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人格

2011-04-08 13:44苑世芬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人格价值观道德

苑世芬

(南京邮电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210046)

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人格

苑世芬

(南京邮电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210046)

该文立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经济、文化、思想、价值观均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特征做出了解读,对大学生道德、认知、责任三方面的特征做出了简要的分析。提出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教育过程必须要坚持一元价值主导,以正确的价值观与人格垂范力量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价值取向;多元化;人格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的思想领域的一切巨大变革无不可以从经济领域的变化找到根源。当代大学生出生、成长于这一各类思想矛盾集中爆发的阶段,社会经济领域多种所有制并存,利益关系、利益主体的多样化, 必然伴随着多种文化、多种思潮的并存,也必然伴随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市场经济所倡导的自由、公平、秩序、平等,也前所未有的将人的主体性最大化,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性发展无疑是这一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进步,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的道德尺度、价值标准,它的界限在哪里?我们的价值观究竟有没有底线?在今天,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导向究竟是什么?处于这个时代的大学生们,他们的思想、行为真切的体现着对这些问题的困惑,从他们多重的人格特征表现就可以得到验证。

笔者长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多年来通过观察、个别交流、集体座谈等多种方式,希望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真实内心世界,希望能够触摸他们思想深处的矛盾世界。

一 思想解放释放出多样人格特征

(一)道德

道德是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判断,道德人格是人格中的核心要素,也是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受冲击最为严重的思想领域。道德观体现着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近代市场体系确立以来流行的“物质主义”——个人的物质享受之上,及“理性主义”——盘算个人得失是个人行为的至上准则,已经致使社会道德观整体迷失。[1]我们不能简单谴责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会表现得自私自利,为什么他们会在校车上和老师争抢座位,为什么他们会在网络上掀起“该不该给老年人让座”的热烈讨论。当所有人在感叹“现在的年轻人都怎么了?”的时候,当所有人都认为青年一代的道德滑坡、价值观失落的时候,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是什么造成了今天的境遇。我们不能单纯的将一切后果归结为市场经济改革带来的冲击,追求物质利益,追求个人享受不是罪过,问题的关键是任何追求都是有界限的,那就是几百上千年来历经积淀的维系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法则。斯宾塞早在他的《教育论》中强调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当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都没能够坚守这一底线的时候,在这一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怎么可能具有超越现实的道德表现呢。

所以,父母从小担心孩子吃苦受累,教育孩子一定不要吃亏,长大后他们习惯了为所欲为,以自我享受为中心,只要车上抢到位子坐,管他别人是老师还是老年人;大学收费越来越高,有学生认为我出钱你上课,符合市场等价交换原则,没有必要对教师礼让三分,如果花钱买来的教育不合格,甚至可以提出退、换货。学校部分老师坦言“拿多少钱、就干多少活”等等。一切已经完全按照市场化操作,教书育人变成了冷冰冰的市场买卖。社会上,衡量成功的标准简单量化为了豪宅、名车与资产总额。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很难期待他们具有善良、真诚、勇敢、正直的人格修养。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的大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又充分具有爱国热情、具有同情心与正义感,为地震灾区捐款时多数学生都反应迅速,慷慨解囊,每一次的义务献血也从来都是场场爆满,志愿者协会、爱心社依然是不少同学热衷的团体。在国家遭遇困难与意外时,他们也总是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国家的支持与祝福。这个时候,很难将他们与自私自利联系在一起,小事不明白,大事不糊涂,宏观道德感与微观道德行为之间有着强烈的反差。

其实,纵观大学生们这多种多样的行为表现,我们可以判断出,绝大多数人都具有理性的道德判断标准,我们的教育也一直都是将道德教育简单化为道德知识教育,大学生们可以将道德现象像做选择题一样做出对与错的判断。但是,一旦具体到个人的行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这样做,道德知识并没有真正内化为人格修养。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教育过程中缺乏这样的人格示范力量,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都做着只说不做的空洞说教工作,难以获得学生的价值认同。

(二)认知

大学依然是学习的场所,每个人不同的价值取舍决定着他们的发展方向。

个人的充分发展优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到了市场竞争法则的残酷性,他们希望在大学期间能够分锻炼自己各方面的才能,组织、领导、沟通、表演样样不能缺,希望能够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他们为自己安排了忙碌而充实的大学生活,活跃在校园的各个社团,他们人际资源异常丰富,人际交往如鱼得水,将自己打造的八面玲珑。

学而优则仕。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依然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他们无法接受有朝一日在人才市场上被严格筛选的事实,固执地认为通过步步深造,能够有个顺理成章的好结局。他们回避各种锻炼的机会与场合,夸大人际交往中的虚假成分,不愿意在学习之外花费时间与精力,只有优异的成绩能够带来满足感与成就感,具有逃避现实的心理特点。

名利至上。这样想法的大学生现在也不少,无论是学习还是社团工作,他们并不脚踏实地做出努力,也没有真心希望自己的才能得到展示与提高,只是希望获得一官半职,获得一项荣誉,能够为自己日后的求职简历增光添彩。这也是大学的社团机构越来越庞大臃肿,动辄七八个、十来个部门,部长、副部长动辄几十人,以至于出现了无官不做事的现象。

鱼和熊掌难以兼得。大学里有了充分的自由时间,可是让很多同学苦恼的是,自己难以做到自由发展。专业学习是绝对不能偏废的,还有很多技能需要广泛的参加活动加以锻炼,外语、计算机等各类等级证书是不可少的,社会实践经验也学通过各种机会来积累。我们的兴趣爱好呢?还有需要大量补充的其他学科的常识,历史、文学、经济、科技、文化等等,不能永远停留在中学生的知识水平上。这样的学生为数最多,面对纷繁复杂的选择,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什么都想要、都不愿意放弃,是典型的优柔寡断、缺乏主见的人格类型。

随波逐流。大体上属于个人的理想过于高远,现实又过于残酷,自己不愿意接受也不愿意作出重新的调整与定位,所以处于一种得过且过的状态。这样的同学喜欢怨天尤人,只看到客观存在的困难,不能从主观上寻找原因、做出努力,是特别消极的人格类型。

(三)责任

责任意识在当代的大学生中间也是一个具有多样化理解与表现的方面,这个侧面再次体现了多元化价值观念的碰撞与冲突。与父辈或者是上个世纪末期的大学生相比,今天的他们显然更具有独立意识,具有开拓、进取、敢担当的精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勇于打破固有的求学、就业模式,尝试着在求学期间打工、创业,锻炼自己的社会时间才能,尝试新的生活方式,对责任的理解也持有自己的看法。

相对于传统的对家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责任的观念,今天的大学生首先更愿意对自己负责,更愿意尊重自己的价值选择。这不得不再一次归结为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平等、自由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在当代大学生的的个体生活中,被倡导的最多的是平等、自由的观念,责任更多的被理解为是对自己行为后果的承担,而不是对他人必需承担的义务,大学生交友同居日益普遍,也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反映。这是一个很难做出合理判断的现象,可以说他们更加自私自我,缺乏责任心;也可以说他们是基于自主自愿的平等契约关系,没有强加的权利与义务;他们自己会说:看够了父辈们一生为责任所累,太痛苦,只想活出自我;更有人说:这是对人性应有的尊重与宽容。

对于社会责任与国家责任,今天的大学生处于和平与经济繁荣的年代,更多关注的仍然是个体的发展、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还很难在日常的生活中将个人与社会、国家联系在一起,只有在遭遇特殊事件与困难时,才会激发起他们心中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二 确立主导价值观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必由之路

现代社会造就现代的伦理价值,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年代像今天这样充斥着个性自由和解放的气息,互联网带来的信息的高速传播与交流使每个人拥有了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个人的见解、主张可以任意释放和表达,个人的价值与追求被无限制地扩张与放大,个体的利益日渐凌驾与一切之上,自然、群体、社会、民族、国家的一切利益都可以被忽略。但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需要有维系凝聚力的精神信仰和理想追求,这就是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在多元价值观混乱并存的当今社会,我们必须确保主导价值观,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主流价值体系的宣扬与教育。

笔者认为,在任何时候,无论社会对价值观发生多么多样化的理解,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格人性教育时,必须坚持应有的底线,这个底线就是我们坚持的主导价值观。

(一)多垂范少说教

教育是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阵地,教育者是引导学生人格力量的重要标杆。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建筑在教师的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任何教学大纲、任何人为的机构,不论设计得如何巧妙,都不能在教育工作中代替人格的作用。”所以,是奉献还是索取?学问、金钱、权力、享受,服务、责任、义务、利人还是利己,是信奉集体主义还是信奉个人主义?等等诸多方面,面对摆在大学生面前的需要做出选择的多种价值取向,教育者自身行为的示范是对学生最好的指挥棒。如果教育者一边教育学生要多奉献少索取,一边却拒绝参加任何学生活动,因为没有报酬、因为怕浪费时间;一边谴责学生没有责任心,不按时上课不认真听讲,一边却对课堂教学敷衍了事、将大把精力花在校外创收上;一边教育学生要积极进取、争取逆境成才,一边却满腹牢骚,将课堂作为个人不良情绪的发泄地;一边教育学生要宽容、仁爱,一边却对学生漠不关心。这样主客观分离的空洞说教的后果,只能是教会学生虚伪、敷衍,教会学生明白所谓的“现实主义”,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只能起到消极的分裂作用。作为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保证个人的知行统一,少一些空洞的说教,多一些自身的垂范,那些勤恳、敬业、严谨、宽厚的教师们,虽然没有那么多的夸夸其谈,但是最终无一不受到学生的尊重与爱戴,他们的人格所释放出的光辉,才会让学生心悦诚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方向。

(二)多相亲不相害

追求个性解放、奉行个人主义、物质利益之上都应该有一定的界限,我们必须为道德行为设定我们的底线,那就是“不相害”,在追求个人利益和价值的时候,我们不应该伤害到无辜的第三方。小到个人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与工作,大到企业、政府与国家,在做出任何事情之前,考虑权衡自身的行为是不是没有危害到他人、更没有危害到自然、社会和国家,必须要以这样的底线来约束个人的欲望膨胀。在这一底线的基础上,如果能够做到“相亲”,即对我们身边的人和事给与更多尊重、理解与宽容,克服与人相处过程中表现出的偏狭、虚荣、自我等不良的人格品质,做到“长幼有序”,互帮互助就更理想了。有了这样的底线设置,才不会在纷繁混乱之中漫无边际的放纵自己的行为。

(三)多独立不盲从

在大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对独立与个性理解的误区,认为倡导个性化、倡导个性的自由和解放就是要标新立异,刻意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就是要故意与传统、与大众的观点、行为唱反调。所以,别人上课我逃课,别人休息我读书,别人批判的我奉行,别人奉行的我反对等等,为了个性而个性,对事物本身、对个人的行为并没有一个认真独立的思考与判断,而单纯的追求与众不同。

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重点要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就是要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独立的价值判断,明确的兴趣志向,较强的实践能力等心理品质。”[2]具有“人的自由性和创造性,具有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能力”[3]具体来说,就是不仅要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对自己做出合理的判断,在面临外界事物的困扰时,也能够冷静的做出分析,独立地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只有具备独立的人格,不盲从、不崇拜、不迷信权威、权力,在面临各种诱惑时,才会做到对真理的信仰与追求,做到对人类社会普适价值的坚守。

[1]潘维.中国问题:核心价值观的迷失[J].领导者,2007,(19).

[2] zcol.独立人格是创新人才的脊梁[EB/OL].http://www.jx jyqk.com,2004-2-6.

[3]独立人格——健全人格培养之重点[EB/OL]. http://jnbrian.blogchina.com/368791.html.,2009-08-07.

(责任编校:韩 光)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Personality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Trend of Value-Diversification

YUAN Shi-fen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 Jiangsu 210046,China)

The last three decades have witnessed great changes in economy, culture, ideology, and valu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Based on these changes, the essay is an interpretation of personality traits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features on morality, recognition, and responsibility. In the historical trend of valuediversification, the essay insists that education should maintain unitary,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educators, with their own value and personality, are supposed to influence the students and set good examples for them.

value orientation; diversification; personality

D648

A

1673-2219(2011)01-0086-03

2010-10-08

本文是南京邮电大学2008年思想政治教育校级规划项目课题(项目编号XC208017)成果。

苑世芬(1978-),女,内蒙古阿拉善盟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人格价值观道德
我的价值观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