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所住处恒安乐
——浅析苏轼词作中的禅意

2011-04-08 00:42尹欣欣
关键词:禅宗词人苏轼

尹欣欣

随所住处恒安乐
——浅析苏轼词作中的禅意

尹欣欣

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步古今的地位是时代赋予他的,他文词的雄健,思想的深邃与洒脱是我们传扬千年的精髓。他生活的年代是中国传统儒、道、佛思想融合完美的时期,他深受时代的影响,他的词作中透出无牵无碍的禅意便是最好的证明,他的词源发于词人内在对自然自由地向往与追求,又不断自省企图超越自我,达到内心恒久的安乐。

苏轼;自然;内在;超越

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成就无人质疑,在思想史上他被认为是“杂家”,对儒释道思想兼容并包的他是后来人学习的楷模。而对于与老庄思想融合的宋代禅宗,他喜爱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着自己的超越。他的词源发于词人内在对自然自由地向往与追求,又企图超越自我达到内心恒久的安乐。

一 自然

苏轼论艺最重自然。这种思想源自庄子和禅宗。

苏轼从小生长于离京城数千里之外的眉山,那里自由的山水孕育了苏轼的野性因子,他爱好自然,自由的野性与纯真浑朴的品性与老庄道家思想有着天然的联系,他小时候第一次读《庄子》时就惊叹道:“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1]他欣赏庄子的文采与自然,他的文字也是如行云流水,自然随物赋形,全无雕琢之痕迹。非有苏轼千古独步之自信之态,不可能如这样随心所欲而行止得宜。苏轼善于在大自然的山水笔墨之间参禅悟道。在禅理中领悟、寻求解脱苦难的人生哲理,再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生活。并将珍视生命、美化生活的独特感受融入艺术作品中。

作词亦是如此。元丰元年(1078),苏轼知徐州。元丰元年春旱,苏轼到石潭祈雨,雨降,乃设祭谢神。回来的道上做了五首《浣溪沙》词,时已及四月。这实际上写的是苏轼在回来的路上到附近农村探访民情时的情景,词中用语自然流畅,看似不经意的描述,实乃词人真情自然流露,乡野村景跃然纸上,亲切真实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词作如下: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其一)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盱纡。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其二)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麰软饥肠,闻言豆叶几时黄?

(其四)

簌簌衣襟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其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纱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使君原是此中人。[2]

这一组词运用白描手法,质朴自然,最后一句“使君原是此中人”使词人身份明了,他是以平民百姓的心态生活于人民之中的,更由于他生长于布衣之家,所以他感受良多,感情真挚。百姓生活是艰难的,发须花白的老者在这青黄不接之时很是无奈地捋青青的麦子充饥,盼望着地里的庄稼赶快成熟,好度过这困难的时期。词人看在眼里定是疼在心上,不然他不会如此细腻真实地描绘这样的场景,不会让今日的我们读来依然心酸难过。当然,词人不会辜负这样暖暖的太阳,这组词中最生动的描写应该是第二首,老百姓在困苦中仍然热火朝天地举行祭祀娱神的活动,美丽的姑娘们为了能看到她们心中敬仰的苏轼先生还是要用心装扮,即使拥挤踏破衣裙也不可惜,心胸开阔的老农在这季节里醉倒路旁,这样温馨的场面会让人忘掉所有的愁苦而心情晴朗的。

这是苏轼对自然和人民的热爱之情的强烈表现,乡村生活的安静平和是词人永远的向往,此时作为徐州知州的苏轼还没有经历他生命中的大劫难,可是官场生活的不自由他已经有了深深的感受。在他看来,百姓清苦的生活中充满了乐趣,这种状态更接近于禅的自然吧。

这正是苏轼不同寻常之处,往往能够以最自然的心态写出最自然的作品表达着最自然的情怀。

二 内在

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宋代士大夫苏轼,根本不可能忽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在头脑中的感召,他会时刻反省自己,不断要求自己提高自身修养。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但他始终能在困境中拥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因为他将儒家的坚毅、老庄的超然和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浑融而聚于一身,执着于人生却又超然物外。于是,我们见到的苏轼,命途多舛中却有铮铮傲骨,忠而被谤下依旧心怀浩气,放逐天涯却能在天涯海角处超脱旷达,依旧追求并实现着自己的自由与逍遥。

但苏轼也有自己的寂寞与孤独,以真性情存在的他也从不掩饰自己的落寞与凄凉,于是在他的文字中我们也常常能感受到一种清冷幽旷之情,有着诗意的伤感,但并不颓废,反而还时时透出一份坚毅与执着和勇于担当的勇气。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不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3]

这是苏轼被贬黄州(神宗元丰三年,1081)时所作,此词很受后人推崇,如《山谷题跋》有云:“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而“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则不能到。此为词之仙骨气质也。唐圭璋先生注释认为,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物比兴。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见人。东坡又有诗云:“人似秋鸿来有信,去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二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并韵》)比喻人生来去如鸿雁,代代往复,生生不已。但一个人的经历又像春梦一样,去而无踪,难以追怀。

“禅”之本义中有“去欲存净”的意思,在人生的浮沉浪淘中,放下一些不该干扰自己生活的东西,会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安宁沉静,更容易看清楚人生前进的方向。

三 超越

苏轼作为一个哲性诗人或者说诗性哲人,融化了儒、道、禅三家之精义,而又注之以自己独特超越的人生体验与生命思考,故能善处逆境,不改本色,形成了苏式达观、随缘自适、自由洒脱的诗意世界。苏轼把禅学的超越意识运用在了对自己生活态度的洒脱体昧、超然认识上。不用去思考过去如何.也不用担心未来怎样.关键是怎样过好现在的每一天,执著于此生的过程。当然,苏轼的思想之所以能至此化境,并非天生就有的,而是在自己的人生体验与生存困境中对生命的终极意义的追问中逐渐获得的,是苦难之中的洒脱,是于日常生活中寻找到了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

这首词有小序,作于熙宁九年丙辰(1076)中秋,兼怀子由。月缺月圆是自然的规律,任何人都改变不了,人生会有不同的际遇,不是永远都生活在安逸之中,所以生活中最关键的是我们看待事情的心态,对于“古难全”的事情我们也要看得开,在苦难的压制下寻求哪怕是一丝的生存意义。对待离别,对待生死,这阙词是苏轼给我们最好的安慰剂。不管咋任何时候都要对人生充满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使分离,我们仍然生活在同一轮明月下,天上人间的岁月不变,人生于世要学会洒脱。“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神交”,让人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再拘泥,不再执着,正是佛家倡导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内心无牵无挂,超越一切。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苏轼仍然在黄州贬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赏它。作者由眼前自然界的风雨推及政治上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人生在世,最难得的便是这样“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心情,不管经历多少严冬的考验,在料峭春风中还能感受到斜斜的阳光照耀,即使曾经感受到苦闷无奈甚至绝望,但是他已经不再被困,早就已经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了。

苏轼在逆境中处惊不变、泰然处之、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他对禅宗超越、超然、超脱的理解。

综上所述,苏轼的身上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集中展现着中国千古文人的梦想与追求。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的审美态度,给人启迪,推动着人们去发现世间之美;他的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旷达情怀,为人追慕、推崇。他处世自然,内心宁静,不断实现着自我的超越,也不断使后人瞩目。

[1]苏轼.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2829.

[2]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228—356.

[3]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173-275.

[4]林语堂.苏东坡传[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6]王启鹏.苏轼文艺美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7]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史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1.

[8]黎小冰.随心入禅境旷达对人生——禅宗对苏轼创作的影响[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

[9]方立天.禅宗精神——禅宗思想的核心、本质及特点[J].哲学研究,1995(3).

[10]韩丽霞.超然心态与苏轼黄州文学创作[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

Discussion of the Buddha World Implied in Poems Written by SuSshi

Yin Xinxin

Sushi,who is one of the great poets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was granted higher position,for his poems in whic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onfucianism,Taoism,Buddhism are integrated perfectly.His writing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times and revealed the Buddha world in his poems.The pursuit of freedom and transcendence are deeply rooted in his poems .The philosophy of SuShi’s poems is to seek the inherent peace and quiet in one’s mind.

SuShi;nature;inherence;transcendence

I207.23

A

1672-6758(2011)05-0103-2

尹欣欣,在读硕士,陕西理工学院2009级,陕西·汉中。邮政编码:723000

Class No.:I207.23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猜你喜欢
禅宗词人苏轼
禅宗软件
从善如流
词人的职业
苏轼“吞并六菜”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苏轼吟诗赴宴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林逋梅妻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