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奠基石

2011-04-07 21:57周兴樑
关键词: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孙中山

周兴樑

(中山大学 历史学系,广东广州 510275)

辛亥革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奠基石

周兴樑

(中山大学 历史学系,广东广州 510275)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它推翻清政府之统治和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并打击帝国主义在华之侵略势力,为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其失败的经验教训还给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思想材料。

辛亥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之顶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中共三大法宝之思想素材

伟大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是“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革命”[1]。它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胜利奠基石之重要地位,及其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巨大作用,理应得到肯定和称颂。这主要有三点:一是应肯定和颂扬这次正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倒了清王朝和封建帝制,造就了一代伟人孙中山及新的民主共和制度;二是应肯定和称颂其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闸门,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勃兴发展与历史车轮的前进;三是应肯定和颂扬它的宝贵经验教训,一直给后来中共的革命斗争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和思想材料。

一、辛亥革命是继往开来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顶峰

国内外学术界关于辛亥革命性质问题的争鸣,已历经半个多世纪了,至今仍是众说纷纭:在国外有英美和前苏联学者克劳斯、高地与齐赫文斯基等人的旧新“反满民族运动论”;有美国人马士及日本学者横山英和法国学者白吉尔等人的“非真正革命说”;还有我国台湾学者张玉法等人的“全民革命论”[2]。外国学者否认辛亥革命是一场革命的说法,固然与历史事实不符,台湾学者以革命动力(参加者)来界定其革命性质的做法,也不可取。新中国的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就这场革命之性质问题,虽有过“资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争论[3-4],但大家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很快达成了共识——认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规定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就性质而言,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同义语”,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5-6]。进入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后,史学界的思想更为活跃起来,又开展了对辛亥革命性质问题的新一轮学术讨论,并出现一些与大多人所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说不同的讲法:或认为“辛亥革命实质是……国内民族革命运动”[7];或指出它不能“定性为资产阶级革命”,而应称其具“民族、民主(革命)双重性”[8-9];或强调“辛亥革命的实质或性质……是以反满为主题的国内民族革命,与变君主政体为民主政体的政治革命的有机结合”[10];或说辛亥革命算不上革命,它“仅仅是一场推翻清王朝的暴动”,这“只是在微弱共和思想光环下的王朝更迭”[11-12];或谓从“政治制度的层面上讲”,“辛亥革命是共和制与君主制的较量”,此乃是它“不同于以往历次革命的本质特征”①彭剑:《辛亥革命是一场什么性质的革命——大陆学界60年来的探讨与我们的思考》,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等主办的“辛亥革命百周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之会议论文(速印电子稿)。;等等。

以上种种观点的出现说明了两点:一是我国史学界还有些人对应根据什么来判断辛亥革命之性质这个问题,仍未搞明白。马克主义者认为:“应以革命任务来决定革命性质,而不是以革命动力来决定革命性质。”[13]158据此,毛泽东对中国民主革命尤其是辛亥革命之性质问题,曾作过多次精辟的论述。他指出:“由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这就……规定了中国现阶段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他还强调说:尽管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与清廷和改革内政的斗争,都含有民主革命性质,但“正规地说起来”,“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他领导的“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资产阶级民主的革命。”因为辛亥革命运动的主要对象或敌人“不是别的,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民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14]528,567,596,600,1402中国大陆绝大多数的史学工作者,都赞同这些合乎史实的论断,并以之来指导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工作,以利于对这场革命运动作出正确评价。二是在对辛亥革命性质仍众说纷纭的今天,有必要对此问题再予审视并强调它实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笔者认为,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更完全意义上的或正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而且它还是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集大成者,或说是其所达的顶峰。本人所持之依据和理由如下:

首先,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组织领导的一场革命运动。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联合国内革命团体之骨干成员,及留日的10省学生精英百余人,在东京正式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同盟会有为广大会众所爱戴的革命领袖孙中山,有为多数会员接受的三民主义革命纲领,有一套按西方政党模式建立起来的组织系统,尽管其“内部流品驳杂,政见分歧,组织松懈,仍不失为一个合乎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15]这个革命党是在《辛丑条约》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廷已是列强“守土长官”,而“东京留学界之思想言论,皆集中于革命问题”之形势下成立的。历史赋予了它排满倒清即反封反帝的民主革命任务。孙中山后来论及此时说:“及乙巳之秋,集合全国之英俊而成立革命同盟会于东京之日”,吾“敢望”并“始信”革命排满事业可及身而成[16]。后来的历史进程,完全证实了同盟会没有辜负历史使命。它始终以领导和推进反封建反帝之辛亥革命运动为己任。武昌起义前,该会在海外各埠之华侨中及国内的21个省市,先后建立了140多处支分会,另还设有200多个外围革命团体和书报社,积极从事发展会员、扩建组织及动员民众投身革命斗争等工作。这期间,同盟会员在国内外共创办了100余种革命报刊,大力开展宣传民主革命纲领、狠批保皇党谬论的思想斗争。同时,孙中山、黄兴和部分会员骨干还陆续在我国西南3省和长江中下游各地,组织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统治的20多次武装起义,并多次采取暗杀清廷权贵与大吏的铁血行动[17]。同盟会的上述活动与斗争,皆有不同程度地反封建反帝性质,它推动了辛亥革命运动的发展及其高潮的到来。在论及辛亥革命之胜利时,孙中山指出:“中华民国何以成?以有同盟会”[18]483;毛泽东则说:“清朝早被推翻了。什么人推?孙中山领导的党和人民一起推。”[19]289他们都肯定了中国同盟会对辛亥革命运动所起的领导作用。

其次,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和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为指导而进行的民主革命运动。近代中国面临着三大问题——民族缺乏独立,人民没有民主,国家贫困落后。这是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清政府之封建统治所造成的。为解决这些问题,孙中山在同盟会成立后为《民报》所写的发刊词里,第一次将入会的16字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并以这三民主义作为全党进行反封建反帝斗争的政纲。他还在一次说明三民主义要旨时强调:“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极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20]329显然,三民主义集中反映和表达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决心用毕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于一役手段,来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进而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民主与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正因为它表明了同盟会要进行的是一场旨在结束封建专制和列强侵略、建立新的资本主义社会,并进而振兴与发展中华的民主革命,所以近代中国这第一个较为明确、完整和先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就成为全国人民进行辛亥革命斗争的行动指南。从当时《民报》等革命报刊的宣传文字里,及革命党人按同盟会革命方略而发动的多次反清起义之文告中,都可以看到三民主义政纲的确对这场革命运动起过指导作用。

再次,辛亥革命是一次创建了中国乃至亚洲惟一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伟大革命运动。孙中山在谈到同盟会与中华民国的关系时指出:“同盟会开始不过数十人,一两年后就发展到若干万人,所以到了辛亥年,一举就成功一个中华民国。”[18]483事实的确如是,由于同盟会党人长期不懈地带领民众不断奋起战斗,给清廷致命一击的武昌起义终于在1911年10月10日爆发并获胜利。在紧随其后的一个多月里,全国先后有湘、陕、晋、赣、滇、沪、浙、黔、苏、皖、桂、粤、闽、川等14个省市独立而脱离清廷。当时,清王朝虽面临土崩瓦解的命运,但仍起用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作垂死挣扎;而袁氏则利用南北方之争斗坐受渔人之利,以达最后夺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目的。在此情势下,刚从海外回国的孙中山认识到:“今之大患即在无政府,如能创建政府,则满清政府固必倾覆,即袁世凯亦未必能支。”[20]570为此,他勇敢地挑起了力挽危局而定国本的历史重任。12月26日,甫抵上海之孙中山基于“选举及组织政府问题,当然由党而决”的考虑,在沪上寓邸召开了同盟会干部会议;此会决定新成立的中央政府通用阳历,改为中华民国纪元,政府之组织取总统制。29日,南京的17省代表会议正式投票选出孙中山为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孙受众托之后于1912年元旦由沪抵宁宣誓就职,并设总统府于旧的两江总督府内。这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由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主持并执政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它在存在的短短3个月里,先后公布了近40项尽扫封建专制、确立民主共和制和维持国家领土主权的政策与法令,尤其是制定颁行了反映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等要求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还通过不懈的努力与斗争,终于迫使清帝于2月12日宣布退位。这不仅结束了清王朝268年之统治,而且还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制的终结,开了近代中国史上的新纪元。林伯渠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论及这个问题时指出:中华民国“这个名不是别的,是民主主义的名。有了这个名,就是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21]因此可以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其行政,不仅是辛亥革命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顶峰的主要标志,而且它还在结束封建帝制、捍卫国家主权以对抗列强入侵,及开启中国现代化历程方面,建树了不朽的政治丰碑。

最后,辛亥革命是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尤其工商业)获得了大发展的民主革命运动。马列主义认为,革命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辛亥革命正是如此。它推翻清王朝后,削弱了封建势力对中国民族工商业的束缚,大大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及其兴办工矿企业的积极性。孙中山大力倡导兴办实业,民国政府则于民初年间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农工商业的法规和政策。这些直接推动和促进了当时创办实业高潮的勃兴,使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一度出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以民族资本的投资总额来说,“民初头8年之民族资本投资额,竟相当于辛亥革命前清廷50年的投资总额。”[22]382从全国之工矿与公司及其投资额的年增长数来看:“1895—1913年新建的厂矿为583家,平均每年约30家,投资总额为1.2亿多元,平均每年为633万元;而从1914年至1919年这六年间,新建厂矿就达379家,平均每年为63家,投资总额为8 580万元,平均每年为1 430万元。1903—1908年在清廷商部注册的新工业公司有265家,平均每年约44家;1912—1921年在北京政府农工商部注册的公司为794家,平均每年约80家。”[22]384上述统计数据,记下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努力发展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力图使国家由贫困走向富强的足迹。它反映出辛亥革命在变革中国社会经济并使其迈向资本主义现代化,及其在抵制东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与掠夺、挽回利权方面,皆取得了较大成就。

由上述可知,辛亥革命的确是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史上更完全意义之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所达到的顶峰。它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振兴中华的深切愿望,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特征。它把爱国救国斗争和追求民主与富强相结合起来——超越以往并开创未来,为近现代中国日后革命潮流与社会进步打开了前进闸门,从而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二、辛亥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勃发及走向胜利

近代中国百年的民主革命斗争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自鸦片战争以后开始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自五四运动以后是新民主主义革命。”[13]160-161这旧新两个革命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前者是后者之准备,后者则是前者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辛亥革命在这整个的民主革命运动中,实居于承前启后之地位——它既承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半个世纪的准备时期并集其大成,又铺垫和开辟了中国无产阶级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发展道路。

首先,从历史发展前进的轨迹来看,辛亥革命作为继往开来的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之集大成者,曾以其深远影响和巨大推力为后续革命历史上的一系列发展开通了道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纪念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讲话中,多次论述到这个问题。江泽民强调说:“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一九一一年发动的辛亥革命”,“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1]胡耀邦则更具体地指出:“辛亥革命……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他们中的积极分子继续发挥首创精神,学习先进思想,不断地为探索中国的革命道路而英勇奋斗。辛亥革命后八年,发生了五四运动,无产阶级在中国革命中开始表现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不久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辛亥革命后十三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由此举行了推翻受到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辛亥革命后二十年,国民党和共产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因而中国人民能够进行历时八年的伟大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使台湾得以归还中国。辛亥革命后三十八年,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才彻底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民主,并且转入社会主义”。“因此,我们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都把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胜利,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23]由此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确是扫除了中国人民通向独立和解放路上的障碍物,它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胜利的奠基石。

其次,辛亥革命作为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心;其激荡起来的爱国主义、民主共和、强国富民与艰苦奋斗等思潮,很快升华凝聚成为中华民族的辛亥精神。它一直激励着老一辈革命家和新一代思想家不断在救国革命的道路上奋进。1913年的“二次革命”失败后,民国共和制度名存实亡。革命救国斗争该怎样进行?中国应往何处去?对这些关乎民族与国家前途之大事,不仅从辛亥革命走过来的老一代革命家孙中山、廖仲恺、朱执信等在思索着,而且还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新一代的先进人物也在探求。也就是说,面对辛亥革命后之险恶政治形势,中国政坛的新旧两代先进分子,都在找寻新的革命救国道路。为此,孙中山及其战友和追随者们,先后开展了捍卫民主共和制的讨袁护国和护法等项斗争,并在“五四运动”后组建了中国国民党,开始将目光转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苏俄,以寻求救国之新路;而陈独秀及其同志们,则从1915年起点燃了猛批封建思想与道德的烈火,掀起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从意识形态方面对辛亥革命这一爱国民主运动进行补课,以进一步发扬光大它激荡起来的民族与民主精神。接着,他们迎来了并投身于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进而又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起来,于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国共两党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苏俄顾问鲍罗廷等的劝说帮助下,于20世纪20年代首次建立了联合革命战线,进而发动了反对列强与军阀的北伐战争,掀起轰轰烈烈之大革命运动。从上述中国旧新民主革命的转变更替过程中,可以看到: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局和发展有密切关系——前者的确为后者开创了前进道路。

再次,辛亥革命还在人脉传承方面,长期与其后续革命的各个发展阶段有着密切关系,即同盟会的领导人,及其一些骨干分子和辛亥革命之参加者再接再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发展阶段继续努力奋战,他们甚至还成为其核心和中坚力量,一直推动着这场革命发展前进直至最后取得胜利。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以办《新青年》出名、首倡新文化运动并成为其主要领导者的陈独秀,曾是辛亥革命中的活动骨干:其早在1902年留学日本时就加入青年会,学成返抵芜湖曾先后组建革命团体爱国会和岳王会,并以岳王会会长身份率领该会成员于1905年加入了同盟会,积极进行反清革命活动;安徽独立成立军政府后,他先后担任过军政府秘书长与教育司长等职[24-25]。又如中国共产党创建时,在1921年7月出席上海中共“一大”会议的13人中,有几位是辛亥革命战士:汉口之代表董必武是老同盟会员,参加过武昌起义,后任湖北军政府理财部秘书、同盟会湖北支部评议员等职。长沙的代表毛泽东早在中学时期,就“知道了孙中山的名字和同盟会的纲领”,并撰文提出“应将孙中山由日本召回就任新政府的总统”。武昌起义胜利和长沙光复后,他觉得“清帝尚未逊位,这正是奋斗的时候”,于是“决心加入革命军”,“以便能帮助完成革命”,为此而在汉口革命军里当了半年兵[26]。广州的代表陈公博曾于1907年加入同盟会,也参加过反清斗争。

同盟会之领导人和辛亥革命的活动家,在首次国共合作时期更是大显身手和有所作为。在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选出的第一届中央执监委员会里,有包括孙中山在内的中央执行委员25人(含跨党之中共党员3人),候补执委17人(含跨党的中共党员7人),中共监察委员5人,后补监委5人;这52名执监委员有十分之九的人参加过辛亥革命运动,其中老同盟会员占38人。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产生的第二届中央执监委员会,是前一届之延续和发展。它由80名委员组成——中央执委之36人中有中共党员8人,候补执委之24人中有中共党员8人,中央监委之12人中有中共党员1人,候补监委之8人中有中共党员3人。辛亥革命党人在这里面仍占很大的比例和优势,且任党政军要职者不乏其人。

此外还要指出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在为老一辈辛亥革命者提供了再显身手历史舞台的同时,又为以中共党团员为主的新一代革命者登上政治舞台大开了绿灯——当时有不少中共党员进入了国民党中央及其政府机构(尤其是武汉国民政府)内工作。这不仅有利于共产党组织在合法之条件下得到迅速发展,而且还使大批党团员在组织发动工农大众及参与黄埔建军等工作中,锻炼出领导才干与积累了实践经验,从而为中共日后担负起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重任,奠定了政治基础和培养了大批干部。

随着以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不少辛亥革命者紧跟历史步伐前进参加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积极投身于当时的抗日救国斗争。在抗战初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中央军事委员会里,约十分之九的成员是原同盟会会员;其国防会议、最高国防会议及国民参政会等机构中之成员,也大多有过辛亥革命经历。在整个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先后划分过12大战区,担任过各战区正副司令长官者约有17人,其中同盟会员和参加过辛亥革命运动者占13人以上。另在当时中共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及八路军和新四军里,也有一些主要领导者是原辛亥革命党人,如毛泽东、朱德、林伯渠、董必武、彭德怀、刘伯承、谢觉哉、叶挺、张云逸等。这些辛亥革命宿将都为夺取8年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有些人还一直奋斗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乃至以后,毕生为竟辛亥革命之功与振兴中华民族之业出力。

最后,辛亥革命未完成的反帝反封建任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直为晚年之孙中山和年轻的中共人士所继承与弘扬,直到这一民主革命任务之彻底完成。如前所述,由于辛亥革命所打倒清政府“是勾结帝国主义的政府”,故其实革了帝国主义的命[14]526。五四爱国反帝运动承袭了辛亥革命的未竟事业,其“杰出之历史意义”就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这表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而其新文化运动之功绩,则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准备了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14]659,522,660

国共两党发动的北伐战争乃新民主主义革命进一步发展之标志。孙中山生前曾先后督师桂林和韶关进行北伐,并在1924年11月发表的《北伐宣言》中庄严地宣告:“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于生存之帝国主义。”[27]1926年夏,国共联合战线为继承孙先生的遗志而进行了北伐——这是“反对军阀(帝国主义的走狗)的国内战争”。它要打倒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14]507,167关于这一点,从当时响遍我国大江南北的“打倒列强、除军阀”之响亮口号中,可以得到证明。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进行的“抗日战争,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又一个新阶段”——这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其目标是要“变旧中国为新中国,使全民族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中解放出来。”我国的革命民众尤其是共产党人,在这个过程中始终高举起辛亥革命先烈遗下的反帝反封建战斗旗帜努力奋斗;因为他们深刻认识到:“要直至国外帝国主义势力和国内封建势力基本上被推翻而建立独立的民主国家之时,才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成功。”[14]522有鉴于此,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后,又接着进行了打倒帝国主义走狗、祸国残民之蒋家王朝的解放战争,最后赢得了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这就使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尤其是新中国的中华儿女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从此真正地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三、辛亥革命为中共铸就三大革命法宝提供了思想素材

孙中山以自己的思想实践,形成了他关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人对孙中山先生及辛亥革命先烈们,始终怀着深深的敬意。她在进行革命救国斗争的过程中,善于从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中、特别是孙中山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宝库里采集有用的思想材料,来熔铸成自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因此,孙先生和辛亥革命中的不少思想精华,就被毛泽东等人科学地总结与继承了下来。八年抗战是中共走向完全成熟的时期。为共赴国难,国共两党在这个时期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中共“在公布国共合作的宣言”,及后来毛泽东在多次讲话中一再表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14]531,338,650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不仅本人对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运动作过许多论述与评价,而且还要求全党同志尤其是搞党史的人,要重视对辛亥革命史的研究。他在1942年指出:“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说明历史的发展。”[28]404-405其在此指明了中共之革命事业是对辛亥革命的继承和弘扬。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论及孙中山时,又强调要“纪念他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并指出“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由此可见,中共一向将自己领导进行的革命事业,看作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继续和发展。而在事实上,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实践,相对于孙中山之旧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实践而言,的确是吸纳了“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19]311。可以说,这里面对他既有继承又更有超越。

辛亥革命的胜利高潮曾经如火如荼,然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仅执政91天就交出了政权,民主共和制只是昙花一现。为什么会这样呢?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的确惨痛而发人深省。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孙中山思想及辛亥革命事业的过程中,从中吸取了有益的思想材料,来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方策。如毛泽东通过对辛亥革命中阶级关系及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指出帝国主义同中国军阀勾结为恶,是导致这场革命失败的主因之一。他进而从理论上升华辛亥革命之教训,阐明并界定了帝国主义及其卵翼下的中国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和大地主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敌人。中共领导集体还在吸取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民主革命斗争的长期实践,最后铸就了克敌制胜的三大革命宝器。毛泽东在1939年论及此时指出:“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战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14]569

史实告诉人们,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之不够成熟——其内部意见不一、组织涣散、缺乏凝聚力与战斗力等,是导致辛亥革命运动迅速失败的内因。毛泽东在研究和总结辛亥革命不能成功的原因时,深刻地分析了这个问题。他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客观原因“是敌人力量太强”,这主要是帝国主义列强同以袁世凯为头子的封建军阀相勾结,合力干涉破坏辛亥革命;其主观原因“是自己的力量太弱”,革命派“有军队、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表现的弱点”[28]546,尤其是它的“领导集团犯了错误,有缺点”[29]。显然,中共的领导者们已从总结吸取辛亥革命之教训中懂得了:中国的民主革命要取得彻底完全的胜利,就必须有一个能够把握革命航船前进方向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来作为革命事业的领导核心。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毛泽东在当年严肃地说:“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地需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塞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这件伟大的工程正在进行之中”,“其任务的完成,要依靠全党的努力,依靠全体党员、党的干部、党的各级组织实行不屈不饶、再接再厉的斗争。”[14]565,576显然,中共领导集体能以辛亥革命中之同盟会为鉴,在革命实践中坚持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并注重提高和强化党的领导执政能力。这是它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完全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

辛亥革命失败的又一原因,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未唤起工农大众——尤其农民这支革命的主力军,结果使自己在革命高潮的敌我大搏斗中陷入孤立无援境地。毛泽东在论及此时指出:“辛亥革命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大众还没有动员起来”[28]563;“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14]16有鉴于此,中共中央认为党要取得中国民主革命斗争的彻底胜利,就一定要唤起工农大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只有这样,才能最后战胜强大的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重要经验,是他坚决选择了武装反清以夺取革命政权的正确道路。毛泽东始终肯定其这一点:“从孙中山组织的小团体起,他就进行了几次的武装起义,到了同盟会时期,更充满了武装起义的事迹,直至辛亥革命,武装推翻了清朝。中华革命党时期,他进行了武装的反袁活动。后来的海军南下,桂林北伐和创设黄埔(军校),都是孙中山的战争事业。”[14]510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中,承袭他的这份宝贵遗产。毛泽东在讲到这点时说:“战争解决一切,这个基本点孙中山是我们的先生。”[30]显然,孙中山走武装夺权道路的思想实践,是中共和毛泽东本人重视武装斗争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共的领导人早在北伐战争时,“就已开始懂得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后经过土地革命战争,再到抗日战争,他们从中“逐步学会并坚持了武装斗争”,并进而在实践中认识到:“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人民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鉴于此,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他还强调指出:“我们政治路线的重要一部分就是武装斗争”;“军队是国家的主要成分,谁想夺取国家政权并保持它,谁就应有强大的军队”。因此,共产党员“要争党的兵权,要争人民的兵权,现在是民族抗战,还要争民族的兵权”,我们党“应该成为这个(抗日)战争的最自觉的领导者。”[14]572-573,510-512正是在始终坚持武装斗争这一正确路线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并努力加强了人民军队的建设,利用这支不断壮大的革命武装力量,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后又推翻了国民党蒋介石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在谈到中共上述“三个主要的法宝”时强调:“统一战线的问题,武装斗争的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14]569,576历史事实的确如此。中国共产党就是在继承和吸取孙中山之革命理论及辛亥革命志士之许多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于革命实践中铸就了党的建设、统一战线与武装斗争这三大法宝。正因为她有了此三大革命宝器,并正确地处理好了三者间的关系,所以才能成功地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最终战胜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势力,夺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从而实现并超越孙中山的理想:结束了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使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上述情况表明,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之间,的确有着密切之传承关系。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是辛亥革命宝贵政治遗产和孙中山伟大革命事业的继承弘扬者,更是它的发展与超越者。此已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所证实。毕生经历了中国旧新两个民主革命阶段的何香凝先生,曾深有体会地谈到过这个问题。她在纪念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讲话与文章中,不止一次地说道:“孙中山先生是辛亥革命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他带头提倡推翻清朝政府的运动,反对君主立宪论,提出要在中国建立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主张。”[35]1004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但是民主共和国的理想却从此深入人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辛亥革命的光辉是永远不会磨灭的。”[35]896其未竟的事业自有后继者来完成。“我们感到无限欢欣鼓舞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极其艰苦、曲折、复杂的斗争,终于在一九四九年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35]960“我常常说,孙中山先生的理想是伟大的,但是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所实现的却已远远超过了孙先生的理想,把破残落后的旧中国变成繁荣、富强、先进的新中国。”[35]794“在人民的中国,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都已经全部实现,而且大大超过,并且已经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了。”[35]834显然,这位辛亥革命老人在此是以自己的经历体验来现身说法,她很好地诠释了辛亥革命运动在促进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胜利,乃至整个中华民族重新走向复兴方面所起到的奠基石作用。

[1]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南方日报,2001-10-10(1).

[2]林家有.辛亥革命运动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588-595.

[3]濮诚,耿孟夫.问题解答[J].历史教学,1954(10):54 -60.

[4]王季敏,杜崑,汪咨训,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J].历史教学,1955(4):48-50.

[5]王永康.谈谈关于辛亥革命的性质问题[J].史学月刊,1959(12):19-21.

[6]李茜.论辛亥革命的性质与类型[J].史学月刊,1960(8):30-37.

[7]朱榕.论辛亥革命的性质——从清末官制、立宪运动谈起[J].江汉论坛,1989(2):68-75.

[8]张宪文.再论民国史研究中的几个重大问题[J].江海学刊,2008(5):167-175.

[9]王彦民.关于辛亥革命性质和领导的问题[J].大庆社会科学,1991(1):78-79.

[10]章开沅,田桐.新世纪之初的辛亥革命史研究(2000—2009)[J].浙江社会科学,2010(9):89-93.

[11]刘练军.从资本家阶级在辛亥革命中的实际表现谈辛亥革命的性质[J].贵州文史丛刊,2001(4):1-5.

[12]朱宗震.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新探讨[J].浙江社会科学,2002(4):139-142.

[13]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四卷横排合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15]章开沅.论同盟会的性质及其内部分歧[J].历史研究,1978(11):34-47.

[16]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6 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236-237.

[17]周兴樑.武昌起义前同盟会在国内活动和斗争[C]∥中南地区辛亥革命史研究会,湖南史学会.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上册.北京:中华出版局,1983:257-311.

[18]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修订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20]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林伯渠的讲话[N].人民日报,1956-11-12(2).

[22]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23]胡耀邦.在首都各界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81-10-10(1).

[24]张磊.孙中山辞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1994:458.

[25]徐友春.民国人物大辞典[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1070.

[26]毛泽东.毛泽东自传[M].简化字本.斯诺,录.汪衡,译.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18-21.

[27]陈锡祺.孙中山年谱长编: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1:2056.

[2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6.

[30]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孙中山与现代文明[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340.

[31]廖仲恺,何香凝.双清文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The 1911 Revolution—the Cornerstone of Chines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Victory

ZHOU Xing-liang

(History Department,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The 1911 Revolution is a great and holistic bourgeois democratic revolution inmodern Chinese history.It overthrew the rule of Qing government,ended over 2000 years of Chinese feudalmonarchy,blew the imperialist aggressive forces in China,paved the way for the coming-up development of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history;furthermore,its failure experiences provided useful reference and ideologicalmaterials to the forming of CPC’s theory of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 1911 Revolution;the peak of the old democratic revolution;developmentof Chines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ideologicalmaterial of the CPC’s three bigmagic weapons

K 257

A

1004-1710(2011)06-0027-08

2011-09-20

周兴樑 (1944-),男,江西赣县人,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清末民初之社会、政治与人物及国共两党与海峡两岸关系等领域的研究。

[责任编辑:张文光]

猜你喜欢
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第一次社会主义政党特异领导的俄国民主革命败中有成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干部学校史研究述评
毛泽东与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试析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左冀化倾向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