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宏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CAFTA背景下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条件与策略
李继宏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如期建成。在CAFTA的背景下,东盟市场进一步向中国企业开放,投资壁垒逐渐消除,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投资东盟视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步骤。然而,东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投资环境相对复杂,中国企业加强对东盟的直接投资需要做出正确的决策。
(一)投资增长迅速,但规模偏小
伴随着CAFTA的建设进程,中国企业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从流量上看,投资额由2005年的15771万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269810万美元,4年间增长了17倍。从增速上看,2005-2009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率达114.5%,远高于同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52.5%的增长水平。
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虽然增长迅速,但总体规模偏小,投资额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偏低。2005-2009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额占同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平均比重仅为2.47%。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565.3亿美元,但对东盟的直接投资所占比重仅为4.8%。不仅如此,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在东盟利用FDI中所占的比重也偏低。以2009年为例,中国企业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仅占东盟利用FDI比重的3.8%。
(二)投资领域拓宽,但产业层次不高
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的日益深入,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领域也由简单的加工装配和生产型的小型项目逐步拓宽到电力、批发、制造、采矿、建筑、金融等多个行业。从投资行业分布的存量情况上看,截止2009年末,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比重较高的行业有: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占 19.4%;批发和零售业占17.1%;制造业占15.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 10.9%;采矿业占9.5%。总体而言,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主要以资源开发行业、制造业和对技术要求不高的商品流通业为主,而投资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研和技术服务、金融等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仍然相对偏少,产业层次总体偏低。
(三)投资遍及东盟各国,但国别差异较大
从存量上看,截止2009年末,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额的70.5%投向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菲律宾、文莱等老东盟六国。新加坡是东盟所有成员国中吸引中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累计吸收中国直接投资存量已达485732万美元;东盟新成员国缅甸排名第二,累计吸收投资额达92988万美元;再次是印尼,累计吸引了79906万美元的直接投资;文莱吸引中国企业的投资最少,仅为1737万美元,与新加坡相差近280倍。从流量上看,2009年中国对新加坡的直接投资额达到141425万美元,超过中国企业对东盟其余9国投资的总和,比缅甸多103755万美元;同年,中国对印尼、柬埔寨、老挝、越南、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的直接投资额分别是22609万美元、21583万美元、20324万美元、11239万美元、5378万美元、4977万美元和4024万美元;对文莱的投资最少,仅为581万美元,不到新加坡的0.5%。可见,中国对东盟各国直接投资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
(一)中国企业有加强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内在需求
首先,投资东盟是扩大市场占有率和获得先进技术的要求。通过对东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国家的直接投资,一方面带动了国内生产设备、原材料和半成品的出口,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也能从东盟较为发达的国家获得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战略性资产。其次,对东盟投资是转移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需求。中国企业要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再次,投资东盟国家,参与开发和利用东盟国家储量丰富而我国相对缺乏的石油、铁矿、有色金属等自然资源,有利于缓解国内资源供需矛盾。最后,中国企业对东盟的直接投资,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中国设置的贸易壁垒,减少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
(二)中国企业投资东盟具有地缘、资源和人文优势
从地理位置上看,中国与东盟互为近邻,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海、陆、空交通均已打通,中国企业投资东盟具有交通运输上的便利,符合国际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就近原则”。从资源条件上看,东盟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成为中国企业投资东盟的重要基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依靠大量的能源作为基础,东盟国家储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都是中国经济建设中的短缺资源。此外,东盟国家中除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新加坡和文莱以外,大部分国家的劳动力价格便宜,特别是东盟新四国(柬、老、缅、越)拥有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从人文联系来看,东盟国家是世界上华侨华人最集中、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不少东盟国家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风俗习惯相近,这种相同或相似性能够帮助中国企业尽快适应东道国环境,降低投资风险。
(三)东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比较优势的差异性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东盟10个成员国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比较优势也存在差异。新加坡和文莱在东盟中处于经济发展的第一梯队。新加坡在资本、高科技和知识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文莱是典型的自然资源依赖型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但是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处于第二梯队的马来西亚和泰国在中等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有比较优势。印尼和菲律宾处在第三梯队,在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有比较优势。东盟新四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但经济发展水平滞后,排在最后。东盟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梯状分布特征和比较优势的差异性,为不同类型的中国企业投资东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CAFTA的建成为中国企业加强对东盟的直接投资提供了便利
2009年8月,中国与东盟签署的《投资协议》致力于在自贸区下建立一个自由、便利、透明及公平的投资体制,并为双方创造更有利的投资条件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双方的投资者提供充分的法律保护,从而进一步促进双方投资的便利化和逐步自由化。2010年1月1日自贸区成立以来,包括《投资协议》在内的有关协议的履行,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到东盟投资、规避贸易壁垒带来了便利,中国企业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增长迅速。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1-6月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达12.21亿美元,同比增长125.7%。可以预见,自贸区的建成将会促使更多的企业加强对东盟的投资。
(一)投资区位策略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区位优势决定了跨国公司采取对外直接投资还是其他经营方式,并将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划分为资源寻求型、市场寻求型、战略资产寻求型和效率寻求型四种类型。从近年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动因来看,主要集中在资源寻求型、市场寻求型和战略资产寻求型三种。这三种类型的直接投资,也是中国企业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的。
具体而言,文莱、印尼、马来西亚等国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印尼、越南等国的矿产资源;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等国的农林资源以及东盟新四国的廉价劳动力资源适合资源导向型投资动机的中国企业。东盟新四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大量的工业制成品需要依靠进口,中国的家电产品、农用机械在这些国家很受欢迎,这些国家适合市场寻求型动机的中国企业。而对于以获得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战略资产为主要动机的中国企业来说,可以选择东盟国家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为投资东道国。
(二)进入方式策略
企业进行直接投资的常见方式主要包括在东道国成立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合作企业或合作开发等。此外,以BOT方式和加工装配等方式进入也较为常见。
目前,中国在东盟投资项目的境内主体以中小规模企业居多。对于这些境内投资主体而言,选择以合资经营的方式进入,易于实现企业和东道国比较优势的结合,有效减小进入的风险,达到共赢目的。而对于一些具有明显技术优势、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可以选择独资的方式进入,以保持优势。但是以独资的方式进入,企业需要克服东道国设立的准入门槛。对于风险高、投入大、周期长的石油、天然气、矿石、煤炭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开发大型项目,中国企业宜以合作开发的形式,组织国内具有实力的企业与国际知名企业和东道国一起联合开发,分担风险、共享收益。对于一些大型的水电站、交通基础设施等项目,则宜大力发展BOT等形式的投资。通过BOT项目的建设,提升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直接投资水平。
(三)投资产业策略
中国企业对东盟直接投资的产业策略,既有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一般规律,也与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战略相关。目前,除了要大力加强对东盟自然资源开发业的投资,以及利用好“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大力发展对东盟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外,还应当着重加强以下两类投资:
一是适当向东盟国家转移部分产能过剩产业。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认为,跨国公司进行对外投资的决定因素是比较优势。投资国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如果在东道国是处于比较优势的产业,那么投资国对东道国的投资,可以使东道国由于缺乏资金、技术等条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出来,两国的比较成本差异将会扩大,贸易量将得到提升。根据这一理论,我国的一些产业如家电、机械、轻工、纺织等产能过剩,正失去比较优势,但是这些产业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东盟新四国中却是处于比较优势的产业。因此,投资东盟新四国的这些产业,将有利于中国企业获得新的市场,使国内过剩的产能得以充分利用,从而延长传统产业技术的生命周期,同时也能为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提供空间和资金。对于东盟新四国来说,中国企业的投资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其经济的发展。
二是加大对新加坡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投资。新加坡政府重视利用外资,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法规健全,投资环境好。新加坡在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政府鼓励外商投资于生化医疗、航空航天、精密仪器制造等高科技领域。此外,新加坡地理位置优越,是东南亚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物流中心,金融服务、商业服务、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达。中国企业投资于新加坡的高新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新加坡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便利的融资渠道,降低投资风险,促进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能获得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水平。
(四)融资策略
融资困难是困扰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一个难题。目前,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设立的境外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境内投资主体规模也不够大。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无论是在境内融资还是在境外融资,都相对困难。缓解这一难题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充分利用国家的有关规定,通过境内投资主体对境外企业提供资金支持。2009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境内企业境外放款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境内企业直接向其境外合法设立的全资附属企业或参股企业提供放款,境外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一政策来解决“走出去”后遇到的资金瓶颈。二是境外企业在注册时,应充分考虑未来企业的发展和融资需求,注册资本留有一定的“余量”,以便在东道国当地融资时,达到东道国银行设立的门槛。三是利用境内投资主体的实力和信誉弥补境外企业的不足。2010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关于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问题的通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境外投资企业对境内信用支持的需求,中小企业可充分利用国内银行提供的担保额度为境外企业在当地的融资创造便利条件。四是结合企业特点,在企业自身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主动出让境外投资项目的部分股权或者利益,让股权投资基金等参与其中。五是境内投资主体利用与境内银行的良好合作关系,通过境内银行的“内保外贷”等业务,为境外企业提供融资。
投资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领域之一。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加强对东盟的直接投资顺应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有利于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配置,加快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但是,东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比较优势的差异性以及中国企业的具体情况决定了企业不可能采用同样的投资策略。因而,中国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投资国别、进入方式、投资产业和融资策略,以实现发展目标。
10.3969/j.issn.1003-5559.2011.04.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