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豆产业危机及应对策略

2011-04-07 20:50黄一文
关键词:黑龙江大豆进口

关 兵,黄一文

(1.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01;2.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哈尔滨, 150028)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和净出口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豆产品和相关产业链产品的需求猛增。然而,近20年来,国内大豆产业发育缓慢,国外大豆种植技术却在飞速提高,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大豆市场中,中国大豆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优势,甚至国内大部分大豆加工企业所用原料以洋大豆取代了国产大豆。据海关总署2010年初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达到4 255.2万吨,较2008年大豆进口量增长了 511.6万吨,增幅13.67%;在2001—2010年间,大豆进口量年均增长率超过20%,中国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虽然国家发改委于2009年1月决定给收购国产大豆的加工企业每吨160元的补贴,以拉平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的价差,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国产大豆竞争力。当前,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的实际价差扩大,国产大豆的加工企业已无利可图,大部分只能选择停产。大豆加工企业的大面积停产,直接导致黑龙江大豆积压严重,农民手中的大豆存量增加。

从国际上看,2004年在美国农业部的信息引导和国际基金的炒作下,一场“大豆风波”席卷了我国大豆加工行业,全行业大规模亏损。此后,跨国公司开始实施了谋划多年的战略布局,加快对国内加工企业的兼并步伐,凭借其在种植、加工、贸易、流通等各个环节的深厚经验迅速扩大市场份额。目前,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等跨国粮商已控制了我国66%的大型油脂企业,控制产能达85%。作为我国加入WTO时的承诺条件,大豆市场是我国最早全线开放的市场之一。当我们意识到大豆产业陷入危机的时候,整个大豆市场和大豆产业已陷入被外资控制的局面。

一、黑龙江大豆产业危机现状

黑龙江省是世界大豆的原产地,仅大豆种源就有几万种,种植面积、产量在全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我国的主要大豆生产基地,黑龙江省的大豆种植和加工产业在近几年受到了相当大的打击。2010年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6 500万亩,较上年减少了560万亩;2009年大豆总产量680万吨,较2008年减少了60万吨。2009年上半年黑龙江省进口大豆79.8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4倍;价值3.2亿美元,增长2.5倍。进口势头仍然很强劲,2010年1—2月黑龙江省进口大豆30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1.6%;价值1.3亿美元,增长 18.9%。

目前,在跨国企业雄厚资本的冲击下,黑龙江油脂企业市场份额越来越小。1995年前后,黑龙江油脂企业豆粕、豆油销售范围还可以辐射到广东沿海地区,2003年前后只能辐射到河北省,2007年以后,豆粕销售区域大多限制在黑龙江省内。黑龙江全省有100多家油脂加工厂,2009年开工的只有5家。而与此同时,进口转基因豆油却越来越多地被摆上黑龙江省超市货架,豆粕产品也于近年打入了黑龙江市场。我们还注意到,在黑龙江本土油脂企业停产、停购的同时,一些外资巨富与当地企业接触洽谈,准备以入股、兼并或合资等形式进入黑龙江省,以期达到完全垄断的目的。黑龙江是我国民族大豆加工业仅剩的一块净土,外资一旦进入并占有黑龙江市场,这意味着中国的大豆主产区将失控,我国将在这一领域彻底失去话语权。

目前,我国大豆进口量已经连续五年创历史新高,大豆产业的对外依存度已接近80%。在大豆主产国中,我国大豆的进口贸易依存度最大,而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大豆产业是一个产业链很长的产业,涉及到生产、油脂加工、食品加工、养殖业、医药、化纤等多个行业,一旦我国大豆产业衰退,我们必须完全依赖于进口大豆时,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将大幅上涨,跨国公司甚至可能限制对我国出售大豆。大豆加工企业的主产品豆粕是饲料蛋白的主要来源,如果大豆原料受控,势必带动下游养殖业成本上涨,进而影响城乡农副产品价格。中国有1亿人口依赖大豆生产,涉及6 000万农民和近百万大豆加工企业职工就业,放弃大豆产业就等于放弃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众多的就业机会,也放弃了中国的粮食安全。

二、黑龙江大豆产业遭遇危机的原因分析

1.国产大豆产能低下造成供给缺口过大

进口大豆冲击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我国大豆种植业的生产率不高,相对于国外进口大豆处于绝对劣势,我国的大豆产业缺少全局性和长远的战略规划。建国以来,我国总是将有限的资金大量用于发展工业,忽视了农业的重要性。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大大增加了对食用油的需求,而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豆油和大豆的合同定购价格还未作调整,严重产不足需,中国日后食用油的巨大市场潜力被忽视了。1993年我国大豆市场打开国门,大豆成为最早开放的农产品。由于供应不足,价格上涨促使大豆榨油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大豆供需缺口越来越大,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洋大豆”凭借巨额补贴的成本优势以及较高的生产率进入我国市场,展开变相倾销,以致国内大豆需求每年以两位数增长,而国产大豆却连年萎缩。

通过对国内外大豆种植与加工方面的比较可以发现,国外大豆的规模化种植大大提高其单产水平;而我国大豆种植户多是一盘散沙,加工企业也是孤军奋战,产业机制落后,没有在种植、收储、加工等环节形成共同利益,尚未构建大豆产业持续发展的新体系。目前,我国大豆种植以非转基因大豆的种植为主,而国外则普遍以转基因大豆种植为主。进口大豆一般单产均在370斤/亩左右,国内的平均水平为230斤/亩。高产直接带来价格的优势。美国大豆到港成本约在3 100元~3 200元/吨,而目前国产大豆市场价格一直维持在3 700元/吨左右。一方面,虽然国家扩大收储力度,豆农种植非转基因大豆成本较高,不愿意低价出售给加工企业,再加之种植过程中重茬种植现象严重,许多大豆质量不满足国家收储标准,导致豆农仓储大豆积压,种豆积极性降低。另一方面,面临国产大豆的高价,尽管政府对部分企业进行补贴,但大豆加工企业加工国产大豆成本仍远高于加工进口大豆成本,导致企业纷纷投向进口大豆,从而进口大豆份额猛增。

2.大豆加工企业的互相竞争导致产能过剩问题

产能过剩是我国大豆压榨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近几年,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大豆压榨业出现了过热发展态势,造成产能急剧扩大。据中国植物油协会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大豆日压榨能力超过500吨的加工厂有150家,日压榨能力为26.3万吨,年加工大豆能力超过7 900万吨,加上日压榨能力500吨以下的加工厂,年加工大豆能力超过8 700万吨。2000—2008年期间,中国大豆的日加工能力增长了4.3倍。按照目前我国大豆年实际压榨量4 150万吨计算,实际加工能力利用率只有48%。由于国内大豆需求量目前主要来自于压榨企业对原料的需要,压榨行业的产能扩张直接导致大豆进口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行业对国际大豆市场的依赖。2008年底,国家发改委就已把大豆压榨行业列入产能过剩行业。

此外,产能过剩也导致大豆压榨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使行业内部很难在进口贸易中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机制。我国大豆进口长期处于多头对外的局面,企业要价、还价能力较弱。大豆进口不实行关税配额管理,进口没有数量限制,完全属于企业行为。由于压榨企业多而分散,且大部分进口主要通过四大粮商进行,行业内竞争激烈,企业为争夺原料,纷纷单独与国际贸易商进行谈判,甚至常常竞相抬高进口价格,影响了我国压榨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和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3.大豆价格受国外操控,跨国公司垄断大豆加工业

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大豆期货价格一直以来是国际大豆贸易定价中的基准价格,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大豆进口价格是以CBOT的大豆期货合约价格为定价基准,在此基准上再加上升贴水来确定。2004年,我国长期的产能过剩问题、美国农业部(USDA)的信息引导和国际投机基金炒作共同酿成了全球“大豆风波”,大量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在大豆期货价格达到最高峰前后进口了大量大豆,而由于随后大豆价格的下跌,以及国内紧缩信贷的宏观政策出台,导致很多厂商资金链断裂,要承担进口合同中的违约金以及装运过程中的种种费用。在此压力下国内大量大豆加工企业纷纷停产甚至倒闭[1]。随后,跨国粮商低价收购和重组难以经营的企业,凭借其操控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垄断地位、背后强大的政府支持以及对全球大豆价格的控制能力迅速垄断了我国大豆压榨企业。在价格信息方面的被动造成了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只得依赖于跨国粮商,主动放弃了自主权,并一步步被跨国粮商侵吞。2008年国内CPI持续攀升,肉禽、油脂价格触目惊心的涨幅达80% ~100%,2009年2月、7月和9月,国内食用油价格三次提价,这些涨价均有跨国企业和国际金融市场对价格进行操控的影子。

三、黑龙江地区大豆种植及加工产业应对危机的对策建议

1.完善国家存储和补贴制度,加大补贴力度

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大豆主产国对种植大豆的农民都给予了大量的补贴。长期以来,美国政府一直给予豆农每吨37美元的补贴,年补贴总额达25亿美元,相当于大豆年产值的25%。战略性贸易政策是发达国家提高战略产业支持的理论基础,即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生产、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2]。根据战略性贸易政策,我国可以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对大豆种植及加工企业提高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产能低下是我国大豆产业竞争力下降的重要因素,我国应加大政府在大豆科技研究、豆农种植、加工企业收豆方面的支持,开发先进大豆品种和耕种方法,提高豆农种豆、企业收豆的积极性,通过发展国内大豆产业来平衡进口大豆的冲击,反制国外跨国公司的垄断和操纵。黑龙江非转基因大豆在国际上有很大的比较优势,而且黑龙江部分垦区的亩产已经达到370斤/亩,如果投入足够的支持,扩大专业化种植区面积,黑龙江大豆完全具备在国际市场上与国外转基因大豆抗衡的竞争力。

2.增强对跨国企业垄断行为的管理

目前我国大豆产业大部分都处于跨国粮商的控制之下,如果这种垄断趋势继续发展下去,跨国粮商不仅会利用垄断牟取暴利,严重损害我国消费者利益,而且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社会动荡,将会直接威胁我国的食品安全,危及我国畜牧业发展和社会安定。作为我国非转基因大豆生产的最后一块净土,黑龙江省应严格限制跨国公司在省内建厂和收购、兼并内资企业的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防止垄断行为。

3.适当采取反倾销和配额限制大豆进口

由于大豆主产国常年对出口大豆采取补贴政策,目前我国进口的大豆价格已远远低于国产大豆价格。国内大豆加工企业迫于成本压力,经营困难。低价进口大豆对我国大豆产业带来的巨大损失已远远超过倾销的限度。进口大豆已涉嫌倾销,并淡化了国储收购的市场影响力,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国家应尽快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采取关税或非关税贸易措施以及贸易救济措施,限制大豆进口,为我国大豆产业争取公平的竞争地位。

4.建立产业价格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

根据前面提到的大豆危机形成因素,我国大豆产业缺乏科学权威的价格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应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效应,我国应加快建设公共信息服务体系。首先,海关总署应建立大豆进口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大豆进口数量、国别和价格等数据;其次,行业协会应对大豆产业进行定期考察和经常性统计,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并进行行业预警;其他有关部门如商务部和农业部等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客观、准确的大豆市场信息,引导其生产经营和贸易行为。另外,我国在目前大豆进口规模极为庞大的情况下,应该在加强风险管理的同时,有序开放国内大豆企业参与境外期货套期保值,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并提高其国际运作能力。只有一个开放的期货市场才能确保信息的充分流动和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市场并参与国际定价,从而改变大豆产业的对外被动局面。

5.学习跨国公司经营管理模式,创立品牌企业

正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应对外资冲击过程中,跨国粮商用100多年时间积累的全球资源配置、市场营销和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非常值得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学习。国内大豆企业应通过联合、收购、兼并等手段,形成以大粮商为首,包括中、小型大豆压榨企业、大豆贸易商及资本市场投资公司在内的产业集群,建立大豆安全保障体系。按照绿色产品、有机产品规范地种植和加工大豆,以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利用我国非转基因大豆优势,提高品牌收益。

6.加快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其职能

目前,我国大豆行业中有多个不同的行业协会分别承担不同的产业管理职能,但行业协会普遍存在功能弱、地位低的问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与国内大豆行业协会相比,在美国大豆种植业主和农业部的支持下,美国大豆协会在其大豆产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从提供市场信息,进行研究和教育活动,到协调各方利益和维护美国大豆产业利益,建设美国大豆全球贸易渠道,促进美国大豆出口,再到开展国际贸易纠纷公关,美国大豆协会活跃在每个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黑龙江省目前行业协会的建设还是比较乐观的,黑龙江大豆协会是国内比较成熟的大豆行业协会之一。不过,我国行业协会在协调企业间恶性竞争、控制压榨企业产能膨胀、制定长期产业规划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其功效。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协会可以借鉴美国大豆协会的经验,加强服务功能和行业自律管理,在大豆进口中发挥统一协调作用,规范大豆进口秩序,维护企业和行业利益。政府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明确行业协会的地位和管理权限,并对其发展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通过行业协会调控大豆进口数量、节奏和价格,对进口大豆采取全国统一招标制,增加大豆市场规范性。

7.调整大豆产业结构,优化大豆主产区生产布局和条件

目前,黑龙江地区的大豆面积趋于饱和,应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轮作比重,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结构,重点生产高油大豆,兼顾绿色、高蛋白食用大豆,推广少(免)耕、秸秆还田和节肥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业综合效益。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外资,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方式,按照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利益共享的原则共建高产开发区。同时,我国还应利用好境外资本市场,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及自身发展需要到境外上市,鼓励民族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我国大豆的竞争力。

[1]李 艺,汪寿阳.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5-32.

[2]何 蓉.国际贸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53-260.

[3]韩天富,常汝镇.关于我国大豆产业发展途径的探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8).

[4]黑龙江统计局.黑龙江统计年鉴2009[M].哈尔滨,黑龙江统计出版社,2009.

[5]姜延书,夏友富.我国大豆产业遭进口冲击的根源分析及其应对[J].商业时代,2009,(12).

猜你喜欢
黑龙江大豆进口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Write a caption
黑龙江弃风博弈
把“进口门到门”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