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城市化现象的原因分析与解决策略*

2011-04-04 02:47耿丽娟
当代教育科学 2011年8期
关键词:科学主义农村教师城市化

● 耿丽娟

语文教材城市化现象的原因分析与解决策略*

● 耿丽娟

现实情况是,虽然我们语文教材城市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但这一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无论是在一线教育工作者还是教育专家的潜意识中,教育进步和改善的空间往往存在于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之中,而他们对于教材本身的质疑较少,对国家编制出来、在全国范围内通用的教材抱着一种近乎崇拜的态度,而这种崇拜正是教材城市化问题迟迟得不到足够重视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语文教材的城市化现象较为严重。有必要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问题解决之道。

一、语文教材城市化现象的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导致语文教材城市化问题显著的原因虽然错综复杂但也并不是毫无规律可循。抛却目前研究较多的、比较显性的教材编著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教材使用中涉及到的教材、学生以及影响教材编订与使用的科学主义知识观是造成教材城市化问题严重的三个主要原因。

(一)教材城市化问题中的教师因素

2005年11月18日的中国民族报曾有一篇叫做《新课程,在西部农村落地难生根?》的报道。在报道中,有学者指出教材城市化问题可以通过利用现有资源来缓解,还指出农村环境下的教育资源有时比城市更丰富,关键是农村教师树立什么样的资源观,是否能学会利用现有资源。此话虽然不无道理,但在农村教师听来,很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目前看来,我国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状况让人担忧。在很多农村小学,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是民转正后留任的,这些教师中的绝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他们较长的教龄一方面说明了他们的农村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但另一方面也为这些教师长期坚持固守成规的教学风格埋下了伏笔。通常来说,这些教师“先天”条件差强人意,而“后天”补给也非常不足,针对这些教师的教育培训要么是流于形式要么是与农村教学条件严重脱节、无法应用。

(二)教材城市化问题中的学生因素

目前,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建构主义的思想被广泛地接受。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不仅可以成为他们已经拥有的知识同时还可以为学习新知识提供基本条件。因此,教育者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避免两者相互疏离情况的发生。

但现实情况是,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其实并不适合于现在的教学内容,教材中的很多活动对农村学生来说都显得十分陌生。即使教师具有联系学生实际以削弱教材城市问题所带来的影响的意愿,学生较差的基础和狭窄的视野也会使教师的愿望落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农村孩子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是最主要的原因。在笔者调查的菏泽市一千王小学、蔡楼小学以及蒜刘庄小学这三所学校中,大部分孩子都把放学后的时间用在了看电视及做各种传统游戏上。同时,学生父母学历偏低使得父母双方能够给予孩子的在学习上的帮助非常有限,如笔者在上述三所学校调查中发现,在父亲中小学学历占到了40.1%,初中学历的占到了 43.2%,高中学历的有15.5%:母亲的学历相对较低,26.3%的母亲甚至没有小学毕业。

(三)教材城市化问题中的知识观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说,科学主义知识观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影响范围最为广泛的知识观。在科学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人类社会在短短的几百年时间创造了之前几千年都未曾达到的奇迹。但在为人类带来各种所谓进步的同时,科学主义知识观和价值观在当今社会的流行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危害。比如,施特劳

*本文系徐继存教授主持的定向山东农村基础教育的 “3+1”教师培养模式国家创新实验区调查研究成果之一。

耿丽娟/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斯认为现代人常常忘记了“好与坏”的标准本应逻辑地先于“进步和倒退的标准”,现代人不是用“好”的标准去衡量某种新事物是否对,而是倒过去用“新”本身来衡量一切是否“好”。除了对现代人的普遍影响,这种价值观在教育领域中的印记也无处不在。

为了片面追求先进的科学知识,我们的教育将人类的生活极度地抽象,人类的现实生活变成了教科书上的一条条定理和公式,人类独有的、丰富的精神世界被排挤出了整个教育过程。就如帕克所说,客观主义一心追求知识的纯洁性,要不惜一切代价避免主观性的渗透——就算代价是知识的“非文明化”,以至于使我们无法适应真实生活的复杂性也在所不惜。[1]在现代社会,能够促进社会进步、获得较高国家地位的知识大都存在于较为发达的城市地区的新兴事物之中,为了传递这些知识,我们的教材也就不可避免带有了城市化的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材的城市化问题正是科学主义知识观所带来的直接后果。

二、语文教材城市化现象的解决策略

对任何问题原因的分析都是为了寻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教材城市化问题也不例外。针对上面归纳的三个层次的影响因素,我们可以从这三个因素出发来找到解决语文教材城市化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改变教师——应对教材城市化

在农村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自主能力、自学能力偏弱,奋斗在教育一线的农村教师依然是整个农村教育活动的领导者,是可以创造、改变农村教育历史的潜在“英雄人物”。可以说,要想改善农村教育的现状,提升农村教师整体队伍素质是首要要求。针对农村教师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进行有效的教师培训

除了教材编著者要有意识地避免教材城市化的问题、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发挥空间之外,让农村教师具备应用多种已有资源的能力是应对教材城市化问题的关键所在。教师应该教会人们不要从书本中了解事物,而要从天空、大地、橡树和榉树那里了解事物。[2]而要想达到涂尔干的目标,教师自身必须首先具备从周围事物中寻找知识的能力,而不仅仅作为知识的消费者而存在。

在短时间内无法重整农村教师队伍的情况下,提高教师灵活运用资源的能力的唯一途径就是依靠教师培训,当然,这个教师培训是真正意义上的培训,而非流于形式的花边工程。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国家以及地方政府能够真正花费一定的人力和物力组织这样的培训,并且要通过硬性指标或事后考试和考察的方式保证参加培训的教师能够真正用心学习知识而不出现身在培训班心里却想着自家农活的情况。在培训的内容上,鉴于农村教师素质较低、接受知识较慢的情况,培训内容应该简单明了、目标清晰。培训者应该有意识地将各种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转化成一个个形象、具体的事例,借用这些具体事例来使教师具备有意识地运用身边现有资源的意识及能力。

2.积极地吸收人才

要想彻底改变农村教师素质低下的状况,国家必须要下定决心将新鲜血液引入落后地区的学校,为农村学校输入具备一定实力的人才。在西部教育论坛上,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曾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我主张农村教师的培养仍应以中等师范(主要培养农村小学教师)与专科师范(主要培养农村初中教师)为主体。而且应对这两类师范教育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即全额免费,并包分配,学生则与学校、政府签定合同,保证毕业后到农村任教三至五年。这样,既可以解决农村贫寒子弟的求学问题,更可以吸引一大批农村的优秀青年入学,并能够返回到农村去,使农村学校得到稳定而合格,甚至高质量的老师。这样的培养基地,与我们前面所讨论的在职教师的培训体系,城市的支教体系相结合,就可以形成一个培养农村教师队伍的合理格局。

(二)走向生活世界——纠正教材城市化

通俗地说,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是学生的现实生活,上面提到的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身边的现有资源其实就是对学生生活世界关注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生活世界进行关注是削弱科学主义知识观所带来的影响的主要途径。

1.从教材编撰上入手

应当首先承担起对学生生活世界进行积极关注责任的是教材的编制者们。教材编制者在编撰教材的过程中要尽力削弱科学主义知识观对其工作的影响,在教材中为学生个人情感的发展提供更大空间。教材编撰者应该明白这样一个事实:要想让孩子们为自己的社会职责做好准备,就不能光是让他们遵照人文主义的方式,生活在纯粹理念的世界里。必须把他们引回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因为他们日后将不得不和现实世界打交道。[3]只有在教材编撰这个源头上给予了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多的关注,才能使教材城市问题有更大的解决的可能。

除了在改变国家级教材方面下功夫以外,课程编制者还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拓展农村课程资源、开发农村乡土课程之上。当我们说起课程的时候,我们通常是指学校中开设的各门功课,但从广义上来说,课程的概念与范围要远远大于此。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和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馆、音像资料、风俗习惯、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等,在当前,教材仍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载体,但积极开发与利用校内外显与潜在的课程资源,有着广阔的空间。根据各地实际状况开发符合当地学生生活经历的乡土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将上述课程资源包括进去,这种课程的开设既在学生学习国家级课程之外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还能让学生对自己所生活的地方有更多的了解,并从这些了解中获得更多的乡村生活所需要的知识,使他们对乡村有更多的精神上的归属感。

2.在实际教学中改进

除了教材编制者要付出的努力,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也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利用农村所拥有的事物来丰富课堂,用农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事物来辅助教学其实就是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在课堂上,教师用朴素的语言、常见的事物以及农村孩子经常做的游戏来解释课本中出现的新鲜事物,学生通过联系自身生活来比较、理解,即使未曾亲眼看见,学生的脑海里也能浮现出这个事物的大体模样。比如说,在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叫做《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详细描述了北京迷人的夜景,文中提到了北京的名胜古迹,提到了夜晚成串的车灯,同时也提到了北京的立交桥。

我带二年级的课时,有一篇叫做《北京亮起来了》的课文,课文写的挺好,读起来朗朗上口,写的也挺热闹。但他们理解起来立交桥就有点困难了,因为毕竟还是二年级的小孩子嘛,立交桥这个东西不太常见。说实话,我也是在电视上才见过北京的立交桥。当时我突然就想起来我们这有些土地看起来很像南方的梯田,我就对学生说立交桥就像那种地一样,是一层一层高起来的,地里不同的层种不同的庄稼,立交桥上不同的层跑不同的车。这样一说,学生一下子就明白立交桥是怎么工作的了。

综上所述,虽然科学主义知识观对教育的影响无处不在,但我们可以在现实中给予其有力地还击。无论是在教材编制方面的完善还是在实际教学中的改进,学生的生活世界都应当是我们关注的中心。

[1]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1.

[2][3]爱弥儿.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99.

(责任编辑:陈培瑞)

猜你喜欢
科学主义农村教师城市化
反科学主义与“世纪末”文学的“时空”意识重构
“科学主义”影响下的五四文学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法治评估中的科学主义:反思与扬弃
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关于西部S省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报告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问题与对策新探
论西部农村教师专业信念提升策略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