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耀辉(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12)
论信息化条件下国防生教育培养的问题及对策
田耀辉
(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12)
国防生是我军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来源,高校在国防生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论文探讨了高校国防生教育培养中出现问题及原因,探讨信息化条件下国防生教育培养的方法对策。
国防生;教育培养;信息化;问题及对策
随着军事技术的持续发展,军队对军人能力素质、知识结构的需求不断提高。作为依托地方普通高校培养的军队干部“国防生”已经成为我军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来源。客观地分析国防生教育培养的现状,积极研究探索提高国防生教育培养效果的途径,对于我军的人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系统培养国防生军政能力,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总政治部宣传部(以下简称总部)联合制定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1]。“计划”中包含了《国防建设》等13门课程,各高校根据情况,把课程安排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阶段学习训练。高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的开设部分带有军兵种特色的军政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各普通高校在国防生的教育培养上积累了许多十分宝贵的经验,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实践环节相对薄弱
地方高校普遍较为注重国防生的军政理论学习,但在国防生军政实践环节还相对薄弱。通过在几所高校调查发现,国防生的军政实践活动相对单一,基本上采用的都是暑期实践、部队见习等方法。体现军人基本素质的队列、军事体能等军事技能课程的学分少,而且开设的时间不够连续,不能够确保国防生在校期间通过锻炼获得良好的体魄,不利于国防生培养优良的军人气质和作风。
(二)军队信息化建设相关内容不够深入
目前我军正处在跨越式发展和转型建设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既要献身基层部队、又能带兵,既要驾驭新武器装备、又能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任务”的高素质军事人才。因此,国防生应具备基础知识背景丰富和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尤其是对军队信息化建设以及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形态要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是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军政训练课程中,关于部队信息化建设以及未来信息化战争的相关内容比较少。对于信息化等相关知识,许多高校只是在《军事高技术》一课中从技术层面上讲解了涉及军事的科技知识。少部分高校提及了信息化战争及军队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概念,但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仍有待深入。
(三)战斗精神培育内容有待加强
高校在培养国防生健康军人心理上涉及不多不深。总部在“计划”中确定了《革命军人思想品德修养》和《军人心理学》两门涉及军人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但各高校在具体实施时有的只开设其中一门课程,有的将国防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和普通大学生的课程放在一起一并授课。这些做法弱化了心理教育和品德教育的功能,不能很好的培养国防生健康的军人心理。为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我军正在大力开展军人战斗精神教育,军队讲的敢打必胜的信心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如果国防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吃苦精神不足,必将会对其未来的部队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一)课程总体规划不够周全
目前,各高校已将“计划”规定的13门军政课程纳入了整体教学计划,但与高校整体教学计划相对独立,两者的教学计划在时间安排上经常发生冲突。特别是总部在13门军政课程中所明确的考试课程还没有被教育部正式列入教育部规定的主干课程,因此军政课程对于国防生毕业或取得学位的影响并不严重,造成国防生参训热情不高。此外,国防生的军政训练,多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安排在双休日或寒暑假进行。由于时间、场地、师资等方面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训练时间、训练内容和效果还无法得到很好的落实。
(二)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从调查得知,普通高校从事军事课教学的人员比较缺乏。国防生军政教员主要来自于外聘军事院校教员、驻校选培办和本校相近专业教师。外聘军事院校教员具有丰富的军政理论和军队实践经验,授课时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很受学员欢迎,但由于外聘军事院校教员大多采用周末集中授课,教学时间和教学质量难以有效保障;驻高校的选培办由于人员少,长期驻地方高校,对部队情况特别是人才素质要求缺乏了解,承担教学训练任务有一定难度。此外,驻校选培办干事、参谋虽然对军事实践具有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其军政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知识体系不健全,授课内容深度不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地方高校教员专业理论知识基础雄厚,但由于缺乏军队工作经历,对部队缺少感性认识,对军事工作不够熟悉,不能将专业知识与军队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常常使军政教学脱离实际,脱离“军味”,有些课程的针对性、有效性不够,这也影响了国防生培养质量。此外,普通高校对信息化建设对国防和军队的影响认识不够,在军队信息化建设等相关内容上研究不深入,导致国防生在军队信息化建设等内容了解不深[2]。
(三)高校培养国防生主动性不足
受名额所限,国防生在各普通高校的学生总数比例小,同时各高校有专门的部门和驻校选培办共同负责国防生的管理工作,使得部分高校在国防生培养的工作上主动性不足,不够重视国防生培养工作。从一定角度上讲,高校从事的是培养国防生的一线工作,其能力、素质、责任感对国防生成长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各高校存在着依靠相关职能部门和驻校选培办的思想,在国防生培养工作上的思路不多、积极性不高、工作被动,导致国防生的学习教育抓得不够紧,要求不够严,影响了国防生的成长进步。
解决当前国防生军政训练工作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加大保障力度入手,积极构建与高校办学规律相适应、与国防生特点相吻合、与部队需求相一致的国防生军政训练工作模式,下大力气抓好教、学、训、养四个关键环节,形成共育人才的有效途径[3]。
(一)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军地共育共教的教学体系
既要充分发挥高校的教学主体作用,使军政理论学习与专业学习统筹安排,又要充分借助军队军事教学资源和保障体系,大力发挥军队院校和驻军部队的骨干作用。高校方面要做到“两个纳入”:一是纳入高校教学安排。将军政理论教学计划纳入签约高校整体教学计划,明确规定时间安排国防生军政教学。二是纳入高校教学保障。高校要设立国防生军政理论教学专门机构,集中抓好军政训练配套设施保障。军队院校和驻军部队方面:一要建立教学协作关系。充分发挥军事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场地、教学设施完善配套的优势;二是要立军政训练共建机制。有条件的可将国防生与军校学员、部队战士结成对子,交流思想和心得。三要建立军政训练、思想教育和当兵见习基地,培养国防生的综合能力。
(二)健全完善政策制度,形成教育培养的良好机制
落实好军政训练工作,根本的是靠政策制度作保障。一是完善责任机制。明确军地双方的责任,把军政训练纳入高校教学体系,同时也纳入到部队教育训练体系。二是完善激励机制。把组织实施国防生军政训练的成效作为检验高校和承训部队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把军政训练成绩计入国防生学分,与入党、评优、考研、毕业分配等实际利益挂钩。三是完善考评机制。总部或大军区级单位制定具体的国防生军政训练考核细则,明确考核的内容、标准、方法。明确部队相关职能部门督促、指导、检查国防生的军政训练实施情况,确保训练时间、内容、人员、效果的落实,高校和选培办要建立《国防生军政训练成绩档案》,采取单项结业考核和毕业综合素质评估相结合的办法,对国防生军政训练进行全程跟踪考核淘汰。
(三)积极改进训练内容,增强教育培养的针对性
普通高校在国防生的具体课程设置上要与培养目标相匹配,与高等教育的具体要求相一致,使国防生的知识能力与军人素质培养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与社会发展、国家与军队目前的形势任务和国防生特点紧密结合,符合大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适应国防生的第一任职需要。使国防生了解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及面临的威胁,了解部队军事斗争准备任务,了解部队信息化建设情况,了解当前部队建设的总体形势、基层部队的基本情况;传授他们基层带兵的基本经验和方法,为第一任职打下良好基础;针对国防生爱好前沿军事知识的特点,介绍军事高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使他们熟悉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作战性能,调动国防生参加军政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1]总参军训部,总政宣传部.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Z].参训字[2001]第372号.
[2]靳路薇,蒋薇.论信息化条件下国防生任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武警指挥学院学报,2008,(7):44-45.
[3]刘国党,吴忠发,马龙生.国防生军政训练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南昌陆军学院学报,2008,(5):80-81.
E251
A
1673-2219(2011)07-0179-02
2011-05-11
田耀辉(1978-),男,河南郑州人,中南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防教育。
(责任编校:傅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