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涵音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现代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促使国际贸易学科的内涵日渐丰富。当前国际贸易学科理论与实践都有了新发展,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需要高等教育适时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民办高校主要向地方输送人才,国际贸易学科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国文化交际能力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重点为外企、外贸及国际交流等涉外领域提供人才支持。
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贸易大国对外贸易将全面恢复并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贸易自由化已成为多数国家贸易政策的主流。从国际贸易总量角度分析,发达国家占比逐步下降,新兴市场国家的所占比例开始上升,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正处于上升阶段。随着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服务外包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随着进入后危机时代,国际服务贸易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未来国际市场竞争主要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在国际贸易领域表现为知识、高新技术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竞争。随着科技进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将不断涌现,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一些国家的主导产业,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将成为贸易的主干商品。世界各国相继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快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国际贸易的发展进程中,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会越发激烈,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可能将大幅度上扬。
国际资本流动对经济全球化起着重要推动作用。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及贸易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国际经济及贸易的发展,强化了国际贸易的垄断程度,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也影响着国际贸易的结构。根据联合国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跨国公司总数为78817家,其分支机构794894家,在国际贸易总量中所占份额超过70%。目前,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出口比重的40%,技术贸易的70%,国际直接投资的90%。
目前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势头迅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涌现,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区域经济合作作为一种战略选择,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以此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区域经济合作实质上是成员国相互开放市场,是最惠国待遇的一种例外,成员国相互给予高于成员以外国家的贸易、投资优惠,这就给成员国带来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能够极大地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员之间的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达50%以上。
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的出现为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电子商务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目前正以惊人的速度向传统产业渗透,改变着世界市场的经济格局。网络贸易的特点是交易成本低,工作效率高,简便易行,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自然条件的约束等,目前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网络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得到广泛应用,网络贸易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超过20%。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贸易全面收缩的情况下,网络贸易却呈现逆势上扬的趋势,预计未来网络贸易在国际贸易业务中的比重将继续增加。
为了提高国际贸易人才的业务素质,传统的国际贸易教材亟须增加新内容。目前国际贸易学科教材中的理论内容主要是各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理论与观点,教材本身需要与时俱进,应当加强对国际贸易新问题的理论分析,如贸易与环境问题、贸易与跨国公司问题、贸易与标准化问题、贸易与知识产权问题等新贸易理论领域。
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外贸行业内分工趋向细化,民办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方向需要作相应调整,需要补充教学大纲内容,增加新的知识点,强化重点课程内容。针对细化的业务岗位,如外贸跟单员、外贸单证员、外贸报检员、国际快递员、商务翻译、外贸经理、外贸营销员等,建立与业务需求相适应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基本技能,在培养各类外贸专业人才上下功夫。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贸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加入WTO给我国外贸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遭遇了更多的贸易壁垒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类贸易摩擦。外贸企业需要更多熟悉WTO及国际经贸规则的外贸人才,民办高校培养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竞争性商业情报搜集分析能力,需要掌握国际贸易的法律和规则,能够对企业之间针对维权问题进行合作等。
我国外贸经过30多年的发展,外贸企业正处在由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转化升级的过程中。为了突破国外企业设置的障碍,我国外贸企业要具有自主品牌创建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从事国际贸易的专业人员,应当具备国际市场调研分析能力、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国际市场传播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和技术交流能力。
为了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对外贸人才日益增长的需要,目前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等院校约380所,而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约490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则达到了510所,这给民办院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职院校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的学生适应能力较强,深受外贸企业的欢迎。而目前民办高校延续了地方普通高校的教育方式,比较重视理论学习,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培养的学生适应能力差,从就业率上看,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要好于一般本科院校。
国外高等院校设有国际贸易学科的很少,大都是国际商务学科。民办院校应当考虑用“国际商务学科”替代“国际贸易学科”。国际商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国际商务准备和国际市场的进入;国际商务环境和组织;国际商务战略及国际经营管理等。国家应鼓励地方普通高校(包括民办高校)设置包括商贸、经济、法律、外语、金融和管理等课程在内的国际商务专业,培养具有商务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国际化发展的新要求。应当编辑出版反映国际贸易新发展的教材和系列丛书,建立一支由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三方面组成的国际贸易专家学者队伍,编写出一套反映国际贸易新内容、新理论、新实务的权威性教材和系列丛书。
教师是培养国际贸易人才的主要载体。应当聘请有实务经验的企业经理参与教学工作,提倡并鼓励从事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到外经贸企业进行业务实习,通过与外贸企业的合作让专业教师参与国际经贸、商务活动,以此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既有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又有对外贸易实践能力的人才,要通过增设实务类课程、建立校内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等形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在相对真实的外贸工作环境中提升实践能力。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成绩比较显著。北美地区的CBE模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其特点是以职业能力作为教育的基础、培训目标和评价标准,根据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的专项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和学习计划,该模式表现出极强的课程调整灵活性;借鉴德国著名的“双元制”模式,其核心是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在学校学习,而实践性教学在企业完成,是一种典型的校企联合模式。
发挥民办高校与国外大学联合办学的优势,加强同发达国家高等院校的国际商务学科之间的交流活动。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办学理念,加快提高民办院校国际贸易学科的教育水平。如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就先后与英国伦敦南岸大学(LSBU)、英国贝德福德郡大学、英国斯坦福郡大学、马来西亚双威学院、日本广岛国际学院,韩国大田大学等结成合作院校,并且成为英国伦敦工商会考试局群体证书考试(LCCIEB)、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英国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国际考试中心(CIE)和剑桥英语主题系列考试中心(MSE)等多个国际考试的考试(培训)中心,为学生在校内获取权威的国际通用的职业证书提供了便利条件。
[1]张安忠.国际贸易学科的新发展及对人才培养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10(6).
[2]王春晖,牟欣伟.论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变革[J].现代商贸工业,2009(12).
[3]王建邦.浅议国际贸易学科研究领域与方向的拓展[J].国际经贸探索,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