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

2011-04-08 03:36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健康心理

王 涛

(福州大学 学生工作部,福建 福州 350108)

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

王 涛

(福州大学 学生工作部,福建 福州 350108)

近年来,高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凸显,研究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发生概率在不断增加,文章从我国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描述出发,分析了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若干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研究生;心理健康;对策

一 当前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各级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不断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受到关注。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良好态势。但是不可否认,研究生接连面临着人生一系列的任务和挑战,因而必然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是一个极其敏感的群体,内心世界细腻而微妙。可以看到,研究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发生概率近年来在不断增加,各类关于研究生自杀、暴力伤害等事件屡见网路报端。例如,2009年3月,香港中文大学一名内地女研究生因学业压力大在宿舍内自杀身亡;2010年8月,某高校研究生会干部,成绩拔尖,工作出色,因读研后再不能像以前一样拔尖,特别是一篇论文没有受到重视,备受刺激自杀身亡;再例如2009年爆出的复旦大学研究生虐猫事件等。各类极端事件的发生表明研究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研究生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综观研究生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发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自卑心理、抑郁心理、过度敏感和嫉妒心理、自我为中心的自傲心理、社交恐惧倾向等。[1]而在行为上更是表现得多种多样,包括退缩、固着甚至攻击等。倘若这些困惑和冲突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及时的疏导,必将对其身心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理应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增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研究生心理素质。

二 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在大部分人看来,已经走到金字塔塔尖的研究生思想成熟、综合素质高、前途光明,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外部压力因素

(1)学业与就业压力。为保证培养质量,各研究生教育机构对研究生在学业上有着诸多要求,比如课程学习、外语水平、发表论文、科研等。[2]尤其是绝大部分高校都对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篇数、级别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为了顺利拿到双证,他们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来应付这方面的要求,这使得研究生长时间处于神经紧绷的状态中。

完成学业并不意味着顺利就业,根据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发布的《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硕士生就业压力感居首位。社会上高学历人才数量急剧增加,国内国外经济不景气,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研究生学历在就业的竞争中已经算不上是一张“王牌”,“好酒也怕巷子深”是当前研究生就业状态的形象描述。这种现实性的就业压力容易使研究生出现焦虑、烦躁、抑郁等心理问题。

(2)经济与家庭压力。从2008年开始,我国各大高校逐步取消研究生公费制度,而采取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方式,但是能够依靠奖学金完成学业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研究生要缴纳数目不小的学费,同时还要承担日常生活开销。对于直接从本科毕业上研的研究生来说,根本没有独立经济能力,但是年龄的增大有时候会使他们羞于向家里伸手要钱,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而对于已经成家的研究生来说,一方面要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又面临着长时间分隔两地,家庭无暇照顾的生活负担。为学费和生计而忧心忡忡往往导致心理郁闷、压抑,从而产生了心理问题。

(3)情感与婚姻压力。现实中的很多事例表明,研究生因情感危机从而走向极端的悲剧频发。进入研究生阶段,步入适婚年龄,这意味着婚恋的压力在逐步加大。尤其对女研究生来说,具备高素质、高学历的她们在寻找对象上并不轻松。长时间做实验、写论文,交际圈子太狭窄,哪里还顾得上为悦己者容?处于谈婚论嫁的时期,却被扣上了“剩女”的帽子,外界异样的眼光、虚无的感情依托,都导致了她们不同程度的“心病”。

(4)人际交往压力。由于研究生生源上的差异,年龄跨越普遍较大、社会阅历迥异、婚姻状况不一,“小集团”分群现象比较严重。除了较少的一段时间集中进行公共课学习之外,大部分研究生都因专业、导师、研究方向的选择不同而进行分散、独立的学习,再加上集体活动组织较少,所以彼此交流的机会不多,从而造成研究生之间关系平淡近乎冷淡,甚至部分研究生之间还存在着“门派”之见。同时,现在研究生中独生子女比例加大,他们自我意识较强、情绪控制能力较低、缺乏人际沟通能力,这些都造成了矛盾的产生和激化,严重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发展,从而对人际交往感到无奈、困惑和压抑,导致心理障碍。

(二)内部主观因素

面对近乎一致的压力,大部分研究生能够从容面对,而极少数走上极端,原因就在于内部主观因素在作祟。研究生本人的认知水平、情绪控制能力、人格状况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内部原因。从年龄层次上说,研究生已经是成年人,但是由于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比较少,心理发展很不成熟。作为一个具有高文化水平的群体,他们往往具有特殊的心理需要,其对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认知与文化(水平)层次不相适应,由于对自我有较高的期望,所以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与抱负水平,但缺乏对自我的准确判断;情感发展逐渐成熟,但缺乏有效的情绪认识与控制能力,情绪变化会由于挫折而反应变化强烈,产生焦虑和抑郁,从而导致自我效能感的降低。[3]再从个性品质方面来看,同样是万里挑一的佼佼者,再如上文所述独生子女群的加入,个人性格方面的缺陷就逐渐暴露出来,大凡心胸狭窄、遇事优柔寡断、思维偏激等个性品质都容易引起心理方面的问题。

(三)教育指导因素

目前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着的问题是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本科化倾向。在传统观念中,作为高学历的研究生理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相较于本科生缺乏必要的关怀。由于忽略了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往往将其与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简单地借用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甚至为研究生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使用的教材、教学方法都与本科生一样,这些都不利于有效地开展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重诊治、轻教育。当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充当着“消防员”的角色,即重在当个体发生严重心理问题时的事后处理与控制,包括咨询、治疗等。而忽视了对群体的事前保健预防,绝大多数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3)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制度化。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良好的综合教育环境,要求各部门相互配合,各学科相互协调以及课堂教学的全面渗透。[4]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尚未把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没有建立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或不成熟),没有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人员配备、资金落实等方面都难以得到制度化保障。

三 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从上文分析得知,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存在诸多因素,因此必须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主要应从研究生自身和教育途径两个方面寻求对策。

(一)加强研究生的主体适应性

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系统中,起核心作用的理应是研究生自身。研究生经历过大学本科阶段教育,往往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所以应当加强其主体适应性。拜读《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深受启发。该书制造了一面社会普遍需要的镜子——怎样处理和面对信息时代的变化和危机,生动阐述了“变是唯一的不变”这一生活真谛。“奶酪”是个比喻,代表任何想得到的东西,它可能是工作、金钱或爱情等。“奶酪墙”上有这样七句话:变化总在发生、预见变化、追踪变化、尽快适应变化、改变、享受变化、做好迅速变化的准备,不断享受变化。不难发现,书中阐述的这些道理在研究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中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途径:

(1)认清自我。正确、客观、准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积极面对变化的发生,例如包括压力的产生和增加、挫折的出现等,寻求合适的理想目标,方能量力而行。研究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认识自我:或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或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或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等等。当然,最主要的是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和正视自我。[5]能够清醒地认识自我、认识到自我的变化,提高洞察变化的能力,将为后续自我的调整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调整自我。准确地认识到变化出现时,要做的应当是及时调整、适应变化。例如在面对压力时,要保持乐观良好的心态,平衡自我心理,深信“船到桥头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当面对挫折时,要学会自我宽慰,用于面对挫折,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可以包括降低或转移目标。研究生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水平,一方面,应当引导研究生加强心理素质的自我训练,自发地调适自身的心理冲突;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参加各种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体育锻炼、社会实践等,及时转移和宣泄不良情绪和压力,主动调节自身行为,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完善自我。在自我认识和调整的基础上,自觉规划行为目标,主动调节自身行为,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能够从容应对各方压力和挫折,化压力为动力,视挫折为未来成功的奠基,充分享受变化中的乐趣。外在的辅导、鼓励所起的效用是一时的、有限的,只有研究生主体自身内在的反省、调整和改变完善才有长久的效果,才能对其未来乃至一生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加强教育的外部渗透性

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给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带来了困难,再加上由于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不足、认识不清,造成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滞后性。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因此,要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将各种要素进行有机组合。

(1)转变观念,多管齐下。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应当增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澄清认识上的误区,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其贯穿和落实到整个研究生教育工作之中。

首先,鉴于目前高校中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由思想政治辅导员来承担,因此要加强其心理咨询等业务培训,提高其理论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的指导能力。可适当考虑在招聘学生辅导员的时候,具有心理学相关专业的予以优先录取。

其次,高校应划拨专项经费以支持此项工作,可包括建立研究生心理咨询指导机构、制定《研究生心理健康干预机制》等规章制度、引进高层次的心理学专家大力开展研究生心理课程的建设等。若设有心理学相关专业的高校,可依托专业教师和硬件设施建设,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再者,由于课题实验等需要,研究生与导师的接触是最多的,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因此导师承担的不仅是学业上的指导者,同时也应当是思想上的教育者。研究生导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与研究生交流感情,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和解除他们心理存在的问题。

(2)全程监控,创新方法。把好研究生入学心理健康质量关,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和问卷调查,建立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跟踪检测制度,可以及时发现、及早干预、有效控制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研究生入学的适应性指导咨询,到日常的学业、情感咨询,再到毕业时的就业择业心理咨询,通过全程咨询体系的建立,可以改变研究生的认知、态度、行为,促进研究生的心理健康。

由于研究生相较于本科生可能更羞于走入心理咨询室的大门,因此应当寻觅一种能使双方平等交流,又能保证保护其隐私的方式,而互联网的出现为其提供了可能。例如,建议建立专门的研究生网上心理咨询专栏,通过留言、电子邮件等形式提出疑问,由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及时或者定期解答疑问;或者,教师每周定期在线,实时与广大研究生进行在线交流与沟通,及时高效地做好研究生的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另一方面可以看到,目前各高校的研究生会鲜有设立心理部门的,但是朋辈之间的交流和咨询往往收效良好。因此,设立心理咨询部门,建立一支研究生心理咨询队伍,对研究生群体来说无疑是有益的。

(3)改善环境,丰富载体。各高校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改善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条件和环境,鉴于公费攻读制度的逐步取消,应当多渠道联系校友等社会资源设立奖学金,并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包括设立研究生助教、助管岗位等,缓解由于经济困难等给研究生带来的压力。

除此之外,经常性地举行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研究生心理健康沙龙等,并不断加强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例如组织研究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娱乐活动、增加文体设施建设等,努力营造轻松、和谐、愉快的氛围。同时,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研究生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有效地增强他们的信心,促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并走向成熟。

[1]付菲.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对策[J].教育教学研究,2010,(4).

[2]俞国良.现代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吴守宝,吴胜华.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6).

[4]孙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5]江立成,杨峰.当前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7).

G41

A

1673-2219(2011)11-0097-03

2011―06―10

王涛(1983-),女,山东青岛人,福州大学学生工作部科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周欣)

猜你喜欢
研究生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