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银行业,困境之中谋生存

2011-04-04 04:12陈博闻江苏淮安经济师事务所
对外经贸实务 2011年4期
关键词:中资银行业外资

陈博闻 江苏淮安经济师事务所

欧美银行业,困境之中谋生存

陈博闻 江苏淮安经济师事务所

相比于危机期间的凄风冷雨,从2009年开始呈现复苏之态的国际银行业在2010年收获得更多。然而,在全球宏观经济复苏大势尚难言“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未结束的境况之下,2010年美国银行业绩表现亮丽,是否说明已否极泰来?未来主权债务危机又会给欧洲银行业带来哪些挑战?外资银行在中国内地的业务是否会更好?这些问题始终与2011年全球银行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美国银行篇:丑闻多多盈利难

“欺诈门”、“止赎门”、“回购门”……2010年,美国银行业几乎是“门”出不穷,2011年,此类丑闻性事件是否就能嘎然而止?在美国主要大型银行连续盈利,似一步一步走出金融危机所造成的低谷的同时,接连不断的业内丑闻所引发的破坏力,或许将完全消弭这些银行所做出的努力。

(一)盈利前景并非坦途一片

在雷曼兄弟轰然倒塌之后,美国银行、花旗集团、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等一个个如雷贯耳的银行业巨头几乎以令人“傻眼”的速度纷纷集体走到了悬崖边。尽管美国政府一边“破口大骂”,一边却又无奈地伸以援手,巨额资金由此流入美国银行业。显然,一个雷曼兄弟就已经够让美国政府焦头烂额,不能再有步后尘者了。不过,这也让世人见识到了这些国际大银行的脆弱性。

然而,这些国际大银行的复原速度似乎也并不逊于他们出问题的速度,一家接着一家实现扭亏为盈,并维持接连几个季度的盈利局面。人们也正是从美国银行业变化的蛛丝马迹之中最早发现了经济复苏的信号。根据美国联邦保险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前三季度,由联邦保险公司进行存款担保的7760家美国商业银行和存款机构共盈利53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大幅增长。

而对于2011年美国银行业的盈利前景,有可能出现加速前进的良好状态,但也不排除再度出现减速甚至盈利甚微的局面。因为截至去年第三季度,在联邦保险公司“问题清单”上的银行数量已从829家增至860家。这是自1993年3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仅第三季度,全美共有41家银行倒闭,使当年以来倒闭的银行数量达到127家。有鉴于此,究竟是将出现如高盛所预测的那样——美国 2011年经济增速将高于2010年,成为全球经济的亮点;还是如当前大多数人所预测的那般——2011年美国经济将起色不大,经济增速将低于上年水平。

(二)丑闻依旧威胁大型银行

美国的大型银行几乎个个都资本雄厚,而且业务多元化、所涉经营范围广阔,并且触角伸及美国以外的多个市场,因而盈利能力往往比较强劲,这是那些中小企业所不能企及的。2009年4月,高盛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指控销售了一种基于次贷业务的抵押债务债权,但未向投资者披露美国大型对冲基金——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对该产品做空的“关键性信息”。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2007年向高盛支付了约1500万美元的设计和营销费用,但投资者因此蒙受的损失超过10亿美元。遭起诉的还有高盛副总裁法布里斯·图尔,美国证交会指控他对这起欺诈案负主要责任而在双方纠缠了3个月之后,最后高盛集团以缴纳5.5亿美元的罚款为代价来了结官司。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继高盛“欺诈门”之后,“止赎门”事件出炉。2010年10月初,有媒体披露美国大型贷款服务商利用“机器签名”审批止赎文件,可能导致大量文件内容存在错误,在华尔街掀起止赎风暴。所谓止赎,就是指银行对于无力偿还抵押贷款的业主采取收回抵押房屋的做法,业主此后将无权赎回房产。这一事件究竟将对美国银行业带来多大的冲击与影响,有境外媒体预估,美国银行业将因止赎问题损失至少970亿美元。不过,这也仅是看得到的部分而已。

到目前为止,包括花旗、美银、高盛、富国等在内的美国大型银行几乎无一能摆脱丑闻的困扰。近来,安永的会计师事务所也被爆出欺诈事件,而其中也难免有银行等金融机构被牵涉其中。截至目前,接连爆出的丑闻几乎最终都以控方与被控方之间达成协议而妥协结束,但是此种方式是否又为将来埋下了一些不定时炸弹呢?同时,一旦检方不再一味采取妥协方式,那么这些丑闻对银行业的影响可能又将另当别论了,甚至完全有可能扼杀美国银行业刚萌芽的复苏苗头。

(三)“两房”难逃“被”终结命运

美国财政部日前公布了向国会提交的《改革美国住房融资市场》报告。报告阐述了美国住房金融市场改革的途径,要求逐步废除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地美和房利美,降低政府提供的住房抵押贷款担保比例。美财长盖特纳当天就此发表讲话称,美国政府计划逐步削减规模高达11万亿美元的贷款抵押市场,以减少其对美国政府的依赖。“这是一项根本性的改革计划,将缩小政府支持企业的规模,加强消费者保护力度,同时使有需求的人能够获得负担得起的住房。”

在这份报告中,盖特纳向奥巴马政府提供了三种住房融资系统改革方案,供国会讨论决策。第一种方案是政府除保留联邦住房署这一机构外,彻底退出住房抵押市场。第二种方案是只有在市场出现危机时,政府才出面担保住房抵押贷款。第三种方案是政府仍然在房贷市场发挥作用,但不再通过“两房”这样的政府支持企业来实施。过去政府对楼市提供了太多支持,而没有进行足够监管。

欧洲银行篇:危机监管共起舞

如果说,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是从美国银行业开始引爆,那么,欧洲银行业无法摆脱泥泞的糟糕状况则将可能是引爆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最大威胁:集体陷入“囫囵”之时,那记轰然巨响没来得比美国银行业更响,而步入复苏的速度同样蹒跚于美国银行业之后。

(一)债务危机“深不见底”

在希腊向欧盟请求援助,而最终导致欧盟成立了一个总额为7500亿欧元的主权债务危机救助机制,并敲定对希腊伸出援手的方案之后,欧元区的主权债务危机一度有着“销声匿迹”的趋势。然而,爱尔兰政府的债台高筑并濒临违约风险的消息,使得欧元区的主权债务危机卷土重来,并愈演愈烈。目前,除了希腊、爱尔兰之外,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等几乎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需要被救助的对象。而主权债务危机可能持续蔓延的趋势,更是引得欧洲银行业惶惶不安。

国际清算银行发布报告指出,欧洲各国银行对欧元区南部国家的风险敞口超出预期。各国银行对爱尔兰、希腊和葡萄牙的风险敞口总额为2.281万亿美元,其中德、法两国银行是这些地区的最大债权人。截至去年第二季度末,法国的银行对希腊的总风险敞口为831亿美元,包括573亿美元的外国债权和257亿美元的“其他风险敞口”(即衍生品合约、延期担保和信贷承诺的市场价值)。德国各银行对希腊的总风险敞口为654亿美元,包括368亿美元外国债权和286亿美元其他风险敞口。而在爱尔兰,截至第二季度末,英国各银行拥有对爱尔兰的最大风险敞口,总额达到1875亿美元。而德国则以1864亿美元成为仅次于英国的对爱尔兰风险敞口第二大的国家。而这些数据仅局限于希腊和爱尔兰,一旦主权债务危机蔓延至葡萄牙、西班牙甚至意大利,欧洲银行业势将遭遇灭顶之灾。当前,欧洲的很多家银行几乎已经停止放贷,并根本无法从公开市场进行融资,对欧洲央行的依赖性相当强。而欧洲银行业要改变这一状况绝非易事,也许需要的不会只是三五年时间。

(二)监管新政“雪上加霜”

虽然,欧洲银行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过错并不比美国银行业来得严重,不过欧盟各国政府惩罚银行业的决心却远较美国政府来得坚定。对欧洲银行业来说,首要的噩耗即是银行税的开征。2009年的6月22日,德国、法国和英国发布联合声明,三国政府将推出银行税以抵消未来金融危机的相关代价。当时,德国政府表示将在去年夏敲定征税草案;法国将在制定政府预算案时推出银行税;而英国也在当天公布普遍预算削减计划时宣布这一税项。随着步入2011年,也意味着这些国家的银行税将陆续正式落实。这让欧洲各大银行叫苦不迭。不能说征收银行税没有道理,从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来看,征收银行税存在一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问题在于,当前的欧洲银行业中没有几家银行能够应付银行税。所以,关于银行税其中所涉及的相关细节以及推出的时机才是最大的关键所在。

而除了银行税,欧盟日前宣布,欧盟各国将从2011年开始,限制给欧洲银行家以及证券交易员发放奖金。这一措施包括推迟发放奖金及对投机的处罚,即从今年开始,证券交易员将只能获得他们奖金的60%,其余40%将在3年内酌情补发。如果交易员有过度投机冒险的行为,还有可能扣回一部分先前发放的收入,而获得政府救助的银行领导层不能获得奖金。据悉,欧盟成员国内接受政府救助的26家大银行已经签署协议不发放奖金。甚至有可能把限制银行家薪资作为财政瘦身计划的一部分”。

欧洲各国关于金融业监管的改革进程势必需要逐步推进,而这必然在相当程度上绑缚欧洲银行业的“手脚”,同时,欧洲所弥漫的主权债务危机的阴影更使得欧洲各家银行无法伸展拳脚。

在华外资行:“尴尬”中谋求突破

对于在华发展的外资行而言,2011年的到来,既是又一个全新的开始,同样也意味着存贷比达标期限的愈加临近。或许,对于某些外资行而言,这并非是一个难题,因为他们或已达标或已离目标不远。然而,对于大多数在华外资行而言,则绝对是一大考验。

(一)业内竞争压力日益加大

中国银监会规定,截至2011年底,在华外资法人银行的存贷比都必须控制在75%之内。不过,目前除了花旗、汇丰等几家外资行能确定达标无疑,以及像东亚等几家已经离目标不远之外,多数外资行尤其是日本的银行几乎不可能按时完成达标任务。

其实,撇开存贷比不谈,近几年外资行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发展并未得到太多令人“刮目相看”的进展。从最基本的存、贷款业务来看,外资行所占的存、贷款比例并没有实现大的突破。一开始外资行就把门槛定得比较高,而在经历过现实的洗礼之后,外资行自身的存款门槛普遍有所放低。不过,对于依旧习惯于把钱存在中资行的中国老百姓而言,外资行“自降门槛”的手法所起的作用有限。无法更有效地吸收更多的存款也是导致诸多外资行存贷比难以达标的一大因素。

同样,外资行的贷款始终无法打破中资行在国企、央企等大型企业中的垄断地位,进而纷纷把目光投向民企等中小型企业。不过,即使是在中小企业领域,外资行也开始面临着越来越多来自中资行的竞争,像民生、兴业等股份制银行同样以强势之态进军中小企业贷款领域。

除此之外,人才抢夺战更是其中相当引人关注的一点。外资行的人员流动性本来就相对较高,去年的情况尤其明显,除了高管层的人事变动外,基层及中层员工更是流动不断。外资行一般都有一套人才培养机制,很多都是从大学高年级就开始培养然后招入银行,但是同样的职位,在中资行做明显比在外资行来得轻松,所以很多人在外资行赚了一定资历之后,就跳槽中资行了。一位外资行从业人员曾表示:“主要是外资行压力比中资行来得大,收入却并不比中资行来得高,甚至更低。而且,有些外资行的所谓人才培训计划并不是执行得很彻底。”

(二)紧跟开放步伐抢占先机

自金融危机之后,外资行在开设网点方面基本陷入停滞状态,而近期则呈现集中爆发之势。前有花旗中国首席执行官欧兆伦的“一个月开一家分支网点”的豪言,后有东亚银行一周之内连开4家分支网点的盛况。外资行网点布局不足始终是其在中国市场发展的一大短板,尤其是对那些综合性外资行而言。因此一旦市场环境及自身经营状况有所好转,加速布局分支网点仍会是未来几年内外资行在中国市场的主要举动之一。而且在知道相较于中资行,自身在网点上不具优势的情况下,外资行只有另辟蹊径。目前,外资行基本都是抓住中资行所基本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拓展,如智能银行、地铁银行、村镇银行等。这些也都是未来银行发展的趋势,因此外资行先行进入不失为聪明之举。

总之,尽管当前外资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的确面临着一些瓶颈和尴尬的局面,不过,在未来几年内有两个领域是外资行可以大有作为的。一方面是随着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规模势必加速扩展,而外资行可以在这一业务方面谋求更多的空间。另一方面则是搭上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这艘“大船”、“快船”,外资行将在海外市场尽显优势。可以预见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外资行将会在这一领域比中资行更有作为。

10.3969/j.issn.1003-5559.2011.04.004

猜你喜欢
中资银行业外资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办理银行业务须谨慎
起底中资房企海外债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中外资管合作大有可为
人民币债券为何持续受到外资青睐
中资美元债券责任管理:流动性压力下的主动应对
外资进入A股:用其“利”防其“弊”
20条稳外资措施将出台
2016年中资海外矿产能源投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