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心
(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150028)
日本军票,最初叫做“军用手票”。它是为了征发军用物资、扩充军费,由日本政府在占领区内直接发行并强制流通使用的一种纸币,它的发行无任何基金保证,是日本进行经济掠夺的重要手段。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这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随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挑起事端,8月13日又爆发了“淞沪战役”。正当“淞沪战役”进行到白热化的焦灼状态时,日本政府为了筹措骤然猛增的军事费用,于10月22日通过了早在1937年7月29日就已经预谋的在华发行军票的提案,并决定由内阁印刷局来印制军票。1937年11月5日,携带大量军票的第十军便在杭州湾北部的金山卫登陆,偷袭了我国守军的侧后方攻陷了上海,与此同时,日本军票也开始在我国华中地区强制流通使用。
侵华战争初期,在华中地区自由使用的通货为国民政府国家银行发行的法币,日本依靠军事强力来驱逐法币难以实现。而且,英美等国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对法币大力支持,日本如果回收法币,另设新的通货,必然会遭到英美金融机关的反击。另外,如果驱逐法币,日本就难以在沦陷区内收购物资,使得物资反而可能向法币区流转。基于以上原因,日本为利用法币掠夺军用物资、获取外汇,遂任法币流通。但法币对于日本来说是一种外国货币,如果想使用法币,也只有出售外汇换买法币,然而日本所持有的外汇又太少,所以日本决定一方面输入日银券,一方面发行军票,以作为支出日益浩繁的军用通货。所以,在华中沦陷区内便出现了日银券与军票同时使用的局面。
尽管军票与日银券同时使用,但两者的流通范围却截然分开。军票为军队发行,也只有在前线才能使用,所以初期军票的发行额度并不大。而日银券的使用范围要比军票广泛得多,它不限于军队,也可作为一般商品交易使用。1938年6月以后,华中地区日银券开始泛滥,币值大跌,这对日本本国日元的汇兑市场十分不利,日本政府遂采取紧急对策限制日银券的发行,禁止伪满、华北等地日银券的流入,限制使用百元的日银券,号召日侨积极储蓄和认购公债等。即使如此,华中地区的日元币值仍未见回升。为此,日本大藏省提出发行一种新日银券的方案,这种日银券标明限于在占领区通用,以统一华中的日元系通货,但因军方的强烈反对而改以军票回收日银券的政策。1938年6月、7月,汉口、广东等地也相继开始使用军票。
1938年10月,日本相继攻占了武汉、广州以后,由于中国军民的奋力抵抗,使日本侵略者意识到他们速战速决的侵华战略已经彻底破产,战争已经陷入了持久战的泥潭之中。为了应对一系列军事、政治谋略的改变,适应长期作战的需要,加紧掠夺中国的战略资源,日本决定自1938年11月1日起,在华中(上海除外)、华南地区禁止使用非军票日系货币,即开始实施所谓的“军票化”。为了促使军票流通,1939年12月,上海也全面回收了日银券,至此,华中地区实现了“军票一元化”。
“军票一元化”工作完成以后,没有任何的发行储备金的军票得以在华中沦陷区内大量流通使用,军票彻底地变成了明目张胆的掠夺工具,日本军国主义对法币的态度也由当初的容忍、利用变成了打击、扼杀,军票与法币的兑换价也由1939年8月规定的等价一跌再跌,1940年5月变成100∶77,1942 年 5 月则降到了 100∶8,直至最后禁止法币流通。
侵华战争期间,从军票开始在华中地区使用到“军票一元化”的完成,日本政府共发行了甲号券、乙号券、丙号券、丁号券、戊号券等五种军票。
发行于1937年,采用内阁印刷局保留的旧军票底版印制,所以其形制与之前发行的几种军票基本相似,只是为了适应中国“废两改元”的货币制度改革,把票面上的“金”、“银”改为了“元”、“钱”。此军票的券种包括10钱、50钱、1元、5元、10元等五种面值,每种面值的票面都采用统一的图案衬底,此种军票的最主要特征就是采用“竖版”印制,而其余四种军票均采用“横版”印制。由于甲号券印刷技术简单、印制粗糙、纸质粗劣,出笼不久就发现了伪造军票等诸多问题,故在甲号券流通不久,内阁印刷局就又开始着手准备发行新版别的军票。
正当内阁印刷局准备新的底版之时,大藏省理财局局长大野龙太提出“应该在华中地区使用日银券或与日银券图案相同的军票,否则会在中国人和外国人中失去信用”的意见。于是,按照大野龙太的意见在已印就、尚未印上记号和号码的日银券和正在印制的日银券上面一律加印“军用手票”或“大日本帝国手票”的字样,并用红色将军票的正反面原有的“日本银行兑换券”等字样涂抹掉。乙号券的券种有1元、5元、10元等三种面值。
虽然乙号券是在日银券的基础上再版印制的,已经去掉了“日本银行兑换券”的字样,并加印了“大日本帝国政府军用手票”的字样,但原来的字迹依然隐约可见,再加之乙号券后来增加发行的50钱和10钱两种面值的军票没有与之对应的相同面值的日银券图案,所以又开始着手发行新的军票——丙号券,以改变乙号券外观不美观、被中国人民蔑视、有损日本形象等弊端。新发行的丙号券其券面的图案衬底与乙号券相同,只是其正反面已经完全去掉了日银券的字样,并且用朱红色加深了“军用手票”的字样。丙号券的券种有1元、5元、10元等三种面值。
由于丙号券与日银券的图案相同、形制相似,两者又同时流通,所以往往被人们认为日银券就等于军票,再加之这种军票自身所带有的明显的侵略色彩也引起了中国人发自内心的憎恶,常常会造成种种不便并引起混乱。所有的这一切都违背了日本发行军票的初衷,为此日本又开始准备新的图案底版发行了丁号票。丁号票一改以往各种军票的风格,它模仿法币采用横版印制,在券面的两侧印上了中国人所熟悉的“龙、凤”等瑞鸟、瑞兽的图案,券面的正面印有“大日本帝国军用手票”的字样。此军票券种包括1钱、5钱、10钱、50钱、1元、5元、10元等七种面值。
1939年,日本政府为了在战略相持阶段加紧对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并使军票完全摆脱军队征发证券的形式,使它作为一般货币成为华中、华南地区唯一、健全、稳定的通货,遂实行了所谓的“军票一元化”工作,推出了新的军票——戊号券。戊号券的券面上去掉了体现军队征用含义的“军用手票”的字样,保留了“大日本帝国政府”的字样,这使得军票更具有欺骗性,更加方便诱导中国的老百姓使用军票。戊号券其券种有2厘5毫、1钱、5钱、10钱、50钱、1元、5元、10元、100元等九种面值。
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在实施军票政策的过程中,通过发行上述种类繁多、数额巨大的军票,把战争的负担完全转嫁到了中国人民身上,给我国和我国人民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危害。
首先,日本军票直接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军票由日本政府直接发行,无准备基金,而是以作战需要为原则无限制发行,又不能回笼。这样,一方面,军票调走了沦陷区大批人民生活需要的物资,造成了物资紧张。另一方面,由于人民不敢久留军票,急于将它换成物资以避免吃亏,于是,愈买愈缺,愈缺愈买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得物价飞涨,通货膨胀迅速恶性发展,使沦陷区工农大众和贫苦市民深受其害。
其次,日本军票严重地打击了沦陷区的中国民族工商业。在沦陷区的中国工商业者,付出的是可以兑换的实实在在的法币,而收回的却是受到时空限制、价值日跌、不能兑现的废纸,虽账面上或有盈余,但只是外表好看的一笔虚账而已,凡是有头脑的工商业者决不会上此大当,所以沦陷区的中国工商业日见凋敝。
最后,日本军票骗走了大量的外汇和战略物资。当时日本军票的总发行量因属绝密,不见资料,就连战后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也未有详细记载,据相关资料估算,日本仅用军票就从我国掠走了至少30亿美元的外汇和战略物资。
综上可见,军票的推行给当时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它是日本侵华掠夺的重要手段。侵华战争已经结束了半个多世纪,可是,日本政府至今仍拒绝对中国民间因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所受到的损害做出赔偿,日本政府至今也未曾对因军票的强制发行、流通、使用而给中国和中国人民造成的危害给予任何形式的赔偿,这于情于理于法都是中国人民无法接受,这将永远成为考验日本政府如何对待历史、承担责任的试金石。
[1]日本貨幣商組合.日本貨幣カタログ,凸版印刷株式会社,1995.
[2]清水善俊.支那事変軍票史,大蔵省印刷局,1971.
[3]日本銀行調査局.図録日本の貨幣10,東洋経済新報社,1976.
[4]曹大臣.论日本侵华时期的军票政策[J].江海学刊,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