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智
河南回族文化产业“瓶颈”突破之思
唐 智
河南是回族人口大省,回族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清真食品、牛羊养殖、皮毛加工等几大支柱产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着认识、管理、资源等瓶颈的制约,需要相关各方认真研究,加以突破,唯有如此,才有将中原特色的回族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希望。
河南;回族;文化产业;发展
民族文化是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文化产业则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本文探讨的河南省回族文化产业也正是基于以上定义。
河南省是名副其实的回族大省,“大”不只体现在其绝对人口多(仅次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还表现为在本省少数民族中的比例大,同时也应表现在回族文化的影响力上。虽说回族文化的影响较大,但时至今日,形成产业效应的也仅有清真食品、牛羊养殖、皮毛加工等几个。
1.清真食品产业的发展。
河南省是回族较早分布的地区之一,回族及其先民很早就在河南生根发芽、不断繁衍,如今已是枝繁叶茂。河南省回族的来源多是基于屯垦、驻防、移民、逃难、就职等,尤以前两种为多。他们的共同信仰和饮食方面务求清真的原则在封建王朝不断的压迫中得以强化,清真食品产业独立出来并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笔者认为河南的清真食品产业可以细分为四大部分。其一是那种源远流长的老字号。品牌创立于数十年甚至数百年之前,具有良好的口碑和群众基础,这种类型包括开封市“马豫兴”桶子鸡系列、西华县“逍遥镇”胡辣汤系列、郑州市“合记”羊肉烩面系列,等等。这些品牌具有巨大的号召力,又凭借新渠道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它们在省内外开疆拓土,用实力打造品牌形象,在各地形成了一些稳定的消费群体,但体制机制僵化、经营环境恶化、管理模式落后、经营范围狭窄等,阻碍了这一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二是那些新近创立的现代化企业,包括“王守义”“天方”“永达”等等。它们将清真与现代工艺不断融合,积极创新,逐渐在行业中取得领袖地位,成为地区甚至全国的知名品牌,前景不可小觑。其三是那些清真餐饮企业(门店),这种类型为数更巨,走在河南各个城市总能发现各式各样,或高档或普通的清真餐饮店,他们或经营自己的特色食品,或将本地食材融入清真风味,不变的是它们恪守“清真”,因而深得群众的喜爱,同其他竞争对手比,生意更显兴隆。其四是那些“打游击”的清真产业。在夜市兴盛的开封、郑州,不难发现琳琅满目的大打“清真”牌的回族餐饮,由于味道独特,价格公道,这一产业也逐渐兴盛起来,但是受地域和天气的影响较大,养家尚可,做大颇难。
2.牛羊养殖产业的发展。
河南回族有牛羊养殖的传统,但是一家一户的规模,自给自足的方式,并未形成规模效应。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对农业及民族事务的重视,不少回族较多的地方形成了牛羊养殖的产业,以及与此相关的屠宰、加工、经营、储藏与运输等产业链条,在上世纪90年代曾造就了一大批民族企业家。但是,由于经营环境的多变,经营策略、管理水平的不足,抗风险能力过低,导致了回族在这一产业中也很难扮演“常胜将军”的角色,曾几何时的支柱产业在较短时间内轰然倒塌,陷入难以为继的境地。应该说,回族群众从事这一行业确实有先天的优势,只要方法得当、经营有方、管理规范、把握市场并恪守诚信,就一定能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3.皮毛加工产业的发展。
靠皮毛加工业崛起的河南省孟州市南庄镇桑坡村曾经名声大到“只知桑坡,不知孟县(即今孟州市)”的程度。而今,该村现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进境皮张加工基地,生产的皮革制品深受国外客户青睐,畅销俄罗斯、美国、东南亚、欧盟、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近亿美元,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羊剪绒加工基地和集散地。[1]该村村口的“SANGPO·CHINA”的标识也足见其执国内之牛耳的地位。据称,如果该村短期不采购澳大利亚的羊皮,将导致该国降价,长期不采购将会导致严重的震荡,其影响可见一斑!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皮毛加工企业均能像桑坡村一样得到良好发展。正因为此,桑坡村的经验值得深入研究,并在业界形成踏实研究、坦诚交流的风气,使桑坡经验能造福民族、振兴经济,从而为河南的经济社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4.其他回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此处的“产业”加上了引号,笔者是借以指代那些尚不构成规模、没有形成产业效应的行业。回族是善于经营的,在旧社会,省会开封的行业中回族就垄断了一半以上,而今不少行业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回族已很难在如此多的行业中创造辉煌业绩。今天回族中发展得比较好的还有旅游、歌舞艺术、传统武术等,当然还有一些回族特色不鲜明的行业诸如运输、经济作物种植等。旅游方面,在朱仙镇,游客们对岳飞庙、木板年画有颇高向往,对位于该镇的景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朱仙镇清真寺却知之不多,即使去了朱仙镇也很少有人去看清真寺,这一现状不利于回族旅游业的长足发展。西北回族的歌舞艺术是比较发达的,在河南,其发展局势却不容乐观,多处于起步的阶段,停留在一些表演、比赛、展示的层面。说起传统体育,人们也最容易想起“武当”“少林”“太极”等,然而,在河南的庭院(指清真寺)深处,不少回族青少年在回族教练的指导之下练习回族传统武术“心意六合拳”“查拳”等,他们身手敏捷,武艺高强,但却局限在庭院之内,能够将这些回族的文化推向市场的少之又少。综上所述,这些很难称之为“产业”。路漫漫其修远兮,仍须上下而求索。
河南的回族文化产业有的方兴未艾,有的蓄势待发,有的前途未卜,有的夕阳西下。我们需要在今天国家日益重视文化建设的大环境中探讨这一问题,才能得到较为清晰的认识。
首先,我们应该充分重视那些只有回族才能经营好,或回族更容易做大做强的产业。比如回族清真餐饮、牛羊养殖、皮毛加工,这些是回族的传统强项,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老技艺。市场经济有其严酷的竞争,如果稍有不慎,将可能败下阵来,回族在维护民族文化的同时应该融入时代和地方元素,与时俱进,而不是固步自封,就一定会不断巩固自己传统强项的地位。
其次,做大做强自己正在进行的产业,并不断的融入民族文化特色。今天的消费者对于产品和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价格相同的情况下比质量,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比特色。务求特色鲜明,回族(或清真)文化是一张可以而且必须打好的牌。回族的文化不乏优秀的因子,我们应该充分的挖掘、整理、继承、创新。
最后,我们需要不断的利用和开发好回族的传统文化。回族旅游、回族歌舞艺术、回族传统武术现如今还不够强大,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前景依然非常乐观。相对于汉族文化而言,回族文化是陌生的,其融入主流文化、大众视野需要时间,也需要勇气,这有待于一大批有胆识的民族精英的共同努力。[2]
河南回族文化产业的现状差强人意,可谓任重而道远,面对那些必经的瓶颈,唯有选择去突破之,才能顺利过关,赢取发展道路的通畅。
首先,突破认识瓶颈。这里说的认识是多方面的:党和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于回族及回族文化的认识,回族群众需要加强对回族、回族文化及回族文化产业的认识,同时还需认识到回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的联系、与市场经济的关联。唯有对这些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够有所突破。党和政府对回族及回族文化有了全面的认识,在执行大政方针方面就不致顾虑重重、徘徊不前,只有真正将回族文化、宗教迷信等划定清晰的界限,才能够让真正的民族文化活起来。这当然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起主要作用的还在回族本身。回族自身对于本民族有何认识,对回族文化是何态度,是决定回族文化最终走向的因素,也是决定回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要素。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应保持什么样的姿态,是开放的还是保守的,是与时俱进的还是因循守旧的,其结果自然会不一样。回族群众尤其是民族上层更加应注意这种导向,把握回族文化的是本质精神,结合今天的时代发展,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文化,使文化更有活力、更显朝气,也才可能将民族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其次,突破管理瓶颈。一个产业甫一形成,就需要有相应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管理上的缺陷和漏洞是阻碍发展的隐患甚至危机。今天的回族文化产业,遇到了异常严重的管理上的挑战。如何让回族的传统文化生存与发展于今天的经济社会,需要足够的胆识和魄力,更重要的是有先进的管理。现在追求的质量与速度的结合,“刀耕火种”、慢条斯理,如同逆水行舟,实际上是一种落后,不将效益提上去,就无法顺利前进,遑论产业的发展了。回族清真食品方面,已经有一定知名度、一定的消费群体了,如何提高知名度,如何进一步稳定和壮大是企业更应注意的。此时应着重考虑,企业的核心价值、主打产品、市场卖点、市场需求分别是什么,只有理清这些,才能够把握好发展的依据、重点、难点、道路、前景,也唯有此,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品牌价值、文化内涵、自身形象。此外,那些小作坊,更应该加强管理,适时的整合力量、转换模式,适时地以新的运营模式和发展思路,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3]
最后,突破资源瓶颈。这里说的“资源”是广义的资源,包括政策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等。需要用好法律、政策资源,各产业参与者需要认真学习、研究民族经济、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政策。[4]只有善用这些资源,我们才能趋利避害,寻求产业的理性发展。需要用好人力资源,任何事务起关键作用的是人及人的所作所为,没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就难以形成大的企业、大的产业。回族文化产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要培养和任用一批懂文化内涵、知法律政策、会管理创造的人才,而不能有门户之见,只要利于产业发展的就应该大胆启用、放手使用,只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积极发挥,才能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需要用好文化资源,这是文化产业的应有之义,也是文化产业有别于其他产业之处。应该对文化产业所涉及的文化有深入的研究,有清醒的认识,良好的把握,才能够“形散而神不散”,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进而保持产业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回族文化产业成绩明显、前途光明、任务艰巨、道路漫长,需要包括回汉各民族在内的人民群众群策群力,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潮中高歌猛进。
[1]李新平.桑坡皮革制品叫响“河南造”[N].中国国门时报,2010-10-22(3).
[2]唐智.河南回族传统文化及其保护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0.
[3]张娟,唐智.中原回族清真饮食文化发展初探——以开封马豫兴为例[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4]唐智,董文明.河南省民族乡行政区划变更及其反思[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ClassNo.:G124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OnBottleneckBreakthroughofCulturalIndustriesoftheHuiNationalityinHenanProvince
Tang Zhi
There is a large population of the Hui nationality in Henan province,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y of the Hui nationality has a long history, which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ar-reaching influences. The paper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of the Hui nationality and explains the bottleneck to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It proposes that only great efforts has been done to break out the bottleneck ,would the cultural industry of the Hui nationality be grown stronger and stronger.
Henan province;the Hui nationality;cultural industry;development
唐智,硕士,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东·广州。邮政编码:510925
1672-6758(2011)10-0138-2
G12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