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修辞形式的象似性分析

2011-04-08 05:13丁健纯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7期
关键词:形体笔画部件

丁健纯

(湘南学院 中文系,湖南 郴州 423000)

汉字修辞形式的象似性分析

丁健纯

(湘南学院 中文系,湖南 郴州 423000)

汉字是一种象似性极高的文字,从产生时期的象其形到发展演变过程中的象其意,始终都映照着汉人对客观世界经验结构的心理感知。汉字修辞利用汉字形体结构进行修辞活动,其修辞形式在对汉字部件的拆合、笔画的增减、字形的借用、连用和变动中映射出人们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心理认知以及与客观世界之间的相似关系。

汉字修辞形式;形体结构;心理认知;象似性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界认知功能语法学的兴起,语言学家们从语言和认知的关系出发,对语言结构的象似性进行了深入的论证和探讨,普遍认为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纯形式系统,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经验结构的映射,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往往具有象似性的对应关系。这一研究目前主要以句法为重点,并且逐渐向语音、构词和语篇层面拓展。在汉字这类表意的文字中也同样存在。

Haiman指出,人类自然语言里的象似符主要是影像和图样,影像象似符是在某些特性上与其所指称的事物相像的单个符号,是一种代表单个简单事物的象似符,象形汉字就属于这种象似符。文字起源于图画,汉字作为现今唯一仅存的表意文字,为这一观点提供了现实的有力证据。古汉字中象形字的产生遵循“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原则,人们通过感知客观世界,揣摩事物的形体特征,然后将其具象于文字之中,因而甲骨文时期的象形字是一种表意兼表形的文字,具有极高的象似性。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又逐渐产生了“视而可识,察而见意”的指事字,“比类合谊,以见指撝”的会意字和“以事为名,取譬相成”的形声字,汉字的形体经由隶定和楷化以及结构的简化,虽然不再象其形,却始终象其意,都是人们认知世界的经验结构的表征形式。汉字图式在文化认知模式的制约下由形态象似向概念象似的心理临摹过程正是我们的认知过程由意象感知向概念化升华形成范畴的象似写照。可见汉字的象似性是指汉字从最初产生时期的象其形到之后发展演变过程中的象其意,始终都映照着汉人对客观世界经验结构的心理感知。

汉字修辞是指利用汉字的形体结构,以汉字形体结构为物质形式和思维工具的一种非语言要素修辞现象。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积极修辞却经常崇重所谓音乐的、绘画的要素,对于语辞的声音、形体本身,也有强烈的爱好”。这里的“语辞的形体本身”指的就是汉字形体。汉字可以通过部件的拆合、笔画的增减、字形的借用、连用和变动等表情达意,获得某种修辞效果,是一种积极有效的修辞方式。汉字修辞的修辞形式是一个封闭的类,主要有拆字、并字、减笔、增笔、借形和联边等类型,它们的形成体现出多种象似性关系。

一 拆字、并字、减笔、增笔与独立性象似

根据 Haiman的定义,独立象似性动因指的是,“一个表达式在语言形式上的分离性与它所表示的物体或事件在概念上的独立性相对应”。古汉字是词文字,一个汉字代表一个词,对应一个概念,映照着客观世界的一个事物、动作或性状等,体现着汉字个体化和概念个体化的对应关系,具有很高的独立象似性。随着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的字形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现行汉字的结构单位分为笔画和部件两级。笔画有横、竖、撇、点、折五种主笔形及其相应的附笔形,它们之间以相离、相接和相交三种方式组合。部件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其组合方式主要有四种:左右组合、上下组合、包围组合和框架组合。Peirce在对象似符的分析中指出,界定象似符的所谓“相似性”并不是客观的、基于逻辑的,而是一个“心理事实”,即感知中的相似性。划分汉字的结构单位并归纳其组合方式,反映出在汉人的思维感知中,构成汉字的笔画或部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一点可以从汉人利用火柴棍教小孩子认字或者玩汉字笔画改动的变字游戏中得到印证。人们认为组成汉字的笔画和部件具有独立性,或者说具有可拆卸性和可组装性,因而能够通过拆分、合并、增添或减损个别笔画或部件变成另外一个字(包括具有修辞意义的错字)。汉字修辞形式中的拆字、并字、减笔和增笔正是基于这一思维认知的结果,表现出独立性象似动因。例如:

1.这韩爱姐儿见敬济一去十数日不来,心中思想,挨一日似三秋,盼一夜如半夏,未免木边之目,田下之心。(《金瓶梅》)

2.工力成功功报国,士心立志志兴邦。(王玉鼎《汉字文化学》)

例1采用拆字,将“相”字拆分成“木”和“目”,“思”字拆分成“田”和“心”,汉字以部件(文字)的形式独立出现在言语中。在这里,作者选用同义异形的“木边之目,田下之心”含蓄婉转地表达出韩爱姐儿的“相思”之情。例2上联中“工”、“力”两个汉字作为部件合并为“功”,说明要建功报国,下联中“士”、“心”两个汉字作为部件合并为“志”,说明要立志兴邦。例3是清代才子纪晓岚为曲阜孔府撰写的一副对联,上下联中各有一个有意写错的字,上联中的“”是在“富”字上减少一点,意味“富贵无顶”,下联中的“”字将“早”的一竖与上面的“立”连在了一起,寓意“文章通天”。结合整幅对联,可以看出纪晓岚是想通过对这两个汉字笔画的增减,突显出孔府尊贵显赫的地位以及表达对孔子的倾佩之情。

二 拆字、并字与次序象似

时间顺序的观念是人类认知结构中最重要、最根本的观念之一。Greenberg从大量类型学证据出发,明确提出,“语言中成分的次序与物理经验的次序或对事物的认识的次序是平行的。”语言的两种存在方式,不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维的,语言形式呈线性序列展开。口语中的词在时间的线条上依次出现,书面语中的文字同样也遵循时间的线性原则。这一线性原则具体来说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汉字是在时间的线条上一个接着一个被书写出来的,二是单个的汉字在书写时其笔画或部件有着既定的先后顺序,即笔顺。汉字笔顺的基本规则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从外到内后封口、先中间后两边。笔顺基本规则的形成是顺应人们书写习惯的结果,折射出人们对汉字形体结构的认知次序。我们在对汉字修辞中拆字和并字两种修辞方式的研究中发现,人们在直接利用部件或笔画拆分或合并汉字时,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汉字笔画书写顺序的心理认知次序。以曹石珠《汉字修辞学》著作中有关拆字和并字的语料为例,据统计,58个拆字语例中有45个是遵循笔顺顺序拆分的,所占比例为78%;61个并字语例中有45个是依照笔顺顺序合并的,所占比例为74%。这两个数据说明汉字在拆分或合并时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次序象似性动因。例如拆字:

4.张俊民道:“胡子老倌,这事在你做法便了。做成了,少不得‘言身寸’。”王胡子道:“我那个要你谢……”(《儒林外史》)

5.述梦有人与之曰:“八厶子系,十二为期。”觉谓其妻曰:“虽贵,而祚短哭何?”妻对曰:“朝闻道夕死尚可,况十二乎?”(《后汉书》)

例4将“谢”字拆分成“言身寸”。例5将“公孫”拆为“八厶子系”,暗指公孫述。三例中汉字拆分的顺序与其书写顺序完全一致。再比如并字:

6.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三国演义》)

7.南宋《苕溪集》有拆字诗一首:“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王玉鼎《汉字文化学》)

例6中的“合”是曹操将“人一口”三个汉字(部件)依序合并而成,杨修深得此道,悟出了“一合酥”即“一人一口酥”的意思,与众人分而食之。例7中“日月”、“山风”、“石皮”、“古木”分别合并成“明”、“岚”、“破”、“枯”,体现出部件组合的情趣和妙处,其中除“枯”字因语义需要逆序合并外,其余都是按照部件的书写顺序合并的。

三 借形与形体象似

王文松在《汉字:汉语修辞的特殊材料》一文中指出,“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范畴,即汉字形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显示文字的意义信息。一般来说,表意文字是从图画文字发展演变而来的,汉字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不断增强。然而,也还有少数笔画不太繁复的字仍保持着很强的形象特征。人们在修辞时就可以借用这些字的形体来表示另外事物的形貌,简洁逼真地再现事物的情状,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提到的“少数笔画不太繁复的字仍保持着很强的形象特征”和“可以借用这些字的形体来表示另外事物的形貌”已经体现出朴素的汉字修辞形体象似观点。所谓汉字修辞的形体象似,是指利用汉字形体描绘客观事物的形状,映照出汉字形体与所对应的客观事物形体之间的相似性,具体来说指的就是汉字修辞中的借形修辞格。例如:

8.但是没有客人,只有小栓坐在里牌桌前吃饭,大粒的汗,从额上滚下;夹袄也贴住了背心,两块肩胛骨高高凸起,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鲁迅《药》)

9.她走到一张桌子前,从一个大药瓶下取出一个折成“又”字的条子,看了一下上面写的字,惊讶地问我:“你姓‘再’?还有姓‘再’的吗?”(刘心武《银锭观山》)

10.他们登完了石级转一个弯便到了钓台,那是用石头造的,临湖一带亞字栏杆,栏杆前面是一长排石凳。(巴金《春》)

此外,汉字借行还有“金字塔、国字脸、工字钢、丁字街、十字路口、人字形草棚、之字形山路、大字型姿势、且字形牌位”等等。客观事物的形状呈现在眼前,人们借助想象和联想,用与之形体相同或相似的汉字直观具象又简洁经济地描绘出来。借形辞格既表现出被借用的汉字与所指称的客观事物在形体上的象似性,又体现出象似原则和经济原则的并存。从以上语例的表达方式可以看出,借形的象似性往往以隐喻的方式表达,本体是客观事物的形状,借体是汉字的形体。其语法形式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名词性定语与受定语之间的等同关系构成,可简单表述为“‘X’字(形)+客观事物”,这一形式比较常见,如例9和例10;另一种是利用表等同关系的等语构成,如例8。比喻建立在相似关系的基础上,借形以隐喻为媒介,建构起客观事物本体和汉字介体之间的象似性同一关系。

四 联边与重叠象似

重叠象似机制是戴浩一首先明确提出的,他将其定义为:“语言表达形式的重叠(重复)对应于概念领域的重叠(重复)。”汉字修辞中有一种联边修辞形式,刻意连用三个或三个以上偏旁相同的汉字,以达到特定修辞目的的修辞现象。例如:

11.杨柳枝枝柔,鹂鸣鸳鸯凫。妍装妙女娇,淘淘漫游湖。(黄庭坚《少女游春》)

12.浩海汪洋波涛涌溪河满注,雷霆霹雳霭雲雾霖雨雱霏。(海神庙对联)

13.荷花茎藕莲蓬苔,芙蓉芍药蕊芬芳。(荷花池亭子间对联)

例11是一首春游诗,四句中每句分别由五个“木”、“鸟”、“女”和“氵”偏旁的字连用而成,描绘了一幅树木葱茏、鸟声缭绕、流水潺潺、少女流连的春景图。例12是粘贴于海神庙的一副对联,上下联分别连用11个偏旁相同的“氵”和“雨”,大雨滂沱、大海波涛汹涌的景象立刻呈现于脑海和眼前,印象深刻。例13上下联各连用7个偏旁为“艹”的汉字,描绘出荷花池内外一派生机勃勃、群芳争艳的盎然景象。

联边的本质是部件的相同,即同一部件的连续拷贝或复现。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由相同部件构成的汉字往往具有相同的意义类属。客观事物或现象因为数量多、体积大或程度深等在视觉和心理感知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和深刻的印象,于是人们在描绘时特意选用在字义上与客观现象对应的同一部件的字,通过相同部件的字的连用与之相呼应。正如鲁迅在《汉文学史刚要》中指出的“其在文章,则写山曰峻嶒嵯峨,状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葱茏,恍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联边辞格体现出重叠象似性动因,其含义是:包含相同部件的字连用在一块,通过字形上同一部件连续重复出现(叠用),映照和凸显出概念领域的量的观念。

五 汉字修辞形式与文化心理象似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反过来也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的运用。由于儒家学说的影响,汉民族一贯有着委婉含蓄的文化心理传统。王希杰指出:“中国人的心理比较内向,重视和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人情味儿,这影响着说汉语的人的语言表达方式。总体上来说,汉人言谈是比较委婉含蓄的,这同欧美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种典型的文化心理同样折射于汉人使用文字的方式和习惯中,即汉字修辞的文化心理象似性,在汉字修辞中某种方式的选择和使用与汉民族委婉含蓄的文化心理之间存在相似的映照关系。例如:

17.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曹往视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三国演义》)

18.她勇敢地问:“喜欢我吗?”他回答了,但没有声音,也没有言语。只做了一个吕字。 (周立波《山乡巨变》)

例14将“李”字拆分成“十八子”,暗指李自成。因为不便明说,于是采用拆字的方式含蓄表达。例15使用了并字辞格。吕安本意是想骂嵇康之子嵇喜是“凡鸟”,但为了避免刺激对方且显示自己的教养,把“凡鸟”合并成“鳯”字。例16是泰山万仙楼北面石壁上所刻的两个大字,将“風月”两字的边框去掉而成。据记载,此二字为清光绪年间济南秀才刘延桂所题。刘延桂游泰山时,又饥又渴,斗母宫里的尼姑不给他水喝,也不施舍他饭吃。他曾听说斗母宫里的尼姑不守清规,便借机泄愤,将“風月”两字的边框去掉,用“風月无边”既寓意泰山风景优美,同时又暗讽尼姑们的风流韵事。例17在“门”上添“活”,即成“阔”字。曹操不满意门太大,但不直接表示,而是运用增笔来暗示,曲折含蓄”。例18借用“吕”字的形体暗示男女两人亲嘴这一比较私密的动作行为。

王希杰指出,修辞学中有一对相互联系和对立的概念:零度和偏离。“零度”是适应理想化方法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偏离”是面对现实的策略和手段。追求话语的委婉曲折是汉民族文化的主流,汉民族含蓄内敛的文化心理使得有的话不能直说或者不便直说,通过汉字修辞这一同义手段以偏离形式委婉含蓄地表达。可见,委婉含蓄既是汉字某些修辞方式与汉民族文化心理象似性的体现,同时也是汉字修辞的重要目的和功能。

14.我送来一包毒药,夫人可叫心腹丫头给十八子送茶时下在壶里,岂不结果了么?(姚雪垠《李自成》)

15.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安后来,值康不在。喜出户延之,不入,题门上作“鳯”字而去。喜不觉,犹以为忻。(《世说新语》)

[1]曹石珠.汉字修辞学[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4.

[2]曹石珠.汉字修辞学教程[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4]王文松.汉字:汉语修辞的特殊材料[J].修辞学习,1992,(2).

[5]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徐默凡.语形辞格的象似性研究[J].当代修辞学,2010,(1).

[7]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8]张维鼎.意义与认知范畴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H15

A

1673-2219(2011)07-0162-03

2011-03-03

丁健纯(1977-),女,湖南湘潭人,湘南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形体笔画部件
笔画相同 长短各异
——识记“己”“已”“巳”
有趣的一笔画
找不同
基于Siemens NX和Sinumerik的铣头部件再制造
西夏文形体研究述略
部件拆分与对外汉字部件教学
一笔画
鸡霉形体
早期形体训练对产妇产后形体恢复的积极效果
通信软件可重用部件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