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思潮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及应对

2011-04-07 07:34
关键词:时代化思潮大众

汪 勇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550001)

社会思潮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及应对

汪 勇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550001)

历史与现实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并挑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其主要表现为质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合法性,诘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唯有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诉求,正确认识和对待各种社会思潮,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深化改革并推进民主法治进程,才能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最终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

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

继十七大提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提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命题。然而,意识形态领域的历史阴霾及国内外各种消极因素的作用,使得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并直接或间接地挑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唯有勇于正视各种社会思潮的产生及其挑战,并采取积极正确而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富有成效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

一、社会思潮风起云涌

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阶层利益和要求且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和作用的思想倾向、思想潮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理论界就产生了“淡化意识形态”的各种错误思潮,其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告别革命,远离政治,疏离主题,淡化意识形态”。随之,与主旋律不尽一致的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主要有一度泛滥成灾的愚昧迷信和伪科学思潮;市场自由化、快速私有化和政治自由化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告别革命、嘲弄理想、调侃崇高和亵渎神圣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歪曲历史事实、坍塌民族脊梁、盲目崇洋媚外和美化卖国汉奸的殖民文化思潮。除此以外,还有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思潮、损人利己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潮、醉生梦死的享乐主义思潮[1]。当前,由于众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使得“各种社会思潮应时而生、复杂多样,从社会思想的性质上说,既有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也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还有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既有社会主义的主流思想,也有资本主义的错误思想和腐朽观念,还有封建主义思想的残余等。特别是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消极影响”[2]。关于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性质可作如下基本判断: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旋律是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呈现出差异性和多样性;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腐朽的思想倾向[3]。由于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内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及要求的思想倾向、思想潮流,因而任何一种社会思潮都希望能够在实践中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弱化主流意识形态,以图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支持而获得发展,进而实现其特定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尽管各种落后、错误、倒退、反动的社会思潮是支流,但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诸多不良影响,甚至危害巨大,必须予以高度关注,认真对待。如果放任自流,任其蔓延发展,将不利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社会思潮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挑战

(1)质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合法性。合法性是意识形态存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意识形态的合法性主要取决于其能否有效地化解各种现实问题和社会矛盾。社会思潮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合法性的质疑主要是:过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决了中国的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而获得合法性,那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否也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和社会矛盾并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各种社会思潮在合法性方面的相互质疑、竞争乃至批判是此消彼长,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合法性受到质疑或弱化,则某些社会思潮的合法性就会得到认可和强化;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合法性不断增强,则某些社会思潮的合法性就会减弱。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283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代表的应该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5]110-111然而,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利益分化、贫富差距、贪污腐败、与民争利、官僚主义等各种不良现象却在某种程度上滋生蔓延,黑砖窑、截访、智障奴工及强制拆迁等诸多恶劣事件屡屡上演。以贫富分化为例,国家发改委2009年重点课题《促进形成合理的居民收入分配机制》揭示,中国的贫富分化在急剧加速。更令人忧虑的是,这种惊人的贫富分化还在愈演愈烈。目前,我们还看不到有什么强有力的社会政策遏制这一趋势[6]。不仅如此,利益受损民众改变贫穷落后境地的出路日益渺茫,导致心理失衡产生严重而强烈的“被剥夺感”,对主流意识形态丧失信心而产生离心倾向,乃至铤而走险并采取剧烈的社会反抗。短短的三十年里,中国已从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不仅如此,“事实证明,在社会的转型期,国家权力集团已经介入到整个社会的利益分割中来,从而造成了各种各样的腐败。政府机构或者直接参与营利性的经营活动,或者利用行政权力牟取部门或个人的非法收入,或者以为企业办实事的名义介入企业活动,或者与资本集团私下结合,以种种不正当的方式谋求部门利益……相当一部分占有大量经济资源的资本集团以及兼具政治资源与经济资源的垄断性的企业利益集团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在转型中获得非正常的高利益回报”[7]。这无疑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及其追求背道而驰。由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未能及时有效地化解改革开放以来滋生蔓延的各种现实问题及社会矛盾,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假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左”与右等社会思潮风起云涌,甚至共同发难,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作为重构力量的政治思潮,如人道主义、新传统主义、市民社会论、自由主义、新左派等,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质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合法性。因此,“如何确保绝大多数人从改革和发展中获益,从而使执政党赢得广泛的支持和信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8]40。

(2)诘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9]285而“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9]284。不仅如此,具有鲜活生命力和先进性的理论思维还必须能够代表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指导未来社会的走向。同时,理论思维的先进性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这就是理论思维的时代化问题。事实表明:能够不断时代化的理论思维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永放光芒,否则必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历史所淘汰。在全新而更为复杂的现实和历史条件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面临的挑战有:

第一,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念或做法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主要思想障碍。其一,极“左”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其二,对马克思主义的虚无化理解。其三,极端功利主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在大众文化中出现的一定程度上的边缘化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文化挑战。

第三,现时代重大问题的复杂性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最大的实践挑战[10]。

这些挑战本身就是各种社会思潮诘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问题的反映。过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很好地解决了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及改革开放的时代问题,而今其是否也能够很好地反映时代的呼声、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解决当代中国的时代问题,满足当代中国的时代需要、代表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诉求,并引领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方向?各种社会思潮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时代化问题上,谁不能很好地时代化,谁就要遭受诘难乃至被淘汰出局;谁能够很好地时代化,谁就拥有先进性而获得合法性。因此,如何很好地时代化而拥有先进性的问题已严峻地摆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面前。“公正、公平是社会公共权力合法性、稳固性的基础:党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就必须解决社会的公正问题。”“政党政治民主化、法治化是现代政党的主要标志。高度的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但由于我国社会民主传统缺乏,法律权威不够,因此权大于法、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事例屡见不鲜。这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执政的要求严重背离。”[11]这正是各种社会思潮得以兴风作浪并诘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本原因所在。民主是人类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民主本身就是人类的基本价值,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政治民主是历史潮流,不断走向民主是世界各国的必然趋势。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就是要很好地解决并实现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和自由平等并引领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这正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能够战胜各种社会思潮的关键所在。历史必将证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只要不“自我放逐”到时代之外,时代就不会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边缘化”。

(3)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性。马克思主义学说不是为了构建一个纯粹的理论体系,而是为了教育群众、武装群众,从而完成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与各种社会思潮作斗争,解决大众的问题和满足大众的现实需要而争取大众的过程。过去,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大众化是因为其能够使中国人民获得自由和解放。而今,解决当代中国大众的现实问题并满足大众的现实需要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在我们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同时,各种社会思潮也在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并以各种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为基础影响并争夺大众,以图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支持而获得发展,进而实现其特定的利益和要求。凡是获得一定大众认可的社会思潮总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滋生并发展。所以,“社会思潮一般都拥有相当数量的从众。如果我们把社会思潮的从众看做社会思潮的载体,那么这个载体的扩展有一个传递的过程。这就是:从知识分子的一部分人,到更多的青年学生,再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众,依次传播扩展”[12]。这就是说,各种社会思潮都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各种方式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展开对大众的影响和争夺:各种社会思潮影响和争夺的大众越多,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可能掌握的大众就越少;各种社会思潮影响大众越深,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大众的影响就越浅。

不仅如此,由于社会思潮往往生发于民间,贴近民众的现实和生活,与部分民众的思想、情感、意愿、志趣及其需要等密切相关且又灵活多样,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感染和潜移默化地占有民众。从影响特点看,社会思潮影响表现为对象的模糊选择或明确制导;观念的交叉重叠;方式的复杂多样;周期的压缩和速率的提升,等等。从社会思潮影响的内在方式看,它们通过社会时尚进行传播扩散;通过社会比较产生比较效应;通过生活方式加深影响[13]。相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往往是通过各种正式组织和渠道自上而下地强制或半强制地宣传、普及,甚至是灌输,与大众的现实生活及其需要始终有一定的距离,方式也难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如某些不同形式的官话、套话、假话、大话、空话等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自然难为大众内心真诚接受并认同,效果当然可想而知。总之,各种具有一定感染力、影响力和生命力的社会思潮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如何消除各种腐朽、堕落、消极、颓废的社会思潮的不良影响,贴近大众并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大众所认同,已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积极应对挑战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

面对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的冲击与诋毁,决不能消极地予以回避。唯有积极主动出击,才可能富有成效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诉求。“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成为对人民大众最有吸引力的强大思想武器。”[14]7-8正如有人所说:“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吸引力在于它表现了对现存社会制度的批判和对未来更美好社会的向往,这种批判和向往来自于深刻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对阶级利益的反映,它是有理性基础的。人们被马克思主义所吸引是基于这样一些判断:资本主义是建立在剥削和压迫基础上的,它压迫和束缚人的生命力,阻碍人们充分实现人生潜能,它应该让位于社会主义社会,在那里人们能够获得更大的自由和更多的平等,社会主义不是那种用意识形态的合理化来为社会现状作辩护、保护特权者利益的制度。”[15]51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在理论上,而且也在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站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下层大众切身利益的立场上,为实现共同富裕而着眼于维护那些为国家富强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但却获益不大,甚至没有受益乃至受损的大众的合法权益。“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5]142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只有集中反映和体现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实现与最大多数人的价值同构,才能彻底说服大众,才能真正实现对大众的掌握,才能获得发展。

(2)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社会思潮。“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4]291各种社会思潮的产生及其蔓延并非空穴来风,总有其特定的社会现实基础。当前,各种社会思潮产生的原因既有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又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及政治发生的巨大变化;既有苏联东欧剧变的影响,又有各种国际因素的作用。思想理论方面的问题,要靠切中要害的理论分析论证,尤其是事实说明。对于各种社会思潮,我们绝不能只是简单、粗暴、蛮横地贬低、排斥或一味地予以否定。历史经验证明,对于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自由放任不行,简单堵塞也不行,包容并蓄是大势所趋。但我们绝不能让一些非常错误的思潮把我国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引入歧途。“如果一个社会缺乏统一的价值导向,或者这种导向很苍白乏力,社会运转就会或者陷入混乱,或者陷入停滞,社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对于一个正常的社会来讲,就是既要允许社会思想和个人价值追求的多样性,也要坚持社会价值导向的一元化。概括地说,就是多样并存、一元指导。”[16]12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积极探索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有力地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在此基础上,正确引导大众划清和区别对待各种社会思潮:主流社会思潮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而必须加强建设,广泛传播;非主流社会思潮体现着现实社会生活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对它应该尊重和包容,并加以正确引导;反主流社会思潮体现着现实社会生活中消极的、落后的方面,对它必须加以抵制和批判,化解它的负面影响。

(3)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各项建设。“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17]435具有真理性、民族性、时代性、包容性、开放性等理论品格的“高势位”建设的意识形态,具有更为强大的凝聚力、辐射力、渗透力、影响力和征服力,处于强势的地位,能够担负起凝聚和引领全部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功能,成为全部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发挥凝聚和引领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功能,从而有效地引领社会思潮[18]。因此,我们要不断强化价值导向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能力,主要是提高认识社会思潮的能力、理论创新的能力、 “融入”和“转化”的能力。由于“‘眼见为实’的现实文本在某种意义上更有说服力。所以,只有注重理论成果的转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特别是关注民生问题,让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成果真正地惠及广大百姓,才能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现实基础前提”[19]。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以铁的事实征服民众,才能赢得广大民众的认同、支持和拥护。“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20]368腐败是前苏联共产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印度国大党、日本自民党、印尼专业集团和中国台湾地区国民党等六大政党丧失民心而失去政权的直接诱因。“这些大党、老党丧失政权的现实,再次证明了政党执政的一条规律:执政党要想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不断加强和巩固它赖以生存的民众基础。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充分认识民众基础对执政党地位巩固的重要性,摆正自己的位置,自觉地把握这一规律;二是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民众的诉求。”[21]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不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并取得成效,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4)深化改革,推进民主法治进程。民主、法治等基本价值观念及其践行已是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已成为绝大多数国家和政党不得不践行的价值追求。深化政治改革,推进民主法治进程,使位于社会中下层尤其是底层的民众能够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并积极有效地参与各种政治活动和公共政策的制定,增强其在政治上的影响力,改变现有利益分配格局及秩序,使其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学会并始终善于依法执政,实际上是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着眼点、落脚点和最终体现。因此,作为执政党必须进一步深化政治改革,积极有效地推进民主法治进程,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走依法执政之路,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有效地遏制和消除不合理的利益分化,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事实胜于雄辩,正如小平同志所说: “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5]381

[1]黄象品.加强青年社会思潮引导的几点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5(7):57-59.

[2]李孝纯.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J].红旗文稿,2010(2):31-32.

[3]朱士群.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回应与引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390-394.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薛涌.中国必须对贫富分化说“不”[J].教师博览,2010(1):20.

[7]李海青.转型期利益群体的分化与政权的执政能力建设[J].理论探讨,2008(6):108-112.

[8]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韩喜平,王为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长白学刊,2010(2):36-40.

[11]杨鹏亮.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维系与发展[J].理论导刊,2006(12):22-24.

[12]刘书林.社会思潮研究与“两课”教学改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9):62-65.

[13]邱柏生,韩巍.试论当代社会思潮影响的内在方式[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27-32.

[14]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0.

[15]罗伯特·韦尔,凯·尼尔森.分析马克思主义新论[M].鲁克俭,王来金,杨洁,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6]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8]陈秉公.论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与实现“引领”功能的基本方式——兼论六十年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与引领成功经验的理论解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5):1-5.

[19]崔克锐,杨光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问题分析[J].长白学刊,2010(2):41-44.

[20]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1]朴林,王冬梅.论民众基础与执政党的建设——六大政党失去执政地位的根本原因及启示[J].理论探讨,2003(5):112-114.

How to Solve the Challenges of Social Ideology to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WANG Yong

(Marxism School,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01,China)

The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factors contribute to the appearance of different social thought which challenge the co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the challenges mainly include questioning the legality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criticiz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hindering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s popularity.We should insist on the marxist value appeal,understand and treat various social thought correctly,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mainstream ideology,deepen reform,promote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only in this way can we ensure the successful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 thought;Marxism;the contemporary China

D641

A

1673-9779(2011)02-0152-05

2010-12-13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1BKS025)。

汪勇 (1971-),男,贵州安顺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E -mail:wy19711015@yahoo.com.cn

[责任编辑 杨玉东]

猜你喜欢
时代化思潮大众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