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培养创新思维基础的逻辑学教学改革

2011-04-08 13:44张新吾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逻辑学潜意识逻辑

张新吾

(湖南科技学院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系,湖南 永州 425100)

论培养创新思维基础的逻辑学教学改革

张新吾

(湖南科技学院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系,湖南 永州 425100)

人类在潜意识里蕴藏着巨大的非逻辑思维的创新能量。逻辑思维可以转化为非逻辑思维。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逻辑学这门学科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就需要把它内化为在创新思维中起关键作用的潜意识的一部分。中国逻辑教育的形势是每况愈下。根本原因在于逻辑学教学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不符合创新思维的潜意识培养之处。因此,逻辑教学改革应站在培养国民创新思维基础的高度,以开发潜意识为要求改革逻辑学教学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之为培养国民创新思维服务。

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潜意识;逻辑学教学改革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新的形势下,要实现党和政府提出的“用1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就必须靠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逻辑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优化理性思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冯友兰说:“逻辑分析方法就是西方的手指头,中国人要的是手指头,这里的‘手指头’是指点石成金,即发展科学技术的手指。”[1]

但逻辑学教学目前面临着困境,站在培养国民创新思维能力的高度,我们又该如何进行逻辑学教学的改革?本文试着从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潜意识的相互转化的角度,站在开发潜意识以培养国民创新思维能力的角度,去探讨逻辑学教学改革。

一 培养创新思维为逻辑学教学提出要求

(一)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非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关键

逻辑思维是思维主体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事物认识的信息材料进行有意识的抽象、推理、加工制作的思维过程。“任何一个问题圆满的解决既需要非逻辑思维的启发,它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和催化剂,同时也离不开逻辑思维的严密推导和科学论证,它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保证。”[2]逻辑思维有助于创新思维确定方向。“因此,为了使偶然的、不自觉的创新活动转向自觉的、主动的、有意识的创新活动,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创新思维活动中,逻辑思维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3]

“创新思维或创造思维也就是产生新思想的思维活动。”[4]怎样看待创新思维出新知呢?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说法,何向东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新’字。如果理解为主体未曾意识到的事物,则演绎逻辑也能出新知;如果理解为不为主体意识所蕴涵的可能事物,那么演绎不能,归纳、类比能;如果理解为不为主体意识所蕴涵的必然性事物,则归纳、类比也难说能。”[5]人们通常从显意识的角度看待出新知,认为新知就只是在人有意识的逻辑思维中把握事物得出的。而创新思维必须强调非逻辑思维潜意识或无意识角度出新知的关键作用。

这是基于以下几个理由:(1)逻辑思维的局限性和创新思维的特点。“逻辑思维是一种直线演进的程式化思维,具有严密性、间接性、必然性等特点,任何的飞跃、逆转、中断都不属于这一范畴。”[6]显意识的逻辑思维是一种直线演进的程式化思维,而创新思维更强调认识的超越,具有不受逻辑意识控制的非确定性、非线性、变异性、非规范性的特点。正如马佩教授认为逻辑思维决不能必然的推出辩证假说,“因为如果通过逻辑思维就可以必然地推出辩证假说,就意味着要么已掌握地‘事实’乃是该假说对象的充分事实,要么这一被推出的辩证假说肯定是不正确的......因此,提出辩证假说的这种逻辑思维过程在达到某种程度后必然要停顿下来,并开始进入‘非逻辑思维’阶段。”[7]P223(2)由影响创新思维的前提材料不充分的特点决定的。主要体现在:一般都缺乏思考问题所必需的信息,有时还根本不知道该去哪儿寻找和搜集所必需的信息。有时好不容易才获得一些有关材料,却又往往支离破碎,真假混杂,还得对它们逐一加以鉴别,整理和提炼。有时所获得的能够用来解决问题的条件又太少,远远不够用,有时得到的条件又太多。同时,一般都很难准确迅速地判定:已有的条件究竟够不够用,哪些条件真正够用,或有多大作用;哪些条件貌似重要,实际却起不了作用。没有确定的思维程序和步骤,有时该从哪儿思考都不知道。正是在信息量相对较小的情况下,非逻辑思维在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3)由创新思维新颖性决定的。通常人们应运的逻辑思维去推出一些新知,却陷入常规思维,为一般人所掌握,不能获得真正意义的独创性新知。而创新思维主体在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时,不局限于原有的经验和知识,能够突破常规思维定势的束缚,实现认识或实践质的新飞跃。

(二)开发创新思维的突破口

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而非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出新知的关键。那怎样才能发挥好创造性思维呢?“从突破点和关键作用看,可以说直觉和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和灵魂”。[8]P450“潜意识是个体的信息库和生命的根基,作为直觉和灵感的潜思维主要是在个体的潜意识部位进行的。”[9]“直觉、灵感主要发生在潜意识,但又离不开显意识的制导”。[10]P110人类在潜意识里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思维能量。人类的意识是一种具有复杂结构的系统,用公式表示:意识系统=潜意识系统+显意识系统。潜意识的这一结构是由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揭示的。他说:“意识不过是人的整个心理中的一小部分,这就如同一座漂浮的冰山,意识只是水面上的部分,而水面以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11]P4520世纪90年代末,两位卓越的思想家拉可夫(Lakoff)和约翰逊(MarkJohnson)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哲学理论:体验哲学,并阐明了认知科学的三大发现:(1)心灵本质上是涉身的;(2)思想大部分是无意识的;(3)抽象概念大多是隐喻的。[12]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神经学科学家约翰·迪伦·海恩斯发表在2008年4月13日《自然神经系统科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研究人员使用大脑扫描器能够提前 7秒钟预测实验者即将要做的事情。海恩斯的这项最新研究支持了大脑下意识(潜意识)活动性要早于有意识的行为决定的理论。这使我们认识到要创新要更应关注于人类潜意识的研究和开发。所以开发创新思维的突破口应当是开发人类的潜意识。

(三)创新思维培养对逻辑学教学的要求

对于潜意识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一些说法:王天林认为“是意识产生了潜意识”。[13]何名申认为“关于潜意识的信息来源:人自幼获得的种种信息,绝大部分逐步由显意识进入到潜意识;人长期不断重复的显意识‘自动化’以后转化为潜意识;人在‘附带觉察’时的弱刺激作用所提供的信息储存于潜意识。”[14]时光认为“个人后天的生活经历的心理积淀留下的积淀越深,潜意识就越浓。”[15]董建新在《潜意识的形成与作用》一文中具体列举了潜意识形成的五个方面“来源于个体早期特别是童年生活中的心理内容;知识、信念、道德、情操、习惯等意识积淀为潜意识;意识形态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通过遗传继承的人类共有的潜意识;民族历史文化熏陶积淀而成的潜意识。”[16]总之,潜意识来源于多方面,但显意识的积淀显然是转化为潜意识的重要方面。

潜意识的来源很大部分是显意识的积淀,而潜意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显意识。张浩认为“后天潜意识是指通过后天学习而得来的社会和文化的潜意识。后天潜意识和意识是相互转化的。潜意识在外界刺激下,就会从沉睡中醒过来,转化为意识。同样显意识长期不利用和操作就转化为潜意识。”[17]周彬认为“只有自觉的意识者才能去调动潜意识,潜意识的内容随时可能转化为有意识的内容,而有意识的内容一旦处于闲置状态或有意识者自觉放弃,它就进入潜意识层暂时潜伏下来。”[18]

由此可见,显意识与潜意识是相互转化的。所以要最大限度的发挥逻辑学这门学科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就需要把它内化为在创新思维中起关键作用的潜意识的一部分。成为智慧生命组织的内部结构特征之一。由此,我们应该尽早的在青少年中开展逻辑学的学习和训练,这鉴于以下几个理由:(1)思维习惯的力量。美国学者杰克.霍吉认为“人90%的行为是出于习惯,‘习惯’是潜意识的活动,就像人体各种软件的编程,一旦启动就按既定的程序演绎。而且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强化。”[19]P21青少年是形成良好习惯的最佳年龄阶段。逻辑思维的习惯形成也有最佳年龄阶段,错过了逻辑思维形成的最佳年龄阶段,思维一旦定形将很难补救。“心理学已证明人的思维发展不仅有其自身规律,而且有个关键时期。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和林崇德二位教授经多年研究认为,整个中学阶段是青少年逻辑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二(12岁左右)年级是抽象逻辑思维的起步期、质变期。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形,还需感性经验的支持。到了高一、高二年级(15—17岁)抽象思维发展‘初步定型’或成熟,并开始形成辩证思维。经学者调查发现,几所大学的大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基本上和高中高年级保持一致。中学阶段是一个人逻辑思维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应当尊重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抓好这一时期的逻辑教育。”[20]否则正确的思维方式不去占领思维习惯的空间,错误的思维方式就容易占据思维习惯的空间,势必会形成不利于培养创新思维的潜意识。(2)青少年接受知识转化为潜意识的效率高;青少年是学习的最佳时期。精力充沛,干扰少,学习效率高。可以积累大量的知识和经验,而这些知识、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积淀转化为潜意识。所以,知识丰富的逻辑学应当尽早在青少年中开展教学。否则就会丧失逻辑教育的良好时机。正如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少壮不努力,结果把自己的创造才能给断送了。(3)科研统计人的创造高峰年龄在 25-45岁之间。“杰出科学家做出重大贡献的最佳年龄区间在25-45岁之间,其最佳峰值年龄为37岁左右,而首次贡献的最佳成名年龄为 33岁左右。”[21]因此在人创造高峰的年龄段来临之前实现好逻辑学知识的学习和内化,将有助于人们获得更大的创造成果。

二 改革逻辑学教学,提高国民创新思维能力

(一)逻辑学教学争议

我国逻辑学教学与国外的差距、教学的困境、逻辑课的全面萎缩、逻辑学习兴趣的日益淡薄,使人不能不怀疑这门课在大学里还能坚持多久。为了寻找逻辑学教学的出路。我国一些逻辑学学者有过分析和争议。

(1)对我国的逻辑教学,“主要意见有两种:一种是在大学里教授现代逻辑,用现代逻辑取代传统逻辑(简称为‘取代论者’)。另一种是在传统逻辑的基础上吸取现代逻辑的一些内容(我们简称他们为‘吸收论者’)。”[22]

(2)强调非形式逻辑的教学。武宏志认为“在经历了第一次教学改革浪潮之后,我国大学逻辑学教学尚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这就需要掀起第二次改革浪潮。第二次改革浪潮应将逻辑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为论证的系统理论;整个逻辑学的课程体系由论证逻辑(非形式逻辑)和数理(形式化)逻辑构成;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专业有不同的侧重点。”[23]

(3)有学者提出要在中学开设逻辑学课。龚启荣认为:没有中学逻辑教育的基础,直接影响我国高校的逻辑教育和高层次人才思维水平的提高。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宜把逻辑教学列人中学教学计划,规定教学时数和教学目标,组织逻辑学家编写适合中学生的逻辑教材。[24]

(4)强调服务素质教育教学。吴家国认为要“重视和发挥逻辑学在知识创新和素质教育中的作用。”[25]时明德认为“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逻辑课教学必须树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改革课程结构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的状况,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使逻辑科学知识能真正发挥其工具性的作用。”[26]

面对逻辑学教学的困境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各具特色,亦有不足。“取代论”、“吸收论”和“强调非形式逻辑教学”都是站在高校培养人才的角度上提出的逻辑教学内容的改革观点。“取代论”者的现代逻辑教学由于符号化,内容较深,大多数学生刚接触逻辑,没有基础,建立不了兴趣。“吸收论”者的大学教授传统逻辑,由于知识较陈旧,且更多的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非训练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觉得学习逻辑课程意义不大。在传统逻辑里吸收现代逻辑,符号化,又会产生很多知识问题。而建立在传统逻辑实际应用基础上的论证、批判性思维等“强调非形式逻辑教学”者,又会因追求实用短期效应缺乏培养学生的宽广逻辑基础和底蕴,并且面临与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教学争抢逻辑教学时间的问题。

逻辑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肩负着既要掌握逻辑基础知识,又要通过训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还要在更高的角度上去提高个人的文化及研究素质。而我国的教育工作者试图通过大学短短几十个课时就达到逻辑学教学的目的。这是不现实的,不合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基础的逻辑学渐进式的教学过程。因为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时间,逐渐的知识内化的过程。“恢复和加强中学逻辑教学”是从逻辑学课程设置的角度上说的,应当引起教育部门和逻辑学教学改革者的重视,而提出服务素质教育的逻辑教学更难能可贵。也只有这样才会使逻辑教学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强大生命力。

(二)改革逻辑学教学

面对逻辑学教学的困境和种种疑问,本人认为逻辑学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逻辑学在创新思维中的基础性作用,就需要将逻辑学知识和训练逐步积淀、内化为在创新思维中起关键作用潜意识的一部分。由此,本文提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教学课程设置改革: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不能图短期效应,争朝夕之功,而要从长计议。逻辑知识内化、积淀有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更好地开发逻辑潜意识需要有广阔、系统、深厚的逻辑知识作积淀。知识积淀的越多,就越有激发潜意识可能。由此,要把逻辑学的教学和训练从初中开始抓起(初中阶段抽象逻辑思维的起步期、质变期),并延续到大学课程中。具体的方式可以是中学讲授传统逻辑知识,高中讲授应用逻辑批判性思维(因为教育心理学认为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发展的青年初期,其抽象思维能力迅速发展,表现在思维的系统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上。他们喜欢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能够理解和论证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复杂的因果关系,能够依据一定的标准判断是非、善恶。他们看问题不再像初中生那样片面,他们的思维表现出很大的批判性和独立性)。大学讲授现代逻辑课程、逻辑哲学、模态逻辑、辩证逻辑等。“当然根据大学的不同专业特点、逻辑课的内容可有不同侧重点,如中文、外语等专业可侧重于语言逻辑;数学、计算机、电子等专业可侧重于数理逻辑;其他理、工、农、医等可侧重于科学方法论等。”[27]最终目的就是要把逻辑学教学设置成一脉相承,让逻辑学知识逐渐转化为青少年成长中逻辑思维能力,并内化为潜意识的一部分。

(2)教学课程内容改革:一是要在中学逻辑学教学内容中增添与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因为知识联系越相关,在有效信息刺激下,越有利于潜意识被激发。可以在教学中增加平行的各门学科在学科原理的支撑、学科演绎的体系上如何符合逻辑论证的知识。二是加强案例教学。案例越贴近客观实际就越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越能形成有意义的学习。知识的意义越大,所积淀的潜意识被激发就越容易。逻辑教材要把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思维实际结合起来。但“在传统的逻辑教学中,应用问题实质上蜕变为这样两个问题:一个是为满足传授知识的需要而到思维实际中寻找恰当的例子,另一个是为检测知识学习的效果而设计远离思维实际的应用试题。这两方面的共同缺陷是以逻辑学为本位向日常思维实际中推广逻辑知识,而不是以分析和处理日常思维实际中所存在的逻辑问题为立足点来应用所掌握的逻辑工具。”[28]因此,逻辑教材精选案例要来自于科学发现上的经典例子和日常生活中的鲜活例子。如以经典的科学发现的假说、归纳等来解说科学发现所蕴含的逻辑;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经济时代的谈判、协商、论辩中的逻辑。三是增加思维方法的教学知识。“受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中学逻辑教学不仅是逻辑知识的传授,而且在于使学生学到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解决问题模板。这有助于积累潜意识里解决问题的模式。所以教学内容要增加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解剖。

(3)教学方式改革:逻辑教学要适应目前教学方式改革的大背景,不能单纯站在教师的角度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逻辑知识,而要进行教法改革。以此去培养学生激发潜意识的能力。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教法改革:第一,培养兴趣。因为兴趣能够激发人积极的求知心态,积极的心态会激发人巨大的潜意识,而消极的心态会抑制人的潜意识激发。第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潜意识的激发往往需要问题意识作引导。质疑不仅可以催生批判性思维和反思性思维,而且会提高学生应对事物的直觉判断力。第三,鼓励学生在前提材料不充分的情况下,大胆假设、作结论,培养学生快速激发潜意识的直觉灵感能力。“有许多人或者认为非逻辑思维能力是神赐的、天赋的,是不能培养的;或者认为非逻辑思维能力虽能培养,但却难以找到有效的方法。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非逻辑思维实质上就是一种由不充分的前提材料就得出结论的思维活动。要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其实就是要养成一种由不充分的前提材料就得出结论的思维习惯。”[4]

[1]中国逻辑学会.逻辑研究文集[C].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路安.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关系研究[J].教育探索,2007,(9).

[3]张晓芒.创新思维的逻辑学基础[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4]余华东.创新思维的关键是非逻辑思维[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1).

[5]何向东,张绍友.试论逻辑学与素质教育[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5).

[6]宋晓芹.论逻辑思维的局限与补足[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

[7]马佩.辩证逻辑[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223.

[8]黄顺基,苏越.逻辑与知识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50.

[9]吕汉东.潜思维与创造[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3,(2).

[10]刘奎林.灵感——创新的非逻辑思维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10.

[11]C.S.霍尔.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45.

[12]G.Lakoff,M.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5.

[13]王天林.无意识的意识本性[J].心理学探新,2008,(6).

[14]何名申.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4,(4).

[15]时光.论潜意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1,(4).

[16]董建新.潜意识的形成与作用[J].现代哲学,1995,(4).

[17]张浩.论潜意识或无意识认识[J].东岳论丛,2007,(4).

[18]周彬.科学创造心理中的“无、有、潜”互动[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19]杰克.霍吉.习惯的力量[M].北京:当代中国,2007:21

[20]张静.试论逻辑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3,(7).

[21]赵红州.关于科学家社会年龄问题的研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1979,(4).

[22]郭桥.我国的逻辑教学将走向何处[J].哲学动态,2000,(10).

[23]武宏志.掀起大学逻辑学教学改革的第二次浪潮[J].河池学院学报,2006,(6).

[24]傅哲莹.中学亟须恢复和加强逻辑教学[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25]吴家国.重视和发挥逻辑学在知识创新和逻辑思维素质中的作用[A].逻辑教学·知识创新·素质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26]时明德.素质教育视野下的逻辑教学改革[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27]吴家国,王庆英.大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调查报告兼论逻辑教育中的问题及其改革[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28]谷振诣.论文科高校的逻辑教学与思维素质培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2).

(责任编校:周 欣)

B81

A

1673-2219(2011)01-0075-04

2010-09-09

张新吾(1978-),男,湖南郴州人,湖南科技学院助教,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逻辑与教育。

猜你喜欢
逻辑学潜意识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浅析《逻辑学》的教学方法
创新的逻辑
杰文斯逻辑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简单的逻辑学》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国内逻辑学教育普及理论模型的建构研究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