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223800) 龚长松
对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观摩与思考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223800) 龚长松
4月15日,我有幸到泗阳中学参加了由《江苏教育院》杂志社主办,泗阳中学承办的中学高效课堂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现场会,上午听取了南京师范大学杨启亮教授关于“素质教育与考试竞争”报告会,下午走进课堂观摩了泗阳中学“1+1”高效课堂教学实况,听了两节课,一节是历史“19世纪的俄国”,另一节是地理“城市空间结构”,两位教师皆采用高效的“1+1”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为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接着又听取了如皋中学、洋思中学、南师附中和菏泽一中四所名校关于高效课堂改革经验交流报告。下面就课堂教学改革谈一下自已的学习体会。
传统的教学,在课堂上以教师的单向灌输为主,在学习内容上以单一的教材为主,在学习的方式上以接受学习为主,在学习的程序上以教师先讲、学生后学为主,这种单向、单一的教学方式很显然适应不了新时期的课堂教学要求,与新课程标准相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的学习的要求相悖。然而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也是我们每个学校都在研究和探讨的一个现实问题。
我们学校也借着新课改的东风,强力推进高中课堂教学改革,实行 “问题解决模式”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这是顺应现代教育快速发展的大趋势,是打破传统教学那种教师一言堂开拓课堂教学新局面的有效途径,但是从我们平时巡课来看,结果并不太令人满意,与泗阳中学“1+1”高效课堂改革在执行力度、深度和效度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有很多教师的课堂改革只停留在表象、形式上,有的教师穿着新鞋走的却是老路,并没有真正地领悟我校课改的内涵,为了改革而改革,还有些教师认为,在初中有可以搞搞课改,高中就没这个必要了。当然这种想法是不妥的,因为要解决目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能力差、厌学、两极分化、“五严”规定下的教学课时不足问题,皆需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若当今的课堂教学离开了课改,那将是一潭死水。
而如皋中学、南师附中、杜朗口中学和洋思中学成功的课改经验已充分证明,只要我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去,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以严谨、科学的态度积极探索,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成效。
1.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是教育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高中课堂教学过程要注意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应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 教与学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配合、共同进行的活动。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促使学生内在素质提高的内因。因此,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观摩史硕伦老师的地理课,上课的内容是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三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在课前教师多次播放MTV音乐“美丽的泗阳”,学生仔细聆听,欣赏自己家乡的美丽景色,从而创设学习情境引入新课的教学。在介绍城市功能区的过程中所选取的材料和图片都是来自身边的,都是学生们最熟知的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图片,这些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面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也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可见,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创造的非智力源泉。他们都强调了兴趣、激情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与否,积极性高低,是学生是否能成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关键。当然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是人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泗中的“1+1”课堂教学是以案导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突出以生为本,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能提高学生对你所教学科的兴趣,让学生们想着上你的课,这是从事一线教学的我们必须深思的问题。
2.注重个性差异,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学生是存在差异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要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掌握学情,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让基础不同的学生来进行回答,容易的问题,可以让基础薄弱的学生来回答,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可以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来回答。在编写导学案时要注意有层次性,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泗阳中学“1+1”教学中非常重视导学案的编写,适应学生主动发展不同层次需求,使学生实现差异性发展、共同发展,其结构与教学基本程序一致,有学习目标-自学内容-问题讨论-概括总结-当堂检测-知识拓展等个部分,关注学生个性、知识层次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而对于学习态度差,不能专心学习,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若采用处罚的措施,往往效果不是很好,且容易导致逆反、叛逆心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先心平气和地找学生谈谈心,交流意见、交流思想,让学生没有顾虑,敞开心扉,和盘托出。从而找到学生的心结,并以此为突破口,做细做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学习成绩较好,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立于善于鼓励,加强心理疏导,增强耐挫能力,增强学生必胜的信心。
3.平等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蹲下来看学生,蹲下来和学生一起看世界。起跑线都是“零”,教师从“零”教起,学生从“零”学起。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青少年,而不是成年人,在性格、人格尊严等方面均处于一个波动期,容易好动,特别需要教师的尊重。只有蹲下来才能和学生处在一种平等的地位,才会给学生一种信任感,而非居高临下的感觉。每个学生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但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对于泗阳的课堂教学可以充分体现出教师对学生学习人格的尊重,课堂上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每节课都给予学生一定时间思考自己困惑内容、不太懂的问题,并要求学生板书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帮助解决,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评价。观摩的两节课历史课上有9位同学到黑板上展示16个问题,地理课有5位同学展示5个问题,这些都是他们小组解决不了或无法解决的问题,展示以请求其他同学或老师的帮助。
我们知道每个学生的个体素质是有差异的。教师应正视差异,正视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他们搭建展示自己存在问题的平台,并处理好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对症下药,因势利导,才能使学生在群体学习中实现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得到和谐发展。所以,教学过程一定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地位”问题,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泗阳中学的“1+1”课堂教学也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将每班的学生分成8到9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由每个组选出本小组的组长,负责本组的学习督查。课堂的基本程序是: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大组讨论-总结评价,这打破了传统的“教师灌输”模式,给予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形成了“你不学我不教”、“你理解的我不教”、“你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再教”,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减轻了课后复习的困难,减少了问题的积累。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1.自主学习阶段
课前发放导学案,完成课前预习。课堂开始学生根据导学案的上的任务,独立阅读课文,完成导学案中能够完成的知识内容,并提出自己解决不了问题,或解题过程中的疑惑形成问题。这阶段是学生进行的第一次知识构建,是学生完成基本学习任务,但很可能是不完整、不清晰的知识或不成熟的经验,并产生了与他人讨论切磋、得到别人肯定或寻求帮助的心理需求,这时也是进行小组学习的最佳时机。
如“城市空间结构”这一课,教师共设置7个自主学习的问题,如下:
任务一:城市功能区
(1)关于城市主要功能区的问题。
①住宅区在城市中的地位怎么样?
②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的区位怎样?为什么?
③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哪些位置?具有什么形状?在城市中的地位怎样?试以泗阳城市的商业区为例加以说明?
(2)中心商务区有哪些特点?每个城市都有中心商务区吗?
(3)以泗阳县城为例,说说在一般城市中,会有哪些功能区?
任务二: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1)城市功能分区自古就有吗?我县各乡镇目前的功能分区很明显吗?
(2)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交通便捷,却见不到摩天大楼,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3)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有哪些?商业、住宅和工业的付租能力随空间位置呈现怎样的变化?
(4)社会因素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对住宅区的选择?为什么高低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呈现背向发展趋势?
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利用5分钟,再次带着目标阅读课文,并快速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知识部分,这样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此时教师在教室中来回巡视,走近每个小组,每个学生,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自学完成情况,适当地给予个别学困生有针对性地指导和点拨,促进自主学习目标的达成。并要求学生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圈下来,把疑惑写下来,等待组内合作解决。
2.小组讨论学习阶段
此阶段主要小组内部展开讨论、探究、研讨,共同去解决每个组员不能解决的问题或疑惑,并进一步完善导学案。这也是学生进行第二次知识建构,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互查互助中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由于讨论交流产生的刺激程度较深,容易形成长期的记忆,形成的知识、经验趋于清晰、稳定,并产生了向其它小组展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寻求帮助的心理需求。此时教师可以参与其中一个或几个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并要求每个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写出本组内的讨论不能完成的问题。如“城市空间结构”这一课在完成小组内研讨之后,先后有8位同学到黑板上写下该组内不能完成的8个问题。如下:
任务一:城市功能区
(1)是否每个城市都有中心商务区?为什么?理由是什么?
(2)什么叫工业集聚效应?工业集聚有何意义?
(3)为什么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外围?
(4)市中心可能有住宅区吗?
任务二: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1)天安门广场周围见到不摩天大楼,为什么?
(2)如何理解高低住宅区呈背向发展?
(3)1999年北京王府井又扩建商厦多座,试用相关原理分析原因?
(4)城市用地寸土寸金,泗阳县在城市中心建两大公园,合理吗?试分析原因?
不会提问就不会创造,任何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上学生只有主动地去发现并提出问题,才会更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品质。这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内部学习动力机制”,由“被动学”向“主动学”,“学会”向“会学”转变,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本节课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有的是学案中的探究问题,也有的是同学在讨论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板书的问题进行筛选、编号,去掉与本节课所学内容无关的问题或是本节课的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留下与本节课重点知识相关的问题,并按照授课内容顺序进行编号,为大组研讨做好准备。
3.大组讨论阶段
这阶段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作用,针对筛选出来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大组讨论,是各小组间的讨论、探究,发挥集体的智慧,这也是学生进行第三次知识的建构,可由教师主持并与其它小组启发和点拨帮助下解决每个小组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在地理课堂上先后有8个小组共12位同学主动站起来回答,并有同学主动起来补充,他们回答问题是那么自信、阳光,声音洪亮。如一位学生主动起来回答第3问题:为什么工业主要分布在城市外围?学生回答:①可减轻城市中心的环境污染;②利于减轻城市交通压力;③城市外围地租较低,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答案有条理,全面,可反映学生有较好的地理素养和扎实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答题不全面的,或有困难的,教师可以适时地进行点拨、提示,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信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总结评价阶段
教师根据各小组学生的回答的情况,进行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形成知识图示,完成本节课的知识构建,并进行当堂检测,过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接着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先由组长在个人自评的基础上,对组内的每个成员进行评价,再由科代表对各个小组进行评价。通过自评、互评,产生自信和探究知识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