.

[6]于海峰.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构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7]许龙君.校园安全与危机处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7-101.

(责任编校:张京华)

G41

A

1673-2219(2011)01-0114-03

2010-10-01

李超民(1982-),男,湖南邵东人,中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师生校园学校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学校推介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