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峰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育系,山西晋城 048026)
论道情的历史渊源及发展阶段
李剑峰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育系,山西晋城 048026)
道情是我国目前尚存的最为古老、最为庞杂的民间艺术之一,是道教思想文化和民间音乐曲艺长期融合、衍变的产物。道情的发展历程可分法曲道情、俗曲道情和地域道情三个阶段,道情一千多年的发展流传历经了从宫廷到民间、从庙宇到乡野的传承与创新,体现了我国民间艺术发展的曲折延绵和深厚底蕴,展现了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
法曲道情;俗曲道情;地域道情;历史渊源
道情艺术在我国民间流传的历史可与道教比肩。道情在发展过程中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法曲道情、俗曲道情和地域道情。
法曲,初期又名法乐,最早见于东晋时期《法显传》,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法曲有很强的外来音乐元素,一般认为在一千八百年前由西域各国传入,它与汉族清商乐相融合,隋朝时候逐渐演变成成熟的法曲。唐代和道曲一起发展到鼎盛。道情渊源于道教的道观音乐,是用于宣传教义及募化的一种艺术工具。北魏时期,嵩山道士寇谦之撰写《云中音诵》,初步确定了道教音乐的音韵法则。后有道士陆修静编撰斋戒仪范一百余卷,进一步规范了道教音乐在宗教仪式和场合中的应用法则。到了唐代,道教音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道歌、道曲、道调丰富了道情的音韵和意蕴,并和宫廷音乐、佛教音乐相融合。
唐玄宗李隆基及其贵族文人对法曲道情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唐初,“性英武,善骑射,通音律、历象、文学”的玄宗,亲自传授和创作道情,使之成为宫廷生活中一种重要的音乐艺术和娱乐样式。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朝鼎盛时,隶属宫廷乐舞机构太常寺和鼓吹署的乐人、音声人、太常乐户子弟等乐工舞伎总数达数万人。开元二年,唐玄宗设立内教坊,又在长安、洛阳两地设置了四处外教坊。唐初法曲的典型作品是《霓裳羽衣曲》,它的出现对唐代的道情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唐玄宗根据《婆罗门曲》,并吸取了一些西域乐曲的音乐元素,苦心孤诣创制《霓裳羽衣曲》,为体验道教境界,唐玄宗曾亲登三乡驿,遥望女儿山,苦思冥想,为之痴狂。在帝王的引领下,士族文人们纷纷追随,上行下效,创作了大量的道情作品。这些作品内容大都变幻离奇,神秘莫测,仙乐飘飘,舞姿婆娑,老庄思想充斥其间。
法曲道情作品在唐代对普通人的生活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白居易曾说:“法曲虽似失雅音,盖诸夏之声也,故历朝行焉。”所以,道情艺术在唐代已经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道情艺术作品,也深深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安史之乱”后,法曲道情随唐王朝由盛转衰而迅速走向衰落。法曲道情产生于宫廷,兴盛于宫廷,也衰败于宫廷。到了宋代,虽然一度在宫廷中得到恢复,但平淡无常,无甚新意。
俗曲道情在民间得到延续传承。道情因李唐王朝的推崇而登上大雅之堂,也因上层社会的挚爱而引起各阶层的关注。作为艺术,特别是和道教结合在一起的道曲艺术,很容易在民间生根生长。唐宋之际,道情的繁荣由宫廷走向民间,由道观走进乡野,一方面朝政更迭、分裂对峙、战乱频仍的动荡社会使得大量道情艺人的活动场所由宫廷转移到民间,另一方面应门道士在社会底层宣讲道教经典,或直接讲唱八仙故事,唱生死、论功名、劝善行,在民间产生广泛的影响。这些说唱故事,夹杂着神仙老庄思想和道教教规教义,采用歌、乐、白、曲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题材广泛,宣道度人,受到民间的广泛欢迎,成为有别于法曲道情的俗曲道情。
宋元明清时期,道情与民间音乐艺术表演加速融汇交流。宋代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称为“瓦肆伎艺”的道情说唱深受欢迎,渔鼓开始成为道情重要的演奏乐器,简板也成为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金元时期由于全真教的兴起,加上进身无门,许多文人隐逸逐流思想渐行,遂由儒入道,从而创制了大量散曲道情。明清时期道情进一步由宗教走入世俗,受到民间广泛欢迎。
俗曲道情的发展经历了“一经、二词、三道情”的发展阶段。“一经”,即讲唱教义经典阶段。即宣传道教经义、劝善惩恶、歌吟心志、高蹈物表、警醒世人。“二词”即唱词阶段。民间道情发展过程中曾遭遇责难和攻击,有人认为在道观庙宇吟唱有碍道家的清净和肃穆,讲唱教义是对道仙的不敬。于是道教教义之外的民间传说、得道成仙的人物和经历被艺人们整编讲唱,场所也开始远离道观,跑到了信教群众聚集的地方“居士林”,并且鼓励居士学唱,作为吟经的功课。居士门在学唱的过程中大量吸收地方词曲和民歌的音调,丰富和改进道情的唱法,甚至引进和添加了说唱的乐器。“三道情”,这一时期的道情长于叙事、说理,用一曲连续歌之,歌白相间,又唱又说,戏曲化倾向明显。
道情艺人、游方道士及战乱等因素推动了道情的加快传播。由于地域阻隔和交通制约,俗曲道情起初只在关中一带流行。宋元以来北方地区连年的战争,使广大百姓流离失所,一些道情艺人和云游道士也四处漂泊流浪,被迫卖艺为生,客观上促进了道情艺术的发展和传播。一些重大社会事件比如金贵族入侵中原、宋王朝举国南迁、全真教龙门派的创始人丘处机奉旨赴燕京传道、元代汉族文人进身无望流落社会下层等事件,也促进了俗曲说唱道情的传播。随着道教的起伏演变,道情灵活多样的艺术形式,通过无数道情艺人的双脚,逐渐传播到大江南北,和百姓生活密不可分。
道情与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歌谣俗曲相结合,催生出风格各异的地方道情样式。生长在不同风土人情中的道情艺术,同当地民间歌谣相结合,逐步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曲艺形式,形成了个性纷呈的众多道情剧种。这些道情剧种宗教音乐特色浓郁,但更多的是乡土气息、大众化的语言表达和民间器乐的融入。它们往往故事情节简单易懂,语言清新活泼,动作多、表演性强、人物个性化明显,伴奏乐器得到改进,独唱、合唱、对唱形式多样,更加贴近社会底层生活。明清以后地域道情逐渐分流为南北两大不同的体系,北方的曲牌体和南方的诗赞体。它们大都汲取了地方小调和戏曲的元素,又融入了民俗表演内容,风格迥异,剧目多样,地域色彩十分明显。
道情是我国道教思想文化和民间音乐曲艺长期融合、衍生的产物,历经法曲道情、俗曲道情和地域道情三个阶段,从宫廷到民间,从关中一带到流布全国,与民间信仰、民间曲艺、民间审美、民间音乐相结合,诠释和宣扬了道教教规教义和道教故事传说,丰富了民间信仰生活,充分体现了我国民间艺术发展的曲折延绵和深厚底蕴,展现了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
[1]张燕丽.晋北道情剧种文化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3.
[2]孙福轩.“道情”考释[J].中国道教,2005,(2).
[3]温燕.陕北道情的初步研究[J].美与时代(下半月),2010,(1).
On the Historical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Stages of Tao Tsing
LI Jianfeng
(Teachers Education Department,Jinche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Jincheng,Shanxi 048026,China)
Tao Tsing isone of the oldest and the most jumbled folk art forms existing in China today,which is the product of long-term integration and evolution of Taoism culture and folk music.The development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court-song Tao Tsing,folk-song Tao Tsing and regional-song Tao Tsing.Through the thousand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transmission,Tao Tsing experienced the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from court to civilian as well as from temple to the country.It reflects the tortuous stretches and deep heri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art in China,displaying the everlasting charm of national culture.
court-song Tao Tsing;folk-song Tao Tsing;regional-song Tao Tsing;historical origins
J820.9
A
1008-469X(2011)06-0053-02
2011-09-16
李剑峰(1975-),男,山西沁水人,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戏曲、地方戏和民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