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大农业的关联定义及特征研究

2011-04-07 00:54王树锋马丽亚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农垦现代农业现代化

王树锋,马丽亚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庆163319)

2009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黑龙江时明确指出:垦区要积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垦区率先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确立了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方向,意味着现代化大农业具有其独立的地位。这也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垦区新的使命和要求。黑龙江垦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全面致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那么,现代化大农业该如何定义,其与现代农业和“大农业”有哪些关联性,其区域定位有何依据,又具有哪些独到特征等,这些关系到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基本理论依据和支撑,亟待学术界开展研究。

1 现代化大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1.1 现代农业的内涵及特征

现代农业是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手段装备的,以现代科学经营理念和组织方式经营的,以低能耗创造高生产效率和最大经济效益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农业最新形态。它是突破传统农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但绝非对传统农业“推倒重来”,而是对传统农业资源、生产要素、人力资本和生产方式的进一步优化与升级。所以,学术界有人认为现代农业内涵包括四大方面,即土地资源配置、要素投入、人力资本实现和生产经营方式问题[1]。这显然是从外在表现及客观要求上描绘了现代农业的宏伟蓝图,也直观地阐述了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即要求各类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更优,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然而,现代农业是后工业化时代的新型业态,是世界产业革命的结果。因此,实质意义的现代农业内涵应该包括:(1)现代农业是一种农业发展的创新理念。随着人类社会知识密集和科技进步,必然推进产业革命;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农民收入提高,农民不再安于传统农业现状,增强农业物质装备提高生产力水平,运用现代生产工具解放劳动力消耗和面向市场安排生产,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一种时尚理念;(2)现代农业是一个放散的产业体系。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养殖等农业部门,而是放散到生产资料和食品加工业以及物流、技术、节能和信息服务等领域,原有的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大力延伸,从而形成了横跨一、二、三产业的产业组织体系;(3)现代农业是一种安全农业。从各国的相关定义可以看出,农业发达国家无不把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置于农业产业的发展范围和方向,为此特别注重农产品深加工和食品安全。由于孕育农产品的土地并不存在任何产出品安全威胁,而是出在各项要素投入方面,这就必然要对农业生产投入物和加工业食品添加物,依法实施严格控制;(4)现代农业属于农业性知识密集产业。农业生产对象是土地,但土地仅仅是农业的基础投入,绝非完全投入。耕地是孕育农产品的母体,但农产品产量并不完全取决于耕地数量。合理配置有限耕地和增强要素投入,科学、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要素结构,恰当运用生产方式和知识型人力资源,便可获得惊人的产出,从而减少土地开发;(5)现代农业更注重生态效应。现代农业的立足点应放在对现有优良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次优或劣质土地的改良,通过以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增加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增加的前提下通过政策、技术扶持使农业向生态有机农业发展,为人民提供安全膳食、改良修复土地、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

基于现代农业的内涵,可以总结出现代农业应具有农业系统高科技性、生产工具等物质装备现代性、农业环境生态性、产业链延伸性、管理先进性和能源消耗低碳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既使之同传统农业明显区别开来,也同大农业及现代化大农业紧密衔接。

1.2 大农业与现代化大农业的涵义

1.2.1 大农业的涵义

“大农业”一词,国内最早起源于1984年12月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在中国农科院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会议所作的学术报告,他预言“21世纪30年代,人类社会将进入第六次产业革命时代,现代生物科学技术革命,主战场在大农业”。他认为“大农业”应是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农产业、林产业、草产业、海产业、沙产业等,都是能够让人们通过植物充分利用太阳光能进行生产的事业[2]。可见,钱老心中的“大农业”,是对能够充分有效利用太阳光能发展的产业涵盖范围的诠释,对各种“农业型”生物产业的系统、全面定位,类似于国家对国民经济内容划分的第一产业的“广义农业”——农、林、牧、副、渔五业。因此,早期的“大农业”思想,是一种横向跨越的外延概念。而目前国内主张发展的“大农业”,则基本倾向于狭义的农业——种植业,即直接针对种植业由土地分片单块承包经营向耕地连片集中种植力求规模化发展方向转型的一种新农业生产方式。所以,是一种纵向延伸的内涵定义。正因如此,大农业需要有广袤的土地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大机群等经济资源和优秀管理人才等社会资源支撑,以及达到土地集中化生产需求的经营体制和组织形式为保障。而这些资源禀赋,全国以黑龙江农垦最具优势。黑龙江农垦现有耕地400万hm2,居全国农垦之首。全省人口密度81.7人·hm-2,已远低于全国平均密度的143人·hm-2,而农垦仅有29人·hm-2,其人均耕地面积1.5 hm2左右[3],在全国农垦率先实行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家庭农场”承包土地最多的高达200 hm2左右,为大机械作业和大规模生产提供了组织保障,成为全国产粮最多的国有农垦企业。所以,国家将黑龙江农垦设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

综上所属,“大农业”应是按照产业经济理论规划的特定区域内,以人口密度稀少的大面积农业土地为依托,同时实现土地集中连片地大规模种植作业和完整体现产前、产后服务的农业,是集合了农业区域内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产业链不断延长的农业。即实现供、产、销、运一条龙,贸、工、农、服一体化的系统化农业产业。

1.2.2 现代化大农业的定义

顾名思义,“现代化大农业”就是用“现代化装备”手段发展的规模化农业生产方式,它属于以大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高端大农业”。因此,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不能仅凭广袤的农业土地,还必须具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农业机械装备、高端知识服务和信息化工具等条件。这就使之较一般意义的大农业发生更多内在“质”的变化,其外在要求和经济地位也就更高。所以,其定义可概括为:现代化大农业是现代农业形态下发展起来的,利用大型现代化农业机械装备和现代高科技手段,在适合发展大农业区域,集中现代农业要素投入,以提高土地生产效能和农业劳动效率,实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的创新农业生产方式。

1.3 现代化大农业同现代农业及大农业的关联性

1.3.1 现代化大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关联性

首先,现代化大农业是在国家基于农垦发展“大农业”的资源禀赋和号召建设“现代农业”的特殊背景下提出的。所以,现代化大农业不能脱离现代农业,而应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并不断体现现代农业不断“追求卓越”的发展方向。

其次,现代农业是一种新型产业形态,现代化大农业则是现代农业的一种先进生产方式,它从属于现代农业并体现现代农业规模化和物质装备现代化的特征要求,否则将被现代农业所淘汰。

最后,现代化大农业同现代农业地位有别。现代化大农业应从属于现代农业,而不能与现代农业并驾齐驱,更不能超越现代农业而成为独立产业形态。现代农业需要现代化大农业支撑和领军,当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到成熟阶段,就可以结出现代农业硕果。

1.3.2 现代化大农业与大农业的关联性

首先,二者互为因果。虽然表面看二者同属服务于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但其承递关系和表现层次却有差异。大农业可视为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基础,即必须首先具备发展大农业的资源条件,才有现代化装备大农业的可能和必要。而现代化大农业则是大农业的技术延伸,属于对大农业进行更高层次装备的结果。因此,大农业特征及其客观要求都很简单,只要符合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特征,农业土地与生产规模和产业集中度等符合大农机作业要求,就能确立该生产方式。当大农机及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等装备达到现代化水平,就成为现代化大农业。

其次,从物质属性分析,大农业是农业生命之“根”,现代化大农业是农业生命之“形”。仅就狭义的农业——种植业而言,大农业实际是个“内核”或“中轴”,随着国家农业发展战略目标的不断转换,它将装备成不同种类和形式,譬如现阶段的现代化大农业,未来时期或某些区域还将装备成“自动化大农业”、“生态化大农业”、“数字化大农业”等。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化大农业仅是大农业发展的一个新型阶段或一种装备形式,当未来农业发展需求更加进步和科学的农业技术装备,它将因被替代而不复存在,但大农业的生命力却会持久存续。

最后,就发展空间看,大农业优越于现代化大农业。大农业本身就是个广义的产业概念,涵盖着农、林、牧、渔、草、沙等各业范围。因此,其内涵丰富,外延宽阔,发展空间更大;而现代化大农业则是现代农业的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完全秉承了狭义大农业的特征及其客观要求,更适合现阶段国家保证粮食生产安全、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实现并不断向更高远的新型产业形态发展的特定需要。可见,现代化大农业基本可以定格于种植业领域,其发展空间相对比较狭小,但对现代农业的作用力却十分强劲。

2 现代化大农业的区域定位及特征

2.1 现代化大农业的区域定位

产业发展布局依赖于区域资源分布。资源禀赋越高,产业发展优势越强。为此,现代化大农业应定位于具备发展大农业资源条件充足的区划范围。由于农业生产对象是自然资源——土地,所以,农业土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广大农垦,应成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首选区域。虽然全国各省区都有发展大农业的基础条件,甚至南方和西部个别省区土地面积很大,但由于耕地的人口密度也较高,人均耕地寥寥,加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困扰和限制下,地方农村的集体土地过于分散,无法适应大机械作业和规模化经营。而黑龙江农垦的国有农业土地相对都比较集中,而且人口稀少,人均耕地面积较多,尤其在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下,拥有成千上万亩耕地的家庭农场成为农垦产业的主力军,其农机装备优良、先进,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处于领先水平,非常适合集中化生产和大机群作业;同时,黑龙江农垦是全国的农产品主产区和国家的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产品集群加工能力强,科技成果转化率远远领先全国水平,拥有大批农垦经济管理、农业生产技术、工程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优秀人力资源,而且现代化生产服务配套齐全。从自然、经济和社会“三大资源”储备量及作用能力分析,农垦具有发展大农业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而黑龙江农垦则具有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农机装备优势[3]。因此,定位在农垦区域发展大农业是科学的,选设在黑龙江农垦率先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决策是英明的。不论是落实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还是制订大农业及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战略,都应该是先农垦后地方,以农垦经验逐步带动地方农业进步。

2.2 现代化大农业的特征

从本质上讲,现代化大农业是一种以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大型机械设备武装的现代农业创新生产方式。因此,除了具备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外,还应具有“大农业”与“现代化”有机结合的独到特性,集中体现为“九大”,即大规模、大农机、大科技、大投入、大产业、大市场、大效益、大服务、大机制。

(1)大规模。这是现代化大农业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①土地面积大,人均耕地多,人口密度稀少;②土地集中连片,能够满足现代化大机械集中化生产作业的规模需求;③现代化物质装备及生产能力旺盛;④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和科技成果应用数量大;⑤农产品加工产业密集且分布均衡。

大规模农业生产对土地面积及其集中化程度具有强烈渴求。为此,黑龙江农垦要在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下,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土地流转形式,特别是要引导各种专业合作组织逐渐成为承接土地流转的载体。要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的装备优势,进一步促进土地集中;同时,要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吸收优秀科技和管理人才,并积极构筑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平台。

(2)大农机。也可称为“大机群”,是现代化大农业的重要技术标志,也是对大农业物质装备的基本要求。具体体现数量多、规模大、配套全、功能强和低能耗等方面,其农机机型、数量应与大农业面积和规模生产需要相配套,其性能和功率应符合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标准化作业等需要,其能源消耗需逐步达到低排放水平,实现由传统农业机械化向现代农业机械化的转变。目前,全国农垦农机总动力已达1 364万kW,农用飞机63架;特别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大马力拖拉机、收获机和配套农机具的应用,使耕种综合机械化率达70%。而黑龙江垦区就拥有农机资产总值87.52亿元,农机总动力达604.5万kW,重点装备的266个现代农机作业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则高达96%(旱田96.5%、水田95.3%),2009年以来又新增各类农业机械4.6万台(件),引进了国外大型先进的农业机械243台(套)[4]。先进的“大马力”集卫星定位、自动导航、精密播种、变量施肥于一体,一次可完成深松、浅翻、整地、播种、和墒、镇压6项作业,劳动效率提高4倍以上,垦区的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7%,其中40%是通过农业机械化实现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马力拖拉机、大型联合收获机和配套的具有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农机具,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农业机械群,其耕种机械化程度已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被誉为“中国农机化事业的排头兵”[4],实现了由农业机械化向农机现代化的跨越,农业装备水平已经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水平。

大农机要求具备高超的驾驭技术和配套服务保障,也需要充足的油料供应和畅通无阻的交通道路环境。为此,除了进行机械驾驶、维修、作业等技能培训外,还要增强农业机械修造、农机加油站等配套服务,加强农垦田间作业道路的修建与维护。

(3)大科技。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离不开科技支撑体系。“大科技”应体现在农业领域高新科技应用范围广、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高、科技贡献率大、自主研发能力强等。目前,全国农垦的农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52.7%,而黑龙江农垦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7%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2%,农业职工年人均生产粮食35.4吨,粮食商品率达91.5%,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大宗农产品的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5%,奶牛冷冻精液占全国市场的60%以上,改良二元种猪占全国年更新二元种猪的10%[5];牲畜基因诊断、精准农业、GPS远程跟踪定位等一大批先进技术在垦区农业生产中广泛运用,形成了常规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相互促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黑龙江省近年来持续低温、干旱、早霜,但农垦却连年突破历史水平大丰收,就是依靠科技取胜。基于风险收益理论,农垦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科技需求将更加迫切和旺盛。可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唯有农垦科技支撑力量最强。

大科技要求农垦在进一步巩固“场县共建”基础上,大力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架桥,不断引进国际领先生产技术,积极推广应用国内先进农业科研成果,努力为高校提供科学实验基地和大学生实习基地,把高校和科研机构农业科研工作者和管理专家的优秀成果、先进思想引进生产实践。

(4)大投入。这是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基本保障。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要求的土地集中连片,必然形成农业生产要素的集中投入。高度集中且资金周转期漫长的农业生产,其物质装备、土地租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都需要大量的人财物和信息投入。从这个意义上讲,大规模、大农机、大科技等,最终都需要通过“大投入”实现。黑龙江农垦连年进口的自动化、智能化、机电液一体化的大功率拖拉机、大型联合收割机和配套农具数千台套,农机资产总值达50多亿元,仅美国迪尔公司产大农机每套价值就700万元人民币,收回成本最低要3~5年;2009年新增农机和引进农业装备总投入高达14亿元[4],2010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双破226.7万hm2,平均每公顷投入2 290元,总计为60.8亿元。大投入要求有家庭农场、有雄厚的资金积累和较强的筹资能力,也需要政府“大帮助”。国家和省应给予各种优惠政策扶持,包括财政贴息贷款支持和政府补贴,以及农场对购置现代化大机械给予一定年限的地租减免或先征后返等政策扶持。否则,以家庭农场和农工个人的力量绝对无法全面实现大机械化生产。

(5)大产业。农业只有走向工业文明、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愿望。由于农业经济效益源于市场终端,所以应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努力发展食品工业和现代粮食物流产业,提升农产品收储能力,增强农产品的市场调控能力,提高全产业链获利水平。农垦在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中,要善于抓龙头、抓基地、抓联结,使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全面实现产、加、销、运一条龙,农、贸、工、服一体化。农垦应秉承体制转轨期以来率先完成产业升级和多元化发展及农业同上下游产业对接,努力培育出完达山乳业、九三油脂、北大荒米业、北大荒肉业、北大荒薯业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创造出完达山奶粉和鲜(酸)奶系列、九三大豆油、北大荒大米、北大荒鲜肉等诸多国内外知名品牌产品的超前意识,借鉴建三江分局创立“大米加工园区”经验,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解放思想,全力支持发展民营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立体化发展,使产业链在经济结构中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形成首尾相接、一体运营的大农业产业链。

(6)大市场。现代农业应该是科技支撑,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形成组织化程度很高的“市场农业”,集中体现在农业生产资料、农机、人力资源等供应市场——大投入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大产出市场两方面。首先,“大投入市场”是现代化大农业健康生产运营的保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充足的高质量生产资料供应,现代化大农业就失去了发展根基;其次,“大产出市场”是实现现代化大生产成果价值的保障,大农业生成大产出和高商品转化率,其对市场需求十分旺盛;加之农产品保鲜性特点要求进入下游领域实现商品化的间隔期越短越好。所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必须有广阔的大市场给予“后台”支持。黑龙江农垦每年生产粮食总量相当于陆、海、空三军和京、津、沪、渝四大直辖市全年的口粮,2009年总产达到870.6亿斤,跃升全国第二位,粮食商品量突破300亿斤,2010年商品量进一步突破350亿斤[5]。如果这些产品资源没有足够顺畅的下游市场接收,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将前功尽弃。为此,要求黑龙江省需建成大型农业生产资料销售中心、国内粮食集散中心、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出口贸易基地,在农垦腹地建成现代农业物流企业,使农业大规模生产同全国性的大市场链条衔接,确保产、供、销“一条龙”。

(7)大效益。这是现代大农业的经济成果体现,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首先,经济效益突出。现代化大农业因其标准化作业程度高,科技支撑力强,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而且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所以农业收入将呈现巨大的“规模化效益”特征。2009年,黑龙江垦区实现生产总值545.3亿元,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10 936元,同比分别增长18.7%和13.7%。粮食总产330.5亿斤,较上年新增46.4亿斤,商品量首次迈上300亿斤台阶,受到农业部表彰奖励[5]。其次,社会效益显著。表现在:①现代化物质装备和科技支撑的农业单产将大幅度提高,相对就会节省大量耕地,客观上保护了国家1.2亿hm2耕地“红线”;②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能促进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③农垦在国内最早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也必然最早进入农业数字化、信息化、电气化和光能化,使发展“低碳农业”进入“倒计时”;④可增强农业自给自足能力,减缓中国粮食进口压力,保证国家粮食生产安全;⑤解放农业劳动力,为繁荣农垦发展第二、三产业创造了社会条件。

(8)大服务。规模化生产客观需求规模化服务,而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必然要求高端技术服务。所以,大服务应体现在多维度的服务视角、高密度的服务区域、高科技的服务水准、大空间的服务规模等方面。首先,农垦对外服务能力应得到充分展现。各农场可利用现代农机装备和大机群高强度集中作业功能,推进农机跨区作业向纵深发展,通过整村、整乡代耕代种代收规模,引导农户开展土地标准化作业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现互利双赢。例如,黑龙江垦区已与地方共建农机合作社23个,2009年出动7 200台拖拉机和联合收获机,完成跨区作业153.3万hm2,为农民节本增收5.06亿元。2010年,垦区农机力量除完成自有266.7万hm2耕地作业任务外,还能为地方农村代耕266.7万hm2,并储备了到境外开发种地13.3万hm2的能力[5]。其次,农垦内部服务要不断加强。建立和完善直接针对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的现代服务体系,造就一批具有服务范围广、针对性强、空间条件优越、技术高超、品质优越特征的,切实能够承担起为垦区现代化大农业提供多方位、全覆盖的农村金融与保险、信息、能源、科技、教育培训、生资供应、植保、灌溉、兽医等社会化大服务体系。最后是“对上服务”,即努力服务于国家和社会。黑龙江农垦是服从于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的强劲力量,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国家每遇粮食短缺,如上世纪60年代“饥荒”和80年代物价上涨等,北大荒都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非典期间,又是黑龙江农垦迅速调运15 060 t大米为北京救急;2008年汶川地震后,黑龙江农垦用3天时间紧急加工2 460 t优质大米火速运往灾区。可见,只有把“大服务”特征嵌入现代化大农业,才能持续为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维护国际国内社会秩序,提供更加稳定的后勤保障。

(9)大机制。农业是振国兴邦的永恒产业,而农业经营管理体制和产权机制则是农业发展的动力。农垦实施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存在许多分散经营尤其是小户经营者层次,小地块分片经营对劳动力、生产资料和生产手段等投入要求较低,造成科技意识不强,管理水平低,难以适应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要求。“撤队建区”(黑龙江农垦撤销了2 241个生产队建制,集中设立637个管理区)行动,迈出了垦区构建与大农业生产要求相适应的大体制的第一步;而现代化大农业还需要“大组织”作为载体。中国农业力图发展,不可能长期依靠仅为解决农民自求温饱权益之计的家庭承包经营体制,而必须依靠机械化和现代化,这就客观要求通过农村合作组织形式,逐步将分散承包给家庭个人的土地,逐步集中到大农机户和家庭农场规模化经营,或者实行农业企业化经营。所以,积极探索以农机合作社(组)为经营主体,吸收全管理区或作业区职工参股、先交后种、统一管理,按股受益、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管理模式,成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组织保证。

3 结论

现代农业是农业技术革命催生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大农业和农业现代化大农业都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现代农业建设时期在特定区域资源环境支撑下所创造的一种特殊生产方式。大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集中化和协作化发展,突出体现了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双重特征要求,而现代化大农业是经过系统化的现代农业装备所延伸出来的一种“特殊大农业”,它既是对大农业中土地规模和生产集中度的量化延续,又实现了现代化物质装备积累所实现的质的飞跃。所以,现代化大农业的特征既体现了自身生产方式的创新性,又展现出现代农业形态的“高端性”,更处处彰显大农业的“大”属性。综合现代化大农业特征的客观要求,表明只有农垦最适合发展大农业,而且以黑龙江农垦率先具备了现代化大农业的条件,被设为“国家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当之无愧。可以说,中国发展的大农业本身就是对现代农业快速推进的特有生产方式,而并不断演进的现代化装备的大农业,必将取得世界瞩目的现代农业成果,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并尽早促成新的农业革命诞生。

[1]张红宇.对现代农业制度创新的思考[N].中国经济时报,2008.10.23.

[2]钱学敏.钱学森的“大农业”观——建立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5(1):51-56.

[3]颜丽娟,王树锋.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大农业的优势分析[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9,21(5):92-95.

[4]曹秀梅.北大荒:中国农机化事业的排头兵[N].北大荒日报,2010,07,19.

[5]谢振华,金晓峰.60年铸就中华大粮仓——黑龙江垦区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纪实[N].农民日报,2009,10,15.

[6]一笑.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打造中华大粮仓[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03,13.

猜你喜欢
农垦现代农业现代化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边疆治理现代化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体验休闲采摘 感受农垦文化
现代农业
点“土”成金 农垦改革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海南省农垦设计院
《新疆农垦科技》2014年(1~12期)总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