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琼 阳德华
学校教学中思维训练生活化探析
左琼 阳德华
先从思维训练生活化入手,从学校教育中的课程内容、课堂过程以及课程目标三方面来分析教学中思维训练的不足,以生活为目的来探讨僵化的课程与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应对策略,如整合课程内容、塑造生活情境、启发学生思考等。最终使课程与教学的思维训练更具有生活的指导意义。
课程;教学;思维训练生活化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的同时需要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在课堂中,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当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有所裨益。因此许多学者对课堂中思维训练作了一些探索,如通过设疑、直观、比较等方式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最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无论是思维技能,还是所学习到的其它知识和技能最终应该指向生活,所以生活化的教学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所谓生活化的教学主要是指教学活动应与学生日常生活有结合点,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有联系,教学的目的和教学结果的相协调。思维训练离开了现实生活,采用教条的内容、僵化的方式,它所能达到的效果将是微弱的。目前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学科教学领域,结合具体学科来谈生活化教学的实现,涉及思维训练生活化的尚不多。
所谓思维训练生活化,它是与脱离生活的单一课程与教学思维训练相对而言的,它主要强调的是应充分认识到思维训练在生活中的作用,以生活为目的来考虑课程与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所有问题,从而使思维训练贴近生活,服务于生活,促进学生的未来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只有生活化的思维训练,才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目前,研究者们对思维训练生活化的探索较少,因此,思维训练生活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不仅有利于丰富生活化教育研究体系;思维训练生活化的研究还能为教学实践提供一种新的出路,比如例如丰富课程内容,使之更接近真实的生活,完善课程教学中单一的思维训练,使学生摆脱只为考试而学习的苦役,让他们在学习中真正的解放自己,而且思维训练生活化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新的尝试,思维训练生活化的创造还可以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思维训练生活化的改革是符合学生的需求,是顺应时代的呼唤的,是对现代教学的反思。
虽然我国教育体制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但到目前为止,部分学校仍避免不了以考试分数作为评判学生学习结果的标准。因此学生陷入为考试分数而学习的误区,他们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个性被扼杀,思维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发散。这种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是死气沉沉、毫无生命力的,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也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拿高分的能力,对生活的经验增长是极少的,这相当于把学校与生活割裂开来,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这样的课堂存在着许多弊端。以下主要从思维训练的载体(课程内容),思维训练的教学实践过程(教学过程)以及课程目标三方面来谈教学中思维训练的不足。
1.课程内容不够整合,课堂思维训练脱离生活。目前,各个中小学校的课程科目设置相对比较多,各学科知识量能充分满足相应年级学生的需求,但是知识的整合不够。学科课程设置比较多样化,其初衷是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加广博的知识技能以便日后用来解决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方面的问题。例如,关于“水”,学生不仅应知道其物理性为透明液体,化学成分为H2O,还应了解其在大气循环中也起关键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数课堂中思维训练的内容仍然只局限于课本,受制于以教材和参考书为标准的各种考试,思维训练较为单一,未能达到课程设置多样化的初衷。同时各科出现一种分化的现象,这就导致学生在认识事物时会单一或者很局限的看待一些问题。这样的看问题才更全面的。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单独而存在的,因此课程内容的单一化或者分科化严重还会影响学生的普遍联系事物看问题的思维的训练。
2.思维训练忽视学生的能动性,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在课堂中占主体地位,这样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并且把所学的思维模式联系迁移到生活中去,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学生才能更好的吸收和接纳知识。然而目前大多数课堂中,教师仍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接收器”,忽略学生的能动性,忽视学生现有的思维能力、思维状态甚至是心理状态。学生的思维难以得到应有的训练。课堂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而且课程内容丝毫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只是简单的把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课程内容教授给学生,学生只是单纯接收,而不能主动地进行加工吸收。当在现实生活中类似问题重新出现时,学生就不能很好去思考问题,学生接收到的知识不能够在生活情境中激活、迁移、运用,甚至所学的知识,只不过是知识的累积而已,而无法运用到生活中去。这种课堂只会使得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僵化。
3.学校思维训练的目的与生活化的思维训练有偏差。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当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然而,迫于院校间竞争的压力,某些学校错误地将升学率作为竞争的砝码,而取得高分是升学率增大的一个保证,这种错误的导向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不利的影响,因此造成学校维训练的目的与生活化的思维训练有偏差。造成此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体制上的因素,又与学校的教育理念直接相关。教学中以高分数作为目标的单一的价值观会使得学生所学到的东西不足以用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习最终是指向生活的,而生活才是生命的本质,分数只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指标之一,正确的看待分数和升学率才真正摆脱对单纯对分数的追求。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摆脱课本、摆脱教师,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更具有创造性和更好的适应生活。正如杜威所说:“理论应该是属于最实践的东西”。
学校教学思维训练生活化应该紧紧围绕课程内容,课程过程和课程目的来做优化。
1.整合学校课程内容,使之更趋于现实生活化。我国政府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与素质教育相对应的课程内容也应该素质化。首先,学校课程科目及其内容的设置应当多样化,这是时代的需求,是培养与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最基本的保证。课程内容不应仅拘泥于考试内容,学生学习也不可局限于某一类学科的内容。在多样化课程内容设置的基础上,各个学科间还需要有一定的联系。例如,科学这门学科就整合了物、理、化等各个学科。当然这还远远不够,课程内容应更有丰富性、整合性,课程内容的背景中应适当增加部分与生活相似的背景和实践生活相贴近的内容,应当拉近学生的“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与生活紧密相联系的课程才能从内容上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对生活进行观察和思考,学校课程与现实生活之间才能产生有效的迁移。学校中生活化的思维训练还应当向社会生活和实践延伸,比如在西方许多学校教育中就直接让学生讨论社区问题、国家重大热点问题等,教师会让学生去收集相关资料,并通过严密的推理论证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讨论和交流各自的想法,这样的课程内容是与时俱进的并且与社会紧密相联系,这种丰富的课程才能真正的使思维训练更贴近生活。
2.塑造真实的生活情境,使课堂与生活相联系。在课堂中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有利于教学生活化的实现。创建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生活情境,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思维发散是有益的。首先,在创设生活情境课堂之前,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心理有所了解,例如认知发展水平。这样才能使思维训练的情境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学生生活和认知现状紧密联系起来。其次,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从教学需要出发,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于情境中来思维。再次,情境设置还需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够从身边做起,与其日常生活的环境相一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借助一些现代教学工具来创设生活情境,例如多媒体教学,在教学和实际生活中建立一个桥梁,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抽象知识具体化,创建一个生动具体的场景鲜明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最终达到课堂情境生活化。在真实生动的生活情境下,学生学习的知识才能更好的运用于生活以及迁移至生活的各个方面。
3.在情境中要有刺激思维的课题,让学生善于探究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有益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和培养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思考能力,这才是思维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思始于疑,教师提供的情境教学中就应当有能够刺激思维的课题。首先,在塑造的生活情境课堂中,教师应联系学生实际采用各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例如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其次,应鼓励学生破除思维定势,突破旧的思维框架,充分发散思维,不断创新。再次,应给予学生质疑的空间、讨论的机会,鼓励学生不唯书唯师,大胆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还应给予学生的思维一定的评价,肯定学生的思维并加以适当引导。
4.教学的思维训练目标不断趋于生活化。学校的思维训练目标不应只是单纯智力上的训练,更不是脱离生活和抽离生活的训练,所以学校的思维训练目标不应该是如何取得高分,而是让学生在智力上有所成熟。只有当学校的思维训练目标不断趋于生活化,才能更好的体现学校教育的价值,能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生活。然而思维训练目标生活化需要政府、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首先,就应尽量淡化“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考试或许可以多变换一些形式;例如英语中的口语,考的是学生随机应变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并不需要通过试卷和做题来考察。语言本身就是交流的工具,如果过多拘泥于语法句型等方面,这会限制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发展。其次,学校的教材也应与其趋于生活化的目标相对应。最终思维训练生活化是靠教师来执行的。所以应该加强对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建设。教师在课堂中不因是迫于完成教学任务,给予学生施加繁重的压力,而应该启发学生,循循善诱。
在学校教育中贯彻教育生活化,应从现实生活出发,把学生的“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联结起来。整合课堂知识、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让学生们学会思考,培养学生们适应社会、独立生存的基本技能。从教育产生之日起,人受教育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生活。
[1][美]约翰·杜威.民主·经验·教育[M].彭正梅译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7-58.
[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430.
[3]刘立锋.初中语文教学思维有效性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
[4]丁玉兰.幼儿英语教学生活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9.
[5]居民.全新视角下的情境教学法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9(12):114-115.
[6]张文,高玉柏.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10):47-49.
[7]沈锋.将生活引入教育使课堂焕发活力[J].教学研究,2010(6):176.
[8]翟楠.教育·生活·课程[J].兰州学刊,2005,1(142):310-311.
[9]张红.浅谈启发学生学会思考[J].魅力中国,2009(30):150.
Analysis of the Life-oriented Thought Training in School Education
Zuo Qiong Yang Dehua
Beginning with the concept of life-oriented thought training,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content,curriculum processes and curriculum goals,the paper analyzes the deficiency of thought training,and the strategy to cope with the rigid curriculum and the thought training method.The purpose is to make the thought training of the curriculum more valuable.
curriculum;teaching;life-oriented thought training
G622.0
A
1672-6758(2011)07-0005-2
左琼,在读硕士,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9级,四川·南充。研究方向:基础教育研究。邮政编码:637009
阳德华,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研究方向:基础教育研究。邮政编码:637009
Class No.:G622.0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