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招萍,蒋海红,吕斌军,刘文琴
(舟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浙江舟山 316000)
噎食指食物堵塞咽喉部或卡在食管的第一狭窄处,甚至误入气管,引起呼吸困难或紫绀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特点为突然发生,抢救难度大,死亡率高,易引起医疗纠纷。分级饮食干预是指对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病情症状和机能反应进行风险评估,并以进食风险高低采取分级干预的一系列护理活动。2008年8月至2009年10月,本院精神科对239例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实施分级饮食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对象 纳入标准: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住院精神障碍患者[1],进行常规精神科药物治疗。2008年8月至2009年10月239例患者为观察组,男138例,女101例;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49.13±12.66)岁;住院天数(38.59±16.87)d;住院次数(3.16±2.61)次。查阅病历,2007年8月至2008年7月235例患者为对照组,男 129例,女 106例 ;年龄23~ 79岁,平均年龄(51.30±11.97)岁;住院天数(42.90±18.25)d;住院次数(2.89±2.39)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饮食护理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饮食护理。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分级饮食干预。
1.2.2.1 进食风险评估 患者入院时,责任护士进行进食风险评估,评估内容主要为年龄、临床表现、抗精神病药物应用情况、饮食情况及智力,如有以下1项为进食高风险患者:有头部外伤,兴奋、躁动,恶心、呕吐,吞咽困难,抗精神病药物更换期间,使用抗精神病药物≥5年,年龄≥55岁,智障。进食高风险患者在饮食护理栏内作明显标识。
1.2.2.2 分级饮食干预 一般患者给予常规饮食护理。进食高风险患者给予重点管理与干预,具体内容包括食物选择、专区就餐。食物选择:选择易咀嚼、易吞咽的面包或面条等,严格检查家属带来的食物,符合要求的食物由病区保管员统一管理、发放,严禁患者私藏食物,擅自进食。设置专区就餐:病区餐厅内设置进食高风险患者就餐专区,就餐时关闭餐厅电视机,保持安静,以免分散患者的进食注意力;一日三餐由1名专职护士(资格护士)负责巡视,指导患者细嚼慢咽,严密观察患者的进食状况与吞咽功能,发现问题及早给予处理。
1.3 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发生噎食、窒息情况。噎食标准:进食中突然出现剧烈的呛咳。窒息标准:进食中突然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面色、口唇紫绀,意识模糊。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
对照组235例患者中发生噎食10例、窒息6例。观察组一般患者153例,未发生噎食、窒息;进食高风险患者86例,发生噎食3例、窒息0例。两组患者发生噎食比较,P=0.041;发生窒息比较,P=0.014。
3.1 精神障碍患者发生噎食及窒息的原因 噎食和窒息是精神科常见的急诊,一旦发生,死亡率高,国内黄建平等[2]报道噎食窒息的发生率为0.41%、死亡率高达66.6%。分析原因为:精神障碍患者因长期、大剂量、联合应用抗精神病药物(神经阻滞剂),易引起咽喉肌功能失调,抑制咽反射和抗胆碱副作用,使口腔、呼吸道黏液分泌减少;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干扰了喉部环状括约肌的正常反射;精神症状引起抢食、暴食加重了进食风险;癫痫发作抽搐等原因导致精神障碍患者进食时食物堵塞呼吸道而窒息;意识障碍、震颤、谵妄、紧张症状群及合并躯体疾病时吞咽反射减弱等都加重了进食风险,从而导致精神障碍患者噎食、窒息发生。
3.2 分级饮食干预对预防精神障碍患者噎食和窒息的作用 噎食和窒息主要发生在进食过程中,防止患者噎食的关键在于预防,尤其是对噎食高危患者进行干预至关重要[3]。对住院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进食风险评估后给予分级饮食干预,将高风险进食患者集中一室进餐,指派专人进行进食指导,并加强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从而减少了噎食和窒息发生。本研究显示,实施分级饮食干预后,观察组的噎食窒息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1]沈渔邨.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27-449.
[2]黄建平,昂正荣,张湖.住院精神病人急性异物窒息24例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4,20(2):101.
[3]刘文琴,丁优娜,戎燕.饮食风险管理预防老年患者噎食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8A):1177-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