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亚敏,江 萍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杭州 310006)
护理安全是指实施护理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如何使患者得到适当、及时、安全的护理,避免医源性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医患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心脏手术后患者具有病情变化快、预见性差、死亡率高等特点,在转运过程中易发生意外。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本院心脏中心对111例心脏手术患者在术后转运过程中落实安全管理措施,有效降低了风险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1例,男68例,女43例;年龄1~82岁,平均年龄68.7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2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3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8例,法洛四联症矫正术1例,瓣膜置换术55例,换瓣加冠状动脉搭桥术9例,主动脉弓置换术3例。
1.2 结果 111例患者转运过程平安,无1例发生病情突变及输液导管脱落、留置针拉脱、胸腔引流管脱落、创口引流管脱落、导尿管不畅等意外。
2.1 成立风险管理小组 风险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卫生管理领域[2],通过成立风险管理小组,明确风险管理职责,对科内护士进行风险管理教育,提高护士对心脏手术患者防止风险重要性的认知,掌握风险防范知识,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以安全第一的理念指导工作。管理小组成员7人,由护士长任组长。组长组织风险管理小组人员对患者转运过程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制订防范措施,进行风险管理。
2.2 识别风险环节 把安全管理落到实处,必须从安全隐患监控着手,在没有发生事故或意外前,重视风险环节管理,患者的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证。护士长组织风险管理小组人员查找制度和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组织科内护士进行安全护理分析,对转运途中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和处理,针对容易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的环节,制定防范措施,严格控制,将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中。经对患者转运过程中每个环节进行分析,主要问题是转运前对患者未充分评估、了解病情不够,对运送途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考虑不周,物品准备不全,护士应对失误,风险环节的识别为优化转运流程提供了依据。
2.3 优化转运流程 流程管理是提倡人人参与的全员性管理[3]。风险管理小组针对转运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完善了转运流程,强化了细节管理,规定心脏手术后患者的转运由专科医生、护士同行,运送流程为一对、二评、三备、四查、五观察。
2.3.1 核对 制作患者交接班记录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方式、目前治疗或用药等,转运前由护士准确核对,送达目标科室后,与科室责任护士再次核对,并双方签名。
2.3.2 评估 由护士和医生共同评估患者意识,监测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尿量等情况。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尿量>20 ml/h,表明患者可以转运。
2.3.3 准备 根据评估结果,准备必要的药品、器材,并通知病区做好接收前的准备工作。
2.3.4 检查 转运前再次检查输液导管、导尿管、引流管、氧气管等是否通畅在位,敷料粘贴是否牢固,转运床及护栏有无安全隐患。
2.3.5 观察 运送途中护士位于转运床右侧,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将小型监护仪夹于转运床尾,屏幕面向医生、护士,便于观察,发现异常护士立即配合医生处置。
2.4 安全管理知识培训 对护士进行安全管理知识培训,利用晨间提问、小讲课、护理查房等时机,对护士进行安全管理重要性、安全管理内容、术后转运技能等培训,增强了护士责任意识、落实制度的执行力;针对不同年资护士特点及病情观察、急救技能水平,分层次、个体化培训安全护理操作技术,每月进行急救技术及常规技术操作训练和考核;鼓励年轻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遇到新问题及难点、疑点时,学会观察、思考、分析、判断,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和判断性思维能力,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心脏手术后患者转运过程的安全管理措施为成立风险管理小组,进行安全分析,识别转运风险环节,优化转运流程为一对、二评、三备、四查、五观察,对护理人员加强安全管理知识培训,可消除心脏手术后转运途中的安全隐患,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
[1]韦衡秋.护理安全管理现状及其对策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 2010,23(6):2020-2021.
[2]沈丽娟.手术室安全的风险管理[J].护理与康复,2010,9(6): 528-529.
[3]邱定金,葛明玉,周巨平.防跌倒管理流程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0,9(7):61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