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思想研究

2011-04-07 07:34石云霞
关键词:列宁共产主义科学化

石云霞

(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7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思想研究

石云霞

(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7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奠定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的崇高目标,确定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的价值取向,凝练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的思想精髓。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思想

思想理论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建设。党的建设的科学化,首要的和根本的在于思想理论建设的科学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主要是: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崇高目标;确定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价值取向;凝练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思想,对于我们建设学习型政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奠定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的理论基础

恩格斯在谈到全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同盟的时候说过:“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1]39-40这个 “新的科学的观点”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从根本上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个科学的世界观在全世界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 《共产党宣言》中问世,是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的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的直接任务就是提出真正的斗争口号,也就是说,善于客观地说明这个斗争是一定生产关系体系的产物,善于了解这一斗争的必然性、它的内容、它的发展进程和条件。”[2]83“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3]285自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产生以来,它就始终如一地指引着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斗争实践及其思想理论建设的科学化进程,是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进程的灵魂。这里有三种情况:

第一,遵循科学的世界观,根据实践的发展,及时补充、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实现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以唯物史观而论,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唯物史观这一天才世界观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是唯物史观产生的根本标志;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针对这一点,恩格斯预见到:“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的面前。”[1]38《资本论》这部“工人阶级的圣经”就是对恩格斯的预言的卓越印证,是唯物史观由假设得到证实的光辉篇章,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水平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第二,遵循科学的世界观,根据实践的发展,及时抛弃过时的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代之以新原理、新结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过:“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2]249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抱住过时了的理论不放,不是用理论去剪裁实践,而是根据实践的发展及时提出新的理论,用发展着的理论去指导新的实践。

第三,遵循科学的世界观,根据实践的发展,进行积极的自我批判,在克服自身的错误过程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的革命的学说,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既无所畏惧地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又毫不留情地进行自我批判。恩格斯说过:“要获取明确的理论认识,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学习, ‘吃一堑,长一智’。”[4]679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在不断地克服自己的错误中发展起来的。例如,恩格斯在去世前不久写成的《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中讲到,在较长的时期里,他和马克思对工人阶级斗争的条件、方法的认识有缺陷。他说:“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系指他们认为巴黎的六月起义表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伟大的决战已经开始’的论断——引者注)。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4]510列宁通过对战时共产主义的纠正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建设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不失时机地推向前进,都是典范。

二、提出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的崇高目标

《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一个重要的方面就在于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把共产主义奠定在科学的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提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理论建设的科学化规定了明确的根本的目标。

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3]304,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但不是科学的体系。以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在理论上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分析。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辛辣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但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如列宁所说:“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5]313其理论上的根本缺陷是从唯心主义历史观出发观察分析社会问题,陷入了抽象的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迷雾。

列宁指出:“马克思丝毫不想制造乌托邦,不想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问题,正像一个自然科学家已经知道某一新的生物变种是怎样产生以及朝着哪个方向演变才提出该生物变种的发展问题一样。”[6]187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其科学性在于:

第一,阐明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3]284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或“两个不可避免”)。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33“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辩证统一,不可分割。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的科学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把握“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既有利于人们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在艰苦的实践中坚定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第二,阐明了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憧憬着共产主义,但是并不期望也不可能在一个早晨突然进入理想境界,而是把实现最终理想看作一个有着不同历史阶段的过程。在每一个阶段上都有相应的目标,这些阶段性目标彼此联结,通向共产主义的最高境界。

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分别把这两个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科学区别,只在于第一个词是指从资本主义生长起来的新社会的第一阶段,第二个词是指它的下一个阶段,更高的阶段。”[7]10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系,一方面必须看到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上的一致性,看到它们总体上同属一个类型的社会形态;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两个阶段在发展程度和成熟程度上的重大区别。对于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具体特征,恩格斯说:“我所在的党并没有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4]676恩格斯还说:“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找不到。”[8]628近年来有人据此说“恩格斯晚年放弃了所谓‘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是荒谬的。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为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必须科学地制定不同阶段的奋斗纲领和具体目标,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试图跳过社会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试图人为地缩短社会主义时期,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超越社会主义充分发展阶段,也是有害的。不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就不会到达共产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苏东剧变之后,国际上的敌对势力大呼小叫,说“马克思主义没用了”、“社会主义失败了”,这些论调是站不住脚的。

三、确定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的价值取向

《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另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和根本价值取向,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就是《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3]285这一思想,从而也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理论建设的科学化确定了根本的价值取向。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主要是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所决定的。

第一,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唯物史观是人类科学思想中最伟大的认识成果,它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前提出发,认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的是“行动着的群众”[9]104。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揭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人民群众行动的规律就是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一根本逻辑。马克思主义政党所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体现,也是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

第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政治前提。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最明确地表达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的解放,是人类历史中最后一个劳动阶级即雇佣劳动阶级的解放,是从资本的支配、资产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下获得的解放。因此,无产阶级的解放与以往各个阶级的解放根本不同,只有彻底消灭阶级对立,才能最终解放自己。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解放的条件就是要消灭一切阶级。”[3]160恩格斯也指出:“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 (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 (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10]14由此可见,解放全人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政治前提,是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三,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的内在要求。

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说过: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3]15。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领导力量,是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其阶级性与人民性是根本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一切旧哲学不同的地方就是特别强调其改造世界的实践功能。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决不是像黑格尔所比喻的那种黄昏时才起飞的“猫头鹰”,即事后才进行反思的科学,而是马克思自己所比喻的迎接人类黎明即人类解放的“高卢雄鸡”,即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理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说:“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3]75“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凝练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的思想精髓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并且在实践中体现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路线,也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为无产阶级政党所凝练出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的思想精髓。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第一,精髓是汇集在哲学思想中“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东西。

当马克思主义还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马克思就确立了理论必须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奠定了思想精髓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1842年,他在《〈科伦日报〉第179号社论》一文中指出:“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就其性质来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此,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哲学正在世界化,而世界正在哲学化。”[3]220他强调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11]433正是基于对理论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的思想原则的准确把握,马克思从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出发,形成了崭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列宁说:“如果把马克思在《资本论》和其他著作中的一些哲学言论考察一下,那么你们就会看到一个始终不变的主旨:坚持唯物主义,轻蔑地嘲笑一切模糊问题的伎俩、一切糊涂观念和一切向唯心主义的退却。马克思的全部哲学言论,都是以说明这二者的根本对立为中心的,……鄙弃这些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无聊的伎俩,正是沿着十分明确的哲学道路前进的马克思的最伟大的功绩。”[5]229

第二,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

恩格斯从世界观的高度阐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他在批判杜林的先验唯心主义时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12]374。恩格斯在自己的一切哲学著作中,在一切问题上都简单明白地把唯物主义路线跟唯心主义路线对立起来,对于“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片面性”而创立新路线的无数煞费苦心的企图,一概表示轻视。恩格斯同杜林的全部斗争始终是在彻底贯彻唯物主义这个口号下进行的。在《反杜林论》的每一节中都是这样提出问题的: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就是哲学唯心主义的谎言和糊涂观点。正是从这一原则出发,他在谈到应当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时候说:“在我看来,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4]669他强调,必须坚决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恩格斯为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毕生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他说:“马克思认为自己的最好的东西对工人来说也还不够好,他认为给工人提供的东西比最好的稍差一点,那就是犯罪!”[4]692

第三,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列宁对思想精髓的认识,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

首先,列宁从哲学的党性的高度阐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他在反对哲学上的修正主义的斗争中,通过对那些“跪着造反”的所谓思想家们的批判,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和对立的问题,肯定了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否定了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强调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按实质来说是两个斗争着的党派,必须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他在研究了新物理学所提出的哲学问题之后,一针见血地指出:“透过许多新奇的诡辩言词和学究气十足的烦琐语句,我们总是毫无例外地看到,在解决哲学问题上有两条基本路线、两个基本派别。”[5]227他认为“最新的哲学”像在两千年前一样,也是有党性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天才正是在于:他们在很长时期内,在差不多半个世纪里,发展了唯物主义,向前推进了哲学上的一个基本派别,而把想在哲学上“发现” “新”路线和找出“新”方向等等的无数尝试当作垃圾毫不留情地清除掉。两千年来的哲学发展史表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斗争是决不会陈腐的。

其次,列宁从辩证法的高度阐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他针对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说,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7]213。他从俄国的实际出发提出: “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 (α)历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5]785他强调:“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向前推进。我们认为,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2]274-275他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13]274-275列宁正是潜心实践,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俄国,创立了伟大的列宁主义学说。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正是由于紧紧把握住思想精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创立、完善和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正如邓小平所说:列宁之所以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不是从书本里,而是从实际、逻辑、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干成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并不是在马克思、列宁的书本里寻求在落后的中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途径。马克思能预料到在一个落后的俄国会实现十月革命吗?列宁能预料到中国会用农村包围城市夺取胜利吗?革命是这样,建设也是这样。“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14]291所以,如果没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失去了思想精髓,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没有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理论建设的科学化。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On the Classic Marxist Writers’Scientific Thought about the Communist Party’s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SHI Yun-xia

(School of Political and Public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0,China)

The classic Marxist writers laid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put forward the goal,decided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extracted the thought essence for the Communist Party’s scientific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the classic Marxist writers;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scientific;thought

D262

A

1673-9779(2011)02-0125-06

2011-02-05

石云霞 (1942-),男,河南太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责任编辑 谢定均 王晓雪]

猜你喜欢
列宁共产主义科学化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流翔高钙,实现葡萄科学化管理助农增收
透明化、科学化和可预期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党建科学化的内涵探析
统战工作科学化:一个整体性叙述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